,不防接受圣上的提议,令那四万多荆州兵回荆州去,以安圣上和诸位大臣之心,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又或者,他弄出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圣上和诸位大臣的注意……”
皇帝“嗯”一声,最后看向谢庄:“谢尚书,你还有什么好计么?”
谢庄道:“臣赞同庾侍中的话,还是将此事揭过,让桓翌的荆州兵回到荆州去,一来可以减少朝廷的负担,那五万荆州兵一年可要吃不少粮食,让他们回去,就该荆州地面上产出的粮食供给这些兵吃。二来,北边有强敌环伺,咱们不宜内乱,还是保持安定,令百姓安居乐业,多多充实府库,多多练兵,以期以后若战必胜为好。其三,桓翌的荆州兵只要能回去,建康城少了隐忧,桓翌在朝廷任录尚书事,就如同猛虎去了爪牙,无法伤人了。若臣猜得不错,桓翌的荆州兵要是回荆州了,大概他也很快会辞去录尚书事,带着家人去荆州。这样一来,的确有放虎归山之嫌,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圣上要是这就治桓翌的罪,时机不对,必定此患除了,彼患就起,所谓的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是如此。”
这大概也算是主弱臣强的悲哀吧,皇帝无法高度集权,需要领兵的高门士族之家替他守土卫疆。要是换在其后的唐宋,像是桓翌手下的兵士的这种作为,早该把桓翌给抓起来论罪诛杀,并且还会抄家灭族。但是,这会儿的皇帝只能忍了,先过一关再说。而谢安愿意放过桓翌一马,也是因为豫州那边,谢节需要继续积攒力量,这都需要时间,所以,就算他心里恨毒了桓翌,恨透了桓家,这会儿也只能以大局为重。
不过,他暗下决心,桓翌千万以后不要犯到他手里,否则,他定会取他的命,甚至斩草除根,灭尽桓家子孙。
——
此时建康城外的桓翌荆州兵营的营帐中,桓翌已经从他手下派去建康城边打探消息的斥候嘴中得知,今日去冲击谢府的那两千多荆州兵全部被杀死在缁衣巷,缁衣巷血流成河。
不过他手下的斥候没探听到的是,这一次冲击谢府的那个领头的校尉李特已经被萧弘等人抓住,从他身上搜出来了那些所谓的“证据”,另外他还交代了是受了大公子桓朗的指使来谢府闹腾的,而且他手里拿的那些证据也是桓朗交给他的。萧弘等人得了这个口供就往上呈报给皇帝看,这一下对于桓家不利的证据就又多了一条。
桓翌这会儿得到自己那两千多的荆州子弟兵真得全部被斩杀的确定的消息,真是又气又痛。
在营帐里砸了不少东西,发了好一通火后,他让人把陈广叫了来,问他可有什么计策帮他度过这一回的难关。
陈广深深叹息说:“这一次大公子贸然行动,出的昏招将大将军一早的谋划全部被破坏了。这会儿建康城门紧闭,我猜想大将军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剩下的四万八千多的荆州子弟兵退回荆州去,皇帝是绝对不会同意让您再进京城的。所以,您只能上奏章自陈己错,说自己没有好好管束手下,再推几个人出去顶罪,然后对皇帝说这就要过年了,这些荆州子弟兵思念家乡和妻儿,他们要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您让他们这就回荆州去……”
不等陈广的话说完,桓翌大手一挥,大声反对:“不行!我这些兵马好不容易带到建康来,若是就这么退了,我还能在这建康城里有立足之地吗?他们还当我是大将军吗?”
陈广委婉道:“大将军,这些建康城里的君臣当不当你是大将军无所谓,只要能保全实力,再接出来建康城内您的妻儿还有族人,一回荆州,天下人都还拿您当大将军。况且,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的兵马回荆州,皇帝也不开城门,这些兵士吃的兵粮又能坚持多久?而且您不退一步,难不成就这么僵持下去吗?越往后拖越对您不利。”
“可我好不甘心,就这么让我带来的兵马回荆州去,这不是又回到了以前吗?还自取其辱。”桓翌愤然道。
陈广想说,还不是你那宝贝儿子给你弄砸了,你能怪谁。当初绸缪好的事情,本来进行得很顺利,建康城里已经有大半的士族投靠了桓家,剩下的也就是谢家,王家,庾家这三家主要的对手帮助皇帝。
顶多熬一熬,过了年,就上奏章北伐。
按照大将军的手下的荆州兵的战力,随便就能打下秦国几座城池。到时候,直接向朝廷要求加赐九锡。
本身桓翌已经是临贺郡公,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要是北伐获胜,这样的战功唯有加赐九锡才算是封赏,皇帝不给也不行。而按照历史惯例,凡是加赐九锡的权臣,底下的臣子们就会不断上表要求皇帝禅让。到时候大将军可以顺理成章,兵不血刃地实行禅代。
一些都算好了,但偏偏桓朗着急,弄出这样一个破烂的局面。这会儿只有弥补了,没法子再按照原先的计划行事。
“大将军,退一步不是为了再往前吗?建康城里那个录尚书事不做也罢,愿意让这城外的荆州兵马回荆州换得皇帝让步,到时候接了桓家的人一起去荆州,那不就是天高皇帝远么,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回去后,大将军立即北伐,挽回这一次失误丢掉的声望,又能转移百姓们对荆州兵冲击谢府被斩杀的注意。等大将军北伐胜利后再率兵来建康,那就是该皇帝给大将军加九锡,并禅让的时候了。”
桓翌听完沉默半响,觉得如今除了陈广说的以退为近的补救之计可实行外,其余也没什么好计策可以挽回局面了。
良久,他长叹一口气道:“陈七郎,你就替我去拟奏章吧……我明日就将奏章呈给皇帝……”
“是,大将军。”陈广躬身道。
次日,皇帝果然收到了丹阳尹殷浩呈上的桓翌的奏章,殷浩说这是城下的桓翌军营中的军校用箭射上来的,说是大将军写的奏章,让呈给皇帝看。
皇帝展开一看,不由得唇角上翘。果然奏章上桓翌写的内容和昨晚他的三位能臣商议出来的话差不多。信上说都是他军营中的几个冲动的军校被人蒙骗,所以带头闹事,他为此事的发生深感内疚。他还说,为了让皇帝和众位臣子不再为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担心,所以他愿意让那些荆州兵都回荆州去,他仅仅留下两千人的卫队就行。
只是昨日皇帝收到了萧弘等人写的那叛乱兵士带头的校尉供出的,这一次的乱兵冲击谢府是桓翌的大公子桓朗指使的,而在奏章中桓翌却说是另外有人指使,还附上了几个同谋的名字。
他想了想,决定不采纳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名叫李特的校尉口供,因为在桓翌的奏章上也有这个人的
皇帝“嗯”一声,最后看向谢庄:“谢尚书,你还有什么好计么?”
谢庄道:“臣赞同庾侍中的话,还是将此事揭过,让桓翌的荆州兵回到荆州去,一来可以减少朝廷的负担,那五万荆州兵一年可要吃不少粮食,让他们回去,就该荆州地面上产出的粮食供给这些兵吃。二来,北边有强敌环伺,咱们不宜内乱,还是保持安定,令百姓安居乐业,多多充实府库,多多练兵,以期以后若战必胜为好。其三,桓翌的荆州兵只要能回去,建康城少了隐忧,桓翌在朝廷任录尚书事,就如同猛虎去了爪牙,无法伤人了。若臣猜得不错,桓翌的荆州兵要是回荆州了,大概他也很快会辞去录尚书事,带着家人去荆州。这样一来,的确有放虎归山之嫌,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圣上要是这就治桓翌的罪,时机不对,必定此患除了,彼患就起,所谓的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是如此。”
这大概也算是主弱臣强的悲哀吧,皇帝无法高度集权,需要领兵的高门士族之家替他守土卫疆。要是换在其后的唐宋,像是桓翌手下的兵士的这种作为,早该把桓翌给抓起来论罪诛杀,并且还会抄家灭族。但是,这会儿的皇帝只能忍了,先过一关再说。而谢安愿意放过桓翌一马,也是因为豫州那边,谢节需要继续积攒力量,这都需要时间,所以,就算他心里恨毒了桓翌,恨透了桓家,这会儿也只能以大局为重。
不过,他暗下决心,桓翌千万以后不要犯到他手里,否则,他定会取他的命,甚至斩草除根,灭尽桓家子孙。
——
此时建康城外的桓翌荆州兵营的营帐中,桓翌已经从他手下派去建康城边打探消息的斥候嘴中得知,今日去冲击谢府的那两千多荆州兵全部被杀死在缁衣巷,缁衣巷血流成河。
不过他手下的斥候没探听到的是,这一次冲击谢府的那个领头的校尉李特已经被萧弘等人抓住,从他身上搜出来了那些所谓的“证据”,另外他还交代了是受了大公子桓朗的指使来谢府闹腾的,而且他手里拿的那些证据也是桓朗交给他的。萧弘等人得了这个口供就往上呈报给皇帝看,这一下对于桓家不利的证据就又多了一条。
桓翌这会儿得到自己那两千多的荆州子弟兵真得全部被斩杀的确定的消息,真是又气又痛。
在营帐里砸了不少东西,发了好一通火后,他让人把陈广叫了来,问他可有什么计策帮他度过这一回的难关。
陈广深深叹息说:“这一次大公子贸然行动,出的昏招将大将军一早的谋划全部被破坏了。这会儿建康城门紧闭,我猜想大将军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剩下的四万八千多的荆州子弟兵退回荆州去,皇帝是绝对不会同意让您再进京城的。所以,您只能上奏章自陈己错,说自己没有好好管束手下,再推几个人出去顶罪,然后对皇帝说这就要过年了,这些荆州子弟兵思念家乡和妻儿,他们要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您让他们这就回荆州去……”
不等陈广的话说完,桓翌大手一挥,大声反对:“不行!我这些兵马好不容易带到建康来,若是就这么退了,我还能在这建康城里有立足之地吗?他们还当我是大将军吗?”
陈广委婉道:“大将军,这些建康城里的君臣当不当你是大将军无所谓,只要能保全实力,再接出来建康城内您的妻儿还有族人,一回荆州,天下人都还拿您当大将军。况且,要是不让这建康城外的兵马回荆州,皇帝也不开城门,这些兵士吃的兵粮又能坚持多久?而且您不退一步,难不成就这么僵持下去吗?越往后拖越对您不利。”
“可我好不甘心,就这么让我带来的兵马回荆州去,这不是又回到了以前吗?还自取其辱。”桓翌愤然道。
陈广想说,还不是你那宝贝儿子给你弄砸了,你能怪谁。当初绸缪好的事情,本来进行得很顺利,建康城里已经有大半的士族投靠了桓家,剩下的也就是谢家,王家,庾家这三家主要的对手帮助皇帝。
顶多熬一熬,过了年,就上奏章北伐。
按照大将军的手下的荆州兵的战力,随便就能打下秦国几座城池。到时候,直接向朝廷要求加赐九锡。
本身桓翌已经是临贺郡公,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要是北伐获胜,这样的战功唯有加赐九锡才算是封赏,皇帝不给也不行。而按照历史惯例,凡是加赐九锡的权臣,底下的臣子们就会不断上表要求皇帝禅让。到时候大将军可以顺理成章,兵不血刃地实行禅代。
一些都算好了,但偏偏桓朗着急,弄出这样一个破烂的局面。这会儿只有弥补了,没法子再按照原先的计划行事。
“大将军,退一步不是为了再往前吗?建康城里那个录尚书事不做也罢,愿意让这城外的荆州兵马回荆州换得皇帝让步,到时候接了桓家的人一起去荆州,那不就是天高皇帝远么,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回去后,大将军立即北伐,挽回这一次失误丢掉的声望,又能转移百姓们对荆州兵冲击谢府被斩杀的注意。等大将军北伐胜利后再率兵来建康,那就是该皇帝给大将军加九锡,并禅让的时候了。”
桓翌听完沉默半响,觉得如今除了陈广说的以退为近的补救之计可实行外,其余也没什么好计策可以挽回局面了。
良久,他长叹一口气道:“陈七郎,你就替我去拟奏章吧……我明日就将奏章呈给皇帝……”
“是,大将军。”陈广躬身道。
次日,皇帝果然收到了丹阳尹殷浩呈上的桓翌的奏章,殷浩说这是城下的桓翌军营中的军校用箭射上来的,说是大将军写的奏章,让呈给皇帝看。
皇帝展开一看,不由得唇角上翘。果然奏章上桓翌写的内容和昨晚他的三位能臣商议出来的话差不多。信上说都是他军营中的几个冲动的军校被人蒙骗,所以带头闹事,他为此事的发生深感内疚。他还说,为了让皇帝和众位臣子不再为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担心,所以他愿意让那些荆州兵都回荆州去,他仅仅留下两千人的卫队就行。
只是昨日皇帝收到了萧弘等人写的那叛乱兵士带头的校尉供出的,这一次的乱兵冲击谢府是桓翌的大公子桓朗指使的,而在奏章中桓翌却说是另外有人指使,还附上了几个同谋的名字。
他想了想,决定不采纳萧弘等人报上的那份名叫李特的校尉口供,因为在桓翌的奏章上也有这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