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端起榻上的茶碗,咕嘟喝了一口。茶汤已凉,早已没有了初饮时的馥厚醇香,入口微微发涩。
烟霞道人将碗中残茶泼出窗外,就着茶鍑又舀了一瓢热汤倒入碗中,问道:“听说到这之后的第二年,这位钟真人就离开了望星谷。你怎么留了下来,没跟他继续游历?”
李阙咂摸着沉积于唇齿间细细的茶末,一股清凉的苦意令他有点沉迷,细细品味之下,微微的苦意淡去,绵厚的甘香萦绕于舌尖之上,别有一番滋味。听道人问起,端起茶碗又轻轻抿了一口,道:“那是贞元二十年的仲春,威蕃栅爆发了一场瘟疫,人畜皆病,当时我在向钟师请教炼药祛疫之方,正说话时,似乎看见晴空之中有白气横生,贯于东北,钟师突然站起来对我说,纯阳有难,需前往护持,他将即刻赶往蒲州。并嘱咐我说让我在谷内静心读书,莫染尘事。五年后如没有变故,他就会返回望星谷,度我入道。说完之后,没等我明白过来,钟师就单人独马,飘然而去。”
烟霞道人蹙眉道:“莫染尘事?这是何故?”
李阙摇头道:“钟师曾说我是异数,本不应入世,故无需沾染俗世牵绊,莫染尘事之说大约即是此意。至于何以有此一说,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钟师行事,往往玄奥隐晦,令人莫测高深。”
烟霞道人慢慢抿了一口茶水,眯着眼睛道:“他说五年后重返望星谷度你入道,你可知将入于何道?据山人所知,蜀州青城山即为道家祖庭、仙学渊薮,据此地不过三五日路程,既是求道,又何必舍易取难?”
李阙奇道:“青城山为道家祖庭?我曾听钟师说,他是在终南山凝阳洞中受中岳真人东华子传的道法剑术,却从未听钟师说起过青城祖庭。”
“终南山凝阳洞,中岳真人?”烟霞道人皱着眉头喃喃说道:“以不争为争,这事情,似乎不那么简单了。”见李阙疑惑地望着自己,不禁笑了一笑,道:“道家各有承袭,钟真人没跟你说青城山,自有他的道理。他说度你入道,你自己觉得如何?”
李阙低着头看着手中的茶碗中沉浮不定的茶末,过了好一阵子,抬起头来,茫然道:“我也不知道该当如何。钟师祛我顽疾,救我于濒死之际;又广我见识,授我以书剑弓马,凡此种种,与我而言都可谓恩同再造,但凡有命,本该应声景从。但每每想起身证大道,就必须绝情弃欲、孑身遨游,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初离家时,朦胧中父亲的低语和母亲的抽泣,不由得五内如焚,迟疑却步。”
烟霞道人见他说得凄惶,抚掌大笑道:“好一个迟疑却步!道不远人,远人非道。我见你剑法精妙,笔力劲畅,饱读诗书,想必钟真人对你之教诲也是不遗余力。既已琢美玉于斯,为何又韫椟藏之,不使其待价而沽呢?五年静读之命尚可理解,不入尘世之说恐怕不必尽信。
山人以为,天道人伦不可轻废,小友你垂髫之年离家,待到明春就是弱冠年龄,十余年中,想必家人未尝一日不思郁肺腑、倚门长望,舐犊之情,莫此为甚。大丈夫当鲜裘怒马,衣锦还乡,方能稍慰双亲切切之念,岂能遁入山野与猿猴麋鹿为伍,而不顾双亲白发徒长,膝下空虚!”
李阙听着道人说得慷慨激扬,眼中精光一闪,半晌,却又迟疑道:“诚然如真人所言,人伦之亲不可废,事业之心不可衰。然钟师教我几近二十年,苦心孤诣,惟愿我能静修其道,传承后世,我又岂能中途退缩,亏负师门。”
说完,过了好一阵也没听到道人回答,李阙诧异地看了过去,却见道人正端着茶碗,面色古怪地看着自己,不由得倍感尴尬,忸怩着道:“虽然说钟师还没有度我入道,但教诲之恩,却也不可辜负。”
烟霞道人笑道:“道家弘法,以《道德经》为宗本,需择恬淡冲虚之士,怀清静无为之心,书符篆以济世,饵丹药而长生,以图身证仙府,绝粒飞升。若无此志,纵然通读黄老,舍身楼观,亦无丝毫有益于大道。且山人见你头角峥嵘,紫薇照身,七情在眼,六欲横眉,足见小友必定是浊世之良骥,而非证道之佳选。道统虽殊,但山人之所见,必也是钟真人之所见。”见李阙面色难看,道人顿了一顿,又道:“纵然钟真人度你证道,传你道统,也无碍于你行人伦功业,道诫所谓‘各安其位’,以‘治国令太平’即有此意。”
李阙眼前一亮,忙问道:“道诫有此一说?不才随钟师已久,唯听钟师提及白云上真及中岳真人,此两真均是远离尘世,潜修证道之士,‘治国令太平’之诫,却是从未听钟师提起。真人可有以教我?”
烟霞道人道:“我教自汉张天师传下道统,迄今已五六百年,其间奇人异士层出不穷,得道飞升者亦不乏其众。远者,有如晋时之抱朴子,近者有你方才所提及的李邺侯。”说罢,见李阙急不可耐地看着自己,轻轻一笑,端起茶碗饮了一口,继续道:“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出身江南士族。十三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以樵采所得,延续学业。晋永兴元年入吴兴太守顾秘军,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暴乱,秘任洪为将兵都尉,领军平乱,因功迁伏波将军。八王之乱后,滞留广州,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之。此后,他在朱明洞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以《抱朴子》二十卷传于后世,道证神仙,丹传长生,祖述九字真言,为我道家世传之珍宝。”
“想不到还有有这样的奇人。”李阙没等道人说完,便兴奋地打断道:“抱朴子我从前并未听说,但李邺侯的事我在与钟师游历时却常有耳闻,邺侯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临,授他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临行时告诫他说:‘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
说着,不知想起了什么,脸色黯了黯,叹息一声,道:“以前读书,见《道德经》中有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因此问钟师何为功成身退,钟师对我说,功成即为斩红尘,身退即为证大道。而今听真人一席话,虽另开我一番天地,却也更添了我之疑惑。”
烟霞道人笑道:“我有一语,可以解惑:昔黄帝荷四海之任,不妨鼎湖之举;彭祖为大夫八百年,然后西适流沙;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亦有心安静默,性恶喧哗,以纵逸为欢,以荣任为戚者,辞千金之聘,忽卿相之贵者,其亦必不肯役身于世矣,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李阙静静地听着,脸色肃然,良久,离开坐榻,对着道人躬身下拜,长揖到地,恭恭敬敬地道:“真人之言振聋发聩,涤尽在下胸间久积之阴霾,请受在下一拜。在下拟不日南游成都,祈以微末之能,可效铅刀一割。如日后稍有功业,再整顿家小,东行归乡,泣于亲前,尽孝膝下。”
烟霞道人含笑着受了他一礼,点头道:“若前往成都府确是正好,西川初承战乱,而今百废待兴,又值宰相主政,求贤若渴。以小友之才学,欲得所用,不过探囊取物而已。”说着,又指了指李阙身后悬着的那副字的落款,问道:“冒昧一问,这‘待全’二字,可是小友的表字?”
李阙转头看了看,笑道:“我未及取字,此‘待全’二字,为钟师所赠。钟师曾说,我先天不足,本应不全于世,自跟随钟师之后,已为异数,唯有身证大道后才可以得全。故此钟师赠我‘待全’二字为平日之用。”
烟霞道人笑道:“‘待全’二字虽合乎情理,但未免失之于直白,你既已决定出谷,此两字日后恐怕不便于常用。易经有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可见天衍有遁一之数,谓之变数亦可,谓之异数亦可。以山人之见,小友不妨以‘遁一’为用,日后如觉不便,待正式取字时改之即可。”
“遁一?”李阙拍掌笑道:“阙者,缺也,何为缺,遁去乃为缺。‘遁一’两字极好,不才就用‘遁一’为字了。”
说完敛容拱手,恭声道:“大唐邵州昭陵李阙,李遁一,多谢真人赐字。”
烟霞道人将碗中残茶泼出窗外,就着茶鍑又舀了一瓢热汤倒入碗中,问道:“听说到这之后的第二年,这位钟真人就离开了望星谷。你怎么留了下来,没跟他继续游历?”
李阙咂摸着沉积于唇齿间细细的茶末,一股清凉的苦意令他有点沉迷,细细品味之下,微微的苦意淡去,绵厚的甘香萦绕于舌尖之上,别有一番滋味。听道人问起,端起茶碗又轻轻抿了一口,道:“那是贞元二十年的仲春,威蕃栅爆发了一场瘟疫,人畜皆病,当时我在向钟师请教炼药祛疫之方,正说话时,似乎看见晴空之中有白气横生,贯于东北,钟师突然站起来对我说,纯阳有难,需前往护持,他将即刻赶往蒲州。并嘱咐我说让我在谷内静心读书,莫染尘事。五年后如没有变故,他就会返回望星谷,度我入道。说完之后,没等我明白过来,钟师就单人独马,飘然而去。”
烟霞道人蹙眉道:“莫染尘事?这是何故?”
李阙摇头道:“钟师曾说我是异数,本不应入世,故无需沾染俗世牵绊,莫染尘事之说大约即是此意。至于何以有此一说,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钟师行事,往往玄奥隐晦,令人莫测高深。”
烟霞道人慢慢抿了一口茶水,眯着眼睛道:“他说五年后重返望星谷度你入道,你可知将入于何道?据山人所知,蜀州青城山即为道家祖庭、仙学渊薮,据此地不过三五日路程,既是求道,又何必舍易取难?”
李阙奇道:“青城山为道家祖庭?我曾听钟师说,他是在终南山凝阳洞中受中岳真人东华子传的道法剑术,却从未听钟师说起过青城祖庭。”
“终南山凝阳洞,中岳真人?”烟霞道人皱着眉头喃喃说道:“以不争为争,这事情,似乎不那么简单了。”见李阙疑惑地望着自己,不禁笑了一笑,道:“道家各有承袭,钟真人没跟你说青城山,自有他的道理。他说度你入道,你自己觉得如何?”
李阙低着头看着手中的茶碗中沉浮不定的茶末,过了好一阵子,抬起头来,茫然道:“我也不知道该当如何。钟师祛我顽疾,救我于濒死之际;又广我见识,授我以书剑弓马,凡此种种,与我而言都可谓恩同再造,但凡有命,本该应声景从。但每每想起身证大道,就必须绝情弃欲、孑身遨游,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初离家时,朦胧中父亲的低语和母亲的抽泣,不由得五内如焚,迟疑却步。”
烟霞道人见他说得凄惶,抚掌大笑道:“好一个迟疑却步!道不远人,远人非道。我见你剑法精妙,笔力劲畅,饱读诗书,想必钟真人对你之教诲也是不遗余力。既已琢美玉于斯,为何又韫椟藏之,不使其待价而沽呢?五年静读之命尚可理解,不入尘世之说恐怕不必尽信。
山人以为,天道人伦不可轻废,小友你垂髫之年离家,待到明春就是弱冠年龄,十余年中,想必家人未尝一日不思郁肺腑、倚门长望,舐犊之情,莫此为甚。大丈夫当鲜裘怒马,衣锦还乡,方能稍慰双亲切切之念,岂能遁入山野与猿猴麋鹿为伍,而不顾双亲白发徒长,膝下空虚!”
李阙听着道人说得慷慨激扬,眼中精光一闪,半晌,却又迟疑道:“诚然如真人所言,人伦之亲不可废,事业之心不可衰。然钟师教我几近二十年,苦心孤诣,惟愿我能静修其道,传承后世,我又岂能中途退缩,亏负师门。”
说完,过了好一阵也没听到道人回答,李阙诧异地看了过去,却见道人正端着茶碗,面色古怪地看着自己,不由得倍感尴尬,忸怩着道:“虽然说钟师还没有度我入道,但教诲之恩,却也不可辜负。”
烟霞道人笑道:“道家弘法,以《道德经》为宗本,需择恬淡冲虚之士,怀清静无为之心,书符篆以济世,饵丹药而长生,以图身证仙府,绝粒飞升。若无此志,纵然通读黄老,舍身楼观,亦无丝毫有益于大道。且山人见你头角峥嵘,紫薇照身,七情在眼,六欲横眉,足见小友必定是浊世之良骥,而非证道之佳选。道统虽殊,但山人之所见,必也是钟真人之所见。”见李阙面色难看,道人顿了一顿,又道:“纵然钟真人度你证道,传你道统,也无碍于你行人伦功业,道诫所谓‘各安其位’,以‘治国令太平’即有此意。”
李阙眼前一亮,忙问道:“道诫有此一说?不才随钟师已久,唯听钟师提及白云上真及中岳真人,此两真均是远离尘世,潜修证道之士,‘治国令太平’之诫,却是从未听钟师提起。真人可有以教我?”
烟霞道人道:“我教自汉张天师传下道统,迄今已五六百年,其间奇人异士层出不穷,得道飞升者亦不乏其众。远者,有如晋时之抱朴子,近者有你方才所提及的李邺侯。”说罢,见李阙急不可耐地看着自己,轻轻一笑,端起茶碗饮了一口,继续道:“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出身江南士族。十三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以樵采所得,延续学业。晋永兴元年入吴兴太守顾秘军,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暴乱,秘任洪为将兵都尉,领军平乱,因功迁伏波将军。八王之乱后,滞留广州,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之。此后,他在朱明洞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以《抱朴子》二十卷传于后世,道证神仙,丹传长生,祖述九字真言,为我道家世传之珍宝。”
“想不到还有有这样的奇人。”李阙没等道人说完,便兴奋地打断道:“抱朴子我从前并未听说,但李邺侯的事我在与钟师游历时却常有耳闻,邺侯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临,授他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临行时告诫他说:‘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
说着,不知想起了什么,脸色黯了黯,叹息一声,道:“以前读书,见《道德经》中有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因此问钟师何为功成身退,钟师对我说,功成即为斩红尘,身退即为证大道。而今听真人一席话,虽另开我一番天地,却也更添了我之疑惑。”
烟霞道人笑道:“我有一语,可以解惑:昔黄帝荷四海之任,不妨鼎湖之举;彭祖为大夫八百年,然后西适流沙;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亦有心安静默,性恶喧哗,以纵逸为欢,以荣任为戚者,辞千金之聘,忽卿相之贵者,其亦必不肯役身于世矣,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李阙静静地听着,脸色肃然,良久,离开坐榻,对着道人躬身下拜,长揖到地,恭恭敬敬地道:“真人之言振聋发聩,涤尽在下胸间久积之阴霾,请受在下一拜。在下拟不日南游成都,祈以微末之能,可效铅刀一割。如日后稍有功业,再整顿家小,东行归乡,泣于亲前,尽孝膝下。”
烟霞道人含笑着受了他一礼,点头道:“若前往成都府确是正好,西川初承战乱,而今百废待兴,又值宰相主政,求贤若渴。以小友之才学,欲得所用,不过探囊取物而已。”说着,又指了指李阙身后悬着的那副字的落款,问道:“冒昧一问,这‘待全’二字,可是小友的表字?”
李阙转头看了看,笑道:“我未及取字,此‘待全’二字,为钟师所赠。钟师曾说,我先天不足,本应不全于世,自跟随钟师之后,已为异数,唯有身证大道后才可以得全。故此钟师赠我‘待全’二字为平日之用。”
烟霞道人笑道:“‘待全’二字虽合乎情理,但未免失之于直白,你既已决定出谷,此两字日后恐怕不便于常用。易经有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可见天衍有遁一之数,谓之变数亦可,谓之异数亦可。以山人之见,小友不妨以‘遁一’为用,日后如觉不便,待正式取字时改之即可。”
“遁一?”李阙拍掌笑道:“阙者,缺也,何为缺,遁去乃为缺。‘遁一’两字极好,不才就用‘遁一’为字了。”
说完敛容拱手,恭声道:“大唐邵州昭陵李阙,李遁一,多谢真人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