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作者:然籇
李荩忱并没有回头,他对着于德招了招手。
于德急忙跟上李荩忱。
“朕的解决方案你们户部觉得还可以么?”
“户部并无意见。”于德急忙说道。
虽然户部可能又要咬紧牙关甚至还得拆东墙、补西墙了,但是至少比直接和军方撕破了脸来得好。
真的和军方闹矛盾,户部上下也都不愿意看到。
“那就好,”李荩忱微微点头,“接下来准备去哪里?”
“商部准备在城东新开设商埠,臣去核查预算。”于德急忙说道。
“且同去。”李荩忱笑道,“来,与朕同车。”
于德又惊又喜:“臣不敢!”
“哈哈哈,朕又不会吃了你。”李荩忱大笑道,“李平,让人把马车带过来,朕就不过去了!”
看着李平应命去了,李荩忱转而说道:“新的税收法颁布之后,朝廷的收入有没有明显的上涨?”
自从李荩忱南归之后颁布税收法,也已经两年。本来税收法颁布的目的,除了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大汉完善的法律体系之外,主要还是想要通过税收法让大汉的岁入变得系统化,而且也不再给任何人,尤其是世家能够在其中谋取利益的可能。
当然了随着这些律法的颁布以及科举考试的进行,世家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并不是世家们想要消失,而是出头的家伙都被李荩忱以雷霆犁穴之架势扫荡的一干二净,其余的世家只要不傻自然也就不再有胆量挑战李荩忱的威严。
陛下对军队的掌握,显然让世家失去了和陛下作对的勇气。
“去年岁入相比于前年已经有明显提高,”于德急忙说道,“但是从今年开始,朝廷新的路政等等政策开始,恐怕消耗也会远大于去年,因此总体剩余的岁入可能比不上去年。”
李荩忱微微颔首。
他知道陈叔慎和于德等人担心什么,一直这么无度的“挥霍”下去,国库根本留不下来钱财,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财政赤字。
“国库之中还有多少钱?”
“现在白银二十万两是有的,”于德苦笑道,“估计月底随着南方的缴获转运北上,增加到三十万两也应该绰绰有余。”
这个时代的白银产量远远比不上后世,因此这个时代的二十万两白银绝对不算少了,毕竟白银此时的珍贵程度甚至不亚于黄金,如果不是工部在去年发现了两处不小规模的银矿,恐怕现在国库之中的白银储量比这个还要低。
经过三年的建设发展,大汉已经逐渐建立起来银本位的金融制度,同时随着商部对商贸经济的全力推动以及钱庄的建设,纸币,主要是银票,取代原本的铜钱逐渐成为各地大宗商贸交易的主流,这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银本位制度的稳定。
而在另一个时空之中,即使是到了隋唐时期,市场上主要的贸易工具还是铜钱,真正的银本位制建立要在宋代之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增多和财富的积累,才让朝廷有本钱丢掉铜钱,建立银本位制。
至于相比于产量巨大的银子,而更加安全的金本位制·····那要等到大清灭亡之后了。
因此现在大汉开始建立银本位制,已经算超乎于时代,金本位制,那就不是李荩忱打算去做的了,现阶段大汉能够提高银子的产量以满足商贸的需求,李荩忱就已经很欣慰了。
“够了,不用留下来那么多,该用掉的就用掉。”李荩忱沉声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关键。
于德登时瞪大眼睛?
够,够了?
二十万两,铺在偌大的国库里面也就是薄薄的一层罢了,怎么可能就够了?
李荩忱看了他一眼,明白于德等人在担心什么。长期以来,国库丰盈,才是户部官员们努力的目标,自宗元饶以降,户部官员们恨不得把现在空荡荡的能跑马的国库给完全填满。
但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似乎不太对。
“户部应该注重于囤积的,应该是更多的日用品和食品,而不是单纯的钱财。”李荩忱郑重说道,“朕刚才也在船厂中说过,现在用掉的,以后会加倍的拿回来。如果我们光想着如何把钱财放在库房之中,那么我们就永远只有这些钱财,我们要想的应该是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钱财。”
顿了一下,李荩忱看向张大嘴巴的于德:“对于平常老百姓来说,钱是用来买东西的,而对于国家来说,钱应该是用来生钱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些钱不花出去,就没有办法推动市场上的物资流通,整个市场若是有如一潭死水的话,那么钱就真的要烂在库房里面了。”
于德的额头上已经冒出汗珠,这是他也好,陈叔慎等人也罢,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甚至都不敢想的。
国库空了,按照前朝律法,他们是要掉脑袋的!
而李荩忱径直说道:“当然了国家不可能手里什么都没有,我们应该握着的是粮食、布匹、丝绸以及矿石这些人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一旦市场上缺少这些东西进而导致物价出现波动,甚至出现敌人刻意哄抬物价的情况,我们能够通过手中握有的这些东西对市场上的价格进行调控,这样就不会出现价格的波动······”
李荩忱看着似懂非懂的于德,轻轻咳嗽一声。他意识到自己似乎使用了大量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无法理解的名词。
“臣愚钝!”于德反应过来。
“能明白么?”李荩忱有些无奈。
他恨不得直接拿一本《资本论》塞到于德的手里,没有《资本论》的话,退而求其次,《国富论》也行啊,不行的话······《货币战争》总是能凑合凑合的吧?
不过这显然不现实。
并不是学经济出身,也算半瓶醋晃荡的李荩忱,有些头大。
虽然李荩忱只是三言两语,点拨了一下,而且说得很多词实际上于德也只能顾名思义,但是大致的思想他终究还是明白了。
“臣应该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于德深吸了一口气,“此事臣需要和尚书以及左侍郎好好商议,尽快给陛下拿出来一个章程。”
李荩忱并没有回头,他对着于德招了招手。
于德急忙跟上李荩忱。
“朕的解决方案你们户部觉得还可以么?”
“户部并无意见。”于德急忙说道。
虽然户部可能又要咬紧牙关甚至还得拆东墙、补西墙了,但是至少比直接和军方撕破了脸来得好。
真的和军方闹矛盾,户部上下也都不愿意看到。
“那就好,”李荩忱微微点头,“接下来准备去哪里?”
“商部准备在城东新开设商埠,臣去核查预算。”于德急忙说道。
“且同去。”李荩忱笑道,“来,与朕同车。”
于德又惊又喜:“臣不敢!”
“哈哈哈,朕又不会吃了你。”李荩忱大笑道,“李平,让人把马车带过来,朕就不过去了!”
看着李平应命去了,李荩忱转而说道:“新的税收法颁布之后,朝廷的收入有没有明显的上涨?”
自从李荩忱南归之后颁布税收法,也已经两年。本来税收法颁布的目的,除了以此为基础逐渐建立大汉完善的法律体系之外,主要还是想要通过税收法让大汉的岁入变得系统化,而且也不再给任何人,尤其是世家能够在其中谋取利益的可能。
当然了随着这些律法的颁布以及科举考试的进行,世家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并不是世家们想要消失,而是出头的家伙都被李荩忱以雷霆犁穴之架势扫荡的一干二净,其余的世家只要不傻自然也就不再有胆量挑战李荩忱的威严。
陛下对军队的掌握,显然让世家失去了和陛下作对的勇气。
“去年岁入相比于前年已经有明显提高,”于德急忙说道,“但是从今年开始,朝廷新的路政等等政策开始,恐怕消耗也会远大于去年,因此总体剩余的岁入可能比不上去年。”
李荩忱微微颔首。
他知道陈叔慎和于德等人担心什么,一直这么无度的“挥霍”下去,国库根本留不下来钱财,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财政赤字。
“国库之中还有多少钱?”
“现在白银二十万两是有的,”于德苦笑道,“估计月底随着南方的缴获转运北上,增加到三十万两也应该绰绰有余。”
这个时代的白银产量远远比不上后世,因此这个时代的二十万两白银绝对不算少了,毕竟白银此时的珍贵程度甚至不亚于黄金,如果不是工部在去年发现了两处不小规模的银矿,恐怕现在国库之中的白银储量比这个还要低。
经过三年的建设发展,大汉已经逐渐建立起来银本位的金融制度,同时随着商部对商贸经济的全力推动以及钱庄的建设,纸币,主要是银票,取代原本的铜钱逐渐成为各地大宗商贸交易的主流,这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银本位制度的稳定。
而在另一个时空之中,即使是到了隋唐时期,市场上主要的贸易工具还是铜钱,真正的银本位制建立要在宋代之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增多和财富的积累,才让朝廷有本钱丢掉铜钱,建立银本位制。
至于相比于产量巨大的银子,而更加安全的金本位制·····那要等到大清灭亡之后了。
因此现在大汉开始建立银本位制,已经算超乎于时代,金本位制,那就不是李荩忱打算去做的了,现阶段大汉能够提高银子的产量以满足商贸的需求,李荩忱就已经很欣慰了。
“够了,不用留下来那么多,该用掉的就用掉。”李荩忱沉声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关键。
于德登时瞪大眼睛?
够,够了?
二十万两,铺在偌大的国库里面也就是薄薄的一层罢了,怎么可能就够了?
李荩忱看了他一眼,明白于德等人在担心什么。长期以来,国库丰盈,才是户部官员们努力的目标,自宗元饶以降,户部官员们恨不得把现在空荡荡的能跑马的国库给完全填满。
但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似乎不太对。
“户部应该注重于囤积的,应该是更多的日用品和食品,而不是单纯的钱财。”李荩忱郑重说道,“朕刚才也在船厂中说过,现在用掉的,以后会加倍的拿回来。如果我们光想着如何把钱财放在库房之中,那么我们就永远只有这些钱财,我们要想的应该是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钱财。”
顿了一下,李荩忱看向张大嘴巴的于德:“对于平常老百姓来说,钱是用来买东西的,而对于国家来说,钱应该是用来生钱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些钱不花出去,就没有办法推动市场上的物资流通,整个市场若是有如一潭死水的话,那么钱就真的要烂在库房里面了。”
于德的额头上已经冒出汗珠,这是他也好,陈叔慎等人也罢,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甚至都不敢想的。
国库空了,按照前朝律法,他们是要掉脑袋的!
而李荩忱径直说道:“当然了国家不可能手里什么都没有,我们应该握着的是粮食、布匹、丝绸以及矿石这些人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一旦市场上缺少这些东西进而导致物价出现波动,甚至出现敌人刻意哄抬物价的情况,我们能够通过手中握有的这些东西对市场上的价格进行调控,这样就不会出现价格的波动······”
李荩忱看着似懂非懂的于德,轻轻咳嗽一声。他意识到自己似乎使用了大量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无法理解的名词。
“臣愚钝!”于德反应过来。
“能明白么?”李荩忱有些无奈。
他恨不得直接拿一本《资本论》塞到于德的手里,没有《资本论》的话,退而求其次,《国富论》也行啊,不行的话······《货币战争》总是能凑合凑合的吧?
不过这显然不现实。
并不是学经济出身,也算半瓶醋晃荡的李荩忱,有些头大。
虽然李荩忱只是三言两语,点拨了一下,而且说得很多词实际上于德也只能顾名思义,但是大致的思想他终究还是明白了。
“臣应该明白了陛下的意思。”于德深吸了一口气,“此事臣需要和尚书以及左侍郎好好商议,尽快给陛下拿出来一个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