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之后,战斗打得异常的艰难。
    梵军集中兵力在东面与南面发起反击,退入代奥格尔城区的当地驻军,准确说是以警察为主的武装人员也趁机发难,比如藏在城区边缘的建筑物内,向靠近城区,特别是控制外围路口的帝国军人放冷枪。
    一时之间,守在机降场地的陆战队几乎被敌人三面包围,等同时在三个方向上作战。
    更加要命的是,守护陆战队的前线攻击机均在天亮之前返航,而紧急派来的重型攻击机在投下几十吨炸弹之后,也因为弹药用尽而失去了支援能力。至于其他的火力支援,那就更加指望不上了。
    受此影响,在天亮之后开始的第三轮突击运输,送往前线的是2个由第十七装甲师提供的轻型炮兵连。
    其中的一个炮兵连,装备al100a式150毫米超轻型榴弹炮。
    前面就已提到,为了增强空中突击部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敌后的独立作战能力,帝国陆军投资研制了这种战斗全重不足3吨,能由10吨级通用直升机吊挂运输的大口径超轻型榴弹炮。
    必须承认,al100a很先进,只是不到3吨的战斗全重就能让所有“轻型”榴弹炮相形见绌。要知道,在al100a之前,只要大口径榴弹炮的战斗全重低于10吨,就能够冠以“轻型”头衔。
    按帝国陆军的设想,这种榴弹炮,能够让空中突击部队获得跟装甲部队相当的战场压制能力。
    只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陆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太高了,存在很多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技术障碍,所以只是前期研制工作就进行了十几年,直到去年的年初,才完成工程验收,进入陆军主导的军方验收阶段。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该项目说不准还要拖上好几年。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al100a通过了军方验收,随后就开始量产,但是受到昂贵价格的限制,al100a的产能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也只给主力部队各提供一个连,而且都编在师直属混成支援营里面。
    有趣的是,到底应该如何使用这种轻型榴弹炮,各作战部队还在摸索。
    要说的话,当初立项的时候,帝国陆军就没有想好该如何使用这种拥有重炮威力的超轻型榴弹炮。
    能够由通用直升机吊运,其实只是启动该项目,或者说是申请拨款的借口。
    等到研制成功,帝国陆军才猛然发现,“直15”在吊运一门al100a之后,就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在海拔稍微高点的山区,别说是同时运送弹药,多运载几名炮手,直升机就没办法升空。哪怕换成“直18”,在吊运1门al100a的同时,也只能运送全部炮手与半个基数的弹药。
    这有什么用呢?
    在高强度的战斗中,几个小时就能打掉1个基数的弹药。
    毫无疑问,弹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拿使用量最多的高爆弹来说,只是弹丸就接近50千克,而一个标准发射药模块的质量为3千克,通常会装填5到8个模块,在算上必不可少的药筒等装载工具,1枚150毫米炮弹的整备质量超过80千克。
    按帝国陆军的标准,1个基数是48发炮弹与330个发射药模块,总质量超过4吨!
    如果配有增程炮弹,总质量就会超过5吨。
    也就是说,即便是“直18”这样的重型直升机,一次也只能运送两个基数的弹药,飞行距离还不能超过300千米。
    如果由“直15”运送,效率会更低。
    关键还有,al100a配属给空中突击部队,能让空中突击部队大展拳脚的,其实就是地形复杂的山区。
    简单的说,al100a主要是用于山地作战。
    高海拔对直升机运载能力产生的影响,就变得不可忽视。
    这下,摆在帝国陆军面前的现实就是:哪怕能用直升机把al100a部署到靠近前线的阵地上,也会因为弹药补给困难而成为摆设。
    如果把性能上的缺陷也考虑进去,al100a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为了追求极致的轻量化,达到低于3吨的重量指标,只能想方设法的减重,比如采用即将淘汰的40倍径身管。
    在研制al100a的项目启动之前,帝国陆军就已经确定,下一代大口径火炮的身管长度必将超过50倍径,而最后在东方集团内部确定的标准是54倍径,之前采用40倍径身管的火炮都将接受升级改造。
    此外,药室容积只有22升,仅相当于标准药室容积的80%。
    受此影响,al100a在使用普通炮弹、枣核弹、底排增程弹与火箭增程弹时所对应的最远射程分别为:17千米、21千米、25千米与29千米,均明显低于采用同等长度身管的榴弹炮。
    当然,更加比不上采用54倍径身管的新式榴弹炮。
    关键还有,帝国陆军装备的身管火炮,跟西陆集团的比,有效射程本身就偏短。
    也就是说,与敌方炮兵对抗,al100a会因为射程不够处于下风,至少无法在炮战当中占到便宜。
    要命的是,al100a还是战术机动能力几乎为零的牵引火炮。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帝国陆军要求al100a具备有限的战术机动能力,比如配备独立的行走单元,能在作战的时候自行转移阵地,降低对牵引设备,以及人员的要求,但是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帝国陆军最后放弃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配备一台小型发动机,用来驱动弹药装填机。
    在完成部署后,al100a就只能依靠人员,或者是轻型车辆牵引机动。
    显然,这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节奏。
    哪怕在理想状态下,al100a从部署状态转为行动状态,6名炮手都要忙碌10分钟,而且需要用车辆牵引。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就算是在平原上,把1门处于部署状态的al100l转移到500米之外的备用阵地,至少都需要20分钟。如果是在地形崎岖的山区,至少需要30分钟,还得有车辆可用。
    可见,要想把al100a当成野战火炮使用,至少得为其配备牵引车辆。
    一般的军用吉普车就行,5吨级的越野车就最好不过了。
    正是如此,在列装al100a之后,帝国陆军就发现,必须为装备al100a的炮兵部队提供牵引车。
    可问题是,这么做,就让al100a的“轻型”优势变得毫无意义。
    说得直接一点,在需要用到al100a的战场上,轻型榴弹炮几乎没有生存能力可言,而在al100a能生存下来的战场上,又无其用武之地。要知道,跟常规的榴弹炮相比,al100a的射程实在是短得可怜。至于说提供牵引车辆,甚至装到卡车上,又会丧失由通用直升机吊运的轻便优势。
    要说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些问题,帝国陆军对al100a的态度才不冷不热,一直没有大批量采购。
    不说别的,在大陆战场那边,几支主力部队就很少安排al100a参战,大部分时候是在后方培训炮手。
    所幸的是,在代奥格尔这边,al100a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
    虽然梵罗陆军拥有数千门大口径火炮,仅自行榴弹炮就有2000多门,而且全是从西方列强进口,比如纽兰共和国的m109系列,但是其主力炮兵部队,全都部署在西北,编在中央军之下。
    其他作战部队,有很多还在使用第二次全球大战时期的火炮。
    这些“古董炮”就算还能用,也绝对不是al100a等新式火炮的对手,只是射程差距就没法弥补。
    当然,送往前线的,不止是16门al100a。
    另外一个炮兵连装备的是120毫米重型迫击炮。
    要说的话,重型迫击炮才是轻装步兵部队最主要的压制武器。
    此外,pj120还是帝国陆军最后一种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投产,还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武器。
    只是,现役的pj120f与大战中的型号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
    严格说来,pj120f其实是重新设计的成果,只是因为pj120的基础设计太过优秀,没有改动的必要,几乎完全保留了下来,所以在重新设计之后,才沿用了原来的编号,并没有另起炉灶。
    关键还有,pj120f兼容所有同口径的迫击炮弹。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规划,pj120f至少都还要服役30年。等到配备了导引头的精确制导炮弹诞生,说不定还能服役半个世纪。可以说,pj120非常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服役时间最长的火力压制武器。
    其实,在很多时候,前线官兵首选的压制武器,就是迫击炮。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初速低得多,能够把弹壳做得更薄一些,所以迫击炮弹能在不增加弹重的情况下,获得远超同口径榴弹的装药量,在对付人员等非防护目标的时候拥有远远超过同口径榴弹的杀伤力。
    正是如此,120毫米迫击炮弹的威力就跟150毫米榴弹相当。
    关键还有,120毫米迫击炮弹也就20多千克,不到150毫米榴弹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运输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运送的迫击炮弹是榴弹的三倍以上,也就相当于让火力打击的持续时间提高了三倍多。
    至于射程,反到的小事。
    毕竟,12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能达到12千米,足够覆盖前沿战场了。
    此外还有,一个迫击炮班最多只需要4名炮手,必要时2人就能操作,因此同样是一个连的规模,迫击炮连能有24门,榴弹炮连只能有16门。再说了,迫击炮的急促射速与持续射速,都要比同级别的榴弹炮快,所以不管是持续压制,还是紧急状态下全速开火,迫击炮连的作战效率都超过了榴弹炮连。
    可惜的是,2个连的兵力确实太少了。
    此外,受到弹药的限制,榴弹炮连发挥的作用并不突出,只能用来压制敌人的远程身管武器。
    大部分时候是24门pj120f在开火。
    要同时对付来自3个方向的敌人,24门迫击炮确实是远远不够。
    激战持续到上午10点左右,梵军已经在东边与南边逼近机降场,对这2个方向上的防御据点构成了严重威胁。
    打到最艰难的时候,梵军的小股部队甚至攻入了机降场。
    关键还有,在梵军逼近之后,因为存在误伤友军的可能,前线攻击机与重型攻击机不敢贸然投弹轰炸,必须由地面部队指引目标,所以空中支援的效率大打折扣,没能产生击溃敌人的效果。
    很多时候,因为双方的官兵离得太近,只能由“攻9b”使用机关炮扫射敌人。
    要说的话,也多亏空军派来的100多架“攻9b”。
    按空军的战报,到10日的中午,部署在海德郊外空军基地的120架“攻9b”总共出动了350余架次,差不多是所有能飞的攻击机都飞了3个架次,平均每3个小时就要出动一个架次。
    等于是说,这些“攻9b”几乎都是在飞到战场上空之后就投下炸弹,平均每个架次在战场上空逗留的时间还不到15分钟。
    这个出动频率,可以说高得吓人!
    至于打击力度,更加是无庸质疑。
    在这10来个小时里面,120架“攻9b”用掉了1500余枚250千克级炸弹,近1000发短程空地导弹,3000余发80毫米火箭弹,以及20万发40毫米炮弹,总投弹量达到惊人的1500吨。
    要是没有这些“攻9b”,机降场恐怕早就被梵军攻占了。
    只是,“攻9b”提供的空中支援也就持续到10日中午。
    不是说空军不愿意继续出力,而是到负责为前线攻击机提供支持的加油机,将在10日中午返航,然后要到夜间22点过后才能重新部署到位。没有加油机支持,“攻9b”无法从海德巴拉直飞代奥格尔。
    此外,在连续出动3个架次之后,几乎所有的“攻9b”都需要进行维护。
    正是如此,在计划里面,只要求前线攻击机提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持续到中午。
    按照计划,将在中午之前挫败梵军的反击行动。
    可惜的是,直到最后一批“攻9b”在中午12点过飞走,梵军的反击部队依然在南面与东面向机降场发起冲击。
    虽然在下午1点前,由重型攻击机发起的一轮遮断轰炸,成功的粉碎了梵军在中午发起的第一轮进攻行动,但是重型攻击机并非随叫随到,而且在连番遭受猛烈冲击之后,机降场外围防线已经摇摇欲坠。
    关键就是,陆战队的伤亡非常大,两个营的减员率都已超过30%。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梵军再发起两轮冲击,就能够突破机降场的外围防线,甚至能围歼势单力薄的两个陆战营。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刘尊山才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
    必须得说,丁镇南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也就是不管战场局势如何,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总会留一手,很多时候会准备多个备用方案,确保在发生意外之后,有回旋余地,不至于束手无策。
    这次也不例外!

章节目录

帝国争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闪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闪烁并收藏帝国争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