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四周
太子丹当初出击东胡,一是要解除东胡对北边五郡的威胁,使得燕国能将五郡作为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使得燕国在与中原诸侯的争霸中全力而为,毫无后顾之忧。而是要能借平灭东胡,获得更多的战马、丁口和皮毛之用。
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四郡来看,这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四郡之北,皆为燕国所辖的诸万户,其各部万户、千户,除了随将军征战和训的外,其余的多推举了明强干之人,大小部民各出自有之物,凑起了许多牛羊马匹,由其带人驱策,从各处关口入五郡,远一些的,更深入到蓟城、武阳等地,用牛马羊等牲畜,换取布帛、铁器、粟谷和盐、陶等物,马驼牛拉,转运回大漠,依照份数分给下属各户。
两处更换,价差最少的在倍半之数,高的甚至在十倍之上。那些负责掌事千户、百户之家,因此大获其利。
太子丹从蓟城一路过来,所见的沿途贩运之人络绎不绝。中原之地多得牲畜之用,这短短两年之间,燕国庶民不使用牛耕的,已经是极少了。
交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互通有无。看着沿路时常出现的牛群,太子丹想着,只要这北方游牧之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大概燕国是永远用不到限制宰杀耕牛的!
而中原各地布帛、粟谷和盐铁的大量输入,也让诸万户之民的饮食生活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当然,在此基础上,官府也多收了不少的赋税。
但只有辽东郡例外。
辽东郡所辖之地,原来并非全是东胡和山戎所居。其东、北的大部分,主要是属于貊国之地。
貊国之名,见于前史,尚、诗经,皆有记载,与山戎、秽等部族并称,号有九貊,善养羊,多以居,其法择坡地下削,前面为墙,冬多用油脂涂抹肤以防寒。不过是多个部族的总称罢了,秦开逐东胡,开辽东,貊国之地多数归于燕,其民有留者,受燕国之治而为华夏之民。更有不少部族北去,扶余为其一支。
燕修长城,却诸貊族在外,扶余渐强,时对其余诸族,多有侵凌。然与诸貊族之间,还没有形成绝对的从属关系,称之为国,实在勉强。丁口不过数万,散于数百里之地,渐有城镇村落,以畜牧渔猎为主,兼有五谷之种。
其俗和东胡相仿,亦是剃,衣皮裘,无纺织之类,器物多用陶、石,偶得铜铁,视为珍宝。然其民彪悍,耐寒冷,善,长弓大矢。燕军也曾出关征伐,但其民贫瘠,胜无所得,不过多些俘虏奴仆。
扶余南接燕国辽东,西面和西北,即为原东胡所部,东胡左部王就曾经攻扶余。不过是伤些其左近貊族部落罢了,得些俘虏子女罢了,而扶余的东北乃是肃慎各部。
肃慎各部,也是互不统属,各有君长,或是渔猎,或是耕作,然中原所知,乃是肃慎善,从辽东到肃慎各部之中,亦有千余里之遥。
以扶余为的诸貊部之东南,乃是秽族诸部。
秽族亦是东夷古族,与商人之先祖关系颇近。秽族早见于史,常于貊族并称秽貊。然秽族诸部,多善五谷耕作,亦畜牧,不过以养猪为主。
秽族与貊族,其风俗相近,地界相连,其中有些部族,还真不容易分清是秽族还是貊族。其中秽部所在,乃是在燕辽东郡的东北,东和南面均有。其大者有贯那、藻那、朱那、桓那、佛流等部
南面的秽族,乃属朝鲜一部。周武王灭商纣,商王遗族箕子不忍周武王之释,率部分族人北走远避。因商朝先祖出自东夷,故而箕子一路北上东行,避周朝之威,归于东夷,周武王因而封之,其地就在鸭绿江之南,现今就在这辽东郡东南角的南面。
箕子所封之地,原有东夷的箕子一支良夷,箕子率族人会合良夷、高夷,并逐步并取附近秽族,形成了箕子朝鲜。
箕子在世时,并不朝周,待其子即位,后入周朝见,乃是周初八百诸侯之一,燕国东扩,遂与箕子朝鲜隔江相接。
箕子朝鲜在周围诸族当中,最为达,承继商朝之遗风,和中原华夏风俗颇有相似之处,乃是以农耕为主,善铸青铜,其君亦称王,有大夫等官。前些年也曾想扩张势力北进,和辽东郡也打过几仗,彼此都没占了上风,故而也就这么对峙了下来。
正是因为辽东郡这三面皆有为敌的部族或部落,故辽东郡之地,其郡兵只能用于本地守卫和征战,绝对是没法调往主战场使用的。
这还是燕国整体实力保存的情况下,要是燕国整体有变,这辽东郡的走向如何,那还真就不好说。
太子丹一直也在迟疑。这辽东郡该怎么办,要不要向四外扩张。
对于中原之地来说,北面大漠和辽东的四周之地,是多次祸乱的源,华夏之族彻底掌控了这两个地区对于中原王朝将来的长治久安是决定的。
当然吗,那是以后很遥远的事情。
除了太子丹心里会从这方面做些考虑之外,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会产生同样的想法。
对于很多人来讲,燕国目前已经很大了,甚至有些太大了,那些蛮荒之地应该舍去,专心向内争霸才是。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只需要几十年,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那些蛮荒之地就成了中原的百年大害。
有的机会只会有一次,早晚都不会有。错过了再也不回来。
目前的这一历史阶段,是华夏文化向外扩张最猛烈,也是相对最容易的时期,抢在周围还没有形成足以对抗的文化和政权以前,把势力范围扩张到最大,为燕国的北部边疆打下最好的基础,应该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打,力量没问题。现在单是辽东郡就足以和周边诸部相抗衡,要是加上辽西郡的陈余所部的大军,横行南北,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
关键是目的和手段。
这是需要好好斟酌的。对付这些部族,太软不行,那绝对是养虎成患,太硬,也是难办。人都杀光了,地空了有什么用呢。土地城邑是有人才有用呢。
但是又不能让这里牵扯了太多的资源进去。
辽东郡和陈余所部,已经是燕国可以投入的全部资源了。
毕竟现在主要的对手是秦和诸侯,扩张辽东,必须服从这一大局。
太子丹回到襄平城,大召辽东、辽西两郡守和门下宾客会议。
陈余和李信随太子东行辽东,当然知道太子之意。陈余总算出气畅快了许多。没办法,自从他随了太子,他一直是和郦商不相上下,共同掌管太子身边武事的。可自从自己调到桓齮所部,就一直被按在这里种田垦荒。看看郦商,那都已经算是燕国名将了!
虽说身为郡守,职位不低,甚至还在郦商之上,可陈余总觉得,自己还是委屈了,要是自己也有机会统兵上阵,那肯定比郦商建立的功劳好多。
这一路考察辽东风情,气候和道路,在随着太子听诸官佐士卒介绍详细之外,陈余更时常和各城守卒、父老攀谈、了解。目前对于周围诸部可以说了然于心。
在陈余看来,这仗胜是一定的,关键是怎么打才能胜的最漂亮。怎么样的结果才符合太子的心意。
李信也很兴奋。
秦之先世并国二十,拓地千里,让秦一跃而为西陲大国。这是李信早就知道的实事。
而今有机会自己也能参与这样一场大战,想必也是可以留名后世的?
这两位是兴奋,而已任辽东郡守十多年的卿陆更是心神激荡。
十几年了,自己受令守辽东已经十几年之久。辽东之境,这边界比之各郡都要长的多。四面情况也最为复杂。分兵驻守,和四周诸部或和或战,每天都是碎了心。周围这些部族哪一个都不是很大,比不得辽东郡的力量,但三面皆敌,对付起来也实在让他头疼的很。
太子有意动兵,那绝对是大好事。别的不说,直接杀向南方,取了朝鲜,那收获也是绝对的大呀,毕竟那可是号称和我大燕一样立国达八百年之久呀。
这三位都是积极的态度,所以太子这会议刚开,大堂上就热闹了起来,陈余抢先道:“殿下,这仗绝对打的,不需半年,臣就可以横扫千里,什么扶余秽貊肃慎,尽皆灭之!”
卿陆也是高声道:“太子,朝鲜之地,多事五谷,风俗与我燕近,如南下攻朝鲜,则一旦有所得,即可立郡县,置官吏,即为我大燕之地。况辽东之冬,业已大寒,如再北行,岂不是更冷,怕是一年只得半年用。而朝鲜在我之南,愈往前天越暖。一旦有其地,便宜我民居住。”
“臣愿率一万兵马,为太子取之!”说罢,卿陆眼巴巴的望着太子丹,就希望太子丹马上下令,让自己出兵。
第三百三十九章 四周在线阅读
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四郡来看,这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四郡之北,皆为燕国所辖的诸万户,其各部万户、千户,除了随将军征战和训的外,其余的多推举了明强干之人,大小部民各出自有之物,凑起了许多牛羊马匹,由其带人驱策,从各处关口入五郡,远一些的,更深入到蓟城、武阳等地,用牛马羊等牲畜,换取布帛、铁器、粟谷和盐、陶等物,马驼牛拉,转运回大漠,依照份数分给下属各户。
两处更换,价差最少的在倍半之数,高的甚至在十倍之上。那些负责掌事千户、百户之家,因此大获其利。
太子丹从蓟城一路过来,所见的沿途贩运之人络绎不绝。中原之地多得牲畜之用,这短短两年之间,燕国庶民不使用牛耕的,已经是极少了。
交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互通有无。看着沿路时常出现的牛群,太子丹想着,只要这北方游牧之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大概燕国是永远用不到限制宰杀耕牛的!
而中原各地布帛、粟谷和盐铁的大量输入,也让诸万户之民的饮食生活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当然,在此基础上,官府也多收了不少的赋税。
但只有辽东郡例外。
辽东郡所辖之地,原来并非全是东胡和山戎所居。其东、北的大部分,主要是属于貊国之地。
貊国之名,见于前史,尚、诗经,皆有记载,与山戎、秽等部族并称,号有九貊,善养羊,多以居,其法择坡地下削,前面为墙,冬多用油脂涂抹肤以防寒。不过是多个部族的总称罢了,秦开逐东胡,开辽东,貊国之地多数归于燕,其民有留者,受燕国之治而为华夏之民。更有不少部族北去,扶余为其一支。
燕修长城,却诸貊族在外,扶余渐强,时对其余诸族,多有侵凌。然与诸貊族之间,还没有形成绝对的从属关系,称之为国,实在勉强。丁口不过数万,散于数百里之地,渐有城镇村落,以畜牧渔猎为主,兼有五谷之种。
其俗和东胡相仿,亦是剃,衣皮裘,无纺织之类,器物多用陶、石,偶得铜铁,视为珍宝。然其民彪悍,耐寒冷,善,长弓大矢。燕军也曾出关征伐,但其民贫瘠,胜无所得,不过多些俘虏奴仆。
扶余南接燕国辽东,西面和西北,即为原东胡所部,东胡左部王就曾经攻扶余。不过是伤些其左近貊族部落罢了,得些俘虏子女罢了,而扶余的东北乃是肃慎各部。
肃慎各部,也是互不统属,各有君长,或是渔猎,或是耕作,然中原所知,乃是肃慎善,从辽东到肃慎各部之中,亦有千余里之遥。
以扶余为的诸貊部之东南,乃是秽族诸部。
秽族亦是东夷古族,与商人之先祖关系颇近。秽族早见于史,常于貊族并称秽貊。然秽族诸部,多善五谷耕作,亦畜牧,不过以养猪为主。
秽族与貊族,其风俗相近,地界相连,其中有些部族,还真不容易分清是秽族还是貊族。其中秽部所在,乃是在燕辽东郡的东北,东和南面均有。其大者有贯那、藻那、朱那、桓那、佛流等部
南面的秽族,乃属朝鲜一部。周武王灭商纣,商王遗族箕子不忍周武王之释,率部分族人北走远避。因商朝先祖出自东夷,故而箕子一路北上东行,避周朝之威,归于东夷,周武王因而封之,其地就在鸭绿江之南,现今就在这辽东郡东南角的南面。
箕子所封之地,原有东夷的箕子一支良夷,箕子率族人会合良夷、高夷,并逐步并取附近秽族,形成了箕子朝鲜。
箕子在世时,并不朝周,待其子即位,后入周朝见,乃是周初八百诸侯之一,燕国东扩,遂与箕子朝鲜隔江相接。
箕子朝鲜在周围诸族当中,最为达,承继商朝之遗风,和中原华夏风俗颇有相似之处,乃是以农耕为主,善铸青铜,其君亦称王,有大夫等官。前些年也曾想扩张势力北进,和辽东郡也打过几仗,彼此都没占了上风,故而也就这么对峙了下来。
正是因为辽东郡这三面皆有为敌的部族或部落,故辽东郡之地,其郡兵只能用于本地守卫和征战,绝对是没法调往主战场使用的。
这还是燕国整体实力保存的情况下,要是燕国整体有变,这辽东郡的走向如何,那还真就不好说。
太子丹一直也在迟疑。这辽东郡该怎么办,要不要向四外扩张。
对于中原之地来说,北面大漠和辽东的四周之地,是多次祸乱的源,华夏之族彻底掌控了这两个地区对于中原王朝将来的长治久安是决定的。
当然吗,那是以后很遥远的事情。
除了太子丹心里会从这方面做些考虑之外,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会产生同样的想法。
对于很多人来讲,燕国目前已经很大了,甚至有些太大了,那些蛮荒之地应该舍去,专心向内争霸才是。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只需要几十年,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那些蛮荒之地就成了中原的百年大害。
有的机会只会有一次,早晚都不会有。错过了再也不回来。
目前的这一历史阶段,是华夏文化向外扩张最猛烈,也是相对最容易的时期,抢在周围还没有形成足以对抗的文化和政权以前,把势力范围扩张到最大,为燕国的北部边疆打下最好的基础,应该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打,力量没问题。现在单是辽东郡就足以和周边诸部相抗衡,要是加上辽西郡的陈余所部的大军,横行南北,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
关键是目的和手段。
这是需要好好斟酌的。对付这些部族,太软不行,那绝对是养虎成患,太硬,也是难办。人都杀光了,地空了有什么用呢。土地城邑是有人才有用呢。
但是又不能让这里牵扯了太多的资源进去。
辽东郡和陈余所部,已经是燕国可以投入的全部资源了。
毕竟现在主要的对手是秦和诸侯,扩张辽东,必须服从这一大局。
太子丹回到襄平城,大召辽东、辽西两郡守和门下宾客会议。
陈余和李信随太子东行辽东,当然知道太子之意。陈余总算出气畅快了许多。没办法,自从他随了太子,他一直是和郦商不相上下,共同掌管太子身边武事的。可自从自己调到桓齮所部,就一直被按在这里种田垦荒。看看郦商,那都已经算是燕国名将了!
虽说身为郡守,职位不低,甚至还在郦商之上,可陈余总觉得,自己还是委屈了,要是自己也有机会统兵上阵,那肯定比郦商建立的功劳好多。
这一路考察辽东风情,气候和道路,在随着太子听诸官佐士卒介绍详细之外,陈余更时常和各城守卒、父老攀谈、了解。目前对于周围诸部可以说了然于心。
在陈余看来,这仗胜是一定的,关键是怎么打才能胜的最漂亮。怎么样的结果才符合太子的心意。
李信也很兴奋。
秦之先世并国二十,拓地千里,让秦一跃而为西陲大国。这是李信早就知道的实事。
而今有机会自己也能参与这样一场大战,想必也是可以留名后世的?
这两位是兴奋,而已任辽东郡守十多年的卿陆更是心神激荡。
十几年了,自己受令守辽东已经十几年之久。辽东之境,这边界比之各郡都要长的多。四面情况也最为复杂。分兵驻守,和四周诸部或和或战,每天都是碎了心。周围这些部族哪一个都不是很大,比不得辽东郡的力量,但三面皆敌,对付起来也实在让他头疼的很。
太子有意动兵,那绝对是大好事。别的不说,直接杀向南方,取了朝鲜,那收获也是绝对的大呀,毕竟那可是号称和我大燕一样立国达八百年之久呀。
这三位都是积极的态度,所以太子这会议刚开,大堂上就热闹了起来,陈余抢先道:“殿下,这仗绝对打的,不需半年,臣就可以横扫千里,什么扶余秽貊肃慎,尽皆灭之!”
卿陆也是高声道:“太子,朝鲜之地,多事五谷,风俗与我燕近,如南下攻朝鲜,则一旦有所得,即可立郡县,置官吏,即为我大燕之地。况辽东之冬,业已大寒,如再北行,岂不是更冷,怕是一年只得半年用。而朝鲜在我之南,愈往前天越暖。一旦有其地,便宜我民居住。”
“臣愿率一万兵马,为太子取之!”说罢,卿陆眼巴巴的望着太子丹,就希望太子丹马上下令,让自己出兵。
第三百三十九章 四周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