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作者:萧玄武
第617章 冬练三九
寒冷的冬天,用它凛冽如刀的北风与阴柔漫美的雪花,霸道而无情的统治了阴山南北的万里河山。
在天公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如此的渺小。
此时此刻,无论是唐军还是突厥叛军都面临了共同的灾难和敌人,他们不得不收起刀箭与战意蛰伏起来,艰难的想要熬过这个冬天。
这是薛绍第一次在丰州过冬。他意识到,一千多年的大唐和现代的气候是不尽相同的。去年在关内过年,记得长安的冬天并不是特别的冷,雪下得也不大,有点类似于现代江南一代的气候。
丰州这里,才是真正的冰天雪地、冷得。
在大唐的军事地图上,突厥人栖息繁衍的草原以北有一片大冰原,被标注为“罗荒野”。人们习惯性的口头称之为“大漠”。但在突厥语中它被称之为“宁静的土地”,音译过来便是声名赫赫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寒流随北风南下,途经阴山之后一个自然的下坠,便直接笼罩在了阴山南麓的黄河沿岸一带,给这里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大雪与冻彻万物的极寒。
丰州就首当其冲的迎着这股寒流,一到冬天就变成了冰雪统治的世界,万物皆败。但是数十年来,大唐的丰州这个军镇就像是一个不死老兵,永远倔强的挺立在朔雪与寒风之中,固执而无声的守卫着大唐的边疆,从未倒下。
有丰州的老军说,以往每年的冬天,丰州总要冻死一些人损失一批战马。今年的大雪比过去四五年都要更加猛烈。这个冬天,恐怕不那么好过。
但是随着薛绍的一声令下,十万热血男儿非但没有蜷缩在军帐的炉火边苟延残喘,反而拿起了刀枪、列起了阵势,走到茫茫无涯的雪地里来,开始了冬季大练兵!
“真是疯了!”
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但是军令如山,将士们不得不服从。
大军开练的第一天,薛绍带着李多祚、薛楚玉这些重将们亲临到场。简单的誓师之后,薛绍当着十万将士的面将身上的将铠厚裘一脱,露出了一身白析而匀称的精炼健子肉,仿佛用针也挑不出一丝肥肉来。
“今日,本帅亲自教你们——打拳!”
所有人,震惊了!
“喝——”
薛绍扎马下身,开始打起了一套实用于格斗的军体拳,也就是一招制敌!
这套拳法,薛绍曾经在统率三刀旅的时候教给过郭安这些新兵,郭元振与薛楚玉也会,后来郭安带的斥侯们也会。正是凭着这一手出神入化的格斗技巧,薛绍亲自带出来的这一批人,个个身手非凡斩立奇功。
随着薛绍起势开拳,薛楚玉与郭元振以身作责,也一样扒了衣服立于薛绍左右,与薛绍一同打拳。很快,郭安和斥侯们也加入了进来。
点将台前,以薛绍为首的数十名将士列成一个开阔的方阵,打起了军体拳。震震的大喝之声,将九天之下飘落的雪花都震飞开去。
一招制敌的军体拳,是现代世界各国的格斗名家在科学的指导之下,博采百家之长而提|炼出来的最为实用的格斗技巧。这是薛绍第一次公开展示这套拳法,当即引得一片惊艳的喝彩之声,连李多祚这种百战余生武艺超凡的大将,也深深的被震撼和吸引了。
“某也来!”
同是热血激昂的汉子,李多祚把衣服一脱,也加入了薛绍等人的行列。很快,更多的将佐加入了进来,很努力很认真的跟着学习一招一式。
很快,所有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化作一气腾腾的热汽飘扬开来。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薛绍大喝一声,下面的将佐们齐声附合。
主帅亲自带头,众将一呼百应,下面的将士们无不大开眼界、热血沸腾。
冬季大练兵的气氛,一下就变得热血高涨,激情澎湃。
从第一天起,薛绍每天亲临训练场,每天身先士卒的和将士们一起训练。他和薛楚玉等人,先把拳法教给了身边的将军们,然后让将军们教给手下的都尉、校尉人等,由此层层下达,一直到教给每一名朔方军将士。
薛绍不指望每一名朔方军将士都变成精通一招制敌的杀人机器,实际上这种奢望也极不现实,毕竟每个人的体格、意志和悟性都不相同。他要的只是所有的将士能够尽快的适应这样的严寒,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军队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那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再强的信念和再好的装备,也是白搭。
所以薛绍认为,冬练的目的,强身健体和提高格斗技巧还只在其次,重点是要打磨出将士们钢铁一般的意志。而且,通过这样的严寒苦练,所有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持,也能极大的提高将士们相互之间的袍泽感情,并培养集体团队意识。
如此,一举多得。
当然,苦练归苦练,薛绍也没有真的把将士们往死里整。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薛绍和薛楚玉这样拥有惊人的体格。所以,医疗与救护这些后勤保障贯彻到了每一个将士的身边。基本上,每个旅(一百人)就拥有两名专职的医官和五名专职救护。而且薛绍下令,不允许下面的将官强迫士兵脱光了衣服在冰雪中操练,这一点得靠将士们自己把握,量力而行。
之前薛绍回了夏州的一番操持,弄来大量的军资,现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光是每天用来煮姜汤的老姜要用去上百石。冬季苦练营养一定要跟上,,每天加餐用去的干肉和羊骨等物一车一车的从后勤仓库里面拉出来,简直就是源源不断。
当家的才知柴米油盐贵,主管后勤的郭元振过了没几天就向薛绍汇报,说照这样练下去,不出两个月我们的肉就要用光了。没有了肉食,将士们在雪地里面都要练废。
薛绍直犯愁,“怎么用得这么快?”
郭元振简直哭笑不得,“这样的苦练比打仗消耗还要大,每名将士的食量都是一顿猛增,而且没肉|根本吃不饱、撑不住!——你以为呢?”
“我知道了,先练一个月再说!”薛绍无奈的点了点头,心里开始盘算,一定要想个好办法彻底的解决后勤问题。光是依靠后方夏州的转运,这是绝对行不通的。一来地方的百姓负担不起,二来,像现在这种恶劣的天气,后勤根本没法保障。
薛绍记得,明朝在北方设立了“九边”,也就是九个重要的军镇用来御战北方的敌人。九边都有军队屯田与商人屯田,从而解决了戍边军队的粮食问题。自己为何就不能借鉴呢?
结识脑海里的历史知识,薛绍马上拿出军事地图来,开始研究地理。从丰州到夏州数百里疆域,虽然多数是荒野戈壁和黄土高原,但也不乏利于耕种的好地方。别的将官或许不知情,但薛绍知道有一片好地方那绝对是屯田的好所在。
在夏州以北、贺兰山脉以东的黄河流域,有一大片黄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有贺兰山阻隔寒流,气候特别适合发展农业。到了后世它有一个赫赫之名——银川平原。
这块地方,目前处于一片军镇与山脉合围而成的腹地之中,只要朔方军和夏州军这里把守得住,就能让它免于战火之荼毒。更重要的是,这一片广大的农业区域,就在薛绍这个夏州都督的治下,银州境内。
目前银州所供的粮米,正是薛绍麾下大军最主要的口粮来源。但是总体来说,大唐的生产力水平不高,银州这地方开发得一点都不好。但也正因如此,薛绍一眼就瞅中了银州强大的农业潜力。
薛绍认为,以前数十年的和平年代里,银川平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这怨不得谁。毕竟大唐的经济与农业重心,不在西北这一带。但是现在,既然突厥已经真正的堀起,夏州都督府这里就将成为今后若干年里,大唐抵御和讨伐突厥的一个大本营,朔方军和丰州军会一直长驻大量的部队。
现在朔方军还只有十万人,驻扎不到半年,就已经快要把后方给吃穷吃空了。往后怎么办?如果因为战争的需要,军镇增兵了怎么办?
因此,光靠朝廷拨放粮草和后方州县的转运补给,军队一定难以为继——大军屯田自给自足,已然势在必行!
有了成熟的设想之后,薛绍将意见拿出来与李多祚等人商议,结果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同。军队里面别的没有,劳动力绝对不缺,务农的经验绝对不缺。如果银川屯田能够开发起来,非但是军队能够自给自足,朝廷和百姓的负担能够极大的减轻,银州本地的农业和经济也会因此而长足发展。
计议一定,薛绍马上动手写了一份上表,请求朝廷准许朔方军屯田银川,并且请求拨放一批农具、耕牛和种子这些生产资料。这些东西,薛绍可没办法像变戏法儿似的弄出来。
上表是写好了,但是现在风雪漫道无法通行,只好等到天气好转之后再派信使送出。
愿望和前景无疑是极好的,但问题也不是没有。
李多祚就有些担忧,因此问薛绍道:“少帅,你觉得朝廷会同意么?”
薛绍知道他在担心什么。此前出征之时,裴炎就曾经折减兵力、克扣粮草。如今朔方军想要屯田自足,连补给都不依赖朝廷了,裴炎就再也无法对朔方军进行有效的钳制——这绝对不是他愿意接受的!
“银川屯田,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势在必行。如果有人出于一己之私而反对我们这么做……”薛绍冷冷一笑,“他一定不会好结果!”
...
...
(
第617章 冬练三九
第617章 冬练三九
寒冷的冬天,用它凛冽如刀的北风与阴柔漫美的雪花,霸道而无情的统治了阴山南北的万里河山。
在天公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如此的渺小。
此时此刻,无论是唐军还是突厥叛军都面临了共同的灾难和敌人,他们不得不收起刀箭与战意蛰伏起来,艰难的想要熬过这个冬天。
这是薛绍第一次在丰州过冬。他意识到,一千多年的大唐和现代的气候是不尽相同的。去年在关内过年,记得长安的冬天并不是特别的冷,雪下得也不大,有点类似于现代江南一代的气候。
丰州这里,才是真正的冰天雪地、冷得。
在大唐的军事地图上,突厥人栖息繁衍的草原以北有一片大冰原,被标注为“罗荒野”。人们习惯性的口头称之为“大漠”。但在突厥语中它被称之为“宁静的土地”,音译过来便是声名赫赫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寒流随北风南下,途经阴山之后一个自然的下坠,便直接笼罩在了阴山南麓的黄河沿岸一带,给这里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大雪与冻彻万物的极寒。
丰州就首当其冲的迎着这股寒流,一到冬天就变成了冰雪统治的世界,万物皆败。但是数十年来,大唐的丰州这个军镇就像是一个不死老兵,永远倔强的挺立在朔雪与寒风之中,固执而无声的守卫着大唐的边疆,从未倒下。
有丰州的老军说,以往每年的冬天,丰州总要冻死一些人损失一批战马。今年的大雪比过去四五年都要更加猛烈。这个冬天,恐怕不那么好过。
但是随着薛绍的一声令下,十万热血男儿非但没有蜷缩在军帐的炉火边苟延残喘,反而拿起了刀枪、列起了阵势,走到茫茫无涯的雪地里来,开始了冬季大练兵!
“真是疯了!”
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但是军令如山,将士们不得不服从。
大军开练的第一天,薛绍带着李多祚、薛楚玉这些重将们亲临到场。简单的誓师之后,薛绍当着十万将士的面将身上的将铠厚裘一脱,露出了一身白析而匀称的精炼健子肉,仿佛用针也挑不出一丝肥肉来。
“今日,本帅亲自教你们——打拳!”
所有人,震惊了!
“喝——”
薛绍扎马下身,开始打起了一套实用于格斗的军体拳,也就是一招制敌!
这套拳法,薛绍曾经在统率三刀旅的时候教给过郭安这些新兵,郭元振与薛楚玉也会,后来郭安带的斥侯们也会。正是凭着这一手出神入化的格斗技巧,薛绍亲自带出来的这一批人,个个身手非凡斩立奇功。
随着薛绍起势开拳,薛楚玉与郭元振以身作责,也一样扒了衣服立于薛绍左右,与薛绍一同打拳。很快,郭安和斥侯们也加入了进来。
点将台前,以薛绍为首的数十名将士列成一个开阔的方阵,打起了军体拳。震震的大喝之声,将九天之下飘落的雪花都震飞开去。
一招制敌的军体拳,是现代世界各国的格斗名家在科学的指导之下,博采百家之长而提|炼出来的最为实用的格斗技巧。这是薛绍第一次公开展示这套拳法,当即引得一片惊艳的喝彩之声,连李多祚这种百战余生武艺超凡的大将,也深深的被震撼和吸引了。
“某也来!”
同是热血激昂的汉子,李多祚把衣服一脱,也加入了薛绍等人的行列。很快,更多的将佐加入了进来,很努力很认真的跟着学习一招一式。
很快,所有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化作一气腾腾的热汽飘扬开来。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薛绍大喝一声,下面的将佐们齐声附合。
主帅亲自带头,众将一呼百应,下面的将士们无不大开眼界、热血沸腾。
冬季大练兵的气氛,一下就变得热血高涨,激情澎湃。
从第一天起,薛绍每天亲临训练场,每天身先士卒的和将士们一起训练。他和薛楚玉等人,先把拳法教给了身边的将军们,然后让将军们教给手下的都尉、校尉人等,由此层层下达,一直到教给每一名朔方军将士。
薛绍不指望每一名朔方军将士都变成精通一招制敌的杀人机器,实际上这种奢望也极不现实,毕竟每个人的体格、意志和悟性都不相同。他要的只是所有的将士能够尽快的适应这样的严寒,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军队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那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再强的信念和再好的装备,也是白搭。
所以薛绍认为,冬练的目的,强身健体和提高格斗技巧还只在其次,重点是要打磨出将士们钢铁一般的意志。而且,通过这样的严寒苦练,所有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持,也能极大的提高将士们相互之间的袍泽感情,并培养集体团队意识。
如此,一举多得。
当然,苦练归苦练,薛绍也没有真的把将士们往死里整。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薛绍和薛楚玉这样拥有惊人的体格。所以,医疗与救护这些后勤保障贯彻到了每一个将士的身边。基本上,每个旅(一百人)就拥有两名专职的医官和五名专职救护。而且薛绍下令,不允许下面的将官强迫士兵脱光了衣服在冰雪中操练,这一点得靠将士们自己把握,量力而行。
之前薛绍回了夏州的一番操持,弄来大量的军资,现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光是每天用来煮姜汤的老姜要用去上百石。冬季苦练营养一定要跟上,,每天加餐用去的干肉和羊骨等物一车一车的从后勤仓库里面拉出来,简直就是源源不断。
当家的才知柴米油盐贵,主管后勤的郭元振过了没几天就向薛绍汇报,说照这样练下去,不出两个月我们的肉就要用光了。没有了肉食,将士们在雪地里面都要练废。
薛绍直犯愁,“怎么用得这么快?”
郭元振简直哭笑不得,“这样的苦练比打仗消耗还要大,每名将士的食量都是一顿猛增,而且没肉|根本吃不饱、撑不住!——你以为呢?”
“我知道了,先练一个月再说!”薛绍无奈的点了点头,心里开始盘算,一定要想个好办法彻底的解决后勤问题。光是依靠后方夏州的转运,这是绝对行不通的。一来地方的百姓负担不起,二来,像现在这种恶劣的天气,后勤根本没法保障。
薛绍记得,明朝在北方设立了“九边”,也就是九个重要的军镇用来御战北方的敌人。九边都有军队屯田与商人屯田,从而解决了戍边军队的粮食问题。自己为何就不能借鉴呢?
结识脑海里的历史知识,薛绍马上拿出军事地图来,开始研究地理。从丰州到夏州数百里疆域,虽然多数是荒野戈壁和黄土高原,但也不乏利于耕种的好地方。别的将官或许不知情,但薛绍知道有一片好地方那绝对是屯田的好所在。
在夏州以北、贺兰山脉以东的黄河流域,有一大片黄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有贺兰山阻隔寒流,气候特别适合发展农业。到了后世它有一个赫赫之名——银川平原。
这块地方,目前处于一片军镇与山脉合围而成的腹地之中,只要朔方军和夏州军这里把守得住,就能让它免于战火之荼毒。更重要的是,这一片广大的农业区域,就在薛绍这个夏州都督的治下,银州境内。
目前银州所供的粮米,正是薛绍麾下大军最主要的口粮来源。但是总体来说,大唐的生产力水平不高,银州这地方开发得一点都不好。但也正因如此,薛绍一眼就瞅中了银州强大的农业潜力。
薛绍认为,以前数十年的和平年代里,银川平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这怨不得谁。毕竟大唐的经济与农业重心,不在西北这一带。但是现在,既然突厥已经真正的堀起,夏州都督府这里就将成为今后若干年里,大唐抵御和讨伐突厥的一个大本营,朔方军和丰州军会一直长驻大量的部队。
现在朔方军还只有十万人,驻扎不到半年,就已经快要把后方给吃穷吃空了。往后怎么办?如果因为战争的需要,军镇增兵了怎么办?
因此,光靠朝廷拨放粮草和后方州县的转运补给,军队一定难以为继——大军屯田自给自足,已然势在必行!
有了成熟的设想之后,薛绍将意见拿出来与李多祚等人商议,结果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同。军队里面别的没有,劳动力绝对不缺,务农的经验绝对不缺。如果银川屯田能够开发起来,非但是军队能够自给自足,朝廷和百姓的负担能够极大的减轻,银州本地的农业和经济也会因此而长足发展。
计议一定,薛绍马上动手写了一份上表,请求朝廷准许朔方军屯田银川,并且请求拨放一批农具、耕牛和种子这些生产资料。这些东西,薛绍可没办法像变戏法儿似的弄出来。
上表是写好了,但是现在风雪漫道无法通行,只好等到天气好转之后再派信使送出。
愿望和前景无疑是极好的,但问题也不是没有。
李多祚就有些担忧,因此问薛绍道:“少帅,你觉得朝廷会同意么?”
薛绍知道他在担心什么。此前出征之时,裴炎就曾经折减兵力、克扣粮草。如今朔方军想要屯田自足,连补给都不依赖朝廷了,裴炎就再也无法对朔方军进行有效的钳制——这绝对不是他愿意接受的!
“银川屯田,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势在必行。如果有人出于一己之私而反对我们这么做……”薛绍冷冷一笑,“他一定不会好结果!”
...
...
(
第617章 冬练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