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情交代给华诚拍卖,鲁善工继续闭关修炼,原本纪文峰还有些担心,准备找机会问问善工堂进度如何,结果出手就是三件何朝宗,乐的他屁颠屁颠,开始大肆宣传,全力筹备第二次专场。
至于玲珑瓷的消息暂时保密,毕竟还没有成功作品出现,接下来每天全神贯注练习修坯和半刀泥,手感一日千里,进步飞速。
后来发现其实每次吸收记忆后,很多经验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完全掌握,特别是手感,真的是量变引起质变。
自从上次无意突破零点七,现在成功率很高,基本上都能达到目标,下一步是零点六,也就是唐明的巅峰水平。
老爷子四十多岁的顶级作品,精力和经验都出于饱满状态,上次看的那套青瓷茶具,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称得上玲珑瓷,只算影青瓷。
因为是半刀泥雕花,而不是两面透雕,没有米孔。釉料也只是龙泉青瓷,达不到真正透明釉的境界,远不如秘色瓷神秘震撼。
当然自己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成功,但方向大致确定,只要坚持努力,早晚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玲珑瓷,让这门绝技重现人间。
这次的目标是零点六,昨天已经成功一个素胎,茶具需要四个,加上两个烧窑备用,最少也要有六个才行。
鲁善工深吸口气,用脚踩动转盘,拿起舍不得用的德化陈腐瓷土,开始拉坯,第一次尝试玲珑茶碗。
把瓷土扶正,双手扶住泥块,右手拇指从顶部中心点压下,定中心,乃拉坯最重要一步。
左手辅助,右手拇指从底部中心外扩,井平整底部。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左手中指与右手拇指相对,从底部向上缓缓提起,保持匀速,将坯体拉高。
用心感知双手的触感,慢慢向上移动,将坯体拉高、同时注意要整体带动,保持四线平整,形状固定后双手夹薄皮条将口缘压光。
双手指尖内外相对,左手稍用力外扩逐渐拉薄坯体,可反复保持坯体的厚薄均匀。
拉坯是入门手艺,高手要求,手到器成、器成泥尽,拉完后泥刚好用完,一点不剩。
除双手因拉坯沾泥,袖口和身上干干净净,拉坯机的台面和周边地上也很整洁,并没有泥点四溅。
现在瓷器工业化,多采用注浆成型与单刀机轮成型工艺,与古代手拉坯成型相差甚远,既缺少经典的手工气息,也难达到坯体轻薄的要求。
听唐明说过,他曾经整整一年时间,只做刻花莲纹小口瓶一个造型。熟练做好这个造型后,把手扶在制好的坯体上,闭着眼睛就能感受到溪水潺潺般流淌的意境。
在景德镇陶瓷技能大赛上,获得拉坯状元,速度快,比第二名快将近一倍,可尺寸造型与规定不差分毫。
不止如此,同样规格作品,他用的泥只相当于其他选手的二分之一,可见老爷子的基本功何等扎实。
现在鲁善工就能体会到拉坯水平高低的最大区别,就是省料!如果手艺高,素胎几乎不用修就能达到规定薄度,只是在坯体表面平修一两刀即可。
既提高生产效率,又能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德化陈腐瓷土,用一点少一点,有钱都买不到,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坯拉得很厚,修坯费时费力,还会浪费大量原料。
用唐明的话来说:简直是暴遣天物,浪费资源!
鲁善工拿起线绳,开始修底,茶具通常有圈足。手工拉坯的圈足较高,线条平整规矩,棱角分明。
而机器拉坯的圈足则有轻微模具线印在底部,靠近内侧,通常不太高,棱角线不太尖锐,比较圆滑。
故意把圈足做的略高,整个造型更加修长秀美,富有流线感。主要是配合鱼鳞纹,达到秋风吹皱一汪春水的感觉。
深吸口气,开始利坯,慢慢闭上眼睛,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双手上,感知素胎旋转的速度和力度,寻找最佳切入点。
“就是这里!”
电光火石之间,修坯刀如同羚羊挂角,划出美妙弧线,切入素胎表面,瞬间荡起一层白雾,一刀下去,直接修到零点八!
刀微微颤动,随着旋转继续下压,脚下用力,加快旋转力度,几圈下来,零点七!
“趁热打铁!”
鲁善工今天状态很好,手感极佳,一鼓作气挑战零点六,刀尖一立,用最尖锐锋利的侧锋切入,慢慢减少力度,如雨燕掠过池塘,轻盈自在,灵动之极。
“零点六!”
“成了!”
鲁善工长出口气,慢慢停下转盘,捧起茶杯,凑到阳光下,薄如蝉翼,丝丝透光,德化陈腐泥如糯米般细腻温润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爱不释手。
“再来!”
鲁善工闭上眼睛,回忆刚才的手感,今天状态不错,继续拉坯,争取多做几个出来。
整整一下午,居然成功四个素胎,加上昨天的两个,六个茶杯居然全部凑齐,比预想快了不少。
时间不早,先让素胎自然阴干,明天入窑烧烤,鲁善工准备先低温烧一次,增加硬度后在透雕鱼鳞纹,这样成功率更高。
拿起调制好的秘色釉料,已经沉淀两天,把杂质全部去除后,只留下精华,明天如果顺利,就能第一次上釉,看看结果如何?
洗完澡,简单活动半小时,躺在床上,拿起唐诗宋词,开始睡前最后功课。自从前几次得到灵感后,他也喜欢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其中各种美妙意境,传统文化都是一理通,百理明,说不定灵光乍现,就能创造奇迹。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雨过天晴云**,者般颜色做将来.
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
这是专门歌颂昊十九琉霞盏的鬼斧神工,还有乾隆写的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至于玲珑瓷的消息暂时保密,毕竟还没有成功作品出现,接下来每天全神贯注练习修坯和半刀泥,手感一日千里,进步飞速。
后来发现其实每次吸收记忆后,很多经验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完全掌握,特别是手感,真的是量变引起质变。
自从上次无意突破零点七,现在成功率很高,基本上都能达到目标,下一步是零点六,也就是唐明的巅峰水平。
老爷子四十多岁的顶级作品,精力和经验都出于饱满状态,上次看的那套青瓷茶具,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称得上玲珑瓷,只算影青瓷。
因为是半刀泥雕花,而不是两面透雕,没有米孔。釉料也只是龙泉青瓷,达不到真正透明釉的境界,远不如秘色瓷神秘震撼。
当然自己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成功,但方向大致确定,只要坚持努力,早晚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玲珑瓷,让这门绝技重现人间。
这次的目标是零点六,昨天已经成功一个素胎,茶具需要四个,加上两个烧窑备用,最少也要有六个才行。
鲁善工深吸口气,用脚踩动转盘,拿起舍不得用的德化陈腐瓷土,开始拉坯,第一次尝试玲珑茶碗。
把瓷土扶正,双手扶住泥块,右手拇指从顶部中心点压下,定中心,乃拉坯最重要一步。
左手辅助,右手拇指从底部中心外扩,井平整底部。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左手中指与右手拇指相对,从底部向上缓缓提起,保持匀速,将坯体拉高。
用心感知双手的触感,慢慢向上移动,将坯体拉高、同时注意要整体带动,保持四线平整,形状固定后双手夹薄皮条将口缘压光。
双手指尖内外相对,左手稍用力外扩逐渐拉薄坯体,可反复保持坯体的厚薄均匀。
拉坯是入门手艺,高手要求,手到器成、器成泥尽,拉完后泥刚好用完,一点不剩。
除双手因拉坯沾泥,袖口和身上干干净净,拉坯机的台面和周边地上也很整洁,并没有泥点四溅。
现在瓷器工业化,多采用注浆成型与单刀机轮成型工艺,与古代手拉坯成型相差甚远,既缺少经典的手工气息,也难达到坯体轻薄的要求。
听唐明说过,他曾经整整一年时间,只做刻花莲纹小口瓶一个造型。熟练做好这个造型后,把手扶在制好的坯体上,闭着眼睛就能感受到溪水潺潺般流淌的意境。
在景德镇陶瓷技能大赛上,获得拉坯状元,速度快,比第二名快将近一倍,可尺寸造型与规定不差分毫。
不止如此,同样规格作品,他用的泥只相当于其他选手的二分之一,可见老爷子的基本功何等扎实。
现在鲁善工就能体会到拉坯水平高低的最大区别,就是省料!如果手艺高,素胎几乎不用修就能达到规定薄度,只是在坯体表面平修一两刀即可。
既提高生产效率,又能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德化陈腐瓷土,用一点少一点,有钱都买不到,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坯拉得很厚,修坯费时费力,还会浪费大量原料。
用唐明的话来说:简直是暴遣天物,浪费资源!
鲁善工拿起线绳,开始修底,茶具通常有圈足。手工拉坯的圈足较高,线条平整规矩,棱角分明。
而机器拉坯的圈足则有轻微模具线印在底部,靠近内侧,通常不太高,棱角线不太尖锐,比较圆滑。
故意把圈足做的略高,整个造型更加修长秀美,富有流线感。主要是配合鱼鳞纹,达到秋风吹皱一汪春水的感觉。
深吸口气,开始利坯,慢慢闭上眼睛,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双手上,感知素胎旋转的速度和力度,寻找最佳切入点。
“就是这里!”
电光火石之间,修坯刀如同羚羊挂角,划出美妙弧线,切入素胎表面,瞬间荡起一层白雾,一刀下去,直接修到零点八!
刀微微颤动,随着旋转继续下压,脚下用力,加快旋转力度,几圈下来,零点七!
“趁热打铁!”
鲁善工今天状态很好,手感极佳,一鼓作气挑战零点六,刀尖一立,用最尖锐锋利的侧锋切入,慢慢减少力度,如雨燕掠过池塘,轻盈自在,灵动之极。
“零点六!”
“成了!”
鲁善工长出口气,慢慢停下转盘,捧起茶杯,凑到阳光下,薄如蝉翼,丝丝透光,德化陈腐泥如糯米般细腻温润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爱不释手。
“再来!”
鲁善工闭上眼睛,回忆刚才的手感,今天状态不错,继续拉坯,争取多做几个出来。
整整一下午,居然成功四个素胎,加上昨天的两个,六个茶杯居然全部凑齐,比预想快了不少。
时间不早,先让素胎自然阴干,明天入窑烧烤,鲁善工准备先低温烧一次,增加硬度后在透雕鱼鳞纹,这样成功率更高。
拿起调制好的秘色釉料,已经沉淀两天,把杂质全部去除后,只留下精华,明天如果顺利,就能第一次上釉,看看结果如何?
洗完澡,简单活动半小时,躺在床上,拿起唐诗宋词,开始睡前最后功课。自从前几次得到灵感后,他也喜欢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其中各种美妙意境,传统文化都是一理通,百理明,说不定灵光乍现,就能创造奇迹。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雨过天晴云**,者般颜色做将来.
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
这是专门歌颂昊十九琉霞盏的鬼斧神工,还有乾隆写的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