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看着好像有什么不对,赶紧把门关上。
“近点说。”吴茗招了招手,让两人走近点,“一鸣,吴伯伯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但你这个做法有问题.....你别急着说意见,听我跟你讲讲道理。建国,你也听。我跟你们说个故事,咱们古代,春秋时期,那时很多国家在打战。”
李一鸣点点头,看着吴茗。
吴茗看看两人,似乎有些犹豫这话能不能说,但还是缓缓开口说道:“有个叫端木赐的人,他是个鲁国贵族,很有钱,他出国游历,见到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凡有人能花钱把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国家报销赎金。你猜这端木赐怎么做?”
“他没要赎金。”李一鸣想了想。
“聪明,他没要。”吴茗有些赞许地点头,拿起杯子端在嘴边,瞥了眼李一鸣,“很高尚对不对?你猜后来怎么样?”
“然后他被他老师骂了。”李一鸣又说道。
“啊?”吴茗刚喝进嘴里的水一下喷了出来。
“老吴这是怎么了...”李建国被这场面给吓了一跳,怎么说一个古人被老师骂了也要吃惊,那老师骂学生不太正常了吗?
“这孩子,太让我吃惊了......”吴茗苦笑着拿着手绢擦着桌子,又给自己抹抹嘴,接着拿下眼镜,上面也有水,仔细擦着,同时还叹着气,瞥了眼李一鸣,“你还知道什么?”
“因为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接受国家报销的赎金,一时在鲁国被传为佳话,他得到了好名声。但孔子就很讨厌这个行为,说: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吴茗好一阵沉默,看着李建国:“你教的?”
“......”李建国算是明白了刚才吴茗为什么反应那么大,孔子还没平反呢。
“难得你还给他看论语。”吴茗抓了抓下巴,有些苦恼的样子。
是论语里的故事?李建国自己都不知道,当然现在他根本没必要否认。
他看看吴茗,又看看儿子:“刚才你吴伯伯说的是端木赐。”
吴茗抬头看他:“端木赐就是子贡,字子贡。”
李建国似懂非懂。
吴茗心中一片疑云,看这李建国的样子,又不像是自己所猜的,不过他再看看李一鸣,心中叹了口气,松了下来,从始至终,在这孩子边上,他没有感觉到任何危险,反而是满满的那种正能量。
“一鸣,你既然知道这个故事,你说你的做法有没有问题呢?”
“吴伯伯,...”李一鸣好好地想了一下,摇摇头,“我的做法没有问题的。”
“哦?那我听听你的道理。”吴茗拿起杯子轻轻吹吹浮叶,呡了一口。
“我是这么理解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出国,还是解救奴隶,应该都不是简单的事,特别还要拿着那个凭证回国报销费用,可能也只报销奴隶本身的钱,所以解救一个奴隶成本比较高。那么子贡他随手的偶然行为,因为立了一个道德标杆,那么就逼得别人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一方面受着各种损失去换名誉的回报,甚至这种回报...这种回报的边际效果会越来越低......”
“你等下...等下...我好几个地方不太懂,什么叫边际回报?”吴茗早就已经听呆了。
李一鸣想了好一会:“就是重复同样的行为所得到的回报。”
看看两人都还一脸茫然,他赶紧举例子:“子贡第一次这样做,大家会狠命夸他,但他第二次第三次这么做,大家就不会这么用力夸了。同样的,别人学着他,跟风做同样的事,效果也一样。”
“明白了!”吴茗扯过纸和笔,把这边际回报几个字写下了,“是这么写吧?”
“嗯,是的。”
“你继续,还有什么?”
“孔子其实是说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要达到尽量多的人能愿意解救国外的奴隶,子贡的做法非常失败,因为他用道德绑架了别人,让别人处于一种两难,要么承受这种损失去换名声,要么就当作看不到这些奴隶,保住自己的钱,顺便少费心思。”
吴茗笃笃两下,目光盯着纸上的字:“嗯,你...这个,说得很透...”
此时他的心里早就已经惊涛阵阵了,一个孩子,是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的,还有那书,那些随口说出来的知识,真是一个县城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吗?
“吴伯伯,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客观规律,经济规律的一种。”李一鸣的话还没停。
吴茗抬起头:“经济规律?”
“是的,其实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李一鸣拿起笔和纸,伏在桌上开始写写画画,两个大人就在伸头看。
“比如说救一个奴隶要一千块,国家报销八百块。”
“为什么少报两百?”
“嗯,我这里改一下,奴隶赎身八百,其它花费两百,这些花费包括很多,比如给奴隶换衣服吃饭这些没发票的,但国家只报销奴隶的赎身费用八百块。所以,解救一个奴隶实际上总存在损失,至少是两百块。但这两百可以换来心灵的回报,以及社会的好名声,”
吴茗和李建国相视一眼,这就能明白了,但这绝对不是小学算术题。
“那么,为了能让大家更自愿地做这种行为,国家得从两处着手,一个是减小他们的损失,比如提高补贴,报销路费什么的,如果损失小到可以忽略,这行为不推自行。另一个是更加鼓励这样的行为,增加这个名声带来的好处。”李一鸣抬起头,有些伤感地说道,“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因为道德要求而无止境地损害自身利益。”
这绝对不是初中的题,甚至不是高中的!
吴茗和李建国大眼瞪小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极致的惊讶。
“那么子贡就是在破坏这个规则,他提高了这个损失,还降低了这一块的回报......”李一鸣在纸上圈了两个地方,“大家一算账,心想干脆不做了,太亏了。”
“......”
“这就是经济规律,不光是钱的事,是需求与供应,投入与回报的事。”李一鸣轻声说道。
“近点说。”吴茗招了招手,让两人走近点,“一鸣,吴伯伯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但你这个做法有问题.....你别急着说意见,听我跟你讲讲道理。建国,你也听。我跟你们说个故事,咱们古代,春秋时期,那时很多国家在打战。”
李一鸣点点头,看着吴茗。
吴茗看看两人,似乎有些犹豫这话能不能说,但还是缓缓开口说道:“有个叫端木赐的人,他是个鲁国贵族,很有钱,他出国游历,见到一个鲁国籍的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回来。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凡有人能花钱把他们赎回的,可以到国家报销赎金。你猜这端木赐怎么做?”
“他没要赎金。”李一鸣想了想。
“聪明,他没要。”吴茗有些赞许地点头,拿起杯子端在嘴边,瞥了眼李一鸣,“很高尚对不对?你猜后来怎么样?”
“然后他被他老师骂了。”李一鸣又说道。
“啊?”吴茗刚喝进嘴里的水一下喷了出来。
“老吴这是怎么了...”李建国被这场面给吓了一跳,怎么说一个古人被老师骂了也要吃惊,那老师骂学生不太正常了吗?
“这孩子,太让我吃惊了......”吴茗苦笑着拿着手绢擦着桌子,又给自己抹抹嘴,接着拿下眼镜,上面也有水,仔细擦着,同时还叹着气,瞥了眼李一鸣,“你还知道什么?”
“因为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接受国家报销的赎金,一时在鲁国被传为佳话,他得到了好名声。但孔子就很讨厌这个行为,说: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吴茗好一阵沉默,看着李建国:“你教的?”
“......”李建国算是明白了刚才吴茗为什么反应那么大,孔子还没平反呢。
“难得你还给他看论语。”吴茗抓了抓下巴,有些苦恼的样子。
是论语里的故事?李建国自己都不知道,当然现在他根本没必要否认。
他看看吴茗,又看看儿子:“刚才你吴伯伯说的是端木赐。”
吴茗抬头看他:“端木赐就是子贡,字子贡。”
李建国似懂非懂。
吴茗心中一片疑云,看这李建国的样子,又不像是自己所猜的,不过他再看看李一鸣,心中叹了口气,松了下来,从始至终,在这孩子边上,他没有感觉到任何危险,反而是满满的那种正能量。
“一鸣,你既然知道这个故事,你说你的做法有没有问题呢?”
“吴伯伯,...”李一鸣好好地想了一下,摇摇头,“我的做法没有问题的。”
“哦?那我听听你的道理。”吴茗拿起杯子轻轻吹吹浮叶,呡了一口。
“我是这么理解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出国,还是解救奴隶,应该都不是简单的事,特别还要拿着那个凭证回国报销费用,可能也只报销奴隶本身的钱,所以解救一个奴隶成本比较高。那么子贡他随手的偶然行为,因为立了一个道德标杆,那么就逼得别人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一方面受着各种损失去换名誉的回报,甚至这种回报...这种回报的边际效果会越来越低......”
“你等下...等下...我好几个地方不太懂,什么叫边际回报?”吴茗早就已经听呆了。
李一鸣想了好一会:“就是重复同样的行为所得到的回报。”
看看两人都还一脸茫然,他赶紧举例子:“子贡第一次这样做,大家会狠命夸他,但他第二次第三次这么做,大家就不会这么用力夸了。同样的,别人学着他,跟风做同样的事,效果也一样。”
“明白了!”吴茗扯过纸和笔,把这边际回报几个字写下了,“是这么写吧?”
“嗯,是的。”
“你继续,还有什么?”
“孔子其实是说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要达到尽量多的人能愿意解救国外的奴隶,子贡的做法非常失败,因为他用道德绑架了别人,让别人处于一种两难,要么承受这种损失去换名声,要么就当作看不到这些奴隶,保住自己的钱,顺便少费心思。”
吴茗笃笃两下,目光盯着纸上的字:“嗯,你...这个,说得很透...”
此时他的心里早就已经惊涛阵阵了,一个孩子,是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的,还有那书,那些随口说出来的知识,真是一个县城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吗?
“吴伯伯,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客观规律,经济规律的一种。”李一鸣的话还没停。
吴茗抬起头:“经济规律?”
“是的,其实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李一鸣拿起笔和纸,伏在桌上开始写写画画,两个大人就在伸头看。
“比如说救一个奴隶要一千块,国家报销八百块。”
“为什么少报两百?”
“嗯,我这里改一下,奴隶赎身八百,其它花费两百,这些花费包括很多,比如给奴隶换衣服吃饭这些没发票的,但国家只报销奴隶的赎身费用八百块。所以,解救一个奴隶实际上总存在损失,至少是两百块。但这两百可以换来心灵的回报,以及社会的好名声,”
吴茗和李建国相视一眼,这就能明白了,但这绝对不是小学算术题。
“那么,为了能让大家更自愿地做这种行为,国家得从两处着手,一个是减小他们的损失,比如提高补贴,报销路费什么的,如果损失小到可以忽略,这行为不推自行。另一个是更加鼓励这样的行为,增加这个名声带来的好处。”李一鸣抬起头,有些伤感地说道,“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因为道德要求而无止境地损害自身利益。”
这绝对不是初中的题,甚至不是高中的!
吴茗和李建国大眼瞪小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极致的惊讶。
“那么子贡就是在破坏这个规则,他提高了这个损失,还降低了这一块的回报......”李一鸣在纸上圈了两个地方,“大家一算账,心想干脆不做了,太亏了。”
“......”
“这就是经济规律,不光是钱的事,是需求与供应,投入与回报的事。”李一鸣轻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