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辅不能单独面见官家,这个是潜规则。
但今日富弼却违规了。
宰辅们进来时都是板着脸,韩琦甚至还冷哼了一声。
赵曙心情大好,就主动说了缘由:“刚到的捷报,西夏人退兵了,富卿心情激动,就直接送了捷报进来。”
不是商量别的事?
比如说说我老韩的坏话!
韩琦盯着富弼,觉得这人的节操一点都不可信。
富弼傲然道:“此次信使及时赶到,为环庆之战赢得了准备,老夫……”
他看着韩琦,淡淡的道:“老夫无愧了。”
“果然退兵了?”韩琦大喜,说道:“西夏此次退兵,大宋的西北就此安定了,大喜啊!”
“陛下,沈安求见。”
沈安来了,进来见君臣欢喜,就说道:“臣听闻有西北的信使来了,就猜测是有了结果。”
“梁氏退兵了。”赵曙嘴角挂着笑意,很是轻松惬意。
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在大宋历史上可是头一份。
韩琦笑道:“梁氏经此一败,西北就安定了。”
这话说早了吧。
沈安想起了梁氏这个女人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不禁觉得女子能顶半边天真没错,狠起来连男人都得靠边站。
西夏就是被这个女人给带成了平头哥,后来一直坚挺着,比大宋牛笔多了。
这样的一个女人你们竟让认为她失败一次就偃旗息鼓了?
哎!
沈安很想说这不可能,但此刻却不行。
看看赵曙吧,暮春都过去了,可那笑容却带着春色。
看看韩琦吧,那嘚瑟的劲头,仿佛大宋已经一扫西北,河套地区变成了大宋的养马地。
连包拯都是喜气盈腮,让沈安更不想去打破这份心情。
他笑了笑,心想就算是梁氏以后再来,难道大宋还怕了她去?
于是他就笑道:“陛下,如今四海升平,这是您开拓进取的成果,北方和西北安定了,大宋也就安定了,臣昨日和大王谈论文章……”
这货会和大王谈论文章?
韩琦回身看看包拯,看到包拯一脸见鬼的表情,不禁就笑了。
曾公亮也心领神会的笑了笑。
大家都明白,沈安那小子又要开始忽悠人了。
只是这次他忽悠的是官家,咱们看热闹就是了。
赵曙被这记马屁拍的浑身舒坦,说道:“你们要好生琢磨学问才是。”
陈忠珩觉得官家大抵是有些昏聩了,竟然忘记自己早些时候说过皇子无需皓首穷经的话。
“大王说如今四海升平,可百姓依旧在缴纳着沉重的赋税,大宋蒸蒸日上,可百姓的日子可曾如此?若是百姓依旧如故,那么这个蒸蒸日上就是假的……”
这小子吃爆竹了?
赵曙点头,“百姓辛苦,朕知晓……”
沈安顺着说道:“官家,大王正在琢磨一件事,就是可否给天下百姓减税……”
殿内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减税是个敏感的话题,不管是谁执政,都希望减免百姓的赋税,可减免了赋税之后,国用够吗?
“国用可够吗?”韩琦说道:“去年三司结余才那么点,若是减税,今年怕是会亏空吧。”
“这话是皇子说的?”赵曙有些怀疑。
他那个儿子最近读书读的晕头转向,每次看见自己都是目露哀求之色,让他暗爽不已。
这读书都快读疯了,竟然还有工夫去琢磨这个?
沈安愕然道:“陛下若是不信,可召大王问话。”
赵曙点头,有人去叫赵顼。
赵顼进来,赵曙就径直问道:“你想过给百姓减税?”
如说这话是沈安说的,那么赵顼会愣一下。
“是。”可赵顼却毫不犹豫的说道:“臣琢磨过大宋的赋税,于百姓而言太过沉重。如今大宋每年的收入都在增长,这是其一。其二,大宋的外患暂且消弭了,臣以为可重振军队,削减冗余的将士,如此不但能让军队更精锐,更是能削减许多开支……这些加起来,臣想能否给百姓减少些赋税呢?”
三司使韩绛已经来了,闻言说道:“大王,去年三司结余二十三万贯,这钱看似不少,可大宋人口无数,处处都要用钱,一分摊下来就成了小钱。若是减税的话,今年怕是会亏空不少……”
作为财政主官,他一心想的是结余,而非亏空。
结余是政绩,亏空是责任。
这便是最简单的判定方法。
赵顼皱眉道:“可我记得嘉祐七年亏空了三百六十五万贯。”
“大王好记性!”韩绛惭愧的道:“臣也就是最近经常看这些,这才记得亏空了多少,可大王却一直记着,这份心思难得啊!”
赵曙点点头,心中大乐。
宰辅们夸赞自己的儿子,这便是一种认可。以后哪怕自己不在了,这个大宋依旧不会乱。
可赵顼却怒了,“我等的吃喝都是民脂民膏,如何能不记得这些?我一直记得。吃着那些羊肉时,我在想百姓可能吃得上吗?后来我去看过普通百姓的日子,羊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珍馐,难得吃一次。到了乡间更是艰难,那些农户一年辛劳,不过是想求个果腹,可依旧有人吃不饱,穿不暖,更是有人无力支撑,只能卖掉田地,一家子到处游荡,这样的百姓,韩相以为可能让人生出隐恻之心吗?”
赵曙不禁动容道:“果真如此吗?”
他看着韩琦问道:“朕每每念及百姓,总是想着有了金肥丹,他们的日子总是会好过些,可这等食不果腹的还有多少?”
韩琦低头,“陛下,不少。”
不管是古今中外,这等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口总是不少。
赵曙看着儿子,招手道:“你上前来。”
赵顼近前,赵曙问道:“你以为百姓主要的难题是什么?”
“赋税太重。”赵顼对此早有研究,“百姓纳税繁多也就罢了,可竟然还得到各衙门去服役,听从调遣安排……陛下,那些服役的百姓都是家中的壮丁,他们去服役,家中的田地就荒芜了,这是难上加难啊!有人说……说服役一人破一家,陛下,这不是服役,这是奴役啊!”
呯!
赵曙奋力拍打着座椅,怒道:“岂有此理!”
赵顼继续说道:“一个壮劳力就是一个家的顶梁柱,顶梁柱被抽走了,一走就是许久,家里的田地也顾不得,那谁来种地?陛下,谁来种地?”
赵曙深呼吸一下压住了火气,问道:“那些徭役可是必须的吗?”
如今是治平三年,他渐渐的坐稳了帝王这个位置,也知道许多事只能徐徐图之。
“那些徭役不少是必须的。”赵顼实话实说,宰辅们都微微颔首,很是欣赏。
帝王的人品要有保证才行,而赵顼目前看来人品杠杠的,让人很是欣慰啊!
可他们若是知道这位腹黑的皇子干过的事儿,估摸着会集体咆哮,要求更换皇子人选。
“那就暂时不可动。”赵曙非常清楚,大宋别看冗官,可基层做事的人手却不够。
人手不够怎么办?上面又不拨款,咱们怎么办?
好办,直接让百姓来干,就算是服役。
没钱了找百姓,没人干活了找百姓……
百姓就像是野草,被收割了一茬又一茬,可大宋的官吏却越来越多。
这就很奇葩了,一方面朝野大喊冗官,一方面基层却缺了做事的人手。
这算是两个极端吧。
“陛下,为何不能动?”赵顼有些不满。
韩琦担心他们父子之间闹腾,就说道:“此等事要徐徐图之,若是骤然取消,这天下就要大乱了。”
少了做事的人,大宋不乱才见鬼。
可赵顼却不同意这个看法,“韩相,当年文峰村的灾民何在?”
“文峰村?”韩琦一怔,沈安嘴角含笑,出班说道:“当年文峰村遭灾,百姓在汴梁乞讨,先帝仁慈,就让那些灾民去当地服役,每日饱食,还有些报酬。臣记得那些服役的灾民还在当地做事吧。当地百姓因此少了服役,都欢呼雀跃呢。”
叮!
沈安在挖坑!
君臣都同时给自己敲响了警钟。
可沈安却偃旗息鼓了。
赵顼接管了战场。
“陛下,您还记得那个常二吗?”
赵曙想了一下,“记得,当时文峰村就他一家没来汴梁。”。
但他更记得儿子把常二的女儿带进了宫中,让他和高滔滔两人揣测了许久,担心儿子会不会是看上了那个常大娘。
为此高滔滔央求赵曙派出了皇城司的好手去查探,后来得知并无男女之情后,这才放心。
“陛下好记性。”要经常赞美自家老爹,这样你会少受许多苦。这是沈安的教导,赵顼觉得不错,“常二一家如今在村里算是不错,其他村民也还行,为何?因为他们的家人都有在当地服役的。大宋的劳役不给钱,可那些人却是例外。当时先帝特许的。”
韩琦突然一个激灵,“臣想起来了,当年大王建言以工代赈,让祥符县安排这些灾民做事,每月给钱粮……难道他们如今还在做事吗?”
沈安含笑点头,赵顼说道:“一直在。”
这是个大坑啊!
韩琦明白了,他苦笑道:“大王当年的安排,如今竟然开花结果了吗?”
当年的事儿没人放在心上,大伙儿都想着不过是一个地方罢了,安置些灾民也不算事。
可事情过了几年,赵顼突然旧事重提,这便是把当年挖的坑给埋了,埋下的会是谁?
赵曙也很想知道。
“陛下,那些灾民实则就是招募去做事,这几年祥符县从未有过反对,可见此事稳妥。”
赵曙觉得这个儿子要放大招了,不禁微微眯眼。
赵顼昂首道:“陛下,大宋下面的衙门差人,差多少人?臣以为很好查清,查清楚之后,臣请全数免除役使,改为招募……”
卧槽!
这是什么?
韩琦吸吸鼻子,身后的曾公亮熟练的把手放在他的腰间,低声道:“你若是敢伸脚,老夫让你今晚趴着睡。”
可韩琦此刻心中震惊,下意识的就往身后踩了一脚。
嗷……
曾公亮没想到他真敢踩,就忍痛拧了他一把。
可韩琦却没有反应。
这是新政啊!
这是对祖宗规矩的改变,彻底的改变啊!
韩琦看向赵曙,发现赵曙也在发呆。
这个大王……了不得啊!
……
双倍月票了,爵士求票。晚安。
但今日富弼却违规了。
宰辅们进来时都是板着脸,韩琦甚至还冷哼了一声。
赵曙心情大好,就主动说了缘由:“刚到的捷报,西夏人退兵了,富卿心情激动,就直接送了捷报进来。”
不是商量别的事?
比如说说我老韩的坏话!
韩琦盯着富弼,觉得这人的节操一点都不可信。
富弼傲然道:“此次信使及时赶到,为环庆之战赢得了准备,老夫……”
他看着韩琦,淡淡的道:“老夫无愧了。”
“果然退兵了?”韩琦大喜,说道:“西夏此次退兵,大宋的西北就此安定了,大喜啊!”
“陛下,沈安求见。”
沈安来了,进来见君臣欢喜,就说道:“臣听闻有西北的信使来了,就猜测是有了结果。”
“梁氏退兵了。”赵曙嘴角挂着笑意,很是轻松惬意。
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在大宋历史上可是头一份。
韩琦笑道:“梁氏经此一败,西北就安定了。”
这话说早了吧。
沈安想起了梁氏这个女人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不禁觉得女子能顶半边天真没错,狠起来连男人都得靠边站。
西夏就是被这个女人给带成了平头哥,后来一直坚挺着,比大宋牛笔多了。
这样的一个女人你们竟让认为她失败一次就偃旗息鼓了?
哎!
沈安很想说这不可能,但此刻却不行。
看看赵曙吧,暮春都过去了,可那笑容却带着春色。
看看韩琦吧,那嘚瑟的劲头,仿佛大宋已经一扫西北,河套地区变成了大宋的养马地。
连包拯都是喜气盈腮,让沈安更不想去打破这份心情。
他笑了笑,心想就算是梁氏以后再来,难道大宋还怕了她去?
于是他就笑道:“陛下,如今四海升平,这是您开拓进取的成果,北方和西北安定了,大宋也就安定了,臣昨日和大王谈论文章……”
这货会和大王谈论文章?
韩琦回身看看包拯,看到包拯一脸见鬼的表情,不禁就笑了。
曾公亮也心领神会的笑了笑。
大家都明白,沈安那小子又要开始忽悠人了。
只是这次他忽悠的是官家,咱们看热闹就是了。
赵曙被这记马屁拍的浑身舒坦,说道:“你们要好生琢磨学问才是。”
陈忠珩觉得官家大抵是有些昏聩了,竟然忘记自己早些时候说过皇子无需皓首穷经的话。
“大王说如今四海升平,可百姓依旧在缴纳着沉重的赋税,大宋蒸蒸日上,可百姓的日子可曾如此?若是百姓依旧如故,那么这个蒸蒸日上就是假的……”
这小子吃爆竹了?
赵曙点头,“百姓辛苦,朕知晓……”
沈安顺着说道:“官家,大王正在琢磨一件事,就是可否给天下百姓减税……”
殿内瞬间就安静了下来。
减税是个敏感的话题,不管是谁执政,都希望减免百姓的赋税,可减免了赋税之后,国用够吗?
“国用可够吗?”韩琦说道:“去年三司结余才那么点,若是减税,今年怕是会亏空吧。”
“这话是皇子说的?”赵曙有些怀疑。
他那个儿子最近读书读的晕头转向,每次看见自己都是目露哀求之色,让他暗爽不已。
这读书都快读疯了,竟然还有工夫去琢磨这个?
沈安愕然道:“陛下若是不信,可召大王问话。”
赵曙点头,有人去叫赵顼。
赵顼进来,赵曙就径直问道:“你想过给百姓减税?”
如说这话是沈安说的,那么赵顼会愣一下。
“是。”可赵顼却毫不犹豫的说道:“臣琢磨过大宋的赋税,于百姓而言太过沉重。如今大宋每年的收入都在增长,这是其一。其二,大宋的外患暂且消弭了,臣以为可重振军队,削减冗余的将士,如此不但能让军队更精锐,更是能削减许多开支……这些加起来,臣想能否给百姓减少些赋税呢?”
三司使韩绛已经来了,闻言说道:“大王,去年三司结余二十三万贯,这钱看似不少,可大宋人口无数,处处都要用钱,一分摊下来就成了小钱。若是减税的话,今年怕是会亏空不少……”
作为财政主官,他一心想的是结余,而非亏空。
结余是政绩,亏空是责任。
这便是最简单的判定方法。
赵顼皱眉道:“可我记得嘉祐七年亏空了三百六十五万贯。”
“大王好记性!”韩绛惭愧的道:“臣也就是最近经常看这些,这才记得亏空了多少,可大王却一直记着,这份心思难得啊!”
赵曙点点头,心中大乐。
宰辅们夸赞自己的儿子,这便是一种认可。以后哪怕自己不在了,这个大宋依旧不会乱。
可赵顼却怒了,“我等的吃喝都是民脂民膏,如何能不记得这些?我一直记得。吃着那些羊肉时,我在想百姓可能吃得上吗?后来我去看过普通百姓的日子,羊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珍馐,难得吃一次。到了乡间更是艰难,那些农户一年辛劳,不过是想求个果腹,可依旧有人吃不饱,穿不暖,更是有人无力支撑,只能卖掉田地,一家子到处游荡,这样的百姓,韩相以为可能让人生出隐恻之心吗?”
赵曙不禁动容道:“果真如此吗?”
他看着韩琦问道:“朕每每念及百姓,总是想着有了金肥丹,他们的日子总是会好过些,可这等食不果腹的还有多少?”
韩琦低头,“陛下,不少。”
不管是古今中外,这等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口总是不少。
赵曙看着儿子,招手道:“你上前来。”
赵顼近前,赵曙问道:“你以为百姓主要的难题是什么?”
“赋税太重。”赵顼对此早有研究,“百姓纳税繁多也就罢了,可竟然还得到各衙门去服役,听从调遣安排……陛下,那些服役的百姓都是家中的壮丁,他们去服役,家中的田地就荒芜了,这是难上加难啊!有人说……说服役一人破一家,陛下,这不是服役,这是奴役啊!”
呯!
赵曙奋力拍打着座椅,怒道:“岂有此理!”
赵顼继续说道:“一个壮劳力就是一个家的顶梁柱,顶梁柱被抽走了,一走就是许久,家里的田地也顾不得,那谁来种地?陛下,谁来种地?”
赵曙深呼吸一下压住了火气,问道:“那些徭役可是必须的吗?”
如今是治平三年,他渐渐的坐稳了帝王这个位置,也知道许多事只能徐徐图之。
“那些徭役不少是必须的。”赵顼实话实说,宰辅们都微微颔首,很是欣赏。
帝王的人品要有保证才行,而赵顼目前看来人品杠杠的,让人很是欣慰啊!
可他们若是知道这位腹黑的皇子干过的事儿,估摸着会集体咆哮,要求更换皇子人选。
“那就暂时不可动。”赵曙非常清楚,大宋别看冗官,可基层做事的人手却不够。
人手不够怎么办?上面又不拨款,咱们怎么办?
好办,直接让百姓来干,就算是服役。
没钱了找百姓,没人干活了找百姓……
百姓就像是野草,被收割了一茬又一茬,可大宋的官吏却越来越多。
这就很奇葩了,一方面朝野大喊冗官,一方面基层却缺了做事的人手。
这算是两个极端吧。
“陛下,为何不能动?”赵顼有些不满。
韩琦担心他们父子之间闹腾,就说道:“此等事要徐徐图之,若是骤然取消,这天下就要大乱了。”
少了做事的人,大宋不乱才见鬼。
可赵顼却不同意这个看法,“韩相,当年文峰村的灾民何在?”
“文峰村?”韩琦一怔,沈安嘴角含笑,出班说道:“当年文峰村遭灾,百姓在汴梁乞讨,先帝仁慈,就让那些灾民去当地服役,每日饱食,还有些报酬。臣记得那些服役的灾民还在当地做事吧。当地百姓因此少了服役,都欢呼雀跃呢。”
叮!
沈安在挖坑!
君臣都同时给自己敲响了警钟。
可沈安却偃旗息鼓了。
赵顼接管了战场。
“陛下,您还记得那个常二吗?”
赵曙想了一下,“记得,当时文峰村就他一家没来汴梁。”。
但他更记得儿子把常二的女儿带进了宫中,让他和高滔滔两人揣测了许久,担心儿子会不会是看上了那个常大娘。
为此高滔滔央求赵曙派出了皇城司的好手去查探,后来得知并无男女之情后,这才放心。
“陛下好记性。”要经常赞美自家老爹,这样你会少受许多苦。这是沈安的教导,赵顼觉得不错,“常二一家如今在村里算是不错,其他村民也还行,为何?因为他们的家人都有在当地服役的。大宋的劳役不给钱,可那些人却是例外。当时先帝特许的。”
韩琦突然一个激灵,“臣想起来了,当年大王建言以工代赈,让祥符县安排这些灾民做事,每月给钱粮……难道他们如今还在做事吗?”
沈安含笑点头,赵顼说道:“一直在。”
这是个大坑啊!
韩琦明白了,他苦笑道:“大王当年的安排,如今竟然开花结果了吗?”
当年的事儿没人放在心上,大伙儿都想着不过是一个地方罢了,安置些灾民也不算事。
可事情过了几年,赵顼突然旧事重提,这便是把当年挖的坑给埋了,埋下的会是谁?
赵曙也很想知道。
“陛下,那些灾民实则就是招募去做事,这几年祥符县从未有过反对,可见此事稳妥。”
赵曙觉得这个儿子要放大招了,不禁微微眯眼。
赵顼昂首道:“陛下,大宋下面的衙门差人,差多少人?臣以为很好查清,查清楚之后,臣请全数免除役使,改为招募……”
卧槽!
这是什么?
韩琦吸吸鼻子,身后的曾公亮熟练的把手放在他的腰间,低声道:“你若是敢伸脚,老夫让你今晚趴着睡。”
可韩琦此刻心中震惊,下意识的就往身后踩了一脚。
嗷……
曾公亮没想到他真敢踩,就忍痛拧了他一把。
可韩琦却没有反应。
这是新政啊!
这是对祖宗规矩的改变,彻底的改变啊!
韩琦看向赵曙,发现赵曙也在发呆。
这个大王……了不得啊!
……
双倍月票了,爵士求票。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