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另外一个提议。”

    赵桓道:“陈卿,你说。”

    “陛下欲迁二十万人口到东京,臣以为直接迁入即可,不必担心京畿路无人种地。”

    陈旉此言一出,徐处仁已经忍不住要奚落了,他略带讥讽道:“胡言乱语,民以食为天,若是强行迁移二十万人到东京成,明年的粮食产量必然下降,到时候若是闹起饥荒,引起民变,谁负责!”

    唐恪和何?也在一边看笑话,仿佛在说,皇帝,你这是哪里来找的白痴,竟然敢胡乱议政家国大事,信口雌黄!

    赵桓却是好奇起来,他知道陈旉这个人虽然不是治世之才,但在农业方面却绝对是专家,他虽然也读儒学,不过百家之学都读,而且常年在各地的农村考察,可以说绝对是顶尖人才了。

    这么一个人,说话绝对不会胡言乱语的。

    面对徐处仁的发难,陈旉不慌不忙,他说:“北方多干旱,一年一季的收成,与长江以南相比,差了许多,周尚书那里应该有历年的统计,中原之地,每亩得小麦一石头,范公《答手诏条陈十事》言及苏州情形,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不仅如此,南方多湖泊,渔业兴盛,且江陵府平原地带,气候湿润,适合各类农作物种植。臣以为,朝廷当将鄱阳湖与洞庭湖一带作为大宋农业之重,若是开采了这两个地方,别说二十万,便是陛下要再迁一百万人到京师,粮食也是足够供应的。”

    “若是将大宋农业迁移南方,则坡塘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

    赵桓这才回过神来,心中道:卧槽,朕这个穿越者真是白当了,两湖熟天下足,鄱阳湖和洞庭湖这两片区域在农业上可是重点之重啊!

    其实中国的经济,从唐代开始就有向南方转移的趋势,到了宋代,杭州、江陵、成都等地的兴起,南方经济开始普遍开花,南方真正开始超越北方是两宋之交,北方战乱,中原人南迁。

    就说南宋朝廷,对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有过大规模的开垦,即便是不要北方之地,全国的粮食也是完全足够的。

    也只有在粮食足够的情况下,才能发展商业,不然百姓连吃饭都吃不饱,粮食供给跟不上,哪有精力去发展商业。

    就比如秦汉时代,农业生产低下,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生产力最多只能养活1.5个人,而商人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将官员除掉,这种生产力下,农民是不可能离开田地的,不然大家都要饿死,并且朝廷也必须遏制商人的数量,不然没人种地了,大家也都还是要饿死。

    但到了宋朝就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农具都出来了,并且历代人的开垦和研发,长江以南,已经由周王朝时候的蛮夷之地变成了比中原还要肥美的鱼米之乡。

    粮食富足后,商业才有基础,所以像南宋那种朝代,虽然偏安,但是富得流油。

    赵桓觉得这农业技术上的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模式上的创新却是可以很快见成效的。

    例如陈旉说的坡塘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

    这是后世的农业生态的雏形啊,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大提高效率。

    赵桓这个历史白痴当然不知道,眼前这位陈旉可是两宋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学家,甚至花毕生精力写了一本书《农书》,便是根据他多年的实地经验和自身所悟,编写出来的农业生态系统论。

    徐处仁便又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南方地貌广阔,要开垦新地需要时间,一年之内肯定无法完成。”

    陈旉又道:“陛下,臣不才,臣这里有一副江南农业图,是臣这些年走遍江南地带所挥,愿献给陛下。”

    赵桓顿时大喜,陈旉道:“陛下稍等,臣这便去取来。”

    不多时,陈旉回来,手中有一副深色的长卷,呈递给赵桓,赵桓心中澎湃,真是天助我也!

    他激动得打开陈旉的农业地图,一眼扫去,与他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中国地图南方的轮廓十分相似,上面做了很多细致的标语,哪些地方是河流,哪些地图是丘陵,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都写得很详细。

    飞鸟从夕阳泼洒的苍穹飞过,斜阳从外面洒进来,科学院后院楼阁幽静。

    赵桓命人将这幅地图挂起来,他的双眼在发光,在古代,地图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更何况这幅地图详细介绍了江南一带的自然气候。

    这简直是一副大宋国宝级的战略图!

    连徐处仁也看得呆住了,没想到这个陈旉居然还有这种东西!

    众人沉默了好一会儿,只看见皇帝激动地在地图前走来走去,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但看样子,似乎是在构思翻天覆地的大事情。

    “徐处仁,周朝,你们跟朕说说,若是向南方做开垦,是否可行?”

    徐处仁和周朝对视一眼,身为户部尚书兼三司使,周朝对目前的大宋的每年税收自然是了如指掌,中原地带的农业税的确在逐年递减,南方的农业税在稳步上涨。

    而政事堂的太宰,自然也清楚,这些年全国农田开垦增量的确在南方,只是徐处仁这厮毕竟是中原人,北方的势力,自然对南方不屑,甚至有意要打压南方。

    例如参知政事唐恪就是江南人,参知政事和太宰历来就不对付,朝廷将参知政事提升到副宰相的位置,就是为了遏制宰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事堂的徐处仁是北方势力,唐恪是南方势力。

    若是将南方作为大宋的产粮之地,岂不是以后南方人在朝堂上鼻子要朝天了。

    不等徐处仁说话,唐恪已经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可行。”

    同样是南方人的秦桧也赶紧出来道:“臣附议!”

    其他大臣也都道:“臣等附议!”

    见状,徐处仁也不好再说什么,连忙道:“臣附议!”

    赵桓道:“好,政事堂单独找一个人出来,设置农司,以陈旉农司使,徐处仁你再择一人为农司副使,协助陈旉主持南方农事开垦一事。”

    “臣遵旨!”

    从科学院回来,赵桓觉得现在的局面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他自然知道新政虽然未在江南推广,但江南许多地主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朝廷的动向,甚至有些地主在暗中招兵买马了。

    此番朝廷又设置了农司,专门对江南一带动手,这里面必然又会出现利益争端。

    就让利益争端都浮现出来吧,朕最多只需要一年的时间,扫清中原地主的势力,便着手开始动江南了!

章节目录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