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胡文海的打算,如今算是应该到了在苏联布局的时候。
怎么在1991年摸苏联的尸体,这是一门学问。在历史上中国提出了一个双引计划,后来说明效果还是很好的。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很多军工项目都能看到曾经苏联科学家的身影。这些科学家正是被保利、中航技等国企,利用苏联解体的机会引进到国内的。
虽然或许在引进中付出了一些费用,但后来因此获得的收益,则是十倍百倍于付出。
所谓双引计划,就是指“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的意思。苏联的高端科学人才,目前看来确实不是中国短时间内能提供的。
这些高端科学人才是学校里教不出来的,他们需要大型的科学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需要大量的时间。
就中国**十年代的科研环境,这一代科学家都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能保持追赶的姿态和了解业内最新进展,就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
一个每月实验经费只有一千块钱的市级实验室,或者是地方高校实验室,能做什么实验?
做不了实验,就只能买两本期刊,看了再看、算了又算,最后了解一下外国人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什么程度。
至于说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这个想的还是太早了。
但是苏联科学家不一样,在国际期刊上,苏联科学家都是属于正在引领潮流的那一种。
要大项目,载人航天、土星五号算不算大项目?核聚变的托卡马克结构不就是苏联人发明的?像这样的超大型科研工程,苏联每个五年计划都会尝试建立15个最优先发展的项目。
在这样的项目上投入的资金,是直接受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关注的,当然不会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苏联这套领先世界的科学体系,已经运作了超过三十年,产生了大量世界一流、甚至是世界领先的科学家。
相比起引进技术,双引计划把引进人才放在前面,显然是睿智的。
胡文海不觉得自己就比历史上制定双引计划的人更高明,既然已经证明是有效的策略,那么就干脆照章执行好了。
至于说趁着91年参与美国瓜分苏联的盛宴?
胡文海根本想都不敢想。
在资本市场上,美国人可不仅是对手,更是庄家。掌握着美元发行权和美元货币政策,怎么玩怎么有,随时随地一个喷嚏坑死敢进局抢食的非自己人。
也只有美国这个体量的组织,在坑了苏联之后,让俄罗斯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当年印度三哥不信这个邪,早年借的贷款和援助,价值至少百亿美元。后来用91年贬值成废纸的卢布还账,当时是爽了。
可俄罗斯报仇,十年不晚!
苏联对印度那是什么感情?做出支援全套工业体系这种事情的,全世界就只有苏联了。而被援助的,则是两个国家。
一个是中国,155项苏联工业援助项目,帮助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成为工业国家的种子。
另一个苏联援助国家就是印度,从1955年两国签署比莱钢厂协定开始,到1978年,苏联援助了印度74项大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提供了印度钢产量的三分之一、电力的五分之一、原油的60%,石油化工产品的30%,冶金设备的80%,水利发电设备的60%……
苏联对印度的援助时间跨度长达23年,在卢布最坚挺的年代里,向印度贷款了上百亿卢布。
而后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遗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卢布暴跌。在这个时候,三哥觉得有利可图,于是用1991年的苏联卢布偿还给了俄罗斯所有的苏联欠款。
这tm的是一笔血债啊,忘恩负义一至于斯,毛子坑三哥坑的都还算少的了。
最多就是送了一艘航空母舰,再找三哥要改装费,或者是双方合作研发四代机,但死活没进度——这和三哥干过的事情,能比?
胡文海可不想未来几十年,被大毛当仇人一样盯着。这种摆明了吸血的事情,还是不能干的。
坑的狠了,没有毛子这个mt,以后就要单独扛美帝的仇恨,这谁受得了。
所以苏东坡以后,经济上不仅不能坑毛子,还得多少奶两口。但是这不影响胡文海挖毛子的墙角,抢人、抢设备、抢技术!
要在这轮与美国比赛薅社会主义羊毛中取得胜利,胡文海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确切的、肯定的相信苏联会垮台。在这个世界,恐怕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如他这般笃定。
那么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布局。
&商场,就是胡文海选择的布局方式。
归根结底来说,挖墙脚是个很个人的细致活。好的猎头制定的挖墙脚方案,肯定不会只是轮着钞票去砸人脸就行了——太没技术含量。
真正走心的猎头,你可以从爱好,从人生价值,从职业发展,从子女生活,从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经过分析之后得出一个成功率高的可行方案。
这就需要搜集信息、提前接触,在乎子女生活的,可以安排到国内企业担任高级职位。
注重人际关系的,可以慢慢一点一点培养双方信任,然后推心置腹的为对方着想,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
还有在意职业发展的,这个可以许诺研究经费和研究环境,来了就给你领导大项目。
更重要的是,得让这些目标,首先接受去中国工作是个好的选择。
否则都是二三十年的印象,以为中国还穷乡僻壤、科技荒漠呢,这样你开的条件再好,谁敢跟你去呢?
所以必须扭转整个苏联,至少是这些目标科学家们对中国的看法。
这一切的谋划,最终都需要一个实行的主体,那就是即将要开遍苏联各大科学城的商场。
但是要在苏联的全国各地都开设起商场,这和仅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地不同。不得到苏联高层的支持,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科罗廖夫一大早就起了床。专门换了一身苏联克格勃的工作服,然后把自己打扮的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这才强自冷静下来走出了旅店的客房。
“妹夫——”
科罗廖夫敲开胡文海的房门,胡文海自己也穿戴的非常正式。两人对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了。
科罗廖夫要带胡文海见的这个人,只要能说服了他,在苏联就没有人敢于针对商场的建设计划。
这个人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想见,必然是苏联最高层权力圈子的一员。
两人带了两个改穿了黑西装的水兵,早上只稍微喝了点牛奶,就趁着晨光出了旅馆的店门。
在街上拦了一辆出租车,科罗廖夫坐在前面的副驾驶位置上,胡文海在后座里被两个俄罗斯壮汉包夹,也是够凄惨的。
“去哪里?嗨,你们这是干什么的?还有东方人,真是个奇怪的队伍。”司机等着人都上了车,这才发声问道,顺道还对胡文海有些好奇。
“卢比扬卡。”
科罗廖夫说道。
正是前一天胡文海想去拍照、瞻仰捷尔任斯基的地方,只不过今天这个架势,看来肯定是不能拍照了。
哪怕克格勃已经是极度衰弱了,但在听到科罗廖夫报出“卢比扬卡”这个地名之后,原本还对胡文海有些兴趣的司机,立刻变成了锯嘴葫芦,老实的如同睡着了的猫。
卢比扬卡前的圆形环岛,郁郁葱葱的草坪上高高的耸立着捷尔任斯基的雕像。在它背后充当背景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总部。
两个海兵被扔在了克格勃总部对面的大街上,胡文海和科罗廖夫则步行向着克格勃总部的大楼走去。这栋上黄下灰的大楼,充满了属于肃反的那种严肃而认真的力量。
“嗅出并且铲除叛徒”,克格勃的座右铭被刻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像是在提醒那些苏维埃的敌人和囊虫,永远有一只眼睛在警惕的盯着你们。
警卫认真的检查了科罗廖夫的证件,然后在打电话询问之后,在胡文海的脖子上挂了一张临时通行证,并且嘱咐他一定要随时把证件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看警卫慎重的样子,显然没有这么做的人,大多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在进入克格勃的总部大楼之后,科罗廖夫小心的领着胡文海找到了大楼的电梯,然后点开了电梯的大门。
电梯里的按钮只有两个楼层,显然是一部专用电梯。
电梯安静而迅速的运行起来,没用多少时间,就抵达了指定的楼层。
电梯门打开,一条安静而且没有窗户的简单走廊,只有走廊尽头唯一的一扇门。
科罗廖夫咽了口唾沫,最后确认了一下自己的形象。
走过去推开门,里面是一个书桌正对房门的男人。
“科罗廖夫同志和中国来的胡文海先生吧?请稍等,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同志正在打电话。”
(未完待续。)
怎么在1991年摸苏联的尸体,这是一门学问。在历史上中国提出了一个双引计划,后来说明效果还是很好的。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很多军工项目都能看到曾经苏联科学家的身影。这些科学家正是被保利、中航技等国企,利用苏联解体的机会引进到国内的。
虽然或许在引进中付出了一些费用,但后来因此获得的收益,则是十倍百倍于付出。
所谓双引计划,就是指“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的意思。苏联的高端科学人才,目前看来确实不是中国短时间内能提供的。
这些高端科学人才是学校里教不出来的,他们需要大型的科学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需要大量的时间。
就中国**十年代的科研环境,这一代科学家都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能保持追赶的姿态和了解业内最新进展,就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
一个每月实验经费只有一千块钱的市级实验室,或者是地方高校实验室,能做什么实验?
做不了实验,就只能买两本期刊,看了再看、算了又算,最后了解一下外国人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什么程度。
至于说形成自己的科研优势?这个想的还是太早了。
但是苏联科学家不一样,在国际期刊上,苏联科学家都是属于正在引领潮流的那一种。
要大项目,载人航天、土星五号算不算大项目?核聚变的托卡马克结构不就是苏联人发明的?像这样的超大型科研工程,苏联每个五年计划都会尝试建立15个最优先发展的项目。
在这样的项目上投入的资金,是直接受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关注的,当然不会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苏联这套领先世界的科学体系,已经运作了超过三十年,产生了大量世界一流、甚至是世界领先的科学家。
相比起引进技术,双引计划把引进人才放在前面,显然是睿智的。
胡文海不觉得自己就比历史上制定双引计划的人更高明,既然已经证明是有效的策略,那么就干脆照章执行好了。
至于说趁着91年参与美国瓜分苏联的盛宴?
胡文海根本想都不敢想。
在资本市场上,美国人可不仅是对手,更是庄家。掌握着美元发行权和美元货币政策,怎么玩怎么有,随时随地一个喷嚏坑死敢进局抢食的非自己人。
也只有美国这个体量的组织,在坑了苏联之后,让俄罗斯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当年印度三哥不信这个邪,早年借的贷款和援助,价值至少百亿美元。后来用91年贬值成废纸的卢布还账,当时是爽了。
可俄罗斯报仇,十年不晚!
苏联对印度那是什么感情?做出支援全套工业体系这种事情的,全世界就只有苏联了。而被援助的,则是两个国家。
一个是中国,155项苏联工业援助项目,帮助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成为工业国家的种子。
另一个苏联援助国家就是印度,从1955年两国签署比莱钢厂协定开始,到1978年,苏联援助了印度74项大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提供了印度钢产量的三分之一、电力的五分之一、原油的60%,石油化工产品的30%,冶金设备的80%,水利发电设备的60%……
苏联对印度的援助时间跨度长达23年,在卢布最坚挺的年代里,向印度贷款了上百亿卢布。
而后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遗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卢布暴跌。在这个时候,三哥觉得有利可图,于是用1991年的苏联卢布偿还给了俄罗斯所有的苏联欠款。
这tm的是一笔血债啊,忘恩负义一至于斯,毛子坑三哥坑的都还算少的了。
最多就是送了一艘航空母舰,再找三哥要改装费,或者是双方合作研发四代机,但死活没进度——这和三哥干过的事情,能比?
胡文海可不想未来几十年,被大毛当仇人一样盯着。这种摆明了吸血的事情,还是不能干的。
坑的狠了,没有毛子这个mt,以后就要单独扛美帝的仇恨,这谁受得了。
所以苏东坡以后,经济上不仅不能坑毛子,还得多少奶两口。但是这不影响胡文海挖毛子的墙角,抢人、抢设备、抢技术!
要在这轮与美国比赛薅社会主义羊毛中取得胜利,胡文海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确切的、肯定的相信苏联会垮台。在这个世界,恐怕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如他这般笃定。
那么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布局。
&商场,就是胡文海选择的布局方式。
归根结底来说,挖墙脚是个很个人的细致活。好的猎头制定的挖墙脚方案,肯定不会只是轮着钞票去砸人脸就行了——太没技术含量。
真正走心的猎头,你可以从爱好,从人生价值,从职业发展,从子女生活,从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经过分析之后得出一个成功率高的可行方案。
这就需要搜集信息、提前接触,在乎子女生活的,可以安排到国内企业担任高级职位。
注重人际关系的,可以慢慢一点一点培养双方信任,然后推心置腹的为对方着想,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
还有在意职业发展的,这个可以许诺研究经费和研究环境,来了就给你领导大项目。
更重要的是,得让这些目标,首先接受去中国工作是个好的选择。
否则都是二三十年的印象,以为中国还穷乡僻壤、科技荒漠呢,这样你开的条件再好,谁敢跟你去呢?
所以必须扭转整个苏联,至少是这些目标科学家们对中国的看法。
这一切的谋划,最终都需要一个实行的主体,那就是即将要开遍苏联各大科学城的商场。
但是要在苏联的全国各地都开设起商场,这和仅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地不同。不得到苏联高层的支持,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科罗廖夫一大早就起了床。专门换了一身苏联克格勃的工作服,然后把自己打扮的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这才强自冷静下来走出了旅店的客房。
“妹夫——”
科罗廖夫敲开胡文海的房门,胡文海自己也穿戴的非常正式。两人对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了。
科罗廖夫要带胡文海见的这个人,只要能说服了他,在苏联就没有人敢于针对商场的建设计划。
这个人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想见,必然是苏联最高层权力圈子的一员。
两人带了两个改穿了黑西装的水兵,早上只稍微喝了点牛奶,就趁着晨光出了旅馆的店门。
在街上拦了一辆出租车,科罗廖夫坐在前面的副驾驶位置上,胡文海在后座里被两个俄罗斯壮汉包夹,也是够凄惨的。
“去哪里?嗨,你们这是干什么的?还有东方人,真是个奇怪的队伍。”司机等着人都上了车,这才发声问道,顺道还对胡文海有些好奇。
“卢比扬卡。”
科罗廖夫说道。
正是前一天胡文海想去拍照、瞻仰捷尔任斯基的地方,只不过今天这个架势,看来肯定是不能拍照了。
哪怕克格勃已经是极度衰弱了,但在听到科罗廖夫报出“卢比扬卡”这个地名之后,原本还对胡文海有些兴趣的司机,立刻变成了锯嘴葫芦,老实的如同睡着了的猫。
卢比扬卡前的圆形环岛,郁郁葱葱的草坪上高高的耸立着捷尔任斯基的雕像。在它背后充当背景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总部。
两个海兵被扔在了克格勃总部对面的大街上,胡文海和科罗廖夫则步行向着克格勃总部的大楼走去。这栋上黄下灰的大楼,充满了属于肃反的那种严肃而认真的力量。
“嗅出并且铲除叛徒”,克格勃的座右铭被刻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像是在提醒那些苏维埃的敌人和囊虫,永远有一只眼睛在警惕的盯着你们。
警卫认真的检查了科罗廖夫的证件,然后在打电话询问之后,在胡文海的脖子上挂了一张临时通行证,并且嘱咐他一定要随时把证件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看警卫慎重的样子,显然没有这么做的人,大多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在进入克格勃的总部大楼之后,科罗廖夫小心的领着胡文海找到了大楼的电梯,然后点开了电梯的大门。
电梯里的按钮只有两个楼层,显然是一部专用电梯。
电梯安静而迅速的运行起来,没用多少时间,就抵达了指定的楼层。
电梯门打开,一条安静而且没有窗户的简单走廊,只有走廊尽头唯一的一扇门。
科罗廖夫咽了口唾沫,最后确认了一下自己的形象。
走过去推开门,里面是一个书桌正对房门的男人。
“科罗廖夫同志和中国来的胡文海先生吧?请稍等,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同志正在打电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