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真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王贲那只刚抓了野猪都没洗过的手就已经抓住了乘菜的盘子,手起盘走间还带起一些灰落到菜上,还有……说话时喷得老远的口水……
秦真顿时对那盘菜没了胃口。只好“微笑”着将那盘子鸡礼让了去,“将军,慢些吃啊,不急。”卡着了才好了。
“先生的手艺真好。”王贲笑咪咪的从秦真手里接过盘子,还没等秦真得瑟,他却又说,“但做菜终究落了下乘,先生不该如此……”
有种,你别吃啊!秦真无语的看了王贲一眼。他很疑惑,王翦到底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教得出这样的极品。还有不会王翦也是这尿性吧?
他有点被这想法惊到。一抬头却见着王贲毫无形象的大口吞吃着鸡肉,不觉间就有种风中凌乱的感觉。
秦真决定还是再做一只鸡的实在。但经历了一场折腾,他已经不打算再炒了。吩咐了俩辅兵把鸡弄好,就直接烧开水煮。他终究还重伤未愈,吃点清淡点的,倒也好些。
当然,前提是再也不会被王贲抢了……………
事实证明秦真是正确的。
王贲那强盗的品性是改不了了。天知道他是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那一整只鸡吃掉的。要知道那鸡可不是一两大的幼鸡,而是有一斤多的老母鸡啊,他竟然能吃完,他怎么能得完?!而且还不止一只啊……然后,在秦真还没煮好时,他就已经虎视眈眈的等在一旁了。一双虎目瞪得老大,直把秦真瞪得有点发毛。
好在秦真有防备,在装盘的时候,动作前所未有的快。一装好盘就极退。然后一脸可怜巴巴的看着王贲“你就可怜可怜我吧,我饿了一整天了。”
王贲似乎也意识到了,神情有点尴尬,歉意的朝秦真笑笑,伸到半空中的手也收了回去。
“呵呵,先生的厨艺真好,王贲……”
“将军若是想吃,明日来便好了,只是还需记得备些野味。”秦真看着他翻了个白眼,想吃就直说嘛,我还能不给吗??呃,好吧,他确实有点不想给……
王贲听完,眼前一亮,却又突然想到秦真可能是个公子的事,就一脸懵逼了。话说自己叫一个公子去当个厨子,哪怕是一个没有官位的公子,他都觉得自己可以在未来的一条找死的路上渐行渐远。于是,他机智的改口了:“先生莫叫王贲将军了,王贲受不起啊,先生叫我贲就好了,还有,先生,厨艺毕竟是小道,必会辱沒了先生,日后若有一日先生名声得显,这些事做多了也于先生不利啊。”你手金贵,我吃不起啊,“若先生嫌军营的菜不和胃口,王贲自可安排一些厨子来,先生若不嫌,便收他们做终生的奴仆,将这门手艺教与他们,自不用担心他们将手艺泄露出去,若先生不愿,便不提吧”
瞧瞧,这话说得多好。秦真挑了挑眉,露出和煦的微笑,标准的翩翩佳公子。秦真一直都知道古代人对手艺的看重。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手艺看作自己的一条命一样重,就好像没有了手艺就活不下去的样子。有句老话叫: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就导致每个手艺人在教徒弟时都会自觉的留下一手。只是不成想,留着留着,待一千年过去,留下的手艺就几乎都没有了。
当然,在这个没有专利法的时代,为自己留一份后路,总是没错的。
但这种思想对秦真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不过是怎么做菜罢了,对秦真利益的损坏也不大,所以秦真也并没有多大感觉。况且,教会了厨子,以后自己想吃东西既省了力,又得了吃,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终生奴仆是什么鬼,旧封建社会真是万恶,呵呵。
“将……呃,王贲,你叫人来吧,不过,奴契什么的便不用签了。”
“这不好吧,那毕竟是一门做菜的手艺……”万一他们学了就跑怎么办,到时你哭都来不及了。王贲默默的想。
“贲,你觉得制盐之法,我都愿轻易献出,这做菜的小道又算得了什么呢?”秦真一脸的超然物外。
好伟大,王贲越发敬佩起秦真。“那先生就先教会我家的仆吧……”
秦真“…………”这个自私的家伙…………
……………………………………………………………………………………………………………………………………………………………………………………………………
入夜了
秦真打了个饱嗝,拍拍鼓鼓的小肚皮,就把自己整个人都埋进了新家的被子里面。他打算美美的睡一觉,在梦里变个小蝴蝶,和庄公下下棋,就一直睡到地老天荒。
他已经不怪王贲了。
在秦真眼里王贲就是个好孩子。他知错能改,在发现抢了秦真两盘鸡是件不好的事时,就自觉主动的把他们一家抢来的郡守府邸中的一间上品客房安排给了秦真;他善解人意,派人把那间房打扫得一尘不染,还贴心的安排了几个善事的小丫鬟;他“尊老爱幼”,从见第一面起就极有礼貌的唤他“先生”……
总之,秦真就是被他伺候的舒服了。就决定不再怪他了。
人嘛,总该有犯错的时候。
但秦真现在也不想去想他了,他现在就只想睡觉,把这几天的不安稳都睡过去。然后明天就忍着疼美美的洗个澡,再叫那两个免费辅兵把那泡好的豆子磨出豆浆,再做些豆腐……啧,这世界真美好……
突然,一股冷风吹了进来,把秦真吹得一抖,连忙把被子裹了裹。
该死啊,是哪个把门打开了。秦真有点恼怒,却又听见隐隐约约有脚步声一点点向他睡觉的这边靠近。
他才怂然发现有点不对劲,这时候那些丫鬟都知他睡了,不该这时来的,还有,就算是来也该点蜡才对啊……难道是贼……或者是刺客?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的地方,建设为县。到春秋中期,楚国新设的县已逐渐多起来,有所谓九县(九指多数)。春秋后期,晋国又把县制推行到内地。在卿大夫的领地里也分别设县。最初县都设在边地,是带有国防作用的。县与卿大夫的封邑是不同的,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制度,其中包括征发军实和军役,以加强国防力量。如《左传·成公七年》载:楚围宋之役,“子重请取申、吕(二县)以为赏田”,申公巫臣说:“不可,此申、吕所以为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楚王听了申公巫臣的话才没有答应子重的请求。战国初期,秦国还不断在东部边疆设县,公元前456年开始在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设县。公元前398年在陕(今河南陕县)设县,公元前374年又在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设县。这些地方置县的目的,是为了防卫外敌,保护边疆,这是很清楚的。
郡是春秋末年才开始设置的,最初出现在晋国,是在内地推行县制以后设立的。郡本来设在新取得的边地,因为边地荒陋,地广人稀,其面积虽然较县为大,但是地位要比县为低,《左传·哀公二年》云:
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垢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杜预注引《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可证春秋时县大于郡。到战国时代,边地逐渐繁荣起来,人口逐渐增多,因为郡地盘太大不易管理,便在郡下划分为若干小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地方组织。这种郡统县的制度,也是三晋最先推行。例如魏的上郡有15个县,赵的代郡有36个县,韩的上党郡有17个县。后来秦、楚、燕三国也效法三晋的郡县制度。
战国时代的郡都是设在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所以一郡的首领称为守,也称郡守、太守。太守是国君直接任免的,都是由武官来充任的,有权征发本郡役卒。代行或试用期的郡守称假守。郡的署衙称府,郡守以下设有主管军务的都尉以及负责监察的御史。
战国时,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但有类似郡的都的制度。齐国共设有五都,五都均设有选练的常备兵,即所谓技击,也称“持戟之士”,因而有所谓“五都之兵”,也称为五家之兵。《战国策·齐策一》云: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威王曰:“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
又《战国策·燕策一》载,齐宣公令“子章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都的长官仍旧称为大夫,平陆是齐的五都之一。《孟子·公孙丑下》云: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齐桓公时,管仲整理政治军事,实行“叁(三)其国而伍(五)其鄙”的政策,曾把鄙分为五属来统洽。战国时,齐设五都,可能是从五属演变而来的。五都不同于五属,就是五都已带有郡的性质。
当时各国郡的设置,虽仅限于各国的边区,但县的设置已很普遍。大概凡是有城市的都邑都已建为县,所以史书上县和城往往互称。只有秦国在战国初期还未普遍设县,因而普遍设县也就成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县的官僚组织主要有县令、县丞、县尉、县司马、县司空。
县令是一县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国的县令也称大啬夫。县令的属官有令史,助县令掌文书,调查案件,率卒捉拿人犯等。县令(县啬夫)有缺,令史可以代理。令史有属官叫令史掾。
县丞,地位仅次于县令(县啬夫)。县丞分管经济和司法,包括粮草的征收和亲自审问案件。县丞有属官称丞史。
县尉,分管县内军务,有权发一县役卒,监督役卒服役和督造文书等,其属官有尉官吏(或称尉史)、士吏等。
县司马,《秦律》规定,若马匹不好使用,司马要受处罚。可见这个官与一县的马政有关,或许是专司一县马匹的征调和使用。其属官有司马令史和司马令史掾。
县司空,本主管县工程建筑(以军事性质为主),但因建筑工程多用刑徒,所以又是分管刑徒的官。其属官有司空佐史、司空啬夫、士吏等。
据《韩非子》、《战国策》的记载:韩、魏的县还设有御史。从新郑出土的韩兵器铭可知,韩国县还设有司寇,主管县的刑法,也管兵器的制造。但是秦国的司寇则是一种刑徒。
秦国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官职还有道和都。道是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设道官,又叫道啬夫。都是设在有王室私产和宫室的地方,有都官。不属县令管辖而直属中央内史,自己有一套机构,属官有佐、史、啬夫之类。
在县之下有乡、里、聚(村落)等组织。乡的组织在春秋时代已出现,据《国语·齐语》、《左传·宣公十一年》(前598年),襄公九年(前564年),及三十一年(前542年)载,齐、宋、郑、楚等国已经有乡的设置。乡以下里的组织在春秋战国间也已出现。《墨子·尚同》里所提到的行政系统是天下、国、乡、里。《吕氏春秋·怀宠篇》里所提到的行政系统有国、邑、乡、里。邑有大有小,大邑相当于县,小邑是隶属于乡、里。所谓聚,就是民众聚居的地方,实际上是相当于一个村落。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在秦变法时,曾合并乡、邑、聚为县。乡中的小官吏有三老,掌一乡之教化;啬夫,掌一乡狱讼和税收;游徼,掌乡中捕盗。里有里正,或称里典。秦国充任里典的多是乡间豪强有勇力之人,即所谓“率敖”。里中的居民统称里人,以家为单位,按什伍编组,并设有伍老。编入伍的居民统称伍人,也叫四邻。编入伍的各家男丁称士伍。
此外,战国时代还有“亭”的设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魏吴起为河东守时,秦在其边境设亭,起攻亭,一朝而拔之。
由上述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地主政权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已有系统地分布到各个角落,控制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官僚体制。
战国时期,各国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专职官吏,如在关津要道、贸易中心设置关吏、津吏、市者、市掾;在重要河道水利处设置河丞等。
秦真顿时对那盘菜没了胃口。只好“微笑”着将那盘子鸡礼让了去,“将军,慢些吃啊,不急。”卡着了才好了。
“先生的手艺真好。”王贲笑咪咪的从秦真手里接过盘子,还没等秦真得瑟,他却又说,“但做菜终究落了下乘,先生不该如此……”
有种,你别吃啊!秦真无语的看了王贲一眼。他很疑惑,王翦到底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教得出这样的极品。还有不会王翦也是这尿性吧?
他有点被这想法惊到。一抬头却见着王贲毫无形象的大口吞吃着鸡肉,不觉间就有种风中凌乱的感觉。
秦真决定还是再做一只鸡的实在。但经历了一场折腾,他已经不打算再炒了。吩咐了俩辅兵把鸡弄好,就直接烧开水煮。他终究还重伤未愈,吃点清淡点的,倒也好些。
当然,前提是再也不会被王贲抢了……………
事实证明秦真是正确的。
王贲那强盗的品性是改不了了。天知道他是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那一整只鸡吃掉的。要知道那鸡可不是一两大的幼鸡,而是有一斤多的老母鸡啊,他竟然能吃完,他怎么能得完?!而且还不止一只啊……然后,在秦真还没煮好时,他就已经虎视眈眈的等在一旁了。一双虎目瞪得老大,直把秦真瞪得有点发毛。
好在秦真有防备,在装盘的时候,动作前所未有的快。一装好盘就极退。然后一脸可怜巴巴的看着王贲“你就可怜可怜我吧,我饿了一整天了。”
王贲似乎也意识到了,神情有点尴尬,歉意的朝秦真笑笑,伸到半空中的手也收了回去。
“呵呵,先生的厨艺真好,王贲……”
“将军若是想吃,明日来便好了,只是还需记得备些野味。”秦真看着他翻了个白眼,想吃就直说嘛,我还能不给吗??呃,好吧,他确实有点不想给……
王贲听完,眼前一亮,却又突然想到秦真可能是个公子的事,就一脸懵逼了。话说自己叫一个公子去当个厨子,哪怕是一个没有官位的公子,他都觉得自己可以在未来的一条找死的路上渐行渐远。于是,他机智的改口了:“先生莫叫王贲将军了,王贲受不起啊,先生叫我贲就好了,还有,先生,厨艺毕竟是小道,必会辱沒了先生,日后若有一日先生名声得显,这些事做多了也于先生不利啊。”你手金贵,我吃不起啊,“若先生嫌军营的菜不和胃口,王贲自可安排一些厨子来,先生若不嫌,便收他们做终生的奴仆,将这门手艺教与他们,自不用担心他们将手艺泄露出去,若先生不愿,便不提吧”
瞧瞧,这话说得多好。秦真挑了挑眉,露出和煦的微笑,标准的翩翩佳公子。秦真一直都知道古代人对手艺的看重。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手艺看作自己的一条命一样重,就好像没有了手艺就活不下去的样子。有句老话叫: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就导致每个手艺人在教徒弟时都会自觉的留下一手。只是不成想,留着留着,待一千年过去,留下的手艺就几乎都没有了。
当然,在这个没有专利法的时代,为自己留一份后路,总是没错的。
但这种思想对秦真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不过是怎么做菜罢了,对秦真利益的损坏也不大,所以秦真也并没有多大感觉。况且,教会了厨子,以后自己想吃东西既省了力,又得了吃,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终生奴仆是什么鬼,旧封建社会真是万恶,呵呵。
“将……呃,王贲,你叫人来吧,不过,奴契什么的便不用签了。”
“这不好吧,那毕竟是一门做菜的手艺……”万一他们学了就跑怎么办,到时你哭都来不及了。王贲默默的想。
“贲,你觉得制盐之法,我都愿轻易献出,这做菜的小道又算得了什么呢?”秦真一脸的超然物外。
好伟大,王贲越发敬佩起秦真。“那先生就先教会我家的仆吧……”
秦真“…………”这个自私的家伙…………
……………………………………………………………………………………………………………………………………………………………………………………………………
入夜了
秦真打了个饱嗝,拍拍鼓鼓的小肚皮,就把自己整个人都埋进了新家的被子里面。他打算美美的睡一觉,在梦里变个小蝴蝶,和庄公下下棋,就一直睡到地老天荒。
他已经不怪王贲了。
在秦真眼里王贲就是个好孩子。他知错能改,在发现抢了秦真两盘鸡是件不好的事时,就自觉主动的把他们一家抢来的郡守府邸中的一间上品客房安排给了秦真;他善解人意,派人把那间房打扫得一尘不染,还贴心的安排了几个善事的小丫鬟;他“尊老爱幼”,从见第一面起就极有礼貌的唤他“先生”……
总之,秦真就是被他伺候的舒服了。就决定不再怪他了。
人嘛,总该有犯错的时候。
但秦真现在也不想去想他了,他现在就只想睡觉,把这几天的不安稳都睡过去。然后明天就忍着疼美美的洗个澡,再叫那两个免费辅兵把那泡好的豆子磨出豆浆,再做些豆腐……啧,这世界真美好……
突然,一股冷风吹了进来,把秦真吹得一抖,连忙把被子裹了裹。
该死啊,是哪个把门打开了。秦真有点恼怒,却又听见隐隐约约有脚步声一点点向他睡觉的这边靠近。
他才怂然发现有点不对劲,这时候那些丫鬟都知他睡了,不该这时来的,还有,就算是来也该点蜡才对啊……难道是贼……或者是刺客?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的地方,建设为县。到春秋中期,楚国新设的县已逐渐多起来,有所谓九县(九指多数)。春秋后期,晋国又把县制推行到内地。在卿大夫的领地里也分别设县。最初县都设在边地,是带有国防作用的。县与卿大夫的封邑是不同的,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制度,其中包括征发军实和军役,以加强国防力量。如《左传·成公七年》载:楚围宋之役,“子重请取申、吕(二县)以为赏田”,申公巫臣说:“不可,此申、吕所以为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楚王听了申公巫臣的话才没有答应子重的请求。战国初期,秦国还不断在东部边疆设县,公元前456年开始在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设县。公元前398年在陕(今河南陕县)设县,公元前374年又在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设县。这些地方置县的目的,是为了防卫外敌,保护边疆,这是很清楚的。
郡是春秋末年才开始设置的,最初出现在晋国,是在内地推行县制以后设立的。郡本来设在新取得的边地,因为边地荒陋,地广人稀,其面积虽然较县为大,但是地位要比县为低,《左传·哀公二年》云:
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垢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杜预注引《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可证春秋时县大于郡。到战国时代,边地逐渐繁荣起来,人口逐渐增多,因为郡地盘太大不易管理,便在郡下划分为若干小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地方组织。这种郡统县的制度,也是三晋最先推行。例如魏的上郡有15个县,赵的代郡有36个县,韩的上党郡有17个县。后来秦、楚、燕三国也效法三晋的郡县制度。
战国时代的郡都是设在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所以一郡的首领称为守,也称郡守、太守。太守是国君直接任免的,都是由武官来充任的,有权征发本郡役卒。代行或试用期的郡守称假守。郡的署衙称府,郡守以下设有主管军务的都尉以及负责监察的御史。
战国时,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但有类似郡的都的制度。齐国共设有五都,五都均设有选练的常备兵,即所谓技击,也称“持戟之士”,因而有所谓“五都之兵”,也称为五家之兵。《战国策·齐策一》云: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威王曰:“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
又《战国策·燕策一》载,齐宣公令“子章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都的长官仍旧称为大夫,平陆是齐的五都之一。《孟子·公孙丑下》云: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齐桓公时,管仲整理政治军事,实行“叁(三)其国而伍(五)其鄙”的政策,曾把鄙分为五属来统洽。战国时,齐设五都,可能是从五属演变而来的。五都不同于五属,就是五都已带有郡的性质。
当时各国郡的设置,虽仅限于各国的边区,但县的设置已很普遍。大概凡是有城市的都邑都已建为县,所以史书上县和城往往互称。只有秦国在战国初期还未普遍设县,因而普遍设县也就成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县的官僚组织主要有县令、县丞、县尉、县司马、县司空。
县令是一县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国的县令也称大啬夫。县令的属官有令史,助县令掌文书,调查案件,率卒捉拿人犯等。县令(县啬夫)有缺,令史可以代理。令史有属官叫令史掾。
县丞,地位仅次于县令(县啬夫)。县丞分管经济和司法,包括粮草的征收和亲自审问案件。县丞有属官称丞史。
县尉,分管县内军务,有权发一县役卒,监督役卒服役和督造文书等,其属官有尉官吏(或称尉史)、士吏等。
县司马,《秦律》规定,若马匹不好使用,司马要受处罚。可见这个官与一县的马政有关,或许是专司一县马匹的征调和使用。其属官有司马令史和司马令史掾。
县司空,本主管县工程建筑(以军事性质为主),但因建筑工程多用刑徒,所以又是分管刑徒的官。其属官有司空佐史、司空啬夫、士吏等。
据《韩非子》、《战国策》的记载:韩、魏的县还设有御史。从新郑出土的韩兵器铭可知,韩国县还设有司寇,主管县的刑法,也管兵器的制造。但是秦国的司寇则是一种刑徒。
秦国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官职还有道和都。道是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设道官,又叫道啬夫。都是设在有王室私产和宫室的地方,有都官。不属县令管辖而直属中央内史,自己有一套机构,属官有佐、史、啬夫之类。
在县之下有乡、里、聚(村落)等组织。乡的组织在春秋时代已出现,据《国语·齐语》、《左传·宣公十一年》(前598年),襄公九年(前564年),及三十一年(前542年)载,齐、宋、郑、楚等国已经有乡的设置。乡以下里的组织在春秋战国间也已出现。《墨子·尚同》里所提到的行政系统是天下、国、乡、里。《吕氏春秋·怀宠篇》里所提到的行政系统有国、邑、乡、里。邑有大有小,大邑相当于县,小邑是隶属于乡、里。所谓聚,就是民众聚居的地方,实际上是相当于一个村落。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在秦变法时,曾合并乡、邑、聚为县。乡中的小官吏有三老,掌一乡之教化;啬夫,掌一乡狱讼和税收;游徼,掌乡中捕盗。里有里正,或称里典。秦国充任里典的多是乡间豪强有勇力之人,即所谓“率敖”。里中的居民统称里人,以家为单位,按什伍编组,并设有伍老。编入伍的居民统称伍人,也叫四邻。编入伍的各家男丁称士伍。
此外,战国时代还有“亭”的设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魏吴起为河东守时,秦在其边境设亭,起攻亭,一朝而拔之。
由上述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地主政权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已有系统地分布到各个角落,控制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官僚体制。
战国时期,各国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专职官吏,如在关津要道、贸易中心设置关吏、津吏、市者、市掾;在重要河道水利处设置河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