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之中的确有大阵,不过这座大阵的原理与大真人府等地的阵法有很大不同。
大真人府也好,鬼国洞天也罢, 所有的阵法都离不开地气,可皇宫的阵法却是个例外,与虚无缥缈的龙气有关。
不过话又说回来,龙气也与地气息息相关。
世人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支垅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名之。
在这方面,地气宗师是当之无愧的大行家,可惜上代地师徐无鬼已经飞升登仙,而本代地师李玄都,差不多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李玄都想要赶上徐无鬼,最起码还要二三十年的苦功。
自古选择吉祥之地,一看水口,二看野势,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体察看地理的时候,关注五点: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勘察地气风水这方面,道门远胜儒佛两家,提出了玄空造化场的说法,将山、光、水、气、方位、气流等等融为一体。山环水抱必有气,气遇风则散,风是送气之媒。
选择帝京风水吉地,重点之处是山势和风水之势,详看其祖山、主山、龙脉、龙穴、风水穴等。
帝京的后方,以主山为屏障,山水相连,重重叠叠,山势左右延伸,呈环抱合围之势。前方耸立着案山,余脉绵延,将前方封闭,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这是第一道合围圈。
这道合围圈外,是主山后的少祖山、青龙山、白虎山和两侧的护山,还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围圈。
风水佳地,就是风蕴气足的山环水抱之地。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山环水抱,必然是环形的地势,是蓄水拢气的佳所。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天下间山川河流的走势、巍峨蜿蜒的龙脉和潜藏的龙脉大势,从西到东,将龙脉蜿蜒的地势视为风水地脉,分为三势,称为三龙。大江以南为南龙,大江、长河之间为中龙,长河以北为北龙。
三龙的祖脉都是远在西域边陲的昆仑山,因为历朝历代定都不同,对于三条龙脉的倚重也有不同,比如明空女帝和李氏皇族年间,便是以中龙为主。到了大晋年间,以南龙为主。及至本朝,则以北龙为主。
总而言之,中龙已经垂垂老矣,故而西京和龙门府的没落已成定局,不复东西二京的鼎盛气象。南龙先天不足,退居江南为偏安,难以长久,唯有北龙最为合适。
北龙的山势巍峨雄壮,出昆仑山向东,南山、中岳绵延纵横,众山环拥相抱,形成一系列进龙、福龙佳地。山侧之西水入龙门西河,山侧之东水入幽州东流至海。北邙山就是南山余脉,故而风水极佳,引得历代帝王将相在此修筑陵寝。
如果将北龙看作一条走江入海的巨龙,那么龙尾在昆仑,龙首在东海之滨的渤海府,五行山是逆鳞,帝京城刚好是点睛位置。
当年太宗皇帝修建皇城,由当代地师亲自主持,又有近百名堪舆高人从旁协助,使得整个皇城成为帝京核心,如果说帝京城是为北龙的龙眼,那么皇城就是瞳孔。将帝京城外两道合围圈的山水灵气尽数汇聚于此。以此构建大阵,若能完全开启,便是二劫地仙也无法抵御大阵的磅礴威力,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过这阵法也有缺陷,只能阻挡与天道生出感应之人,也就是天人境修为以上之人才会受到大阵的限制,其他人则不受限制,这便是当年青鸾卫都督府的左都督竟然被一伙先天境围攻致死的原因。再有就是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若是王朝鼎盛之时,龙气雄壮,便是天仙下凡,也不得造次,可到了王朝末年,龙气衰微,便处处漏风,对于长生之人的束缚也没有那么大,最起码不能让一位长生之人束手待擒。
大阵的开启地点就位于司礼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杨吕和谢雉来到司礼监,一路走来,雪地上、台阶上、走廊上,黑压压地到处都跪满了宦官和宫女。司礼监内当值的众多宦官也纷纷跪下行礼,同时心中大感惊诧。被外朝称为内相、内廷称为老祖宗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杨吕出现在司礼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太后娘娘却是从不踏足司礼监的,若是有事,都是几位公公去面见太后,而不是太后亲自来司礼监。
今日太后娘娘来到司礼监,莫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谢雉的确是第一次来到司礼监,平心而论,司礼监名声在外,真正走入其中,却感觉不出有什么出奇的,实在与偌大名声不符。
司礼监大堂上方悬挂着一方牌匾,只有四字:“声闻于天”。与大真人府如出一辙。
不过大真人府的“天”是指太上道祖,而司礼监的“天”却是说帝王了。
走进司礼监大堂,杨吕挥了挥手,吩咐道:“你们都退下。”
原本侍立在此地的众多宦官纷纷退下,只剩下杨吕和谢雉二人。
杨吕开启了一道暗门,走入其中, 谢雉紧随其后。
暗门的另一边是一座密室,视野豁然开朗。
在两人的面前,是一座巨大的沙盘,囊括了两京一十九州,除了大小城池,山川、河流、湖泊、密林、戈壁、大漠、草原也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有肉眼可见的气息流动,让人一目了然。
杨吕感叹一声:“这是当年帮助太宗老爷修建帝京城的地师所留,天下间独此一份。齐王觊觎多时了,可惜一直到飞升也没能得逞。”
宫廷的规矩,宦官凡提及皇帝,对历代先帝,均以庙号相称。比如太祖皇帝,称“太祖老爷”,宣宗皇帝,称“宣庙老爷”,世宗皇帝,称“世庙老爷”;而对“今上”,则称“万岁爷”。“老爷”二字淡化了所谓的君臣之别,更能凸显宦官的家奴地位,也显亲近,与外臣截然不同。不过在正式场合和书面用语,还是以“陛下”、“皇上”称之。
谢雉身为真传宗的传人,对于许多密辛知之甚详,不由眯眼望去,目光最终落在沙盘的帝京城位置,此时的帝京城中有几个巨大的光点重叠在一起,光芒几乎遮掩了半个帝京城。
杨吕轻声解释道:“一个光点就是一位长生之人,如今的帝京城倒真是‘卧虎藏龙’。”
谢雉冷哼一声,说道:“杨公公,快些开启大阵。”
杨吕点点头,一抖大红袍袖,从袖口中依次飞出六枚印玺。
正所谓天子六玺,分别是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皆是玉螭虎纽,以武都紫泥封之。
六玺功用各不相同,凡封诸王公侯及百官用皇帝行玺,凡赐诸王公侯及百官书旨用皇帝之玺,凡兴兵征战用皇帝信玺,征召大臣用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务用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玺。
大魏武德十一年,穆宗皇帝驾崩于西苑的烟波殿中,当时太子年仅十岁,注定难以执掌朝局,故而穆宗皇帝遗命以内阁首辅张肃卿为首的四位内阁大学士为顾命四大臣,辅佐幼主,同时为了制衡顾命四大臣,穆宗皇帝又命司礼监和印绶监将天子六玺交予皇后谢雉掌管,一应诏命圣旨,必须有玉玺加盖,方能生效。
其实这六枚印玺不仅仅是象征着权柄,也是开启大阵的关键钥匙。当年穆宗皇帝是把大阵交给了谢雉,让儒门深以为憾。
杨吕一挥袍袖,六枚玉玺分别落于沙盘上的昆仑、南山、中岳、五行山、帝京、渤海府位置。
单纯以权柄而论,自然是皇帝信玺为重,几乎是天下间权柄最重的物事,无论兵部也好,还是大都督府也罢,只要涉及征调兵事,都需要盖上此方大印。
不过以蕴含气运而言,却是以敬天祭天所用的天子信玺为最。世宗皇帝一意玄修,满朝文武为了迎合皇帝,每每有所谓祥瑞现世,便要齐上贺表,而贵为群臣百官之首的首辅阁揆,还要撰写青词。以紫金钵盂盛放朱砂,加上票拟所用的“枢笔”,在各种珍贵树叶秘制的青纸上,用最顶尖的馆阁体写下鲜红的祭天骈文。待到青词写好,焚祭上苍之前,便要在青词上盖上天子信玺,以示人间天子之诚意。
故而皇帝信玺落于帝京位置,天子信玺落于昆仑位置。
随着六枚玉玺依次落下,三大龙脉之一的北龙被点亮,大放光芒。
与之同时,一圈巨大的无形涟漪以三大殿为中心向外浩浩荡荡扩散开来。
皇城之中,普通人之人一无所觉,中三境之人只是感觉周围的灵气浓郁了许多,归真境宗师已经隐隐察觉到不对,可到底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天人境大宗师可以清晰感觉到,自己仿佛身陷沼泽之中,又似是身在水中,大受限制。
至于长生之人,则是如负重山,便是腾空飞掠,也难以做到。
大真人府也好,鬼国洞天也罢, 所有的阵法都离不开地气,可皇宫的阵法却是个例外,与虚无缥缈的龙气有关。
不过话又说回来,龙气也与地气息息相关。
世人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支垅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名之。
在这方面,地气宗师是当之无愧的大行家,可惜上代地师徐无鬼已经飞升登仙,而本代地师李玄都,差不多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李玄都想要赶上徐无鬼,最起码还要二三十年的苦功。
自古选择吉祥之地,一看水口,二看野势,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体察看地理的时候,关注五点: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勘察地气风水这方面,道门远胜儒佛两家,提出了玄空造化场的说法,将山、光、水、气、方位、气流等等融为一体。山环水抱必有气,气遇风则散,风是送气之媒。
选择帝京风水吉地,重点之处是山势和风水之势,详看其祖山、主山、龙脉、龙穴、风水穴等。
帝京的后方,以主山为屏障,山水相连,重重叠叠,山势左右延伸,呈环抱合围之势。前方耸立着案山,余脉绵延,将前方封闭,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这是第一道合围圈。
这道合围圈外,是主山后的少祖山、青龙山、白虎山和两侧的护山,还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围圈。
风水佳地,就是风蕴气足的山环水抱之地。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山环水抱,必然是环形的地势,是蓄水拢气的佳所。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天下间山川河流的走势、巍峨蜿蜒的龙脉和潜藏的龙脉大势,从西到东,将龙脉蜿蜒的地势视为风水地脉,分为三势,称为三龙。大江以南为南龙,大江、长河之间为中龙,长河以北为北龙。
三龙的祖脉都是远在西域边陲的昆仑山,因为历朝历代定都不同,对于三条龙脉的倚重也有不同,比如明空女帝和李氏皇族年间,便是以中龙为主。到了大晋年间,以南龙为主。及至本朝,则以北龙为主。
总而言之,中龙已经垂垂老矣,故而西京和龙门府的没落已成定局,不复东西二京的鼎盛气象。南龙先天不足,退居江南为偏安,难以长久,唯有北龙最为合适。
北龙的山势巍峨雄壮,出昆仑山向东,南山、中岳绵延纵横,众山环拥相抱,形成一系列进龙、福龙佳地。山侧之西水入龙门西河,山侧之东水入幽州东流至海。北邙山就是南山余脉,故而风水极佳,引得历代帝王将相在此修筑陵寝。
如果将北龙看作一条走江入海的巨龙,那么龙尾在昆仑,龙首在东海之滨的渤海府,五行山是逆鳞,帝京城刚好是点睛位置。
当年太宗皇帝修建皇城,由当代地师亲自主持,又有近百名堪舆高人从旁协助,使得整个皇城成为帝京核心,如果说帝京城是为北龙的龙眼,那么皇城就是瞳孔。将帝京城外两道合围圈的山水灵气尽数汇聚于此。以此构建大阵,若能完全开启,便是二劫地仙也无法抵御大阵的磅礴威力,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过这阵法也有缺陷,只能阻挡与天道生出感应之人,也就是天人境修为以上之人才会受到大阵的限制,其他人则不受限制,这便是当年青鸾卫都督府的左都督竟然被一伙先天境围攻致死的原因。再有就是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若是王朝鼎盛之时,龙气雄壮,便是天仙下凡,也不得造次,可到了王朝末年,龙气衰微,便处处漏风,对于长生之人的束缚也没有那么大,最起码不能让一位长生之人束手待擒。
大阵的开启地点就位于司礼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杨吕和谢雉来到司礼监,一路走来,雪地上、台阶上、走廊上,黑压压地到处都跪满了宦官和宫女。司礼监内当值的众多宦官也纷纷跪下行礼,同时心中大感惊诧。被外朝称为内相、内廷称为老祖宗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杨吕出现在司礼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太后娘娘却是从不踏足司礼监的,若是有事,都是几位公公去面见太后,而不是太后亲自来司礼监。
今日太后娘娘来到司礼监,莫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谢雉的确是第一次来到司礼监,平心而论,司礼监名声在外,真正走入其中,却感觉不出有什么出奇的,实在与偌大名声不符。
司礼监大堂上方悬挂着一方牌匾,只有四字:“声闻于天”。与大真人府如出一辙。
不过大真人府的“天”是指太上道祖,而司礼监的“天”却是说帝王了。
走进司礼监大堂,杨吕挥了挥手,吩咐道:“你们都退下。”
原本侍立在此地的众多宦官纷纷退下,只剩下杨吕和谢雉二人。
杨吕开启了一道暗门,走入其中, 谢雉紧随其后。
暗门的另一边是一座密室,视野豁然开朗。
在两人的面前,是一座巨大的沙盘,囊括了两京一十九州,除了大小城池,山川、河流、湖泊、密林、戈壁、大漠、草原也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有肉眼可见的气息流动,让人一目了然。
杨吕感叹一声:“这是当年帮助太宗老爷修建帝京城的地师所留,天下间独此一份。齐王觊觎多时了,可惜一直到飞升也没能得逞。”
宫廷的规矩,宦官凡提及皇帝,对历代先帝,均以庙号相称。比如太祖皇帝,称“太祖老爷”,宣宗皇帝,称“宣庙老爷”,世宗皇帝,称“世庙老爷”;而对“今上”,则称“万岁爷”。“老爷”二字淡化了所谓的君臣之别,更能凸显宦官的家奴地位,也显亲近,与外臣截然不同。不过在正式场合和书面用语,还是以“陛下”、“皇上”称之。
谢雉身为真传宗的传人,对于许多密辛知之甚详,不由眯眼望去,目光最终落在沙盘的帝京城位置,此时的帝京城中有几个巨大的光点重叠在一起,光芒几乎遮掩了半个帝京城。
杨吕轻声解释道:“一个光点就是一位长生之人,如今的帝京城倒真是‘卧虎藏龙’。”
谢雉冷哼一声,说道:“杨公公,快些开启大阵。”
杨吕点点头,一抖大红袍袖,从袖口中依次飞出六枚印玺。
正所谓天子六玺,分别是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皆是玉螭虎纽,以武都紫泥封之。
六玺功用各不相同,凡封诸王公侯及百官用皇帝行玺,凡赐诸王公侯及百官书旨用皇帝之玺,凡兴兵征战用皇帝信玺,征召大臣用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务用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玺。
大魏武德十一年,穆宗皇帝驾崩于西苑的烟波殿中,当时太子年仅十岁,注定难以执掌朝局,故而穆宗皇帝遗命以内阁首辅张肃卿为首的四位内阁大学士为顾命四大臣,辅佐幼主,同时为了制衡顾命四大臣,穆宗皇帝又命司礼监和印绶监将天子六玺交予皇后谢雉掌管,一应诏命圣旨,必须有玉玺加盖,方能生效。
其实这六枚印玺不仅仅是象征着权柄,也是开启大阵的关键钥匙。当年穆宗皇帝是把大阵交给了谢雉,让儒门深以为憾。
杨吕一挥袍袖,六枚玉玺分别落于沙盘上的昆仑、南山、中岳、五行山、帝京、渤海府位置。
单纯以权柄而论,自然是皇帝信玺为重,几乎是天下间权柄最重的物事,无论兵部也好,还是大都督府也罢,只要涉及征调兵事,都需要盖上此方大印。
不过以蕴含气运而言,却是以敬天祭天所用的天子信玺为最。世宗皇帝一意玄修,满朝文武为了迎合皇帝,每每有所谓祥瑞现世,便要齐上贺表,而贵为群臣百官之首的首辅阁揆,还要撰写青词。以紫金钵盂盛放朱砂,加上票拟所用的“枢笔”,在各种珍贵树叶秘制的青纸上,用最顶尖的馆阁体写下鲜红的祭天骈文。待到青词写好,焚祭上苍之前,便要在青词上盖上天子信玺,以示人间天子之诚意。
故而皇帝信玺落于帝京位置,天子信玺落于昆仑位置。
随着六枚玉玺依次落下,三大龙脉之一的北龙被点亮,大放光芒。
与之同时,一圈巨大的无形涟漪以三大殿为中心向外浩浩荡荡扩散开来。
皇城之中,普通人之人一无所觉,中三境之人只是感觉周围的灵气浓郁了许多,归真境宗师已经隐隐察觉到不对,可到底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天人境大宗师可以清晰感觉到,自己仿佛身陷沼泽之中,又似是身在水中,大受限制。
至于长生之人,则是如负重山,便是腾空飞掠,也难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