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离了他就不能过活,真撩上来的后果就不是她能承担的了,为了安全起见,刘青决定避开江景行一阵子,虽然她也觉得可能是自己想多了,江景行对她的心思并不大,但只要有一分可能,她就不能放任。
刘青想着以她如今**的模样,江景行怎么也不能对她情根深种,最多一时兴趣而已,隔开一阵子就好了。
这里说的“隔开”,主要是指刘青以后不打算和江景行出门了,平日里顶多遇上打个招呼,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刘延宁不知道他妹妹这么小,就有感情方面的烦恼了,不过听到妹妹的保证,他也很高兴,作为一个妹控,他平日忙得没时间陪她玩,也不喜欢好朋友没事就往她跟前凑,尽管好友是为了他自己的妹妹,那也不行。
刘亲哥心头早有怨言,现在总算满意了,不过回到正题,他知道妹妹富得流油,但还是坚持写了借条,从刘青这里借走了两锭银子,连信一块托人送回了刘家。
刘延宁自从疏忽过一次,妹妹险些病逝了他都不知道,从那以后,对于母亲和妹妹的事,他便不敢掉以轻心,时时考虑,处处精心。
就像这次借钱,他知道不必说借,两锭银子,如今对青青而言都是小意思,他坚持写欠条也不是为这个,而是叫家里头看。爷奶还算清明,叔叔们更是敦厚,青青拿红利的事他们并不放在心上,他担心的却是几位婶娘,三婶不必说,二婶和四婶却各有心思,她们俩能说会道,眼下看着是合不来,谁知道她们哪天会把目光放到青青身上?
若是二婶和四婶冰释前嫌,联起手来,指不定就能把祖母抬起来,祖母看着强硬,实则耳根子最软,二婶没出事之前祖母就常听她的,后来二婶犯下大错,一时半会得不到家里原谅,四婶又成了祖母最喜欢的媳妇,连管家钥匙都收过去了,足见其本事。
刘延宁知道,叔叔婶娘们他可以帮妹妹挡了,可要是祖母开口,他和妹妹都无法反抗。退一万步讲,现在有祖父压着,祖母轻易不会被串掇,可是大家心思多了,难免影响家中团结,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刘延宁也坚持写下了欠条。
眼下是三弟定亲的大事,青青这边当真装聋作哑,耽误了定亲便是罪过,他们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家中想必也有怨言,但若让青青直接把钱拿出来,二婶四婶她们看在眼里,未尝不会活动心思,因此刘延宁才想到这一出,既不耽误堂弟的亲事,也表明了态度。
受叔婶恩惠的人是他刘延宁,自当是他来报恩,青青手头不管有多少,她都不需要替他做这些。亲兄妹算明账,往后家中谁再遇到困难,惦记着青青手头的银子,都是一家人,青青不会不帮,像他这般白纸黑字写下欠条即可。
刘延宁心想,若叔婶他们真到了宁愿写欠条也要借钱的地步,必定是真缺钱了,他们兄妹能帮自然要帮。
但刘青没想到这么多,她忽然想了起来,看着她大哥道:“师傅那边给的月银,大哥你都没怎么花,全放我这儿了,加起来也有两锭银子了?”
刘延宁只当没听见,到底是写了欠条按了手印,而刘家那边收到回信和银子,顿时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合家欢喜的置办起了订婚彩礼。
回信没过几日,刘大爷两口子便揣着银子进城了,钟家在临县,路途遥远,蒋氏便想着到江州城请媒人去一趟钟家,在等媒人回信的时候,两口子顺便置办了些东西。
蒋氏十分看重这位没过门的孙媳,她思忖着,延宁往后是要跟他师傅去京城考状元的,往后当官也在天子脚下,他们刘家的这项营生做的这般大,不可无人打理,可惜大林媳妇说得早了些,虽然娘家殷实,本身却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姑娘,和她这几个儿媳妇一样,大字不识一个,撑不起家业;难得钟秀才不嫌弃,愿意和他们家结亲,听闻钟家姑娘也曾跟着父兄读过几本上,是位知书达理的好姑娘,蒋氏心里想着,往后钟家女儿进了门,也能帮着大根儿打理生意。
对于蒋氏的态度,刘大爷也表示支持,从家里几个孙女身上,他看到了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他们家青青如今的气度,走出去活脱脱是大家闺秀的模样,几个孙女加起来,怕是也比不过青青一人。
刘大爷倒不觉得钟家姑娘能比得过他们家青青,但是读过几本上,至少要比他这几个儿媳妇好,要在家里面挑一个当家,他更倾向于未过门的三孙媳妇。
两口子意见一致,定亲礼里边,蒋氏便下了血本,咬牙买了只金簪子,不算很重,但是做工精巧,蒋氏觉得这样下聘才有面子。
金簪子拿回老家,顿时晃花了全家人的眼。他们这儿是鱼米之乡,在一些贫瘠山区的百姓眼里,江南就跟天堂一样,落水村在十里八乡也算富饶的村庄,遇到灾年也少有饿死人的现象,在这个时代确实很不错了。
饶是如此,刘家人也少见金子,刘家没发迹之前,一点银首饰都被蒋氏当宝贝似的藏着,想着留给子孙后代,后来托孙子孙女的福,家里有了银元宝,蒋氏还得了根她孙子送的金钗子。
那根金钗子,和蒋氏这次买的不同,那根钗子是金包银的,就外面一点点金,不算贵重之物,可蒋氏手里的这根簪子却是实心的,看着小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刘延宁给的两锭银子,加起来也有几十两,大头都叫蒋氏花这上面了,几个媳妇看了她这手笔,真真是半响无语,复杂难言。
就算这是她未过门的儿媳妇,可安氏看到公婆这般重视,她心里也多少有些警醒,大嫂不在,她就是公婆最看重的儿媳,这两年是她当的家。可家里吃喝都是自家种的,不花钱,她当家能有几个铜板?安氏原先还想,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张家铺子已经开了十几二十间,说还要继续开下去,他们家越来越忙活不开,今年农忙都顾不上,全是村长带着乡亲们来帮忙的,公婆商量着往后还要请长工,家里头就这几个男人,少不得要一个能看账能管人的,她虽然不识字,之前家里卖茶叶蛋她也是算过账的,没有更合适的,那就是她顶上了,这要是进来个新媳妇,就把婆婆手里的活接过去了,这让妯娌和乡亲怎么看她?
安氏心情复杂,王氏林氏只会比她更复杂,老三媳妇到底是四房的人,管家落到她们婆媳手上,二房三房吃什么?一时间,几人也顾不上刘青手里那点儿红利了,开始琢磨着怎么在侄/儿媳妇进门前,接过管家这个担子吧。
刘大爷还不知道几个儿媳妇心眼转了,稳妥起见,还是单独把三个儿子并两个大孙子叫进了房,也不为说别的,就拿了刘延宁写下的欠条给子孙看,然后说延宁要考科举,不能为这事分心,这钱是为了大根儿定
刘青想着以她如今**的模样,江景行怎么也不能对她情根深种,最多一时兴趣而已,隔开一阵子就好了。
这里说的“隔开”,主要是指刘青以后不打算和江景行出门了,平日里顶多遇上打个招呼,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刘延宁不知道他妹妹这么小,就有感情方面的烦恼了,不过听到妹妹的保证,他也很高兴,作为一个妹控,他平日忙得没时间陪她玩,也不喜欢好朋友没事就往她跟前凑,尽管好友是为了他自己的妹妹,那也不行。
刘亲哥心头早有怨言,现在总算满意了,不过回到正题,他知道妹妹富得流油,但还是坚持写了借条,从刘青这里借走了两锭银子,连信一块托人送回了刘家。
刘延宁自从疏忽过一次,妹妹险些病逝了他都不知道,从那以后,对于母亲和妹妹的事,他便不敢掉以轻心,时时考虑,处处精心。
就像这次借钱,他知道不必说借,两锭银子,如今对青青而言都是小意思,他坚持写欠条也不是为这个,而是叫家里头看。爷奶还算清明,叔叔们更是敦厚,青青拿红利的事他们并不放在心上,他担心的却是几位婶娘,三婶不必说,二婶和四婶却各有心思,她们俩能说会道,眼下看着是合不来,谁知道她们哪天会把目光放到青青身上?
若是二婶和四婶冰释前嫌,联起手来,指不定就能把祖母抬起来,祖母看着强硬,实则耳根子最软,二婶没出事之前祖母就常听她的,后来二婶犯下大错,一时半会得不到家里原谅,四婶又成了祖母最喜欢的媳妇,连管家钥匙都收过去了,足见其本事。
刘延宁知道,叔叔婶娘们他可以帮妹妹挡了,可要是祖母开口,他和妹妹都无法反抗。退一万步讲,现在有祖父压着,祖母轻易不会被串掇,可是大家心思多了,难免影响家中团结,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刘延宁也坚持写下了欠条。
眼下是三弟定亲的大事,青青这边当真装聋作哑,耽误了定亲便是罪过,他们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家中想必也有怨言,但若让青青直接把钱拿出来,二婶四婶她们看在眼里,未尝不会活动心思,因此刘延宁才想到这一出,既不耽误堂弟的亲事,也表明了态度。
受叔婶恩惠的人是他刘延宁,自当是他来报恩,青青手头不管有多少,她都不需要替他做这些。亲兄妹算明账,往后家中谁再遇到困难,惦记着青青手头的银子,都是一家人,青青不会不帮,像他这般白纸黑字写下欠条即可。
刘延宁心想,若叔婶他们真到了宁愿写欠条也要借钱的地步,必定是真缺钱了,他们兄妹能帮自然要帮。
但刘青没想到这么多,她忽然想了起来,看着她大哥道:“师傅那边给的月银,大哥你都没怎么花,全放我这儿了,加起来也有两锭银子了?”
刘延宁只当没听见,到底是写了欠条按了手印,而刘家那边收到回信和银子,顿时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合家欢喜的置办起了订婚彩礼。
回信没过几日,刘大爷两口子便揣着银子进城了,钟家在临县,路途遥远,蒋氏便想着到江州城请媒人去一趟钟家,在等媒人回信的时候,两口子顺便置办了些东西。
蒋氏十分看重这位没过门的孙媳,她思忖着,延宁往后是要跟他师傅去京城考状元的,往后当官也在天子脚下,他们刘家的这项营生做的这般大,不可无人打理,可惜大林媳妇说得早了些,虽然娘家殷实,本身却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姑娘,和她这几个儿媳妇一样,大字不识一个,撑不起家业;难得钟秀才不嫌弃,愿意和他们家结亲,听闻钟家姑娘也曾跟着父兄读过几本上,是位知书达理的好姑娘,蒋氏心里想着,往后钟家女儿进了门,也能帮着大根儿打理生意。
对于蒋氏的态度,刘大爷也表示支持,从家里几个孙女身上,他看到了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他们家青青如今的气度,走出去活脱脱是大家闺秀的模样,几个孙女加起来,怕是也比不过青青一人。
刘大爷倒不觉得钟家姑娘能比得过他们家青青,但是读过几本上,至少要比他这几个儿媳妇好,要在家里面挑一个当家,他更倾向于未过门的三孙媳妇。
两口子意见一致,定亲礼里边,蒋氏便下了血本,咬牙买了只金簪子,不算很重,但是做工精巧,蒋氏觉得这样下聘才有面子。
金簪子拿回老家,顿时晃花了全家人的眼。他们这儿是鱼米之乡,在一些贫瘠山区的百姓眼里,江南就跟天堂一样,落水村在十里八乡也算富饶的村庄,遇到灾年也少有饿死人的现象,在这个时代确实很不错了。
饶是如此,刘家人也少见金子,刘家没发迹之前,一点银首饰都被蒋氏当宝贝似的藏着,想着留给子孙后代,后来托孙子孙女的福,家里有了银元宝,蒋氏还得了根她孙子送的金钗子。
那根金钗子,和蒋氏这次买的不同,那根钗子是金包银的,就外面一点点金,不算贵重之物,可蒋氏手里的这根簪子却是实心的,看着小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刘延宁给的两锭银子,加起来也有几十两,大头都叫蒋氏花这上面了,几个媳妇看了她这手笔,真真是半响无语,复杂难言。
就算这是她未过门的儿媳妇,可安氏看到公婆这般重视,她心里也多少有些警醒,大嫂不在,她就是公婆最看重的儿媳,这两年是她当的家。可家里吃喝都是自家种的,不花钱,她当家能有几个铜板?安氏原先还想,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张家铺子已经开了十几二十间,说还要继续开下去,他们家越来越忙活不开,今年农忙都顾不上,全是村长带着乡亲们来帮忙的,公婆商量着往后还要请长工,家里头就这几个男人,少不得要一个能看账能管人的,她虽然不识字,之前家里卖茶叶蛋她也是算过账的,没有更合适的,那就是她顶上了,这要是进来个新媳妇,就把婆婆手里的活接过去了,这让妯娌和乡亲怎么看她?
安氏心情复杂,王氏林氏只会比她更复杂,老三媳妇到底是四房的人,管家落到她们婆媳手上,二房三房吃什么?一时间,几人也顾不上刘青手里那点儿红利了,开始琢磨着怎么在侄/儿媳妇进门前,接过管家这个担子吧。
刘大爷还不知道几个儿媳妇心眼转了,稳妥起见,还是单独把三个儿子并两个大孙子叫进了房,也不为说别的,就拿了刘延宁写下的欠条给子孙看,然后说延宁要考科举,不能为这事分心,这钱是为了大根儿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