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新梦 作者:金哨本无路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
大宋新梦 作者:金哨本无路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
高雄这里驻扎了一千五百战兵,赵抦又将两千厢军交给茅庚,算是在高雄特区就地转业了。
茅庚带来的弟子有八个,此外,在新化招募的归正人也到了一批。
前前后后在新化招兵买马有四次之多,总计招来二百多号人,但是一听说要远赴蛮荒之岛,就有一大半人准备脱离茅氏工坊(此时还是茅氏工坊,茅庚还没有烧包到自称茅氏集团),不过转过头来,离开茅氏工坊,也未必有更好的去处,因为苏家、扶家和顿家都不会接收这些离开茅氏工坊的人,而华西营建公司也一样不会开这个口子,除非有人愿意去往占城。去占城还不如去台湾呢!新化这里,除了茅氏工坊和这几家,便很难找到更好的东家,因此很多动摇份子最终还是决定前往台湾,反正已经离乡背井过一次了,新化这里也只是短暂地落了一下脚,算不得自己的故乡,这些多少富有闯荡精神的归正人再一次加入了移民的行列。
茅氏工坊的归正人来了九十三人,有的还拖家带口,连家眷一起总计有二百三十一人,对这些追随自己来台的人们,茅庚决定善待他们。
高雄新建的房屋,仍然还是以临时性质的为主,万事都是如此,先求有,再求精,因此暂时还无法为人们建造砖瓦房。不过,高雄这里大量的树木派上了用场,茅庚采取了就地取材的办法,同时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盖房的设计,所有的临时住房都建成了圆木房,而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圆木房全都借鉴了后世框架式建房的思路,也就是像搭亭子一样,先立好四周的柱子,然后搭好顶盖,盖上水泥波瓦,这样有了一个亭子的框架后,人就可以先住进去,然后再钉四周的圆木墙和门窗。圆木房大量使用马钉、钉子来连接和固定圆木,这跟建造毛板船的考虑是一样的,这种临时房随时都能拆回成圆木,到时拆下来的圆木还可另作他用,十分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再怎么说,圆木房比竹楼还是好上一个档次,对此,从新化转来台湾的归正人起码对住房方面还是感到相当的满意。
张海三这一次也从新化来到了台湾,茅庚觉得张海三此人不错,在台湾也应该帮得上自己的忙,反而呆在新化也就是那么大的造化,因此便盛情相邀张海三前来台湾,张海三稍作权衡,就辞了新化的官差,领着茅氏工坊的众人投奔茅庚而来。在陈亮离开澎湖的第十天,张海三领着的茅氏工坊一众人也赶到了澎湖,很快他们也移师高雄,参与了高雄的首期建设,一个月之后,高雄建起了七百多间圆木房,所有人都住进了圆木房,算是安顿了下来。
这一天,赵抦在韩侂胄陪同下来到高雄,走马观花看了一通,就来到了茅庚的特首官邸。
特首官邸与圆木房稍有不同,就是四周的墙都是砖墙,窗子装上了玻璃,其他并无不同。
在椭圆桌前坐定,赵抦首先就夸了起来:
“茅先生别出心裁,想出这圆木房的办法,想不到三十几天就盖好了这么多圆木房,委实不易啊!”
茅庚连忙谦虚:
“国公谬赞了!这些房屋毕竟比不得砖瓦房,只是为了让军兵和各路人员临时有个住所,过渡一下,一年后才能住上正式的砖瓦房,惭愧!”
韩侂胄眼看着高雄忽然之间就冒出了一个乡镇来,自然是十分吃惊,相比起来,台北那边的建设速度,就好像慢如蜗牛一般。不过高雄这里茅庚的办事房也简陋得很,盖起来当然就快了,而台北那边是修建台湾首府,当然得大为讲究。按照大宋筑城的惯例,台北好歹也要建一座城池,如此建下来,只怕明年这个时候也未必能完工。
韩侂胄觉得茅庚搞的这个“高雄特区”,连城池都没有规划,好像是太特了一点。只是早就有约在先,这个特区一切都是茅庚说了算,韩侂胄也知赵抦对茅庚此举也大为不解,只是不好质疑而已。但赵抦不便说话,自己倒是可以旁敲侧击一番:
“呵呵,茅特首的做法,快捷倒是快捷,令人佩服。不过我却有些不解,这里不修筑城池,万一蛮夷来攻,一千两千蛮夷尚不足惧,若是数千上万蛮夷蜂拥而至,若无城池为依托,茅特首可有把握固守么?”
茅庚心知这虽是韩侂胄提出的疑问,其实也是赵抦的疑问,连郭希先此前也质疑过,这年头修筑城池是惯例,更何况附近还有敌意不明的蛮夷环伺,在大宋所有的人心中,首当其冲便是要修筑一个城池以图自保,不过茅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个打算,茅庚拿起木棒指着沙盘,显得胸有成竹:
“国公请看,韩大人请看,高雄虽无城池,但拉起了双层铁丝网,铁丝网之间,埋有地雷,哦,这个地雷就是自发的铁火炮,若是有人强行越过外层铁丝网,就会踩到自发铁火炮,即便不炸死,也要炸伤,驻防军兵立时便知有人侵入,我军有足够的时间设防。此地的原住民武器原始,不足为虑,他们即便能够越过第一道铁丝网,也万难越过第二道铁丝网,就算越过第二道,最终也只能是铩羽而归。”
“地雷,自发铁火炮?茅先生又发明了何种厉害兵器?”
赵抦有些兴奋,对茅庚没有第一时间报知此事,又隐隐有些不满。
一见赵抦如此,郭希先连忙捧起一个地雷的样品,解释道:
“启禀国公,就是此物。前日已派人送此物去了澎湖,不知为何未能及时报知国公。”
赵抦这次却是先去了台北再由台北来高雄,自然不知地雷之事。
赵抦一看,这不过是一个陶瓷圆球一样的物事,中间凸起一个圆形凸台,一时好奇心起,问道:
“却不知为何能自发爆炸?”
茅庚在旁,这时候掏出一个小木盒来,随即推开木盒,从木盒中拈起一根木棍,对赵抦说道:
“国公,请看。”
赵抦留心关注,这才发现小木棍的一端是粗大的圆头,圆头呈灰黑色,也不知道是什么讲究。只见茅庚拿起小木棍,在那木盒的一侧快速地划过,只听“哧”的一声,那小木棍一端就燃烧了起来。
“这地雷之所以能够自发爆炸,便同这火柴是一样的道理。其实,这跟火镰也是同样道理。”
韩侂胄呵呵一笑,好像是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临安早些年就流行使用薄木片蘸硫磺引火,茅庚所说的火柴似乎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赵抦好奇,接过茅庚递过来的“火柴”,仔细端详,发现木盒的一侧原来是一块粗瓷片,瓷片像磨刀石一样粗糙,瓷片上有两个凹槽,方才茅庚划过的好像就是凹槽。
茅庚也试着抽出一根小木棍如法炮制地往瓷片的凹槽上划过,却并没有点燃木棍。
“再用劲一点。”
第二次赵抦终于划燃了小木棍,不禁喜上眉梢。
话说茅庚为了弄出这火柴,已经调了好多次配方,药头上有玻璃粉、辉锑矿(三氧化二锑)粉末、硫磺,还有微量的硝,不过看来这火柴还是过于安全了一点,若是操作不当的话,有百分之十几的几率划不燃。
“这个地雷也是如此,人踏上地雷,里面的机关发生摩擦,点燃火药,地雷立时就炸。”
地雷好点,不用考虑安全因素,因而一触就炸。
赵抦一时大感振奋,但随即又有些发蔫:
“可惜这铁火炮的威力不行,即算炸了,也只是吓唬的成分居多,顶多炸伤腿脚,可惜茅先生这项发明了。”
郭希先旁边的周巽却忍不住出了声:
“启禀国公,这地雷里面的火药经茅先生调配,威力高了许多,前日就有一个蛮夷越过了第一道铁丝网,踏上地雷,被炸死了。”
周巽是两千厢军的指挥使,当时亲眼目睹此事,至今还深感震撼。不过茅庚去看过现场之后,判断那倒霉的家伙只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失血过多而死去的,并不见得地雷当场就能炸死人。
“果真?”
看到茅庚这边的一众人都点头,赵抦一时兴奋不已,便眼望茅庚道:
“茅先生有何法子让火药威力大增?”
茅庚心道,我这只不过是在其中掺了氧化铜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要提纯硝。便顺势提出请求:
“国公,下官请朝廷运一批硝来,下官在高雄这里试试看,看能不能让火药威力再增大一些。这里烧制水泥采石也要用到火药,下官若是能摸索一套增大爆炸威力的办法,便可教与军器监,那时大宋武力便能再上一个台阶。”
茅庚之所以不建城池,其最大的倚仗便是火器。但大宋火器的关键缺陷就是,火药不纯,其中尤为不足的是——硝不纯。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
大宋新梦 作者:金哨本无路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
高雄这里驻扎了一千五百战兵,赵抦又将两千厢军交给茅庚,算是在高雄特区就地转业了。
茅庚带来的弟子有八个,此外,在新化招募的归正人也到了一批。
前前后后在新化招兵买马有四次之多,总计招来二百多号人,但是一听说要远赴蛮荒之岛,就有一大半人准备脱离茅氏工坊(此时还是茅氏工坊,茅庚还没有烧包到自称茅氏集团),不过转过头来,离开茅氏工坊,也未必有更好的去处,因为苏家、扶家和顿家都不会接收这些离开茅氏工坊的人,而华西营建公司也一样不会开这个口子,除非有人愿意去往占城。去占城还不如去台湾呢!新化这里,除了茅氏工坊和这几家,便很难找到更好的东家,因此很多动摇份子最终还是决定前往台湾,反正已经离乡背井过一次了,新化这里也只是短暂地落了一下脚,算不得自己的故乡,这些多少富有闯荡精神的归正人再一次加入了移民的行列。
茅氏工坊的归正人来了九十三人,有的还拖家带口,连家眷一起总计有二百三十一人,对这些追随自己来台的人们,茅庚决定善待他们。
高雄新建的房屋,仍然还是以临时性质的为主,万事都是如此,先求有,再求精,因此暂时还无法为人们建造砖瓦房。不过,高雄这里大量的树木派上了用场,茅庚采取了就地取材的办法,同时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盖房的设计,所有的临时住房都建成了圆木房,而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圆木房全都借鉴了后世框架式建房的思路,也就是像搭亭子一样,先立好四周的柱子,然后搭好顶盖,盖上水泥波瓦,这样有了一个亭子的框架后,人就可以先住进去,然后再钉四周的圆木墙和门窗。圆木房大量使用马钉、钉子来连接和固定圆木,这跟建造毛板船的考虑是一样的,这种临时房随时都能拆回成圆木,到时拆下来的圆木还可另作他用,十分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再怎么说,圆木房比竹楼还是好上一个档次,对此,从新化转来台湾的归正人起码对住房方面还是感到相当的满意。
张海三这一次也从新化来到了台湾,茅庚觉得张海三此人不错,在台湾也应该帮得上自己的忙,反而呆在新化也就是那么大的造化,因此便盛情相邀张海三前来台湾,张海三稍作权衡,就辞了新化的官差,领着茅氏工坊的众人投奔茅庚而来。在陈亮离开澎湖的第十天,张海三领着的茅氏工坊一众人也赶到了澎湖,很快他们也移师高雄,参与了高雄的首期建设,一个月之后,高雄建起了七百多间圆木房,所有人都住进了圆木房,算是安顿了下来。
这一天,赵抦在韩侂胄陪同下来到高雄,走马观花看了一通,就来到了茅庚的特首官邸。
特首官邸与圆木房稍有不同,就是四周的墙都是砖墙,窗子装上了玻璃,其他并无不同。
在椭圆桌前坐定,赵抦首先就夸了起来:
“茅先生别出心裁,想出这圆木房的办法,想不到三十几天就盖好了这么多圆木房,委实不易啊!”
茅庚连忙谦虚:
“国公谬赞了!这些房屋毕竟比不得砖瓦房,只是为了让军兵和各路人员临时有个住所,过渡一下,一年后才能住上正式的砖瓦房,惭愧!”
韩侂胄眼看着高雄忽然之间就冒出了一个乡镇来,自然是十分吃惊,相比起来,台北那边的建设速度,就好像慢如蜗牛一般。不过高雄这里茅庚的办事房也简陋得很,盖起来当然就快了,而台北那边是修建台湾首府,当然得大为讲究。按照大宋筑城的惯例,台北好歹也要建一座城池,如此建下来,只怕明年这个时候也未必能完工。
韩侂胄觉得茅庚搞的这个“高雄特区”,连城池都没有规划,好像是太特了一点。只是早就有约在先,这个特区一切都是茅庚说了算,韩侂胄也知赵抦对茅庚此举也大为不解,只是不好质疑而已。但赵抦不便说话,自己倒是可以旁敲侧击一番:
“呵呵,茅特首的做法,快捷倒是快捷,令人佩服。不过我却有些不解,这里不修筑城池,万一蛮夷来攻,一千两千蛮夷尚不足惧,若是数千上万蛮夷蜂拥而至,若无城池为依托,茅特首可有把握固守么?”
茅庚心知这虽是韩侂胄提出的疑问,其实也是赵抦的疑问,连郭希先此前也质疑过,这年头修筑城池是惯例,更何况附近还有敌意不明的蛮夷环伺,在大宋所有的人心中,首当其冲便是要修筑一个城池以图自保,不过茅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个打算,茅庚拿起木棒指着沙盘,显得胸有成竹:
“国公请看,韩大人请看,高雄虽无城池,但拉起了双层铁丝网,铁丝网之间,埋有地雷,哦,这个地雷就是自发的铁火炮,若是有人强行越过外层铁丝网,就会踩到自发铁火炮,即便不炸死,也要炸伤,驻防军兵立时便知有人侵入,我军有足够的时间设防。此地的原住民武器原始,不足为虑,他们即便能够越过第一道铁丝网,也万难越过第二道铁丝网,就算越过第二道,最终也只能是铩羽而归。”
“地雷,自发铁火炮?茅先生又发明了何种厉害兵器?”
赵抦有些兴奋,对茅庚没有第一时间报知此事,又隐隐有些不满。
一见赵抦如此,郭希先连忙捧起一个地雷的样品,解释道:
“启禀国公,就是此物。前日已派人送此物去了澎湖,不知为何未能及时报知国公。”
赵抦这次却是先去了台北再由台北来高雄,自然不知地雷之事。
赵抦一看,这不过是一个陶瓷圆球一样的物事,中间凸起一个圆形凸台,一时好奇心起,问道:
“却不知为何能自发爆炸?”
茅庚在旁,这时候掏出一个小木盒来,随即推开木盒,从木盒中拈起一根木棍,对赵抦说道:
“国公,请看。”
赵抦留心关注,这才发现小木棍的一端是粗大的圆头,圆头呈灰黑色,也不知道是什么讲究。只见茅庚拿起小木棍,在那木盒的一侧快速地划过,只听“哧”的一声,那小木棍一端就燃烧了起来。
“这地雷之所以能够自发爆炸,便同这火柴是一样的道理。其实,这跟火镰也是同样道理。”
韩侂胄呵呵一笑,好像是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临安早些年就流行使用薄木片蘸硫磺引火,茅庚所说的火柴似乎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赵抦好奇,接过茅庚递过来的“火柴”,仔细端详,发现木盒的一侧原来是一块粗瓷片,瓷片像磨刀石一样粗糙,瓷片上有两个凹槽,方才茅庚划过的好像就是凹槽。
茅庚也试着抽出一根小木棍如法炮制地往瓷片的凹槽上划过,却并没有点燃木棍。
“再用劲一点。”
第二次赵抦终于划燃了小木棍,不禁喜上眉梢。
话说茅庚为了弄出这火柴,已经调了好多次配方,药头上有玻璃粉、辉锑矿(三氧化二锑)粉末、硫磺,还有微量的硝,不过看来这火柴还是过于安全了一点,若是操作不当的话,有百分之十几的几率划不燃。
“这个地雷也是如此,人踏上地雷,里面的机关发生摩擦,点燃火药,地雷立时就炸。”
地雷好点,不用考虑安全因素,因而一触就炸。
赵抦一时大感振奋,但随即又有些发蔫:
“可惜这铁火炮的威力不行,即算炸了,也只是吓唬的成分居多,顶多炸伤腿脚,可惜茅先生这项发明了。”
郭希先旁边的周巽却忍不住出了声:
“启禀国公,这地雷里面的火药经茅先生调配,威力高了许多,前日就有一个蛮夷越过了第一道铁丝网,踏上地雷,被炸死了。”
周巽是两千厢军的指挥使,当时亲眼目睹此事,至今还深感震撼。不过茅庚去看过现场之后,判断那倒霉的家伙只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失血过多而死去的,并不见得地雷当场就能炸死人。
“果真?”
看到茅庚这边的一众人都点头,赵抦一时兴奋不已,便眼望茅庚道:
“茅先生有何法子让火药威力大增?”
茅庚心道,我这只不过是在其中掺了氧化铜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要提纯硝。便顺势提出请求:
“国公,下官请朝廷运一批硝来,下官在高雄这里试试看,看能不能让火药威力再增大一些。这里烧制水泥采石也要用到火药,下官若是能摸索一套增大爆炸威力的办法,便可教与军器监,那时大宋武力便能再上一个台阶。”
茅庚之所以不建城池,其最大的倚仗便是火器。但大宋火器的关键缺陷就是,火药不纯,其中尤为不足的是——硝不纯。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
第一百零六章 赵?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