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不惜自断一臂,也要将南部非洲赶出英联邦,为的就是独霸英联邦市场。
这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南部非洲商品退出英联邦市场后,英国企业却无法弥补因为南部非洲商品退出而出现的市场份额,这就给了南部非洲商品卷土重来的机会。
不过英国企业不争气,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建设新的工厂,或者是增加新的生产线总需要时间,更何况很多商品,还不是有了工厂就能造出来的,尤其是对于大英帝国来说。
大英帝国可是“日不落帝国”,所以衣食住行都得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好的,这里的“最好”是不管任何方面都得是最好,从材料到技术,再到设计到工艺,都得世界一流才行。
而世界一流不是拍脑袋就有,不仅需要完善的工业配套,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行。
比如汽车,在南部非洲汽车退出英联邦市场之后,英国就缺乏可以取代南部非洲汽车的汽车品牌。
又比如奢侈品,伊特诺的商品因为关税变动而提高价格,伦敦的达官贵人们却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还是会对伊特诺每年推出的当季新款趋之若鹜。
这几年也是受到伊特诺的启发,英国本土也确实是出现了一些打着“高端奢侈”旗号的新兴品牌,不过这些品牌在伊特诺面前都有点底气不足,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伊特诺是背靠着兰德金矿和金伯利钻石打造出的奢侈品牌,别的不说,全世界只有伊特诺才能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彩色钻石,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伊特诺在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行列一枝独秀。
所以伊特诺从来不降价,而且是不是还会涨涨价,这两年甚至开始实行配货原则,意思是在伊特诺的消费额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就无法购买伊特诺生产的某些特殊商品,比如包治百病的各种时尚手包。
作为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奢侈品牌,伊特诺每年都会推出一些限量版手袋肩包,男式女式的都有,并不公开发售,除非符合标准才有购买的资格。
这种销售方式,简直太符合奢侈品的定位了,奢侈品不就是以其昂贵的价格拉开和大众的距离,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尊贵嘛,伊特诺最贵的手包在伦敦要卖到将近1000镑,这个价格大概相当于三辆普通水准的平民汽车。
而且还不是想买就买,不得不说认为提高门槛,对于奢侈品的格调简直太有效了。
所以这就造成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伊特诺就算涨价,依然供不应求。
其他奢侈品牌就算经常促销,真正的贵妇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可不是南部非洲是否脱离英联邦决定的。
对于罗克来说,他的要求主要是和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相关的大宗商品,奢侈品毕竟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英国征收再高的关税,也不会影响到伊特诺的利润,但是比如食品的税率提高五个点,就足以让普通人选择价格更便宜的其他品牌。
罗克希望南部非洲能打上澳大利亚生产的商标,继续霸占英联邦市场。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南部非洲留在英联邦内的时候,伦敦天天喊着提高关税,增加政府收入。
南部非洲脱离英联邦之后,伦敦现在希望的是取消英联邦内的关税,以促进英联邦内的贸易繁荣。
这下轮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反对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希望保护本国市场,只有印度躺着装死,关税高不高,反正印度说了不算。
“南部非洲商品以澳大利亚名义销售的话,那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会有什么好处?”詹姆斯·斯卡林左右为难,罗克的这个要求,澳大利亚同意了就得罪伦敦,不同意得罪南部非洲,这是逼着澳大利亚站队的节奏。
关键是詹姆斯·斯卡林如果同意罗克的要求,那就等于是狠狠给了伦敦一巴掌,伦敦肯定不可能在南部非洲脱离英联邦之后,再将澳大利亚也赶出英联邦,那样的话英联邦不如干脆解散算了。
“好处是南部非洲会一如既往的保持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并且南部非洲会保证澳大利亚的安全,澳大利亚依然是南部非洲在印度洋周边最好的朋友——”罗克瞪着眼睛说瞎话,南部非洲在印度洋周边最好的朋友明明是东印度——
或者是内志苏丹国——
反正不会是澳大利亚。
詹姆斯·斯卡林就只能一身长叹,别看罗克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跟没说一样,一点实质上的好处都没有。
不仅没有,相反还有点气人,詹姆斯·斯卡林倒是希望南部非洲能取消在澳大利亚的所有投资,不过这事儿只能想想。
当然罗克也不是一味索取,一点好处也不给。
只不过罗克希望詹姆斯·斯卡林能有点自觉,南部非洲主动给的,澳大利亚可以要,南部非洲不给,澳大利亚不能伸手。
比勒陀利亚紫葳花满城绽放的时候,达达尼尔海峡已经是深秋。
世界大战结束后,国联成立五国委员会对黑海出海口进行管理,并且成立以南部非洲军队和日本军队为主的国联部队对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思普鲁斯海峡进行控制,国联部队的经费是由国联负责。
现在国联部队的司令官依然是法国将军查尔斯·曼京,日本在裁军之后,宣布退出国联部队,国联部队的主要成员就只剩下南部非洲军队。
就在不久前,查尔斯·曼京因为身体不适返回巴黎接受治疗,国联部队的实际指挥官换成了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罗克参谋长的保罗·科克尔。
保罗·科克尔为人正直,经验丰富,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度退役,安琪离开国联部队之后,保罗·科克尔被召回,担任国联部队副司令,是南部非洲军队在国联的最高指挥官。
查尔斯·曼京返回巴黎之后,保罗·科克尔就把司令部从君士坦丁堡转移到塞浦路斯,负责对所有国联部队的指挥。
日本退出国联部队之后,国联部队的总兵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其中南部非洲部队数量共计八千,剩余部队由英、法、意、西、葡等国部队组成,兵力最多的法国也没有超过500人,兵力最少的葡萄牙更是只有50人。
年满50人的部队还要跳出来刷存在感,葡萄牙人打仗明显不如踢足球。
“总部的拨款还没有到位吗?”保罗·科克尔满头白发,他担心的不是国联部队战斗力,而是经费。
虽然1930年底,各国经济都开始不同程度的恢复,然后经济危机并没有远离,国联的运行也受到极大影响,给国联部队的拨款已经拖欠了两个月。
国联部队的薪水是国际联盟负责的,经济危机爆发前,各国都还算要点脸,经费从不拖欠。
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都受到极大影响,应缴的会费也开始拖欠,尤其是法国,拖欠国联经费已经超过三年。
法国也不是想赖账,实在是缴不起,法国连国内的失业人员都没有能力救助,哪来的钱缴会费。
“没有——”保罗的副官陈濂苦笑,他每隔一天都要给日内瓦国联总部发一封电报,可惜都是泥牛入海。
“很好,那么就这样吧,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通过博思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船只征收费用。”保罗·科克尔要自力更生,国联不给钱,部队就自筹经费。
黑海出海口意义重大,主要作用是封锁俄罗斯,俄罗斯现在虽然已经加入国联,但是依然被欧美主流社会所排斥,对于俄罗斯人,欧美主流国家都保持着足够的警惕,担心俄罗斯帝国的悲剧会在本国上演。
俄罗斯也一直以来都希望得到黑海出海口,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一度几乎梦想成真,可惜随后俄罗斯人主动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15年,为了获得俄罗斯的全力支持,英国和俄罗斯秘密签订《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后来法国也加入进来,通过《协定》,英法两国同意将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西岸等地在战后并入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回报,则保证英、法在奥斯曼帝国其他地方的要求得到实现。
这是俄罗斯距离拥有黑海出海口最近的时候,简直唾手可得。
可惜世界大战结束后,俄罗斯决定废除《协定》,于是国联才得以控制这个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的海峡。
从1920年到现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军舰都可以自由出入海峡,即便是战争期间也一样,国际联盟也没有权利对海峡进行限制,黑海成为事实上的公海。
虽然这一点黑海周边国家都不同意。
现在为了自筹资金,保罗·科克尔决定对通过海峡的船只征收费用,这肯定会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对,尤其是黑海国家。
- 肉肉屋
这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南部非洲商品退出英联邦市场后,英国企业却无法弥补因为南部非洲商品退出而出现的市场份额,这就给了南部非洲商品卷土重来的机会。
不过英国企业不争气,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建设新的工厂,或者是增加新的生产线总需要时间,更何况很多商品,还不是有了工厂就能造出来的,尤其是对于大英帝国来说。
大英帝国可是“日不落帝国”,所以衣食住行都得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好的,这里的“最好”是不管任何方面都得是最好,从材料到技术,再到设计到工艺,都得世界一流才行。
而世界一流不是拍脑袋就有,不仅需要完善的工业配套,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行。
比如汽车,在南部非洲汽车退出英联邦市场之后,英国就缺乏可以取代南部非洲汽车的汽车品牌。
又比如奢侈品,伊特诺的商品因为关税变动而提高价格,伦敦的达官贵人们却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还是会对伊特诺每年推出的当季新款趋之若鹜。
这几年也是受到伊特诺的启发,英国本土也确实是出现了一些打着“高端奢侈”旗号的新兴品牌,不过这些品牌在伊特诺面前都有点底气不足,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伊特诺是背靠着兰德金矿和金伯利钻石打造出的奢侈品牌,别的不说,全世界只有伊特诺才能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彩色钻石,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伊特诺在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行列一枝独秀。
所以伊特诺从来不降价,而且是不是还会涨涨价,这两年甚至开始实行配货原则,意思是在伊特诺的消费额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就无法购买伊特诺生产的某些特殊商品,比如包治百病的各种时尚手包。
作为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奢侈品牌,伊特诺每年都会推出一些限量版手袋肩包,男式女式的都有,并不公开发售,除非符合标准才有购买的资格。
这种销售方式,简直太符合奢侈品的定位了,奢侈品不就是以其昂贵的价格拉开和大众的距离,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尊贵嘛,伊特诺最贵的手包在伦敦要卖到将近1000镑,这个价格大概相当于三辆普通水准的平民汽车。
而且还不是想买就买,不得不说认为提高门槛,对于奢侈品的格调简直太有效了。
所以这就造成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伊特诺就算涨价,依然供不应求。
其他奢侈品牌就算经常促销,真正的贵妇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可不是南部非洲是否脱离英联邦决定的。
对于罗克来说,他的要求主要是和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相关的大宗商品,奢侈品毕竟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英国征收再高的关税,也不会影响到伊特诺的利润,但是比如食品的税率提高五个点,就足以让普通人选择价格更便宜的其他品牌。
罗克希望南部非洲能打上澳大利亚生产的商标,继续霸占英联邦市场。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南部非洲留在英联邦内的时候,伦敦天天喊着提高关税,增加政府收入。
南部非洲脱离英联邦之后,伦敦现在希望的是取消英联邦内的关税,以促进英联邦内的贸易繁荣。
这下轮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反对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希望保护本国市场,只有印度躺着装死,关税高不高,反正印度说了不算。
“南部非洲商品以澳大利亚名义销售的话,那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会有什么好处?”詹姆斯·斯卡林左右为难,罗克的这个要求,澳大利亚同意了就得罪伦敦,不同意得罪南部非洲,这是逼着澳大利亚站队的节奏。
关键是詹姆斯·斯卡林如果同意罗克的要求,那就等于是狠狠给了伦敦一巴掌,伦敦肯定不可能在南部非洲脱离英联邦之后,再将澳大利亚也赶出英联邦,那样的话英联邦不如干脆解散算了。
“好处是南部非洲会一如既往的保持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并且南部非洲会保证澳大利亚的安全,澳大利亚依然是南部非洲在印度洋周边最好的朋友——”罗克瞪着眼睛说瞎话,南部非洲在印度洋周边最好的朋友明明是东印度——
或者是内志苏丹国——
反正不会是澳大利亚。
詹姆斯·斯卡林就只能一身长叹,别看罗克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跟没说一样,一点实质上的好处都没有。
不仅没有,相反还有点气人,詹姆斯·斯卡林倒是希望南部非洲能取消在澳大利亚的所有投资,不过这事儿只能想想。
当然罗克也不是一味索取,一点好处也不给。
只不过罗克希望詹姆斯·斯卡林能有点自觉,南部非洲主动给的,澳大利亚可以要,南部非洲不给,澳大利亚不能伸手。
比勒陀利亚紫葳花满城绽放的时候,达达尼尔海峡已经是深秋。
世界大战结束后,国联成立五国委员会对黑海出海口进行管理,并且成立以南部非洲军队和日本军队为主的国联部队对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思普鲁斯海峡进行控制,国联部队的经费是由国联负责。
现在国联部队的司令官依然是法国将军查尔斯·曼京,日本在裁军之后,宣布退出国联部队,国联部队的主要成员就只剩下南部非洲军队。
就在不久前,查尔斯·曼京因为身体不适返回巴黎接受治疗,国联部队的实际指挥官换成了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罗克参谋长的保罗·科克尔。
保罗·科克尔为人正直,经验丰富,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度退役,安琪离开国联部队之后,保罗·科克尔被召回,担任国联部队副司令,是南部非洲军队在国联的最高指挥官。
查尔斯·曼京返回巴黎之后,保罗·科克尔就把司令部从君士坦丁堡转移到塞浦路斯,负责对所有国联部队的指挥。
日本退出国联部队之后,国联部队的总兵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其中南部非洲部队数量共计八千,剩余部队由英、法、意、西、葡等国部队组成,兵力最多的法国也没有超过500人,兵力最少的葡萄牙更是只有50人。
年满50人的部队还要跳出来刷存在感,葡萄牙人打仗明显不如踢足球。
“总部的拨款还没有到位吗?”保罗·科克尔满头白发,他担心的不是国联部队战斗力,而是经费。
虽然1930年底,各国经济都开始不同程度的恢复,然后经济危机并没有远离,国联的运行也受到极大影响,给国联部队的拨款已经拖欠了两个月。
国联部队的薪水是国际联盟负责的,经济危机爆发前,各国都还算要点脸,经费从不拖欠。
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都受到极大影响,应缴的会费也开始拖欠,尤其是法国,拖欠国联经费已经超过三年。
法国也不是想赖账,实在是缴不起,法国连国内的失业人员都没有能力救助,哪来的钱缴会费。
“没有——”保罗的副官陈濂苦笑,他每隔一天都要给日内瓦国联总部发一封电报,可惜都是泥牛入海。
“很好,那么就这样吧,从明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通过博思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船只征收费用。”保罗·科克尔要自力更生,国联不给钱,部队就自筹经费。
黑海出海口意义重大,主要作用是封锁俄罗斯,俄罗斯现在虽然已经加入国联,但是依然被欧美主流社会所排斥,对于俄罗斯人,欧美主流国家都保持着足够的警惕,担心俄罗斯帝国的悲剧会在本国上演。
俄罗斯也一直以来都希望得到黑海出海口,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一度几乎梦想成真,可惜随后俄罗斯人主动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1915年,为了获得俄罗斯的全力支持,英国和俄罗斯秘密签订《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后来法国也加入进来,通过《协定》,英法两国同意将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西岸等地在战后并入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回报,则保证英、法在奥斯曼帝国其他地方的要求得到实现。
这是俄罗斯距离拥有黑海出海口最近的时候,简直唾手可得。
可惜世界大战结束后,俄罗斯决定废除《协定》,于是国联才得以控制这个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的海峡。
从1920年到现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军舰都可以自由出入海峡,即便是战争期间也一样,国际联盟也没有权利对海峡进行限制,黑海成为事实上的公海。
虽然这一点黑海周边国家都不同意。
现在为了自筹资金,保罗·科克尔决定对通过海峡的船只征收费用,这肯定会引起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对,尤其是黑海国家。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