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起身离开的时候,多看了吕振江一眼,眼神中透过一丝失望!
不过吕振江自然是当没看见的,在整个过程里,他实际上连这个姑娘的名字都没问,不仅仅是没问真实姓名,他连姑娘的艺名都没问。
萍水相逢之人,何必问东问西呢!
当然了,吕振江是不会承认自己不愿意继续花钱!
这种清倌人的花费不小,陪一会酒,听一曲尚可,但是倘若没完没了的配下去,听下去,花费颇大。
而且这种清倌人只可看不能吃,想要吃掉这种清倌人,还不知道要花上多少钱呢。
他吕振江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岂能填在青色小楼这种无底洞了。
趁着脑海里还停留在刚才那个清倌人的容貌和生意,吕振江再一次找来了丰韵的经理,找了个身形相似的黑发西亚女子共度春宵。
这西亚女子可便宜多了,一晚的花费还不如听那位清倌人唱一曲的费用。
第二天早上从青色小楼出来的时候,吕振江就是返回了蔚蓝贸易公司在贸易区里租用的院落,还有工作等着他呢。
稍候几天,吕振江虽然还是偶尔会和同事们一起外出吃饭喝酒,不过也只局限于此了,并没有和孙轮机长以及李会计一样大手大脚,他们花起钱来是一点都不节制,晚上更是天天都泡在青色小楼里头。
这就是吕振江和他的两个同事的区别了,吕振江在这种事情上面讲究的是要风雅而不要庸俗,哪怕让他心旷神怡但也能控制住自己,做到适而可止。
不过他的这两个同事,花销那可大了去,刚上岸没几天呢,就已经是花出去几十元,饶是他们的薪水高,但是也架不住这么花啊!
但是怎么说呢,人各有志,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行事方法也不一样,吕振江也不觉得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相反有时候他也是挺能理解这些同事的做法的。
这年头当海员实在过于危险,谁也不知道自己出海后还能不能回去,纵然是一次两次都还活着回来,但是次数多了,迟早有一天都得命丧大海。
很多船员们的想法都是,这钱是自己拿命赚来的,而且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事死了,所以大多都是有着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心态。
如此也是导致了,别看这些船员们收入高,在外头也是挥金如土的,但是大多都是没有什么存款的,很多人在海上干了好几年,还是没能置办起来什么产业,存下多少钱。
这种情况想要得到改变,恐怕要等到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航海安全性大幅度提高之后,才能够得到改变了。
因为航海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后,当船员也就不用冒着生命了,如此也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职业,没有了死亡的担忧,自然也就会恢复正常人的思维。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航海的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当船员不是那么危险后,当船员的薪资收入也就不可能和现在这么高了。
吕振江随同着公司里的经理,在上岸后的几天时间里都是忙着各种事,比如说收集调查当地的市场行情。
这么一大船货物运到南非城来,这初来乍到的,自然是不可能稀里糊涂就把货物给卖了,然后再稀里糊涂的购入当地的货物回国。
这可是价值数十万的货物呢,在做出决定之前,他们需要详细了解在南非城的市场行情。
如果是在国内的话,那么也不用这么麻烦,直接从报纸上就能够搜集到相关的信息,基本上大唐本土的大唐朝报,每个地方的地方版都会有相应的商业板块报道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重要的贸易港口,比如说上海,不单单有着大唐朝报松江府版里的商业版面,而且还有专业的商业报纸,也就是新成立不过一年多的上海商报,这个上海商报专门提供上海当地的各类商业信息,其中的各种大宗货物的价格走向更是重点板块。
此外,上海那边还有大宗货物交易所,专门撮合各类大宗货物的交易。
但是在南非城里,可没有这种商业上的便利,此地没有报纸,有的只是大唐朝报,顶多就是再加上一个大唐朝报的当地版本。
不像是国内的上海、广州、金陵城以及天津等大城市,已经是开始出现了地方报纸,而且还有着极为专业的商业报纸。
比如说上海商报,这份报纸就是目前国内最大,同时也是最为专业的商业报纸,虽然只开办两年多,但是却已经是逐步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其商业影响力极大。
说起这上海商报,它不仅仅是目前帝国影响力最大地方商业报纸,同时这也是大唐帝国里的第一份地方报纸,由礼部朝报司江南道分处主办。
上海商报的出现,也是周毅然入值御书房后所推动的宣传、教育、科举一系列改革的附带产品。
周毅然入住御书房后,主要分管就是宣传、教育、科举等事务,同时还负责部分吏治工作,他这几年的工作核心,是整顿吏治为主,同时也是对教育、科举制度以及宣传进行了改革。
整顿吏治这个事就不用详说了,被外人称之为州官的他,抓起贪官来那是一套一套的,最近这几年整顿吏治,主要是针对中高层官员的吏治,收获颇丰。
而教育和科举改革,则是被联系到了一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彻底取消进士、举人、秀才等功名,并且对会试制度也是进行了改革。
会试将会根据空缺的职务进行专门招考,其中金陵会考,则是主要招收京畿各衙门的职务空缺,而省会考则是招收各省衙门的职务空缺。
什么衙门有了空缺了,就是汇总上来,然后确定人数,然后统一招考。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
所有申请新人的衙门都只能申报职务空缺,而无法提出任何的要求或者是其他任何建议,基本上只能说我这需要人,不能说我需要什么人。
礼部每年都会统计各衙门的职务空缺,计算出需要补充多少人,确定会试录取的数量。
不管是京畿会试还是各省会试,都是由礼部科举司直接负责,其他京畿衙门或者地方衙门不得插手。
礼部根据职务空缺的数量和种类,通过会试招募到足够数量的新官员后,他们的工作也就完成了,这些新官员的档案将会移交吏部。
然后吏部对这些新官员的学历、专业等具体情况进行统一分配。
原则就是不得在家乡任职(承天府学子情况特殊,其可在京畿各机构任职,但是同样不能在承天府知府衙门以及各县衙门任职)、不得和亲属在同一个衙门任职,总之就是各种避嫌。
这么一整套的新科举制度,基本上有三个环节形成,具体衙门出缺,并申请新人,礼部汇总空缺职务,确定各科空缺人数,预计各科录取人数,并通过会试录取新官员。然后吏部根据新入官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统一分配。
因为机构和职务的不同,所以对新人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会试又会分成好几个类别,分别是文科、理科、工科、法科、医科等,考生自行选择参加某种科目的会试。
所以如果想要参加金陵会试,并且是想要进入司法系统工作,那么就需要参加金陵会试法科的考试,而要参加金陵法科的考试,首先你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而且还必须是法律系专业,
学历不足,非本专业的学子不能报考!
想要参加金陵会考,不管是报考哪一科目,都必须要有大专以上的学习,不同专业报考不同的科目即可。
而各省会试,对学历的要求就是低一些,只要求是预科或中专以上学历即可,之所以不再要求大专以上,那是因为各省会试面向的全省的新入官员,招募的人数会非常多,如果要求学历太高的话,那可就找不到足够的学子了。
毕竟大唐的大学,哪怕是算上大专,其实也没多少。
科举制度的改革,也是和教育的改革一起的,周毅然的教育改革,其实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基本上就是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查缺补漏。
入值御书房来,他并没有主张大规模新建设综合性的大学,在高端教育上,也就是大专以上的教育体系里,他是主张扩充现有大学的规模为主,通过逐年的学校师资规模的扩张,来同步扩大招生的规模,以满足帝国各方面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在次一级的中高端教育上,也就是预科、中专这两种学校里,他则是主张建立更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技术性学校,也就是中专。
而预科学校的话,则是和大学的发展路子保持同样的步调,大学不扩招的话,预科也不扩招,只是继续保持现有的规模,逐步扩大学校的规模以及扩招,以逐步培养更多的预科生,以满足大学逐步扩招的需求。
因为大唐的预科学校,纯粹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而设立的,各方面的课程都是偏向于基础理论,甚至是大学教育阶段的前期部分内容,教育成本高昂。
反倒是再下来的中学阶段,周毅然倒是主张大规模扩招,喊出了每一个州府都至少要有两所中学,这相当于就是把以往的中学数量往上翻了一倍。
中学都是大规模扩张了,那么小学更是如此,周毅然是主张在每一个大镇都必须设立一所小学,一个小县也至少需要三所小学。
周毅然的教育改革思路,其实还是和以往一样,那就是普及基础教育,重点发展技术教育、有限发展高等教育。
不过吕振江自然是当没看见的,在整个过程里,他实际上连这个姑娘的名字都没问,不仅仅是没问真实姓名,他连姑娘的艺名都没问。
萍水相逢之人,何必问东问西呢!
当然了,吕振江是不会承认自己不愿意继续花钱!
这种清倌人的花费不小,陪一会酒,听一曲尚可,但是倘若没完没了的配下去,听下去,花费颇大。
而且这种清倌人只可看不能吃,想要吃掉这种清倌人,还不知道要花上多少钱呢。
他吕振江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岂能填在青色小楼这种无底洞了。
趁着脑海里还停留在刚才那个清倌人的容貌和生意,吕振江再一次找来了丰韵的经理,找了个身形相似的黑发西亚女子共度春宵。
这西亚女子可便宜多了,一晚的花费还不如听那位清倌人唱一曲的费用。
第二天早上从青色小楼出来的时候,吕振江就是返回了蔚蓝贸易公司在贸易区里租用的院落,还有工作等着他呢。
稍候几天,吕振江虽然还是偶尔会和同事们一起外出吃饭喝酒,不过也只局限于此了,并没有和孙轮机长以及李会计一样大手大脚,他们花起钱来是一点都不节制,晚上更是天天都泡在青色小楼里头。
这就是吕振江和他的两个同事的区别了,吕振江在这种事情上面讲究的是要风雅而不要庸俗,哪怕让他心旷神怡但也能控制住自己,做到适而可止。
不过他的这两个同事,花销那可大了去,刚上岸没几天呢,就已经是花出去几十元,饶是他们的薪水高,但是也架不住这么花啊!
但是怎么说呢,人各有志,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行事方法也不一样,吕振江也不觉得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相反有时候他也是挺能理解这些同事的做法的。
这年头当海员实在过于危险,谁也不知道自己出海后还能不能回去,纵然是一次两次都还活着回来,但是次数多了,迟早有一天都得命丧大海。
很多船员们的想法都是,这钱是自己拿命赚来的,而且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事死了,所以大多都是有着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心态。
如此也是导致了,别看这些船员们收入高,在外头也是挥金如土的,但是大多都是没有什么存款的,很多人在海上干了好几年,还是没能置办起来什么产业,存下多少钱。
这种情况想要得到改变,恐怕要等到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航海安全性大幅度提高之后,才能够得到改变了。
因为航海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后,当船员也就不用冒着生命了,如此也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职业,没有了死亡的担忧,自然也就会恢复正常人的思维。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航海的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当船员不是那么危险后,当船员的薪资收入也就不可能和现在这么高了。
吕振江随同着公司里的经理,在上岸后的几天时间里都是忙着各种事,比如说收集调查当地的市场行情。
这么一大船货物运到南非城来,这初来乍到的,自然是不可能稀里糊涂就把货物给卖了,然后再稀里糊涂的购入当地的货物回国。
这可是价值数十万的货物呢,在做出决定之前,他们需要详细了解在南非城的市场行情。
如果是在国内的话,那么也不用这么麻烦,直接从报纸上就能够搜集到相关的信息,基本上大唐本土的大唐朝报,每个地方的地方版都会有相应的商业板块报道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重要的贸易港口,比如说上海,不单单有着大唐朝报松江府版里的商业版面,而且还有专业的商业报纸,也就是新成立不过一年多的上海商报,这个上海商报专门提供上海当地的各类商业信息,其中的各种大宗货物的价格走向更是重点板块。
此外,上海那边还有大宗货物交易所,专门撮合各类大宗货物的交易。
但是在南非城里,可没有这种商业上的便利,此地没有报纸,有的只是大唐朝报,顶多就是再加上一个大唐朝报的当地版本。
不像是国内的上海、广州、金陵城以及天津等大城市,已经是开始出现了地方报纸,而且还有着极为专业的商业报纸。
比如说上海商报,这份报纸就是目前国内最大,同时也是最为专业的商业报纸,虽然只开办两年多,但是却已经是逐步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其商业影响力极大。
说起这上海商报,它不仅仅是目前帝国影响力最大地方商业报纸,同时这也是大唐帝国里的第一份地方报纸,由礼部朝报司江南道分处主办。
上海商报的出现,也是周毅然入值御书房后所推动的宣传、教育、科举一系列改革的附带产品。
周毅然入住御书房后,主要分管就是宣传、教育、科举等事务,同时还负责部分吏治工作,他这几年的工作核心,是整顿吏治为主,同时也是对教育、科举制度以及宣传进行了改革。
整顿吏治这个事就不用详说了,被外人称之为州官的他,抓起贪官来那是一套一套的,最近这几年整顿吏治,主要是针对中高层官员的吏治,收获颇丰。
而教育和科举改革,则是被联系到了一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彻底取消进士、举人、秀才等功名,并且对会试制度也是进行了改革。
会试将会根据空缺的职务进行专门招考,其中金陵会考,则是主要招收京畿各衙门的职务空缺,而省会考则是招收各省衙门的职务空缺。
什么衙门有了空缺了,就是汇总上来,然后确定人数,然后统一招考。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
所有申请新人的衙门都只能申报职务空缺,而无法提出任何的要求或者是其他任何建议,基本上只能说我这需要人,不能说我需要什么人。
礼部每年都会统计各衙门的职务空缺,计算出需要补充多少人,确定会试录取的数量。
不管是京畿会试还是各省会试,都是由礼部科举司直接负责,其他京畿衙门或者地方衙门不得插手。
礼部根据职务空缺的数量和种类,通过会试招募到足够数量的新官员后,他们的工作也就完成了,这些新官员的档案将会移交吏部。
然后吏部对这些新官员的学历、专业等具体情况进行统一分配。
原则就是不得在家乡任职(承天府学子情况特殊,其可在京畿各机构任职,但是同样不能在承天府知府衙门以及各县衙门任职)、不得和亲属在同一个衙门任职,总之就是各种避嫌。
这么一整套的新科举制度,基本上有三个环节形成,具体衙门出缺,并申请新人,礼部汇总空缺职务,确定各科空缺人数,预计各科录取人数,并通过会试录取新官员。然后吏部根据新入官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统一分配。
因为机构和职务的不同,所以对新人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会试又会分成好几个类别,分别是文科、理科、工科、法科、医科等,考生自行选择参加某种科目的会试。
所以如果想要参加金陵会试,并且是想要进入司法系统工作,那么就需要参加金陵会试法科的考试,而要参加金陵法科的考试,首先你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而且还必须是法律系专业,
学历不足,非本专业的学子不能报考!
想要参加金陵会考,不管是报考哪一科目,都必须要有大专以上的学习,不同专业报考不同的科目即可。
而各省会试,对学历的要求就是低一些,只要求是预科或中专以上学历即可,之所以不再要求大专以上,那是因为各省会试面向的全省的新入官员,招募的人数会非常多,如果要求学历太高的话,那可就找不到足够的学子了。
毕竟大唐的大学,哪怕是算上大专,其实也没多少。
科举制度的改革,也是和教育的改革一起的,周毅然的教育改革,其实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基本上就是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查缺补漏。
入值御书房来,他并没有主张大规模新建设综合性的大学,在高端教育上,也就是大专以上的教育体系里,他是主张扩充现有大学的规模为主,通过逐年的学校师资规模的扩张,来同步扩大招生的规模,以满足帝国各方面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在次一级的中高端教育上,也就是预科、中专这两种学校里,他则是主张建立更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技术性学校,也就是中专。
而预科学校的话,则是和大学的发展路子保持同样的步调,大学不扩招的话,预科也不扩招,只是继续保持现有的规模,逐步扩大学校的规模以及扩招,以逐步培养更多的预科生,以满足大学逐步扩招的需求。
因为大唐的预科学校,纯粹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而设立的,各方面的课程都是偏向于基础理论,甚至是大学教育阶段的前期部分内容,教育成本高昂。
反倒是再下来的中学阶段,周毅然倒是主张大规模扩招,喊出了每一个州府都至少要有两所中学,这相当于就是把以往的中学数量往上翻了一倍。
中学都是大规模扩张了,那么小学更是如此,周毅然是主张在每一个大镇都必须设立一所小学,一个小县也至少需要三所小学。
周毅然的教育改革思路,其实还是和以往一样,那就是普及基础教育,重点发展技术教育、有限发展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