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宫。
    张超和房玄龄过来看望皇帝。
    北宫冷清了许多,之前长孙无忌等一堆人在这里热热闹闹的,承乾这个皇帝也还是有几分皇帝气派。
    而现在,连长孙无忌都出宫去变卖自己的家族产业去了。
    偌大的北宫,十分冷清。
    “陛下又瘦了许多。”房玄龄见过礼后,望着承乾有些心疼的道。二十出头的皇帝,还是个孩子呢。
    承乾坐在长乐殿前廓下,背靠着红色的廊柱,直接坐在地上,一身便袍,一条腿垂到了廊下。
    他对张超二人的见礼丝毫不以为意。
    “这长乐宫,居住过两位太上皇,朕本以为,朕会是第三任入住的太上皇呢。”
    张超站在一边。
    “是陛下不想再当这皇帝的,不当皇帝去当唐王,到了唐国,到时想怎么折腾都随陛下。”
    承乾不满的哼了一声,他现在对张超是无半点好感的。
    十几年的师徒情义,早已经化为昨日。
    “摄政,朕与皇后和贵妃离婚一事,为何还没有办好?”
    “这个事情,我问过夏花姐妹俩了,她们两个现在还都有孕在身,陛下如何说的出离婚这样的话呢?她们都不想离,也愿意随陛下去非洲。不管去天涯还是海角,她们都愿意跟随陛下一起。”
    “她们愿意,可朕不愿意。”
    房玄龄在一边劝说,“陛下何必说如此气话,两位娘娘如此情坚意定,陛下应当高兴才是。”
    张超也坐了下来,他不理会承乾,只是看着显得有些冷清的北宫。
    “你若真不愿意离开中原,也可以留在这里,这长乐宫可以一直住着。”
    “那我宁愿去非洲。”
    留在这里,那就是张超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能当张超的眼中钉也不错,可他不想连累皇族的其它宗室。
    过了会。
    承乾主动问,“我要去的那个地方如何?”
    “还不错,比太上皇的美国和澳国公的澳国,土地可能不那么肥沃、气候不那么好,但交通要方便的多。朝廷在非洲东北有殖民领,那里还有繁华的贸易航线,陛下的领地在非洲的南面,但沿着沿岸航行到北边来比较方便,虽然与中原依然遥远,但起码不是独处遥远异域。”
    承乾点点头。
    他问张超一个一直想要问的问题。
    “听说你与诸侯、官员们约法,还在拟大宪章?你真的能做到吗?”承乾认为,皇帝怎么可能做出那些?
    却不料张超道,“约法是我主动提出的,大宪章也是我主动提出的,而且大宪章的头一条,就是宪法高于一切,高于皇权。陛下,其实宪章限制一点皇权,这并非坏事。”
    “不是坏事吗?”承乾茫然。
    “当然不是坏事。”
    “过些天,宪章草案就要拟出来了,到时我会让陛下也参考一下。等到正式成法,还要所有的诸侯、议员、高官们签名盖章,到时也请陛下也签个章。”
    宪法不仅仅是约束皇权,也是对帝国体制,对诸侯对官员地主商人百姓们的一个约束,颁布后所有人都要共同遵守。
    宪法既约束皇权,也保护皇权。宪法也约束诸侯,并保护诸侯。
    “陛下,内阁已经拟定了禅让大典的时间,定在八月初八。”房玄龄终于提起此事。
    承乾面色僵住,很艰难的点了点头。
    “朕知道了!”
    此时已经进入七月,酷暑难耐。
    张超跟承乾打了声招呼,就去见两个女儿。
    夏花和妹妹两个都挺着个大肚子,都是六七个月的身孕。
    张超来了,两人招呼着他坐。
    “要不你们回家里住段时间,在这里怕是也照顾不周。”
    夏花摇头,“出嫁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嫁鸡从鸡,嫁狗随狗,不管他过去是皇帝还是将来是庶民,我们都会跟着不离不弃的。”
    “你们是不是怪我?”
    “是的。”
    夏花很直接的回答,在她看来,父亲是太师是首相,还是国丈,他应当帮着丈夫维护他的皇位,可父亲却篡位了皇位。
    她想不明白,为何要这样。
    “其实事到如今,也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承乾肯听我的一些劝告,也不会有今天的。他登基不过两年余,可却一直得不到朝臣的支持,你道为何?”
    “不是父亲不肯支持吗?父亲是百官之首,诸侯之首,若父亲肯支持,谁能反对?”
    张超苦笑。
    事情哪有这么的简单。
    “我们都是在浪潮尖上,只能顺势而行,不能逆势而行。这次回京时,我根本没想过要做什么,可是许多人跟我说,让我代唐,他们说承乾不行。你知道这些话越来越多的人说出来,尤其是许多实权文武说出来时,有多危险吗?”
    “夏花,就算是我,也不能逆这浪头。”
    看着夏花绷着的脸,张超不想再解释什么。
    “等到明年五月,到时你们乘季风南下。乘季风南下再西行,一路上会快捷许多,我会先安排一批人去那边,为你们建好城堡,开辟一些耕地,放牧一些牛羊,到时你们过去之后,也不会那么艰辛。”
    “爹,如果你真疼爱女儿,那就别把陛下流放到那非洲去!”若华道。
    “如果他愿意,当然可以留下,但他并不想留,我也不会勉强。”
    八月八禅让大典。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朝堂上,这段时间,张超也一直在进行着各种人事、组织的调整。
    现在的调整,基本上就是为新朝做准备了,上来的人,就会是以后新朝的人,甚至现在调整的衙门架构,也会是新朝以后的架构。
    长孙无忌等人已经辞去内阁职务,现在马周是次相,褚遂良、岑文本、于志宁、杨师道等依然是群辅,加入了王珪、唐俭、郑善果三人为辅相。
    而翰林院削去批红之权,改为拥有封驳之权,议会贵族院罢去六科。
    翰林院以房玄龄为翰林学士承旨,孔颍达、陆德明、李守素、虞士南、崔干、孙伏珈等八人为学士。
    御史台则负责监察事务,有风闻奏事,监督弹劾之权,同时也设置台狱,负有特殊案件的审理,与刑部、大理司并称为三法司。
    而议会两院则拥有立法权,财政预算审核通过权,监督行政权。
    一阁一院一台一会,就形成了如今全新的帝国权力格局。
    内阁决策执政、翰林院审议封驳、御史台纠察弹劾、议会立法监督。
    御史台的权职也是在不断的加强之中,现在与内阁、翰林院、议会并列,充分的显示了在新朝之中,这个衙门的重要性。
    可以不客气点说,张超当了皇帝以后,只要能够控制御史台,那么有这么一个监察机构,就能紧盯着阁院,到时哪个宰相、学士要是不合张超的意,就能用御史台把他弄下去。
    皇帝都不需要出面,驱使御史们紧盯就行。
    其实承乾就是缺了这种手段,只知道用皇帝的权威去硬压,这算是落了下乘。
    皇帝聪明的做法,永远都是驭使着手下的臣子们互相制衡,哪里需要皇帝亲自出马。
    先上后下,这段时间以来,中枢在整顿调整,人事已经差不多理顺了,该拿的都拿下了,该换的也都换了,现在则在开始地方上的人事调整。从道一级的宣抚使到左右布政使到按察使到都指挥使,然后是边疆领的总督、提督,接着是中原各州的刺史、长史、司马、六曹等等,等调整的差不多了,也就是张超全面控制天下,正式受禅登基的时候了。
    一切都有条不紊,连长孙无忌都妥协了,没有哪个再不识眼的。
    受禅日子一天天临近。
    国号、年号等都在确定。
    国号有两个,中华帝国,或者华夏帝国。全称则是中华联邦帝国,或者华夏联邦帝国。
    张超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华帝国这个国号,中华中华,也可以简直中央之国,中央的华夏帝国。
    在这个时代,华夷还是要分的比较清的。
    分封诸侯,也就是要尊王攘夷。
    至于年号,自汉武帝起,采用登基后年号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其实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换算起来比较麻烦。
    而西方现在采用的还是罗马共和国时的独裁官儒略·凯撒时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儒略历。这种历法在几百年后,被罗马教会改良后变成了后世的公元历。
    张超有个想法,打算推行一种新的历法,不是传统中国历史上的这种皇帝年号历,而是能把整个中国历史串起来的纪年。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一是以西周时的共和执政的那年做为共和元年,从那往后这样推算叠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年代记载的开始。
    另一种则是以孔子的诞生之年为纪年开始。
    一种是共和历,一种是孔子历。
    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如今是开元三年,对应历史上应当是贞观十三年,算来应当是公元639年,这么一计算,如果按共和历来算,现在应当就是共和历1400年。
    如果用孔子纪年,那么今年就是孔历1190年。
    还有一种纪年,后世也用过,不过如果按黄帝纪元来算,就应当是黄帝纪元5017年。这个纪年,远不如共和纪年和孔子纪年来的精确,缺少足够的史书资料支撑。
    所以张超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共和纪年或者孔子纪年,也可心选择一种纪年然后再加上帝国年号纪年一起兼行。
    比如今年八月八,张超登基御极,那么今年就可以改元,则今年是共和纪年1400年,中华联邦复兴元年。
    拿着笔,张超在纸上写下共和历1400年,孔子历1190年,中华联邦帝国复兴元年几行字。

章节目录

唐朝好地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木子蓝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子蓝色并收藏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