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正抱着盆去洗衣服的赵元娘。虽说赵元娘被赵乔氏母女磋磨多年,早就面色发黄、瘦弱不堪,可目光毒辣的王媒婆还是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姑娘底子极好,细细调养一番后,绝对远胜赵成青。于是发现好苗子的王媒婆忙不迭地向赵乔氏打听起赵元娘来。一番打探后,王媒婆就明白老赵家并不待见赵元娘,也知道她的外祖家已经没落,她可以算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甚至于老赵家对待大房唯一血脉的态度竟是,只要给得起聘礼,把赵元娘嫁去谁家都无所谓,但有一点他们家决不会为赵元娘出一文钱嫁妆钱。王媒婆闻言立刻把赵元娘记入了自个儿的小黑本,以备候选。
要说这个王媒婆在静海县城也颇出名,不过不是什么好名。听说只要有人家出得起谢媒钱,她就什么恶姻缘都敢牵。前两日就有户人家慕名将王媒婆请上门,托她说亲。王媒婆也知道这个要求说亲的苗家很是不妥,不过见钱眼开的她一听说有大笔谢媒钱,立时昧着良心接了下来。
至于这说亲的人选,王媒婆立刻想到了赵元娘,就和苗家人提了提。苗家人心想,出身良家,品貌端庄,很是符合他家的要求;自幼失怙,娘家无良,就不怕万一日后出事会有人替他家媳妇出头。这个赵元娘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忙点头答应。
于是王媒婆离开苗家后,当即就去了趟老赵家,向赵老爷子他们提了这门亲事。上房里面赵老爷子他们一听说应了这门亲事不单会有丰厚聘礼,还会有种种意想不到的好处,哪会管这苗家的公子是圆是扁,立马就决定应下来。不过开明的赵老爷子在正式答应前,还是把宋氏找了过来,说是要听听她这个做娘亲的意见。接着赵老爷子让王媒婆当着宋氏的面,再把这门亲事介绍一遍。
据王媒婆所说,这个苗家恰巧是温家的姻亲,说亲的对象苗佑仁正是温家大少奶奶苗氏的娘家弟弟。人家苗家虽然是商贾人家,却立志要培养出个读书人来光耀门楣,于是在他家三代单传的小公子还不到七岁的时候,就花大价钱请了个秀才老爷给他开蒙。有名师的指点,再加上苗公子聪慧无比,他在十岁的时候就进了静海县城最有名的静海书院,如今不过二十岁的他就已经有了秀才功名在身,正在发奋读书准备考个举人回来。
这个苗公子不论人品、家世,还是才学、相貌那都是一等一的,若非要说他有什么不足之处,也就只能说和他定亲的那个姑娘命太短,还没能嫁进苗家做少奶奶享福,就一命呜呼了,还连累苗公子得了个克妻的恶名,至今没能再定下门亲事来。
经王媒婆的巧嘴这么一介绍,宋氏当然是一千个一万个愿意。克妻的名声虽然不好听,可宋氏清楚那都是再假不过的虚名,元娘那么好的一个孩子,不也背负着克夫的骂名吗?
只不过宋氏心中虽然极为乐意,但出于女方的矜持,也不好一口就把亲事答应下来,就说要考虑几日再做回复。而尽管老赵家急于拿到王媒婆暗中许诺的好处,但也怕将来留下个逼迫孙女的恶名,再看宋氏其实是愿意的,心想也不差这几天工夫,索性让宋氏亲口答应了,免得她日后说嘴。于是他们也就假意说服王媒婆稍等几日。
话说宋氏眼见自家闺女都十八岁了,可老赵家一点儿为她说亲的意思都没有,正自日夜揪心不已。就在这时忽然从天而降了一份大好姻缘,她自然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先前在上房里也就没有细想。然而愚孝的宋氏其实并不蠢笨,过后冷静下来的她立刻察觉出这里面的不对劲。
县城里的温家和苗家是什么样的人家她并不清楚,不过苗家能把闺女嫁去温家做大少奶奶,这就说明两家八成门第相当。即便苗氏是高嫁,但苗家也绝不会比温家差到哪儿去。如此想来,人家苗公子的条件并不比温二公子差,最重要的是苗公子是娶妻,温二公子是纳妾,为妻为妾这里面的差别海了去了。这道理她能想到,“精明能干”的婆母她们能想不到?她们为啥不直接和苗家结亲,反而要让小姑子去温家做妾?
再者,依王媒婆所说人家苗家在县城里有头有脸,那么苗公子即使背负克妻之名,也不至于蹉跎至今都说不上亲呀?怎么会掉价到小村里找个名声不佳的“老姑娘”?自卑的宋氏从来不敢高估自己,她认为这极不符合常理,这个苗公子恐怕没有王媒婆所描述的那么美好。
思及至此,宋氏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不过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寻思从老赵家这儿怕是得不到真相的,那就只能向别人打听了。
这三年来,宋氏在老赵家的强压之下极少和外界打交道,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随着三房的离去,老赵家就把原先由三房负责的活计转嫁到了宋氏母女身上,为了拾柴、挑菜,甚至于下地,老赵家不得不放宋氏出门。于是昨日下晌宋氏就借着出门拾柴的机会,悄悄去了趟里正家,向娘家在县城里的梁氏打听起这个苗公子来。rs
正文 第九十六章 初露狰狞
俗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亲”,按理说,得知来人有意和他所打听的人家结亲时,旁人即使平日和这户人家稍稍有隙,也不会随便说人家不好。但里正家的二儿媳妇梁氏最是正直,素来看不惯老赵家人的丑恶嘴脸,得知他们居然要把赵元娘送去给苗家的小公子做媳妇儿,登时气得柳眉倒竖。原来这个苗佑仁在县城里早就恶名远播,梁氏的娘家侄儿又和他同在静海书院读书,因而梁氏对他的底细知之甚详。生怕误了赵元娘的终身,梁氏当即把苗佑仁的斑斑劣迹全盘说出。
话说苗佑仁在静海书院读书不假,有秀才功名也不假,只是书院是他家走后门进的,秀才也是他家花钱买来的。不学无术的他自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在花街柳巷鬼混,后来家里见他实在是闹得不像了,就给他安排了几个通房丫头,希望能把他拘在家里。只是他丫头照收,青楼还是照去,而他又是苗家的独苗,家里也不敢管得太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弱冠之年的他光姨娘就有五六个,庶子庶女就有三四个。
当然了,商贾人家能识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算没有真才实学也不打紧。且在如今的世风之下,男人三妻四妾不会受人诟病,说不定还能得个风流的“美名”,因而上面所说的都不是多大的事儿。
可关键是苗佑仁性格暴虐。其实抬进他家的姨娘远不止五六个,之所以会一直在这个数目上下浮动,那是因为不断有新人进门,同时也不断有旧人出去——被安在薄棺里抬
要说这个王媒婆在静海县城也颇出名,不过不是什么好名。听说只要有人家出得起谢媒钱,她就什么恶姻缘都敢牵。前两日就有户人家慕名将王媒婆请上门,托她说亲。王媒婆也知道这个要求说亲的苗家很是不妥,不过见钱眼开的她一听说有大笔谢媒钱,立时昧着良心接了下来。
至于这说亲的人选,王媒婆立刻想到了赵元娘,就和苗家人提了提。苗家人心想,出身良家,品貌端庄,很是符合他家的要求;自幼失怙,娘家无良,就不怕万一日后出事会有人替他家媳妇出头。这个赵元娘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忙点头答应。
于是王媒婆离开苗家后,当即就去了趟老赵家,向赵老爷子他们提了这门亲事。上房里面赵老爷子他们一听说应了这门亲事不单会有丰厚聘礼,还会有种种意想不到的好处,哪会管这苗家的公子是圆是扁,立马就决定应下来。不过开明的赵老爷子在正式答应前,还是把宋氏找了过来,说是要听听她这个做娘亲的意见。接着赵老爷子让王媒婆当着宋氏的面,再把这门亲事介绍一遍。
据王媒婆所说,这个苗家恰巧是温家的姻亲,说亲的对象苗佑仁正是温家大少奶奶苗氏的娘家弟弟。人家苗家虽然是商贾人家,却立志要培养出个读书人来光耀门楣,于是在他家三代单传的小公子还不到七岁的时候,就花大价钱请了个秀才老爷给他开蒙。有名师的指点,再加上苗公子聪慧无比,他在十岁的时候就进了静海县城最有名的静海书院,如今不过二十岁的他就已经有了秀才功名在身,正在发奋读书准备考个举人回来。
这个苗公子不论人品、家世,还是才学、相貌那都是一等一的,若非要说他有什么不足之处,也就只能说和他定亲的那个姑娘命太短,还没能嫁进苗家做少奶奶享福,就一命呜呼了,还连累苗公子得了个克妻的恶名,至今没能再定下门亲事来。
经王媒婆的巧嘴这么一介绍,宋氏当然是一千个一万个愿意。克妻的名声虽然不好听,可宋氏清楚那都是再假不过的虚名,元娘那么好的一个孩子,不也背负着克夫的骂名吗?
只不过宋氏心中虽然极为乐意,但出于女方的矜持,也不好一口就把亲事答应下来,就说要考虑几日再做回复。而尽管老赵家急于拿到王媒婆暗中许诺的好处,但也怕将来留下个逼迫孙女的恶名,再看宋氏其实是愿意的,心想也不差这几天工夫,索性让宋氏亲口答应了,免得她日后说嘴。于是他们也就假意说服王媒婆稍等几日。
话说宋氏眼见自家闺女都十八岁了,可老赵家一点儿为她说亲的意思都没有,正自日夜揪心不已。就在这时忽然从天而降了一份大好姻缘,她自然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先前在上房里也就没有细想。然而愚孝的宋氏其实并不蠢笨,过后冷静下来的她立刻察觉出这里面的不对劲。
县城里的温家和苗家是什么样的人家她并不清楚,不过苗家能把闺女嫁去温家做大少奶奶,这就说明两家八成门第相当。即便苗氏是高嫁,但苗家也绝不会比温家差到哪儿去。如此想来,人家苗公子的条件并不比温二公子差,最重要的是苗公子是娶妻,温二公子是纳妾,为妻为妾这里面的差别海了去了。这道理她能想到,“精明能干”的婆母她们能想不到?她们为啥不直接和苗家结亲,反而要让小姑子去温家做妾?
再者,依王媒婆所说人家苗家在县城里有头有脸,那么苗公子即使背负克妻之名,也不至于蹉跎至今都说不上亲呀?怎么会掉价到小村里找个名声不佳的“老姑娘”?自卑的宋氏从来不敢高估自己,她认为这极不符合常理,这个苗公子恐怕没有王媒婆所描述的那么美好。
思及至此,宋氏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不过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寻思从老赵家这儿怕是得不到真相的,那就只能向别人打听了。
这三年来,宋氏在老赵家的强压之下极少和外界打交道,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随着三房的离去,老赵家就把原先由三房负责的活计转嫁到了宋氏母女身上,为了拾柴、挑菜,甚至于下地,老赵家不得不放宋氏出门。于是昨日下晌宋氏就借着出门拾柴的机会,悄悄去了趟里正家,向娘家在县城里的梁氏打听起这个苗公子来。rs
正文 第九十六章 初露狰狞
俗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亲”,按理说,得知来人有意和他所打听的人家结亲时,旁人即使平日和这户人家稍稍有隙,也不会随便说人家不好。但里正家的二儿媳妇梁氏最是正直,素来看不惯老赵家人的丑恶嘴脸,得知他们居然要把赵元娘送去给苗家的小公子做媳妇儿,登时气得柳眉倒竖。原来这个苗佑仁在县城里早就恶名远播,梁氏的娘家侄儿又和他同在静海书院读书,因而梁氏对他的底细知之甚详。生怕误了赵元娘的终身,梁氏当即把苗佑仁的斑斑劣迹全盘说出。
话说苗佑仁在静海书院读书不假,有秀才功名也不假,只是书院是他家走后门进的,秀才也是他家花钱买来的。不学无术的他自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在花街柳巷鬼混,后来家里见他实在是闹得不像了,就给他安排了几个通房丫头,希望能把他拘在家里。只是他丫头照收,青楼还是照去,而他又是苗家的独苗,家里也不敢管得太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弱冠之年的他光姨娘就有五六个,庶子庶女就有三四个。
当然了,商贾人家能识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算没有真才实学也不打紧。且在如今的世风之下,男人三妻四妾不会受人诟病,说不定还能得个风流的“美名”,因而上面所说的都不是多大的事儿。
可关键是苗佑仁性格暴虐。其实抬进他家的姨娘远不止五六个,之所以会一直在这个数目上下浮动,那是因为不断有新人进门,同时也不断有旧人出去——被安在薄棺里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