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作者:然籇
至此,虽然大汉能够掌控的暂时还只有横山以北的区域和横山以南的海岸线,但是其余的地域落入大汉的掌控之中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尤其是以范梵志为首的林邑王室覆灭,让剩余的林邑地方官员和贵族群龙无首,在没有胆量另起炉灶的情况下,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乖乖的听从大汉的调遣。
至少现在大汉刚刚成为林邑的主人,还缺不了他们的帮助。
尤其是大汉现在对于林邑的治理措施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这主要也是考虑到大汉内部对于林邑的基本国情和民情还缺少了解,因此这些地方乡绅——当然就林邑的实际情况来说,或许用酋长来称呼这些人更为贴切一些——更有被利用的价值。
对于他们来说,头顶上的是谁实际上并不要紧,原来的范氏就不是纯正的本地占族人,而是有着占族血脉的汉人罢了,现在直接重新归属于以汉人为主的天朝上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他们看来,这一场战争更像是主子不满手下人的跋扈,干脆直接把手下人给替代掉了,但是不管是手下人也好、主人也罢,都是汉人,这片天下本来就是汉人做老大的,只要汉人不抢走他们手里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谁做老大并不重要,天天换都可以。
因此大汉应该可以很快建立起来对林邑的统治,而在行政区划上,林邑土地也将和之前的交趾一起组成安南州,这是李荩忱早就已经安排好了的。
他当然还不至于等到南方都平定了,再准备接收南方的诸多事宜。
甚至在这之前,从各地州府抽调出来的年轻骨干就已经准备好了南下增援新组建的安南州,尽可能尽快建立稳定的秩序,并将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况进行微调的政策颁布下去。
收买人心的方法,不外乎就是稳定乱局和颁布新政。
稳定乱局可以让百姓对朝廷更加信任和依赖,而颁布新政、尤其是对社会各级都有好处的新政,才真正能够让社会各界对朝廷感恩戴德,并且忠心耿耿。
有了之前入江南、入关中的经验在,李荩忱和朝廷各部也算是轻车熟路了。
这些还用不着李荩忱担心,李荩忱真正担心的还是这一场大胜之后的利益划分。
随着李荩忱一项项政策的颁布以及科举制的推行,朝廷上由于世家而形成的派系已经不算非常明显,乃至于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矛盾存在,尤其是作为皇帝,李荩忱需要维持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存在,才能维持自己皇权居中的稳定性。
而现在在朝堂上更为突出的是军方和文官之间的矛盾,这一次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直接冲突被化解,海军和陆军彻底由之前的各自为战变成了一个大整体,这也体现在下面各级将领之间的相互配合上,比如罗毅和戚昕之间的配合才换来汉军在象林到卢容一线一次又一次的大捷。
军方内部冲突的暂时消失,导致军方的注意力开始向外部转移,那些总是想着减少军队开销的文官自然首当其冲。
古往今来,文武官员不对付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甚至是必然会发生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一次南征,文官和武将自然也想着能够最终在这一场战斗中谋取利益。
所谓的谋取利益,实际上更多的是建立和其余部门的合作以及加强盟友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在之后朝堂上的直接或间接冲突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且更加团结。
因此这样的冲突也就直接体现在了对林邑各个方面的划分上。
举个直接的例子,象林,作为林邑最大的港口,自然吸引了各方的注意,这里原本就是南洋商路上的重要码头,现在纳入大汉的掌控之中,注定会成为大汉掌控整个南洋的重要据点,同时从象林出发,向西可以进入内陆,向东可以经略整个南洋,因此象林应该怎么规划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早在汉军刚刚拿下象林的时候,海军就曾经明确的提出将这个深水良港变成海军在南洋的落脚点,为此一向和海军同气连枝的商部都明确地表示了不满,对于商部来说,一旦海军占据港口,哪怕只是一半的港口,也意味着商船往来将会受到限制,尤其是海军势必会出于安全考虑加强对商船的审查,这将严重影响象林发挥其作为商路上重要港口的作用。
而对于其余文官们来说,军方占下象林码头,也意味着之后军方将会成为象林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只要有军队在,一切都得以军队为先,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因此文官们并不想让以海军为代表的军方进入象林,这样将会严重影响到朝廷各项政策的颁布以及象林的发展,尤其是往来商贸的发展。
在朝廷的规划中,象林将会是安南仅次于交趾的大城,起到镇守南疆的作用,没有商贸,象林就不会有如今的规模,而且没有商贸,这个靠海的南荒城镇将一无是处,更何谈成为南方重镇?甚至就连卢容都有可能将其取代。
因此文官们难得和一身铜臭味的商部达成一致,站到了军方的对立面,甚至就连想要在象林修建大型造船厂的工部,也立场出现动摇。毕竟海军入驻,就意味着工部在象林建设民船将会束手束脚。
而单单凭借军方战船的订单,短期内肯定是比不上商船订单的。
朝廷六部这一次是难得站到了一起,这也让李荩忱不得不出面调解。而类似的矛盾也不在少数,围绕着军事作用重要还是民政作用重要,双方几乎要大打出手。
别看这些文官瘦瘦弱弱,要知道这个时代,人们信奉的儒家可不是后世被阉割了的儒家,君子六艺,不管精通不精通,会都是会的,包括后来大汉书院之中,剑术也依然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
所以要真的单对单,个人搏斗水平都不差的文官们,可真的不怕这帮武将,因此气势上也是绝对不能落于人后的!
若不是李荩忱的面子还算大,早就已经打起来了。
至此,虽然大汉能够掌控的暂时还只有横山以北的区域和横山以南的海岸线,但是其余的地域落入大汉的掌控之中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尤其是以范梵志为首的林邑王室覆灭,让剩余的林邑地方官员和贵族群龙无首,在没有胆量另起炉灶的情况下,他们所能做的也就只有乖乖的听从大汉的调遣。
至少现在大汉刚刚成为林邑的主人,还缺不了他们的帮助。
尤其是大汉现在对于林邑的治理措施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这主要也是考虑到大汉内部对于林邑的基本国情和民情还缺少了解,因此这些地方乡绅——当然就林邑的实际情况来说,或许用酋长来称呼这些人更为贴切一些——更有被利用的价值。
对于他们来说,头顶上的是谁实际上并不要紧,原来的范氏就不是纯正的本地占族人,而是有着占族血脉的汉人罢了,现在直接重新归属于以汉人为主的天朝上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他们看来,这一场战争更像是主子不满手下人的跋扈,干脆直接把手下人给替代掉了,但是不管是手下人也好、主人也罢,都是汉人,这片天下本来就是汉人做老大的,只要汉人不抢走他们手里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谁做老大并不重要,天天换都可以。
因此大汉应该可以很快建立起来对林邑的统治,而在行政区划上,林邑土地也将和之前的交趾一起组成安南州,这是李荩忱早就已经安排好了的。
他当然还不至于等到南方都平定了,再准备接收南方的诸多事宜。
甚至在这之前,从各地州府抽调出来的年轻骨干就已经准备好了南下增援新组建的安南州,尽可能尽快建立稳定的秩序,并将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况进行微调的政策颁布下去。
收买人心的方法,不外乎就是稳定乱局和颁布新政。
稳定乱局可以让百姓对朝廷更加信任和依赖,而颁布新政、尤其是对社会各级都有好处的新政,才真正能够让社会各界对朝廷感恩戴德,并且忠心耿耿。
有了之前入江南、入关中的经验在,李荩忱和朝廷各部也算是轻车熟路了。
这些还用不着李荩忱担心,李荩忱真正担心的还是这一场大胜之后的利益划分。
随着李荩忱一项项政策的颁布以及科举制的推行,朝廷上由于世家而形成的派系已经不算非常明显,乃至于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矛盾存在,尤其是作为皇帝,李荩忱需要维持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存在,才能维持自己皇权居中的稳定性。
而现在在朝堂上更为突出的是军方和文官之间的矛盾,这一次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直接冲突被化解,海军和陆军彻底由之前的各自为战变成了一个大整体,这也体现在下面各级将领之间的相互配合上,比如罗毅和戚昕之间的配合才换来汉军在象林到卢容一线一次又一次的大捷。
军方内部冲突的暂时消失,导致军方的注意力开始向外部转移,那些总是想着减少军队开销的文官自然首当其冲。
古往今来,文武官员不对付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甚至是必然会发生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一次南征,文官和武将自然也想着能够最终在这一场战斗中谋取利益。
所谓的谋取利益,实际上更多的是建立和其余部门的合作以及加强盟友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在之后朝堂上的直接或间接冲突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且更加团结。
因此这样的冲突也就直接体现在了对林邑各个方面的划分上。
举个直接的例子,象林,作为林邑最大的港口,自然吸引了各方的注意,这里原本就是南洋商路上的重要码头,现在纳入大汉的掌控之中,注定会成为大汉掌控整个南洋的重要据点,同时从象林出发,向西可以进入内陆,向东可以经略整个南洋,因此象林应该怎么规划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早在汉军刚刚拿下象林的时候,海军就曾经明确的提出将这个深水良港变成海军在南洋的落脚点,为此一向和海军同气连枝的商部都明确地表示了不满,对于商部来说,一旦海军占据港口,哪怕只是一半的港口,也意味着商船往来将会受到限制,尤其是海军势必会出于安全考虑加强对商船的审查,这将严重影响象林发挥其作为商路上重要港口的作用。
而对于其余文官们来说,军方占下象林码头,也意味着之后军方将会成为象林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只要有军队在,一切都得以军队为先,这是大家都清楚的,因此文官们并不想让以海军为代表的军方进入象林,这样将会严重影响到朝廷各项政策的颁布以及象林的发展,尤其是往来商贸的发展。
在朝廷的规划中,象林将会是安南仅次于交趾的大城,起到镇守南疆的作用,没有商贸,象林就不会有如今的规模,而且没有商贸,这个靠海的南荒城镇将一无是处,更何谈成为南方重镇?甚至就连卢容都有可能将其取代。
因此文官们难得和一身铜臭味的商部达成一致,站到了军方的对立面,甚至就连想要在象林修建大型造船厂的工部,也立场出现动摇。毕竟海军入驻,就意味着工部在象林建设民船将会束手束脚。
而单单凭借军方战船的订单,短期内肯定是比不上商船订单的。
朝廷六部这一次是难得站到了一起,这也让李荩忱不得不出面调解。而类似的矛盾也不在少数,围绕着军事作用重要还是民政作用重要,双方几乎要大打出手。
别看这些文官瘦瘦弱弱,要知道这个时代,人们信奉的儒家可不是后世被阉割了的儒家,君子六艺,不管精通不精通,会都是会的,包括后来大汉书院之中,剑术也依然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
所以要真的单对单,个人搏斗水平都不差的文官们,可真的不怕这帮武将,因此气势上也是绝对不能落于人后的!
若不是李荩忱的面子还算大,早就已经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