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远不去细想其中的深意,只觉得能痛痛快快的过上不受人欺负的好日子,可是老郑头却看明白了周南的心思。
“据有一地,保境安民。”这样的话说出来,几乎就是"bsp; luo"裸的点明周南的想法了。周南就是想要在南朝、辽国和金人的几方势力下,自立一地啊。老郑头虽然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孔孟文章,学的是忠义礼信,若是说在宋朝境内立一处山头,自立一地,老郑头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可是这是在辽国啊,在本属于汉人的幽云之地内,割据一方,更能保护一地百姓太平,他不介意周南的想法,至于周南想圈其来多大一片地方,自然是越多越好了——番人占的咱们汉人的地方,咱们圈出来,自然是多多益善了。至于将来,若能归地献城给南朝,自然少不得封官赐爵,荫妻恩子了,嘿嘿嘿。
不过现在想这些有些远,现在连山寨都快保不住了,还是先为眼下打算吧。
见高远和老郑头都愿意,而且老郑头隐晦的点出“据有一地”这句话,更是表明了老郑头支持周南的心思。周南心里嘘了一口气,他小心翼翼不说出称霸一方、自立为王的话,就是担心高远和老郑头两人担忧恐惧,在任何朝代、任何地方,反叛都是灭族重罪,是任何一个政权都最为敏感的事情。不过辽国马上就要土崩瓦解了,自己在辽国地界里占据一块地方,又有谁管呢?何况,在这风雨欲来之际,能保护一方百姓,自然也是善事。既然高远、老郑头两人都能同意,那山寨里其他人自然也会支持,乱世之中,谁又肯甘心做那待宰的猪羊呢?
周南按着自己的想法,继续说道:“那狗官被人救走逃回,不知死活,眼下南朝和官军大战在即,是顾不得我们这里了。可日后必会带兵围剿山寨,官府刑法严苛,讪詈犯上者都要以厉刑杀死,更不必说我等对抗官兵、反叛朝廷的山寨了。若是以往,我等只有趁早逃离这里了,或者是就戮等死。只是眼看这辽国被金国夺走半数城池,皇帝听信谗言,连自己的老婆儿子都杀掉了,现在也不知去向,可见这辽国是气数将尽。”
听周南这样一解说,老郑头和高远频频点头,老郑头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每朝每代,都是有建立,也有没落,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统治万代,而没落之时,最一致的特点就是国君听信谗言、滥杀忠臣。现在这辽国自然也是行将没落之际啊。
周南喝一大口酒,继续鼓动道:“如今,这辽国已是日薄西山,行将被灭,燕京城这一带看似防守严密,仍能抵抗各方,内里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不堪一击了;这南朝虽然大军压境,可是迟迟不敢渡河来,可见也只是嘴上功夫;那金军虽然能抢下辽国半壁江山,可是更在远处,还未打到这里。我等虽是身处夹缝之中,也不是没有机会。何不趁此时机,占据地利要地,操训兵马,修筑城池关隘,南依宋朝,北拒蛮夷,在这燕赵之地安度此生?!”说完,周南将手中酒盏向桌子上重重一顿,灯光下,周南修长眉毛凝立,更显得英气逼人。
高远和老郑头被周南最后一句话惊呆了,周南最开始也说出了本意,只是还没有这样的直白,现在周南通过一连串的解说和分析,直接说出要割据一方的话来,就显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了。这周南,真的有些让高远猜不透了,从一开始的立个山寨,发展到割据一方,转变也太大了吧?不过高远喜欢这周南这种行事风格。高远毕竟生长在偏僻山野里,对这些上下尊卑没什么讲究,盼望的就是能衣食充足、没有欺凌,这两天里又连着被官军围剿山寨,只恨人马不足,不能抵御官军,又苦于没有办法,现在周南抛出这种想法,与高远想法不谋而合,自然是欣喜万分,深庆大郎和自己想法一致。
老郑头老成持重,但骨子里也是不甘人下,否则也不会愧对家人乡里远走他乡。又是远离故土,身在他国,毫无归属感,对反叛一事本就不看重,何况周南刚才的话里也说了,这次要南依宋国,如若是占据燕京,对宋国来说,自己可就是恢复幽燕的功臣。想到这里,也不禁点头。
周南见二人都愿意,便详细向二人解释道:“此番南朝巡边,实是伐辽,辽国北有金国攻打,南有南朝虎视眈眈。这一次宋辽相战,若辽国败了,我等反抗官军,占据城池,说不得还是反抗辽国义士,非但不会获罪,说不得还有一番奖赏;如若辽国未败,外敌退后,我等与山寨便要被官军碾作齑粉了。是以,我等唯有趁官军南北交困之时,从中使计,方能占有立足之地。”
高远一双大眼泛着兴奋,说道:“大郎,从来都是你出计谋,我自是全力助你。”
老郑头也同高远一般兴奋,只是仍有疑惑道:“不知大郎可有计策?寨中百姓不知可愿跟从?”
周南还不想把自己的计划全部说出来,如果说出详细计划,其中许多问题便无法解释,自己在山寨里,又未曾下山,哪里探得许多消息?那样反倒招致老郑头和高远疑惑,摇摇头,说道:“事起仓促,被逼如此,哪有现成计策?只是先这般打算罢了,我想过几日便下山去打探一番,找机会下手。至于寨中百姓,便由大哥和老郑头去说吧,现在已有反叛之名,是束手待毙,还是趁机求生,自然会知道何去何从。”
老郑头点点头,有机会求生,甚至还能立功受赏,任哪个有血性的汉子都不会束手待毙。
高远好奇问道:“大郎既然有了长远打算,准备如何下手呢?你若不说出个道理,慢说寨子里的百姓,便是芸儿也不会让你去。”
“据有一地,保境安民。”这样的话说出来,几乎就是"bsp; luo"裸的点明周南的想法了。周南就是想要在南朝、辽国和金人的几方势力下,自立一地啊。老郑头虽然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孔孟文章,学的是忠义礼信,若是说在宋朝境内立一处山头,自立一地,老郑头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可是这是在辽国啊,在本属于汉人的幽云之地内,割据一方,更能保护一地百姓太平,他不介意周南的想法,至于周南想圈其来多大一片地方,自然是越多越好了——番人占的咱们汉人的地方,咱们圈出来,自然是多多益善了。至于将来,若能归地献城给南朝,自然少不得封官赐爵,荫妻恩子了,嘿嘿嘿。
不过现在想这些有些远,现在连山寨都快保不住了,还是先为眼下打算吧。
见高远和老郑头都愿意,而且老郑头隐晦的点出“据有一地”这句话,更是表明了老郑头支持周南的心思。周南心里嘘了一口气,他小心翼翼不说出称霸一方、自立为王的话,就是担心高远和老郑头两人担忧恐惧,在任何朝代、任何地方,反叛都是灭族重罪,是任何一个政权都最为敏感的事情。不过辽国马上就要土崩瓦解了,自己在辽国地界里占据一块地方,又有谁管呢?何况,在这风雨欲来之际,能保护一方百姓,自然也是善事。既然高远、老郑头两人都能同意,那山寨里其他人自然也会支持,乱世之中,谁又肯甘心做那待宰的猪羊呢?
周南按着自己的想法,继续说道:“那狗官被人救走逃回,不知死活,眼下南朝和官军大战在即,是顾不得我们这里了。可日后必会带兵围剿山寨,官府刑法严苛,讪詈犯上者都要以厉刑杀死,更不必说我等对抗官兵、反叛朝廷的山寨了。若是以往,我等只有趁早逃离这里了,或者是就戮等死。只是眼看这辽国被金国夺走半数城池,皇帝听信谗言,连自己的老婆儿子都杀掉了,现在也不知去向,可见这辽国是气数将尽。”
听周南这样一解说,老郑头和高远频频点头,老郑头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每朝每代,都是有建立,也有没落,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统治万代,而没落之时,最一致的特点就是国君听信谗言、滥杀忠臣。现在这辽国自然也是行将没落之际啊。
周南喝一大口酒,继续鼓动道:“如今,这辽国已是日薄西山,行将被灭,燕京城这一带看似防守严密,仍能抵抗各方,内里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不堪一击了;这南朝虽然大军压境,可是迟迟不敢渡河来,可见也只是嘴上功夫;那金军虽然能抢下辽国半壁江山,可是更在远处,还未打到这里。我等虽是身处夹缝之中,也不是没有机会。何不趁此时机,占据地利要地,操训兵马,修筑城池关隘,南依宋朝,北拒蛮夷,在这燕赵之地安度此生?!”说完,周南将手中酒盏向桌子上重重一顿,灯光下,周南修长眉毛凝立,更显得英气逼人。
高远和老郑头被周南最后一句话惊呆了,周南最开始也说出了本意,只是还没有这样的直白,现在周南通过一连串的解说和分析,直接说出要割据一方的话来,就显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了。这周南,真的有些让高远猜不透了,从一开始的立个山寨,发展到割据一方,转变也太大了吧?不过高远喜欢这周南这种行事风格。高远毕竟生长在偏僻山野里,对这些上下尊卑没什么讲究,盼望的就是能衣食充足、没有欺凌,这两天里又连着被官军围剿山寨,只恨人马不足,不能抵御官军,又苦于没有办法,现在周南抛出这种想法,与高远想法不谋而合,自然是欣喜万分,深庆大郎和自己想法一致。
老郑头老成持重,但骨子里也是不甘人下,否则也不会愧对家人乡里远走他乡。又是远离故土,身在他国,毫无归属感,对反叛一事本就不看重,何况周南刚才的话里也说了,这次要南依宋国,如若是占据燕京,对宋国来说,自己可就是恢复幽燕的功臣。想到这里,也不禁点头。
周南见二人都愿意,便详细向二人解释道:“此番南朝巡边,实是伐辽,辽国北有金国攻打,南有南朝虎视眈眈。这一次宋辽相战,若辽国败了,我等反抗官军,占据城池,说不得还是反抗辽国义士,非但不会获罪,说不得还有一番奖赏;如若辽国未败,外敌退后,我等与山寨便要被官军碾作齑粉了。是以,我等唯有趁官军南北交困之时,从中使计,方能占有立足之地。”
高远一双大眼泛着兴奋,说道:“大郎,从来都是你出计谋,我自是全力助你。”
老郑头也同高远一般兴奋,只是仍有疑惑道:“不知大郎可有计策?寨中百姓不知可愿跟从?”
周南还不想把自己的计划全部说出来,如果说出详细计划,其中许多问题便无法解释,自己在山寨里,又未曾下山,哪里探得许多消息?那样反倒招致老郑头和高远疑惑,摇摇头,说道:“事起仓促,被逼如此,哪有现成计策?只是先这般打算罢了,我想过几日便下山去打探一番,找机会下手。至于寨中百姓,便由大哥和老郑头去说吧,现在已有反叛之名,是束手待毙,还是趁机求生,自然会知道何去何从。”
老郑头点点头,有机会求生,甚至还能立功受赏,任哪个有血性的汉子都不会束手待毙。
高远好奇问道:“大郎既然有了长远打算,准备如何下手呢?你若不说出个道理,慢说寨子里的百姓,便是芸儿也不会让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