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两个灶。
没法子,负责收钱的姜老爷子只得亲自出马。他从刘氏手中接过碗,飞快地跑到放豆腐的案边,这时他才惊喜地发现,未雨绸缪的赵四娘已经把一板豆腐切成了十六块,于是他拿起一块,装好之后又把碗递给了刘氏。
“大贵他娘,好吃下次再来!”赵老爷子笑道。
“平时吃可吃不起哟!听说今儿卖一文钱一块,才跑来买的。”刘氏叹道。说罢,递给姜老爷子一文钱,径自去了。
“啥?老人家,您家豆腐就只卖一文钱一块?”坐在姜老爷子旁边喝汤的一个客人,虽然看得分明,那老妇人确实是只给了一文钱就端走了一块豆腐,可还是不敢相信,太便宜了呀!
“平时当然没有这么便宜,今儿是咱家铺子开张的日子,所以豆腐半价,只要一文钱一斤!小兄弟,你要不要也来一块?下次来就是两文钱一斤啦!”姜老爷子劝道。
“哎呀!不曾想今儿有这等好事。我是去镇上修农具的,一没带碗,二没带篮子,买了没地方放呀!”那客人叹息道。
那客人没带碗或篮子,可其他客人有带篮子的,甚至有原本就打算去镇上卖豆腐随身带着碗的,听说今儿半价,忙掏出钱来买豆腐。
路过的人听说了,也纷纷进来买上那么一两块。他们中有不少人,原本只是想进来买豆腐的,可见坐着的客人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也就叫上一碗面汤或是干煸肥肠解解馋。
不一会儿,三板豆腐四十八块就一售而空。
“婶子,豆腐虽然没有了,可咱家还有豆腐脑,大碗两文钱,小碗一文钱,可比豆腐好吃多了!豆腐脑很嫩的,小孩子也能吃!”终于给客人下好面条的赵四娘得了空,见一个年轻妇人怀里抱着个三四岁大的小男孩,当她听说一文钱一斤的豆腐已经卖完了时跌足长叹,赵四娘忙向她推销起豆腐脑。
“豆腐脑?那是啥玩意儿?”那妇人的娘家就在姜家滩附近的村子里,今儿她是带着丈夫和儿子从江对岸的村子那儿过来回娘家的。他们刚从码头上下来,听说这家铺子里有便宜豆腐卖,她就进来了,谁知没赶上。不过进都进来了,赶了半天路也乏了,索性坐下来歇歇好了。虽不知豆腐脑是什么,反正小碗就一文钱,不妨买上一碗。于是就招呼站在铺子外,提着大包小包的丈夫进来,让他掏钱买了一小碗。
那妇人的丈夫刚把拎着的东西放下坐稳,豆腐脑就端了上来。
只见半碗奶白的汤汁上,飘着好几片雪白的豆花,豆花上配着翠绿的葱花、碧绿的韭菜丁、浅红的虾皮和金黄的黄豆,煞是好看。
那妇人拿起汤匙舀了一口尝了尝,只觉汤汁咸鲜味美,豆腐香嫩滑爽,忙给怀里的孩子也喂了一匙。那孩子吃了直呼好吃,催着他娘亲再给他喂,不一会儿一碗豆腐脑就见了底。
她丈夫见孩子吃得香甜,而媳妇儿只吃上了一口,忙又掏钱买了一大碗给他媳妇儿。那妇人见丈夫体贴,心中快慰,又舍不得一个人吃一大碗,于是夫妻俩分食一碗。
旁边的人见他们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都好奇这豆腐脑是啥滋味。于是有好几个人也叫上一小碗尝鲜,结果吃过的人都说好吃。一时间豆腐脑也大卖起来。
不一会儿,面铺里就坐满了人,来晚了的客人中,有耐心的站在桌子边上等人走,没耐心的直接端着碗站着就吃了。到了后来连站着吃都不行了,因为碗不够了。
蹲在后面洗碗的姜月娥无比后悔,她没有想到生意会这么好,坚持自个儿一个人拿下洗碗的活计,硬是让姜氏和赵三娘留在家中晒番薯粉,搞得自己现在累得满头大汗,还是跟不上脏碗撤下来的速度。
不过半个时辰后姜月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干煸肥肠、肚肺汤和豆腐脑都相继售空,终于没有人催着她要碗了。
前面铺子里的姜老爷子他们也是一脸兴奋,在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开始麻利地收拾起来。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初次得利
呆在家里做番薯粉的姜氏她们,人还在家里,心却跟着姜老爷子他们一起飞走了,一个个都魂不守舍。
忽然院子里传来一阵响声,难道是姜老爷子他们回来啦?这才什么时辰呀,怎么就回来啦?难道是生意做得不顺利?
姜氏她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冲到院子里,见姜老爷子他们几乎个个喜笑颜开,提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可又见赵四娘有些无精打采的,心里不由得有些犯嘀咕,这生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老头子,今儿生意好吗?你们咋这么早就回来啦?”杨氏迫不及待地问道。
姜老爷子呵呵笑道:“东西都卖光了,自然就回来啦!你说生意好不好哇?”
听了姜老爷子这话,留在家中的人一片雀跃。
“外婆,舅舅醒着么?要是醒着的话,要不咱们就到舅舅屋里细说?”赵四娘提议道。她怕姜华一个人躺在屋里觉得憋屈,不如拿生意上的这些事儿和他说道说道,让他一起参与进来,免得他胡思乱想。
“舅舅醒着呢!快进来和舅舅说说咱今儿赚了多少钱呀?”不等杨氏回答,屋里的姜华就大声喊道。虽然他卧床养伤,可心怎么也静不下来,听到院子里有声响,就竖起耳朵听了起来。听到赵四娘问起他,就立马回应了她。
于是大家搬着凳子去了姜华的屋子,围坐在了一起。
“老爷子,今儿一共赚了多少钱呀?”杨氏迫不及待地问道。
“刚刚一阵手忙脚乱,哪有功夫数钱呀!”姜老爷子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只颇有分量的钱袋来,开始细细数了起来。
“一共是两百一十四文钱!”数好钱的姜老爷子大声报了出来。
“哎呀!没想到咱第一天就赚到了这么多钱,实在是太好啦!”赵永忠高兴得直挠脑袋。
“爹,你别高兴得太早!这二百一十四文可不是净赚的,还没扣掉成本呢!”赵四娘泼凉水道。
于是赵永忠忙让赵四娘把成本报给他们听。
“一副猪下水三文钱,用了两副,共六文钱;一斤黄豆四文钱,用了十七斤,共六十八文钱;各种配料不好说,不过估计也要二十文以上;还有什么柴火钱、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的折旧费就暂时不算了,咱家的成本至少花了九十四文钱。也就是说这么多人忙活了
没法子,负责收钱的姜老爷子只得亲自出马。他从刘氏手中接过碗,飞快地跑到放豆腐的案边,这时他才惊喜地发现,未雨绸缪的赵四娘已经把一板豆腐切成了十六块,于是他拿起一块,装好之后又把碗递给了刘氏。
“大贵他娘,好吃下次再来!”赵老爷子笑道。
“平时吃可吃不起哟!听说今儿卖一文钱一块,才跑来买的。”刘氏叹道。说罢,递给姜老爷子一文钱,径自去了。
“啥?老人家,您家豆腐就只卖一文钱一块?”坐在姜老爷子旁边喝汤的一个客人,虽然看得分明,那老妇人确实是只给了一文钱就端走了一块豆腐,可还是不敢相信,太便宜了呀!
“平时当然没有这么便宜,今儿是咱家铺子开张的日子,所以豆腐半价,只要一文钱一斤!小兄弟,你要不要也来一块?下次来就是两文钱一斤啦!”姜老爷子劝道。
“哎呀!不曾想今儿有这等好事。我是去镇上修农具的,一没带碗,二没带篮子,买了没地方放呀!”那客人叹息道。
那客人没带碗或篮子,可其他客人有带篮子的,甚至有原本就打算去镇上卖豆腐随身带着碗的,听说今儿半价,忙掏出钱来买豆腐。
路过的人听说了,也纷纷进来买上那么一两块。他们中有不少人,原本只是想进来买豆腐的,可见坐着的客人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也就叫上一碗面汤或是干煸肥肠解解馋。
不一会儿,三板豆腐四十八块就一售而空。
“婶子,豆腐虽然没有了,可咱家还有豆腐脑,大碗两文钱,小碗一文钱,可比豆腐好吃多了!豆腐脑很嫩的,小孩子也能吃!”终于给客人下好面条的赵四娘得了空,见一个年轻妇人怀里抱着个三四岁大的小男孩,当她听说一文钱一斤的豆腐已经卖完了时跌足长叹,赵四娘忙向她推销起豆腐脑。
“豆腐脑?那是啥玩意儿?”那妇人的娘家就在姜家滩附近的村子里,今儿她是带着丈夫和儿子从江对岸的村子那儿过来回娘家的。他们刚从码头上下来,听说这家铺子里有便宜豆腐卖,她就进来了,谁知没赶上。不过进都进来了,赶了半天路也乏了,索性坐下来歇歇好了。虽不知豆腐脑是什么,反正小碗就一文钱,不妨买上一碗。于是就招呼站在铺子外,提着大包小包的丈夫进来,让他掏钱买了一小碗。
那妇人的丈夫刚把拎着的东西放下坐稳,豆腐脑就端了上来。
只见半碗奶白的汤汁上,飘着好几片雪白的豆花,豆花上配着翠绿的葱花、碧绿的韭菜丁、浅红的虾皮和金黄的黄豆,煞是好看。
那妇人拿起汤匙舀了一口尝了尝,只觉汤汁咸鲜味美,豆腐香嫩滑爽,忙给怀里的孩子也喂了一匙。那孩子吃了直呼好吃,催着他娘亲再给他喂,不一会儿一碗豆腐脑就见了底。
她丈夫见孩子吃得香甜,而媳妇儿只吃上了一口,忙又掏钱买了一大碗给他媳妇儿。那妇人见丈夫体贴,心中快慰,又舍不得一个人吃一大碗,于是夫妻俩分食一碗。
旁边的人见他们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都好奇这豆腐脑是啥滋味。于是有好几个人也叫上一小碗尝鲜,结果吃过的人都说好吃。一时间豆腐脑也大卖起来。
不一会儿,面铺里就坐满了人,来晚了的客人中,有耐心的站在桌子边上等人走,没耐心的直接端着碗站着就吃了。到了后来连站着吃都不行了,因为碗不够了。
蹲在后面洗碗的姜月娥无比后悔,她没有想到生意会这么好,坚持自个儿一个人拿下洗碗的活计,硬是让姜氏和赵三娘留在家中晒番薯粉,搞得自己现在累得满头大汗,还是跟不上脏碗撤下来的速度。
不过半个时辰后姜月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干煸肥肠、肚肺汤和豆腐脑都相继售空,终于没有人催着她要碗了。
前面铺子里的姜老爷子他们也是一脸兴奋,在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开始麻利地收拾起来。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初次得利
呆在家里做番薯粉的姜氏她们,人还在家里,心却跟着姜老爷子他们一起飞走了,一个个都魂不守舍。
忽然院子里传来一阵响声,难道是姜老爷子他们回来啦?这才什么时辰呀,怎么就回来啦?难道是生意做得不顺利?
姜氏她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冲到院子里,见姜老爷子他们几乎个个喜笑颜开,提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可又见赵四娘有些无精打采的,心里不由得有些犯嘀咕,这生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老头子,今儿生意好吗?你们咋这么早就回来啦?”杨氏迫不及待地问道。
姜老爷子呵呵笑道:“东西都卖光了,自然就回来啦!你说生意好不好哇?”
听了姜老爷子这话,留在家中的人一片雀跃。
“外婆,舅舅醒着么?要是醒着的话,要不咱们就到舅舅屋里细说?”赵四娘提议道。她怕姜华一个人躺在屋里觉得憋屈,不如拿生意上的这些事儿和他说道说道,让他一起参与进来,免得他胡思乱想。
“舅舅醒着呢!快进来和舅舅说说咱今儿赚了多少钱呀?”不等杨氏回答,屋里的姜华就大声喊道。虽然他卧床养伤,可心怎么也静不下来,听到院子里有声响,就竖起耳朵听了起来。听到赵四娘问起他,就立马回应了她。
于是大家搬着凳子去了姜华的屋子,围坐在了一起。
“老爷子,今儿一共赚了多少钱呀?”杨氏迫不及待地问道。
“刚刚一阵手忙脚乱,哪有功夫数钱呀!”姜老爷子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只颇有分量的钱袋来,开始细细数了起来。
“一共是两百一十四文钱!”数好钱的姜老爷子大声报了出来。
“哎呀!没想到咱第一天就赚到了这么多钱,实在是太好啦!”赵永忠高兴得直挠脑袋。
“爹,你别高兴得太早!这二百一十四文可不是净赚的,还没扣掉成本呢!”赵四娘泼凉水道。
于是赵永忠忙让赵四娘把成本报给他们听。
“一副猪下水三文钱,用了两副,共六文钱;一斤黄豆四文钱,用了十七斤,共六十八文钱;各种配料不好说,不过估计也要二十文以上;还有什么柴火钱、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的折旧费就暂时不算了,咱家的成本至少花了九十四文钱。也就是说这么多人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