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作者:青玉狮子
第十四章 恢复唐、宋旧制耳
“地理时务,刘偶斋确实隔膜,”关卓凡说道,“可是,孔、孟的书,写在两千多年前;程、朱的书,也写了七、八百年了。艮翁你想啊,圣贤再洞烛世代,这千百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他们又如何晓得?嘿嘿,难道掐指一算?”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所以,后世种种,自然是写不到圣贤书里去的。刘偶斋孔、孟、程、朱之书虽然都读熟了,一涉时务,依旧荒唐,也不奇怪了。”
倭仁呆了一呆,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关卓凡的话,皮里阳秋,味道古怪,该怎么接口?他可不像真为刘云溪打抱不平,可是,也没理由抱怨孔、孟、程、朱不能“洞烛百代”啊?这个……
“艮翁,”关卓凡笑了一笑,好像知道倭仁在想什么,“你别误会,我可不敢非议先贤!后人不肖,要好好自省,自个儿是不是不够争气?怎么敢把责任推到老祖宗头上?”
“王爷,我,这个……愚钝,呃,请王爷明示吧。”
“圣贤的书,当然要一如既往,读熟、读透;不过,除此之外”
关卓凡加重了语气:“中外时务,也不能隔膜了!毕竟,举业出身的读书人,不仅仅是埋首书斋里做学问,更要襄理天子,抚牧万民!嗯,是要与闻国计、参知政事的!如果都像刘偶斋那个样子……嘿嘿,这个天下,会给治理成什么样子?”
“王爷……似乎过虑了?刘偶斋那样的,毕竟只是少数……”
关卓凡打断了倭仁的话:“只怕不少!”
言罢,站了起来,来回踱了两步,说道:“艮翁,我晓得,颇有人抱怨,我用人。少用正途出身,多用杂途出身可是,真正叫无可奈何!正途出身,如果有足够合适的人才。我何必舍近求远?我难道不愿意听言路的一片颂扬之声?实在是没……唉,实在是难!”
顿了一顿,又踱了两步,说道:“现今的世道,真正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形势,日夕万变!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要的,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决计要不得的了!许多正途出身的人,如刘偶斋之流,还是没有醒过味儿来!”
“国计所关,一出一入,要么,几百万两银子的上落。要么,几千颗人头的去留!艮翁,你想一想,责任如此之重大,我怎么敢用昧于形势之人?我如果一味讨言路的好儿,所用非人,那……不是欺君,不是误国吗?!”
倭仁本不善言辞,他又是理学宗师,讲究“诚心正意”、“察几慎动”。关卓凡说的,尖锐固然尖锐,恳切却也十分恳切,思来想去。竟是无可辩驳!
不由长长的叹了口气。
关卓凡见倭仁已有所动,心里暗笑,面儿上,却是神情愈发郑重,微微皱着眉,叹道:“其实。也怪不得这班读书人!从县式到殿试,大小无数考试,都以时文为主,也没有两次正经考时务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一切心力,全放在时文上面,时务上面,自然隔膜,荒唐如刘偶斋,也不稀奇了!”
“时文”,是八股文;“时务”倭仁自然而然,想到了三个字:“时务策”。
“时务策”,这是远比“时文”更加古老的一个名词。
唐、宋科举,经义之外,都要考“时务策”,也叫“试策”、“策论”,即要求考生对时政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议论。彼时,经义、时务并重,两者不可偏废。
到了明朝,“时务策”的考试,基本取消,集中考试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和掌握。
清承明制,虽然还在各级科举考试的一头一尾“县试”和“殿试”中,留了一点“时务策”的尾巴,但其对考生的逐级进迁,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考生的精力,依旧几乎百分百放在了经义上面。经义是用“时文”八股文来诠释的,因此,考生十载寒窗,绝大部分光阴,都花在了八股文上面。
八股文成于明,年代接近本朝,乃称“时文”。彼时,“时务策”早已从科举考试中黯然退出了。
轩王难道想……恢复“时务策”?
这个疑问,憋不住,终于问了出来:“王爷的意思,是不是要……恢复时务策?”
我说了这么一大篇儿,是为了你这句话啊!
“正是!艮翁高明!”
真要恢复“时务策”?倭仁一时茫然无语。
还有,什么叫“高明”?是夸赞我猜对了你的意思呢?还是说恢复“时务策”这个主意高明?如是后者,若真的恢复了“时务策”,这……岂非成了我倭艮峰的建言了?
如是,士林何以目我?
哎哟,这可不成啊!
一念及此,倭仁大为着忙,说道:“王爷,本朝制度完备,圣圣相继,难以轻易……”
倭仁口中的“易”,是“变易”的意思。
关卓凡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艮翁,不是变易,是恢复!恢复时务策,恢复唐、宋旧制耳!”
顿了一顿,说道:“本朝制度,承继前明,艮翁,咱俩都是旗人,彼此之间,不用打什么马虎眼儿什么圣圣相继,不都是承自前明?前明的玩意儿……嘿嘿!再者说了,若论文气之盛,前明如何比得上唐,更如何及得上宋?艮翁,你是宗程、朱的,程子、朱子,可是两宋的,接陆九渊衣钵的王阳明,倒是前明的!”
关卓凡这番道理,似是而非,倭仁的脑子有点儿转不过来了。
倭仁讲理学,以两程和朱熹为正宗,一向批判陆九渊和王阳明为“外道”的,可是,因为两程和朱熹是宋朝人,王阳明是明朝的,说到科举制度,宋朝的比明朝的好?这个,好像什么地方有点儿不大对劲儿……
再说,陆九渊也是宋朝的呀。
可是,说前明的文气不及两宋,倭仁却是不能不认同的。
仲怔了好一会儿,又想到了一件事,倭仁迟疑着说道:“王爷,算恢复了时务策,也未必……管用啊?圣人之书,立德立言,可是,其中,哪有什么时务?这个,你方才不是也说过了吗?贸然恢复时务策,考试的时候,叫士子们……何所本呢?这,这,不乱套了吗?”
好好,倭老夫子,我想要什么话,你说什么话,太配合了。
留意,戏肉来啦。
*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恢复唐、宋旧制耳
第十四章 恢复唐、宋旧制耳
“地理时务,刘偶斋确实隔膜,”关卓凡说道,“可是,孔、孟的书,写在两千多年前;程、朱的书,也写了七、八百年了。艮翁你想啊,圣贤再洞烛世代,这千百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他们又如何晓得?嘿嘿,难道掐指一算?”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所以,后世种种,自然是写不到圣贤书里去的。刘偶斋孔、孟、程、朱之书虽然都读熟了,一涉时务,依旧荒唐,也不奇怪了。”
倭仁呆了一呆,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关卓凡的话,皮里阳秋,味道古怪,该怎么接口?他可不像真为刘云溪打抱不平,可是,也没理由抱怨孔、孟、程、朱不能“洞烛百代”啊?这个……
“艮翁,”关卓凡笑了一笑,好像知道倭仁在想什么,“你别误会,我可不敢非议先贤!后人不肖,要好好自省,自个儿是不是不够争气?怎么敢把责任推到老祖宗头上?”
“王爷,我,这个……愚钝,呃,请王爷明示吧。”
“圣贤的书,当然要一如既往,读熟、读透;不过,除此之外”
关卓凡加重了语气:“中外时务,也不能隔膜了!毕竟,举业出身的读书人,不仅仅是埋首书斋里做学问,更要襄理天子,抚牧万民!嗯,是要与闻国计、参知政事的!如果都像刘偶斋那个样子……嘿嘿,这个天下,会给治理成什么样子?”
“王爷……似乎过虑了?刘偶斋那样的,毕竟只是少数……”
关卓凡打断了倭仁的话:“只怕不少!”
言罢,站了起来,来回踱了两步,说道:“艮翁,我晓得,颇有人抱怨,我用人。少用正途出身,多用杂途出身可是,真正叫无可奈何!正途出身,如果有足够合适的人才。我何必舍近求远?我难道不愿意听言路的一片颂扬之声?实在是没……唉,实在是难!”
顿了一顿,又踱了两步,说道:“现今的世道,真正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形势,日夕万变!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要的,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决计要不得的了!许多正途出身的人,如刘偶斋之流,还是没有醒过味儿来!”
“国计所关,一出一入,要么,几百万两银子的上落。要么,几千颗人头的去留!艮翁,你想一想,责任如此之重大,我怎么敢用昧于形势之人?我如果一味讨言路的好儿,所用非人,那……不是欺君,不是误国吗?!”
倭仁本不善言辞,他又是理学宗师,讲究“诚心正意”、“察几慎动”。关卓凡说的,尖锐固然尖锐,恳切却也十分恳切,思来想去。竟是无可辩驳!
不由长长的叹了口气。
关卓凡见倭仁已有所动,心里暗笑,面儿上,却是神情愈发郑重,微微皱着眉,叹道:“其实。也怪不得这班读书人!从县式到殿试,大小无数考试,都以时文为主,也没有两次正经考时务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一切心力,全放在时文上面,时务上面,自然隔膜,荒唐如刘偶斋,也不稀奇了!”
“时文”,是八股文;“时务”倭仁自然而然,想到了三个字:“时务策”。
“时务策”,这是远比“时文”更加古老的一个名词。
唐、宋科举,经义之外,都要考“时务策”,也叫“试策”、“策论”,即要求考生对时政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议论。彼时,经义、时务并重,两者不可偏废。
到了明朝,“时务策”的考试,基本取消,集中考试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和掌握。
清承明制,虽然还在各级科举考试的一头一尾“县试”和“殿试”中,留了一点“时务策”的尾巴,但其对考生的逐级进迁,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考生的精力,依旧几乎百分百放在了经义上面。经义是用“时文”八股文来诠释的,因此,考生十载寒窗,绝大部分光阴,都花在了八股文上面。
八股文成于明,年代接近本朝,乃称“时文”。彼时,“时务策”早已从科举考试中黯然退出了。
轩王难道想……恢复“时务策”?
这个疑问,憋不住,终于问了出来:“王爷的意思,是不是要……恢复时务策?”
我说了这么一大篇儿,是为了你这句话啊!
“正是!艮翁高明!”
真要恢复“时务策”?倭仁一时茫然无语。
还有,什么叫“高明”?是夸赞我猜对了你的意思呢?还是说恢复“时务策”这个主意高明?如是后者,若真的恢复了“时务策”,这……岂非成了我倭艮峰的建言了?
如是,士林何以目我?
哎哟,这可不成啊!
一念及此,倭仁大为着忙,说道:“王爷,本朝制度完备,圣圣相继,难以轻易……”
倭仁口中的“易”,是“变易”的意思。
关卓凡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艮翁,不是变易,是恢复!恢复时务策,恢复唐、宋旧制耳!”
顿了一顿,说道:“本朝制度,承继前明,艮翁,咱俩都是旗人,彼此之间,不用打什么马虎眼儿什么圣圣相继,不都是承自前明?前明的玩意儿……嘿嘿!再者说了,若论文气之盛,前明如何比得上唐,更如何及得上宋?艮翁,你是宗程、朱的,程子、朱子,可是两宋的,接陆九渊衣钵的王阳明,倒是前明的!”
关卓凡这番道理,似是而非,倭仁的脑子有点儿转不过来了。
倭仁讲理学,以两程和朱熹为正宗,一向批判陆九渊和王阳明为“外道”的,可是,因为两程和朱熹是宋朝人,王阳明是明朝的,说到科举制度,宋朝的比明朝的好?这个,好像什么地方有点儿不大对劲儿……
再说,陆九渊也是宋朝的呀。
可是,说前明的文气不及两宋,倭仁却是不能不认同的。
仲怔了好一会儿,又想到了一件事,倭仁迟疑着说道:“王爷,算恢复了时务策,也未必……管用啊?圣人之书,立德立言,可是,其中,哪有什么时务?这个,你方才不是也说过了吗?贸然恢复时务策,考试的时候,叫士子们……何所本呢?这,这,不乱套了吗?”
好好,倭老夫子,我想要什么话,你说什么话,太配合了。
留意,戏肉来啦。
*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恢复唐、宋旧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