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虽然身处落魄,但好在他的思路还算清晰,他很清楚李恪的本事,更清楚柴令武和李元昌的斤两。且不说李世民只是染病,还未丢掉性命,就算李世民不在了,只凭李恪的本事,也不是他们这些庸才能够惹得起的。
所以就在李承乾想到这些后,当即便回绝了柴宽,将柴宽撵了出去,若不是怕引火烧身,说不清楚,李承乾甚至都想拿下柴宽,压去黔州刺史那边了。
李承乾以往和李恪相争,屡出昏招,但这一次却终于明智了一次,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黔州这边李承乾还在小心翼翼地待着,也不免担惊受怕,与此同时,孙思邈终于也到了洛阳。
正如李恪所言,此时的孙思邈正在长安药庐,李世民染病,李恪急诏,不过三日多的功夫孙思邈便赶到了洛阳,被带进了紫微宫。
“父皇染疾,御医难诊,故而急请真人赶赴洛阳,一路奔波,还望真人勿怪。”李恪正在李世民的寝殿外等着,看着孙思邈被一路带进了殿中,迎上前去对孙思邈拱手拜道。
若是宫中太医,李恪自然不会当先行礼,但孙思邈乃是当世高人,为李恪所敬重,也许也是唯一一个能治李世民痈疾的人,李恪自然多客气几分。
李恪见礼,孙思邈也忙还礼道:“太子言重了,陛下乃爱民圣君,陛下染疾草民自当相助,略尽绵力。”
李恪以手引向内殿的方向,对孙思邈道:“父皇已在殿中等候,还请真人虽我同往。”
说着,李恪走在孙思邈之前,把孙思邈带进了殿中。
孙思邈进殿,还不等孙思邈先说话,半坐在床边的李世民看着孙思邈的模样倒是先开了口。
“十多年前朕初见孙真人,想不到十多年过去了,孙真人竟还模样依旧,精神矍铄,实在叫人惊叹。”李世民看着现在孙思邈和前些年数面几乎未变的模样,不禁惊叹道。
孙思邈道:“草民乃方外之人,闲云野鹤,只专研医药之道,不问旁事,故而会比旁人稍好些。”
李世民接着问道:“真人年岁几何?”
孙思邈算了算,如实回道:“草民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年一百有二了。”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惊叹和艳羡之色,以往李世民身体健壮,并无病患,故而对年岁之说倒也不甚在意,但自打此次患了痈疾后,身子每况愈下后,李世民才更多地关注起自己的身体状况。
孙思邈已经百岁出头,但看起来比起李世民还要精神上许多,甚至比起李恪都相差不多,对孙思邈的寿数自然讶异万分,也不免多些羡慕。
李世民惊叹道:“真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与前隋文帝同岁,文帝已属长寿,可文帝早已作古近四十载,真人却仍旧康健,实属罕见呐。”
孙思邈道:“为帝者案牍劳形,操心费力,难免会有影响寿数的。”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隋文帝是明君,治国劳心,李世民又何尝不是呢。
李世民问道:“那依真人之间,朕的寿数如何呢?”
孙思邈摇了摇头回道:“草民精擅医药,却不懂相面算寿之道,陛下问草民这个,怕是问错人了。”
李世民这句话若是问旁人,旁人自然是要好生恭维一番的,但孙思邈倒是耿直,如实相告。
“是朕失言了。”
孙思邈行事向来如此,是直言不讳的,而且孙思邈亦为李世民所敬重,孙思邈这么说,李世民也不会见怪。
李世民缓缓地坐直了身子,伸出手腕来,对孙思邈道:“请真人先为朕诊病。”
“草民领命。”
孙思邈依言走上前去,放下了肩上背着的药箱,坐到了李世民的身边,轻轻抓过李世民的手腕,为李世民把了脉象。
把完脉象,片刻后,孙思邈对李世民道:“请陛下褪去上衣,草民还要给陛下望诊。”
“有劳真人了。”李世民说着,如孙思邈所言,慢慢地褪下了自己的上衣,将背后痈疾袒露在了孙思邈的面前。
孙思邈起身站在李世民的身后,低头看了会儿,对李世民问道:“太医可是给陛下用过药了?”
李世民回道:“今日早间才用的药,原本朕的后背还疼地有些厉害,用药之后舒服多了。”
一旁的李恪看着孙思邈眉头微皱,只当是用药不妥,于是问道:“可是这药有何不妥之处?”
孙思邈回道:“这药并无不妥,但只是理通气血,镇痛疏络之用,实在保守了些,难用以治病。”
太医会这么用药,倒也在李恪的意料之中,给皇帝诊病比不得旁人,不可出半点岔子,左右孙思邈就要到了,不如就先稳住李世民的病况,待孙思邈到了之后再说。
李恪问道:“那父皇之疾可有大碍,又该当如何?”
孙思邈道:“陛下之疾发地突然,倒也无碍性命,但是因为在辽东拖地太久,留下了根,恐怕想要除根不易。”
李恪听到孙思邈说李世民的背痈不危及性命,不禁松了口气,但又听闻除根不易,不免又有些担忧。
李恪问道:“真人这是何意,难道父皇的痈疾无法除根吗?”
孙思邈回道:“陛下之疾最怕天寒,搁在春夏时还好,只要入了秋冬转冷,便有复发的可能,陛下日后需得注意身子,一旦如了秋后就尽量待在屋中,不要外出。”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似乎这痈疾便再难根治,要跟着他一生了。可他堂堂帝王,又岂能真如孙思邈所言都窝在屋里?
李世民问道:“难道就别无他法吗?”
孙思邈回道:“陛下年过四旬,身子不比壮年,气血本就有所不足,耐不得寒也是正常的,这情况人人都有,也是轮回天数,非人力可变。”
李世民想了想,接着问道:“朕听闻有道家丹药,可补人气血,使荣光焕发如盛年,不知可有此说?”
孙思邈摇了摇头道:“草民只通医药,丹药之说太过玄幻,草民也不曾服过,这草民便不知了。”
所以就在李承乾想到这些后,当即便回绝了柴宽,将柴宽撵了出去,若不是怕引火烧身,说不清楚,李承乾甚至都想拿下柴宽,压去黔州刺史那边了。
李承乾以往和李恪相争,屡出昏招,但这一次却终于明智了一次,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黔州这边李承乾还在小心翼翼地待着,也不免担惊受怕,与此同时,孙思邈终于也到了洛阳。
正如李恪所言,此时的孙思邈正在长安药庐,李世民染病,李恪急诏,不过三日多的功夫孙思邈便赶到了洛阳,被带进了紫微宫。
“父皇染疾,御医难诊,故而急请真人赶赴洛阳,一路奔波,还望真人勿怪。”李恪正在李世民的寝殿外等着,看着孙思邈被一路带进了殿中,迎上前去对孙思邈拱手拜道。
若是宫中太医,李恪自然不会当先行礼,但孙思邈乃是当世高人,为李恪所敬重,也许也是唯一一个能治李世民痈疾的人,李恪自然多客气几分。
李恪见礼,孙思邈也忙还礼道:“太子言重了,陛下乃爱民圣君,陛下染疾草民自当相助,略尽绵力。”
李恪以手引向内殿的方向,对孙思邈道:“父皇已在殿中等候,还请真人虽我同往。”
说着,李恪走在孙思邈之前,把孙思邈带进了殿中。
孙思邈进殿,还不等孙思邈先说话,半坐在床边的李世民看着孙思邈的模样倒是先开了口。
“十多年前朕初见孙真人,想不到十多年过去了,孙真人竟还模样依旧,精神矍铄,实在叫人惊叹。”李世民看着现在孙思邈和前些年数面几乎未变的模样,不禁惊叹道。
孙思邈道:“草民乃方外之人,闲云野鹤,只专研医药之道,不问旁事,故而会比旁人稍好些。”
李世民接着问道:“真人年岁几何?”
孙思邈算了算,如实回道:“草民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年一百有二了。”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惊叹和艳羡之色,以往李世民身体健壮,并无病患,故而对年岁之说倒也不甚在意,但自打此次患了痈疾后,身子每况愈下后,李世民才更多地关注起自己的身体状况。
孙思邈已经百岁出头,但看起来比起李世民还要精神上许多,甚至比起李恪都相差不多,对孙思邈的寿数自然讶异万分,也不免多些羡慕。
李世民惊叹道:“真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与前隋文帝同岁,文帝已属长寿,可文帝早已作古近四十载,真人却仍旧康健,实属罕见呐。”
孙思邈道:“为帝者案牍劳形,操心费力,难免会有影响寿数的。”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隋文帝是明君,治国劳心,李世民又何尝不是呢。
李世民问道:“那依真人之间,朕的寿数如何呢?”
孙思邈摇了摇头回道:“草民精擅医药,却不懂相面算寿之道,陛下问草民这个,怕是问错人了。”
李世民这句话若是问旁人,旁人自然是要好生恭维一番的,但孙思邈倒是耿直,如实相告。
“是朕失言了。”
孙思邈行事向来如此,是直言不讳的,而且孙思邈亦为李世民所敬重,孙思邈这么说,李世民也不会见怪。
李世民缓缓地坐直了身子,伸出手腕来,对孙思邈道:“请真人先为朕诊病。”
“草民领命。”
孙思邈依言走上前去,放下了肩上背着的药箱,坐到了李世民的身边,轻轻抓过李世民的手腕,为李世民把了脉象。
把完脉象,片刻后,孙思邈对李世民道:“请陛下褪去上衣,草民还要给陛下望诊。”
“有劳真人了。”李世民说着,如孙思邈所言,慢慢地褪下了自己的上衣,将背后痈疾袒露在了孙思邈的面前。
孙思邈起身站在李世民的身后,低头看了会儿,对李世民问道:“太医可是给陛下用过药了?”
李世民回道:“今日早间才用的药,原本朕的后背还疼地有些厉害,用药之后舒服多了。”
一旁的李恪看着孙思邈眉头微皱,只当是用药不妥,于是问道:“可是这药有何不妥之处?”
孙思邈回道:“这药并无不妥,但只是理通气血,镇痛疏络之用,实在保守了些,难用以治病。”
太医会这么用药,倒也在李恪的意料之中,给皇帝诊病比不得旁人,不可出半点岔子,左右孙思邈就要到了,不如就先稳住李世民的病况,待孙思邈到了之后再说。
李恪问道:“那父皇之疾可有大碍,又该当如何?”
孙思邈道:“陛下之疾发地突然,倒也无碍性命,但是因为在辽东拖地太久,留下了根,恐怕想要除根不易。”
李恪听到孙思邈说李世民的背痈不危及性命,不禁松了口气,但又听闻除根不易,不免又有些担忧。
李恪问道:“真人这是何意,难道父皇的痈疾无法除根吗?”
孙思邈回道:“陛下之疾最怕天寒,搁在春夏时还好,只要入了秋冬转冷,便有复发的可能,陛下日后需得注意身子,一旦如了秋后就尽量待在屋中,不要外出。”
李世民听着孙思邈的话,似乎这痈疾便再难根治,要跟着他一生了。可他堂堂帝王,又岂能真如孙思邈所言都窝在屋里?
李世民问道:“难道就别无他法吗?”
孙思邈回道:“陛下年过四旬,身子不比壮年,气血本就有所不足,耐不得寒也是正常的,这情况人人都有,也是轮回天数,非人力可变。”
李世民想了想,接着问道:“朕听闻有道家丹药,可补人气血,使荣光焕发如盛年,不知可有此说?”
孙思邈摇了摇头道:“草民只通医药,丹药之说太过玄幻,草民也不曾服过,这草民便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