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柱乡间转了一大圈之后,饶是朱和幸这个傻小子,也已经觉察出流寇统治了二十年的四川和他比较熟悉的大明东南地方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或者说,大明东南和四川根本就是两个时代!
大明东南已经是一片火热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社会了,人口、货物、资金的流动相当自由,管制很少。
而且东南百姓也习惯了这种流动,也习惯了务农不成就进城谋生,在城里混得不好就再去大城市找机会,实在不行就飘洋过海去闯荡一番......而天朝帝国在新大陆和南洋建立的藩国、藩镇,现在已经变成了大明东南社会矛盾的一个减压口!
在比较自由的大明东南的乡村和城市,失败和成功是同样普遍的——不管是读书、种地、学手艺、做买卖,都有干得好和干得不好的,也有走运和不走运的。而那些特别不成功和特别不走运的,最后还能去新大陆,去南洋谋生,兴许就衣锦还乡了......正因为有这个机会存在(翻身的概率也不低),所以大明东南的社会才可以在激烈竞争同时又缺乏保障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得以稳定。
实际上,同时代的欧洲也存在相同的现象——殖民地不仅是原料采集地和商品市场,也是一个释放本土阶级DZ压力的口子。要没这个口子,英国那边又是“羊吃人”,又是各种教派你迫害我,我迫害你的,还不得天天打内战,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
不过即便有这个减压口存在,也不等于大明东南地方的形势就稳如泰山了,大规模的民变虽然已经多年未见,但是小规模的骚动和各种黑势力,还是长期存在,难以根除。
而且东南地方这种自由竞争产生矛盾和向海外往输出国内矛盾的平衡,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建立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期演变发展,一步步形成的,并不是一步两步就到位的。
而四川这里,由于大顺朝20年的封建统治和利出一孔的政策,使得原本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完全消失......连各州府之间的商贸流通,都在大顺户政府的牢牢掌握之下,甚至本府本县的商业活动,也都在各州府节司的严格管理之下。至于人员流动,更是遭到了异常严厉的管制!
而这种管制,已经成了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说,在大顺朝的统治下,四川的经济生活几乎回到了明初,所以四川这里的人民,对于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动是非常不习惯的!
在李进学家的老房子里,朱和幸和丁玉英就见到了李进学的奶奶所织的土布和一架破烂纺车。
李冯氏(李进学的奶奶)已经去石柱城里“享福”了,纺车和麻布则被李进学强留在了老房子里——李进学不希望自己的奶奶一生劳苦,所以就不让她带着那些东西下山了。
“这是什么布?”丁玉英比较心细,在这间破烂的茅屋里面稍作休息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摆放在墙角一张木台上的土布了。
一个近卫军士兵马上拿这卷灰白色的土布交给了丁玉英。丁玉英拿过来仔细看了看,发现非常粗劣,不像是棉布。
“是麻布,”李进学说,“四川这里没有棉花,也很少有人养蚕纺丝,大家都种麻织布,流寇伪朝的户调也收麻布,如果谁家可以多交些麻布上去,还能换到比较清闲的徭役......民间的草市上,麻布也可以用来换取柴米油盐,川人嫁女娶妻的时候,麻布还能当成嫁娶之资!
我家因为只有一个婆婆,所以织不了多少麻布,应付了户调后就没剩下多少,连自家穿衣都不够,所以就比较穷了。乡间的富裕人家,通常是男丁能耕种,妇女能织布的。”
原来在四川民间,麻布是具有货币功能!
朱和幸皱着眉头看了眼丁玉英手的破布,现在大明皇家不搞什么宫廷御用......什么织造啊官窑啊的,在朱慈烺看来都是烧钱的部门,需要什么派人上街去买就行了,那可省大钱了。所以朱和幸使用布料就是市面上的上等货,算不上极品,但比丁玉英手头的麻布,真不知道强了多少!
他看着麻布摇摇头,低声道:“这布也太难看了吧?”
丁玉英点点头:“不仅难看,而且粗糙......如果出了夔门,恐怕丢在地上都没人捡啊!”
“不至于吧?”李进学看了眼朱和幸、丁玉英两人的衣着,的确是非常鲜亮的!怎么好看的衣料,他当年在石柱城里教书的时候都没见过——石柱这里的高级府兵也就穿一身上等的麻衣,哪儿有那么好看的丝绸衣裳?
丁玉英的秀眉紧紧蹙了来,朱和幸瞧见她的脸色,就好奇的问了一句:“玉英,你又发现什么不对的了?”
丁玉英道:“夫君,如果江南的棉布、丝绸进入四川,这样的麻布可就真的没人要了!”
朱和幸嫌弃的看了那卷麻布一眼,“这等货色,没人要也正常啊!”
“可是四川这边男耕女织都多少年了......”丁玉英道,“不少上人家恐怕还储着许多麻布!麻布要是一钱不值了,这些人家怎么办?都倾家荡产吗?”
“这......”朱和幸想了想也对,不过他也没轻易下结论,而是看了看李进学。
李进学的眉头已经锁成了一团,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才轻轻的叹了口气:“川人总是命苦,在流寇手里苦!没想王师来了还有新的苦要吃......”
“玉英,”朱和幸又对丁玉英说,“要不咱们回城后问问马知县有什么好办法吧。”
问马万春?丁玉英心说:你一个八品同知去和一个从六品的知县提这样大的问题合适吗?
......
丁玉英最终还是没有阻止朱和幸去向马万春提问,而这一问,就把正忙着组织和训练乡勇的马万春给问倒了。
他瞅着眼前的这俩多管闲事的小孩子,心里也挺犯难......如果不是他们背景太大,他早就要骂人了!
这种事情,哪儿是一个县的同知该问的?
再说了,你要有应对的办法也就罢了......你都不知道怎么办,你问什么问啊!你以为我会有办法?我要有办法,我还当什么知县?我早就入阁当阁老了!
“这个,这个......”马万春压下火气,耐着性子说,“朱同知啊,你要知道我等虽为民之父母,但是父母也不是什么事儿都能办到的!你说的这事儿就比较麻烦......麻布没有人要,民之父母也没办法啊!”
朱和幸点点头,心道:那是一定的,毕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和我的爹妈一样有办法的!
“要不咱们把这事儿往上奏报吧!”朱和幸说,“咱俩联名拟个奏本,往永安行宫上报!”
什么?把这事儿往行宫报告?马万春愣了又愣,这不没事儿找事儿吗?皇帝老子日理万机,能有功夫管这个?再说了,老百姓织的布没人要,这和皇帝有什么关系?四川好几百万农户,一年光是户调就要交上两三百万匹麻布,没人要了还怎么办?
丁玉英看见马万春一脸的为难,笑了笑说:“县尊,您就和我夫君联名上奏吧......奏章送上去后,我和夫君就会很快离开石柱县的。”
这下马万春终于有兴趣了!这是好事儿啊!
或者说,大明东南和四川根本就是两个时代!
大明东南已经是一片火热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社会了,人口、货物、资金的流动相当自由,管制很少。
而且东南百姓也习惯了这种流动,也习惯了务农不成就进城谋生,在城里混得不好就再去大城市找机会,实在不行就飘洋过海去闯荡一番......而天朝帝国在新大陆和南洋建立的藩国、藩镇,现在已经变成了大明东南社会矛盾的一个减压口!
在比较自由的大明东南的乡村和城市,失败和成功是同样普遍的——不管是读书、种地、学手艺、做买卖,都有干得好和干得不好的,也有走运和不走运的。而那些特别不成功和特别不走运的,最后还能去新大陆,去南洋谋生,兴许就衣锦还乡了......正因为有这个机会存在(翻身的概率也不低),所以大明东南的社会才可以在激烈竞争同时又缺乏保障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得以稳定。
实际上,同时代的欧洲也存在相同的现象——殖民地不仅是原料采集地和商品市场,也是一个释放本土阶级DZ压力的口子。要没这个口子,英国那边又是“羊吃人”,又是各种教派你迫害我,我迫害你的,还不得天天打内战,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
不过即便有这个减压口存在,也不等于大明东南地方的形势就稳如泰山了,大规模的民变虽然已经多年未见,但是小规模的骚动和各种黑势力,还是长期存在,难以根除。
而且东南地方这种自由竞争产生矛盾和向海外往输出国内矛盾的平衡,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建立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期演变发展,一步步形成的,并不是一步两步就到位的。
而四川这里,由于大顺朝20年的封建统治和利出一孔的政策,使得原本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完全消失......连各州府之间的商贸流通,都在大顺户政府的牢牢掌握之下,甚至本府本县的商业活动,也都在各州府节司的严格管理之下。至于人员流动,更是遭到了异常严厉的管制!
而这种管制,已经成了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可以说,在大顺朝的统治下,四川的经济生活几乎回到了明初,所以四川这里的人民,对于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动是非常不习惯的!
在李进学家的老房子里,朱和幸和丁玉英就见到了李进学的奶奶所织的土布和一架破烂纺车。
李冯氏(李进学的奶奶)已经去石柱城里“享福”了,纺车和麻布则被李进学强留在了老房子里——李进学不希望自己的奶奶一生劳苦,所以就不让她带着那些东西下山了。
“这是什么布?”丁玉英比较心细,在这间破烂的茅屋里面稍作休息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摆放在墙角一张木台上的土布了。
一个近卫军士兵马上拿这卷灰白色的土布交给了丁玉英。丁玉英拿过来仔细看了看,发现非常粗劣,不像是棉布。
“是麻布,”李进学说,“四川这里没有棉花,也很少有人养蚕纺丝,大家都种麻织布,流寇伪朝的户调也收麻布,如果谁家可以多交些麻布上去,还能换到比较清闲的徭役......民间的草市上,麻布也可以用来换取柴米油盐,川人嫁女娶妻的时候,麻布还能当成嫁娶之资!
我家因为只有一个婆婆,所以织不了多少麻布,应付了户调后就没剩下多少,连自家穿衣都不够,所以就比较穷了。乡间的富裕人家,通常是男丁能耕种,妇女能织布的。”
原来在四川民间,麻布是具有货币功能!
朱和幸皱着眉头看了眼丁玉英手的破布,现在大明皇家不搞什么宫廷御用......什么织造啊官窑啊的,在朱慈烺看来都是烧钱的部门,需要什么派人上街去买就行了,那可省大钱了。所以朱和幸使用布料就是市面上的上等货,算不上极品,但比丁玉英手头的麻布,真不知道强了多少!
他看着麻布摇摇头,低声道:“这布也太难看了吧?”
丁玉英点点头:“不仅难看,而且粗糙......如果出了夔门,恐怕丢在地上都没人捡啊!”
“不至于吧?”李进学看了眼朱和幸、丁玉英两人的衣着,的确是非常鲜亮的!怎么好看的衣料,他当年在石柱城里教书的时候都没见过——石柱这里的高级府兵也就穿一身上等的麻衣,哪儿有那么好看的丝绸衣裳?
丁玉英的秀眉紧紧蹙了来,朱和幸瞧见她的脸色,就好奇的问了一句:“玉英,你又发现什么不对的了?”
丁玉英道:“夫君,如果江南的棉布、丝绸进入四川,这样的麻布可就真的没人要了!”
朱和幸嫌弃的看了那卷麻布一眼,“这等货色,没人要也正常啊!”
“可是四川这边男耕女织都多少年了......”丁玉英道,“不少上人家恐怕还储着许多麻布!麻布要是一钱不值了,这些人家怎么办?都倾家荡产吗?”
“这......”朱和幸想了想也对,不过他也没轻易下结论,而是看了看李进学。
李进学的眉头已经锁成了一团,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才轻轻的叹了口气:“川人总是命苦,在流寇手里苦!没想王师来了还有新的苦要吃......”
“玉英,”朱和幸又对丁玉英说,“要不咱们回城后问问马知县有什么好办法吧。”
问马万春?丁玉英心说:你一个八品同知去和一个从六品的知县提这样大的问题合适吗?
......
丁玉英最终还是没有阻止朱和幸去向马万春提问,而这一问,就把正忙着组织和训练乡勇的马万春给问倒了。
他瞅着眼前的这俩多管闲事的小孩子,心里也挺犯难......如果不是他们背景太大,他早就要骂人了!
这种事情,哪儿是一个县的同知该问的?
再说了,你要有应对的办法也就罢了......你都不知道怎么办,你问什么问啊!你以为我会有办法?我要有办法,我还当什么知县?我早就入阁当阁老了!
“这个,这个......”马万春压下火气,耐着性子说,“朱同知啊,你要知道我等虽为民之父母,但是父母也不是什么事儿都能办到的!你说的这事儿就比较麻烦......麻布没有人要,民之父母也没办法啊!”
朱和幸点点头,心道:那是一定的,毕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和我的爹妈一样有办法的!
“要不咱们把这事儿往上奏报吧!”朱和幸说,“咱俩联名拟个奏本,往永安行宫上报!”
什么?把这事儿往行宫报告?马万春愣了又愣,这不没事儿找事儿吗?皇帝老子日理万机,能有功夫管这个?再说了,老百姓织的布没人要,这和皇帝有什么关系?四川好几百万农户,一年光是户调就要交上两三百万匹麻布,没人要了还怎么办?
丁玉英看见马万春一脸的为难,笑了笑说:“县尊,您就和我夫君联名上奏吧......奏章送上去后,我和夫君就会很快离开石柱县的。”
这下马万春终于有兴趣了!这是好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