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木槿社,财务状况已经大大缓解了,可以说“财务危机”这个词已经暂时和他们告别了,木槿社可算是脱离了去年的那种穷鳖状态。
虽然不能说多么豪气,但是可以说“不差钱”了。
恩,不差钱了,如果身为社长的宫原静君没有那么多有的没的的布局和计划的话。
总之之前的担心的银行贷款问题,如今看已经全然不是问题了。
所以出版社的账户上有了点钱之后,宫原静暂时干了两件事。
首先一件事,宫原静用父亲宫原雄一的名义注册了一家事务所……声优事务所。
“大叶女贞produ”,即大叶女贞声优事务所。
注册金额倒是不大,仅仅有500万而已,但是这个事关键代表了一种态度,木槿社想涉足声优事业?
答案可以是“不”,也可以说没有,无论是宫原静还是木槿社都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就算真的要夸行业,木槿社第一个下手的也是动画啊,而不是什么声优。
事实上对于声优这一行,宫原静本人并不太感冒,之所以成立这间名义上的声优事务所,还是为了oda·nobuna的运营。
大叶女贞成立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一件事就是用这个空壳事务所签下了之前的四位声优,折笠富美子、川澄绫子、坂本真绫、近藤奈奈。
目前签下这几个人也用不了多少钱,只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份带着不高的底薪的合约就行了,再加上木槿社这边承诺了oda·nobuna之后产生的利益会给这四个人一定比例的分成,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这四位还处于野生的状态,事业上暂时“无家可归”,并且他们也都有立志于在声优这一方面发展的想法,所以对于木槿社的好意,她们没有多少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与同业的新人约相比,大叶女贞给出的条件还算不错,或者说很不错,他们的选择不出意外——宫原静本身从来没有想过靠着压榨员工来提高企业获利,他一向是该谁的那份钱就是谁的。
虽然声优事务所一般对自己手下的声优下手相当狠就是了。
再说了,反正这四人暂时签署的也只是一份三年的短约而已,加上这几位现在还都是学生,合约覆盖的时间也不过是她们的求学期,到时候如果这个事务所不能让他们满意,合约一到期她们脱离就是了。
薪金不错,起码比打工强多了,合约限制还不算多么严格,工作看起来也不困难,大叶女贞简直就是为求学期的她们量身定制的。
说回oda·nobuna的事情,这个虚拟组合的人气是因为阪神地震起来的,因此也不可能会无限延续先去,到了三月中旬阪神的热度已经下了了,灾后重建开始以后,地震这件事就会渐渐地走出公众的视野,因此此时几乎是oda·nobuna的人气最巅峰的时候,过了三月份之后,这个在地震中诞生的虚拟组合的人气肯定会开始下滑,这是必然的事情。
不过木槿社还想利用oda·nobuna的影响力,这就必须维持oda·nobuna的活跃和曝光率,为了这件事情,签下四个人是有必要的。
接下来oda·nobuna大概还会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这也得是稍微往后一点的事情,究竟要以怎么样的形式,现在还拿不准。
大叶女贞声优事务所也确实是一个空壳而已,所有的员工外加声优就只有那四个人……能够流畅的使用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数学达人都应该明白,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在说,这个事务所里除了四个声优之外什么都没有。
他们即没有声优的培训机构,也没有推广机构,更不会帮声优联系工作,平时这四位也不用来上班,她们只需要好好地上学就是了,要是有工作的时候,木槿社这边会通知他们。
当然了,为了保持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木槿社这边也不可能真的对他们不管不顾,不能每次oda·nobuna发cd的时候都要帮他们修音吧?声优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她们还是得有的。
可是木槿社确实没有这样的训练能力,于是怎么办?很简单,木槿社又掏了一笔钱,把这几个人送进了代代木动画学院。
所有的技能,自己学去吧。
关于代代木动画学院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不比过于赘述,否则就有字数的嫌疑了,总之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日本最具历史、最牛x是动画专门学校。
很多知名声优都有在代代木声优科学习过的经历,比如上述四人中的近藤奈奈,其实在原本的时空内就在高二的时候就进入了代代木。
…………
除了oda·nobuna的事情之外,另外一件事也比较重要,那就是木槿社开始搭建自己的网站了。
这个有点超前吗?好吧,多少还是有点的。
在现在这个时候,大概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也就是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整个日本的互联网覆盖率肯定是不足百分之五的,或许只有百分之二三左右。
像木槿社这种出版企业,似乎没必要充当这样的急先锋,但是宫原静知道,就这一两年互联网用户就会急剧膨胀起来,像网站这种东西早晚都是要有的,既然这样,那就宜早不宜迟吧。
事实上这个网站是附带产品,比网站本身更受宫原静重视的是网站附属的一个论坛,为此木槿社还专门向运营商租借了一组服务器。
这样一个acg论坛,在这个时候成立,算是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行为。
网站对于木槿社来说,主要是用来做宣传用的,会定期发送一些关于漫画的情报和信息,而论坛,则主要是为了读者之间的交互和反馈。
传统的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无论是出版社对于读者,还是读者对于出版社,信息往往都是单向的,或者能够实现单次的反馈就很不错了,但是随后的几年这种情况就会被改变。(未完待续。)
虽然不能说多么豪气,但是可以说“不差钱”了。
恩,不差钱了,如果身为社长的宫原静君没有那么多有的没的的布局和计划的话。
总之之前的担心的银行贷款问题,如今看已经全然不是问题了。
所以出版社的账户上有了点钱之后,宫原静暂时干了两件事。
首先一件事,宫原静用父亲宫原雄一的名义注册了一家事务所……声优事务所。
“大叶女贞produ”,即大叶女贞声优事务所。
注册金额倒是不大,仅仅有500万而已,但是这个事关键代表了一种态度,木槿社想涉足声优事业?
答案可以是“不”,也可以说没有,无论是宫原静还是木槿社都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就算真的要夸行业,木槿社第一个下手的也是动画啊,而不是什么声优。
事实上对于声优这一行,宫原静本人并不太感冒,之所以成立这间名义上的声优事务所,还是为了oda·nobuna的运营。
大叶女贞成立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一件事就是用这个空壳事务所签下了之前的四位声优,折笠富美子、川澄绫子、坂本真绫、近藤奈奈。
目前签下这几个人也用不了多少钱,只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份带着不高的底薪的合约就行了,再加上木槿社这边承诺了oda·nobuna之后产生的利益会给这四个人一定比例的分成,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这四位还处于野生的状态,事业上暂时“无家可归”,并且他们也都有立志于在声优这一方面发展的想法,所以对于木槿社的好意,她们没有多少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与同业的新人约相比,大叶女贞给出的条件还算不错,或者说很不错,他们的选择不出意外——宫原静本身从来没有想过靠着压榨员工来提高企业获利,他一向是该谁的那份钱就是谁的。
虽然声优事务所一般对自己手下的声优下手相当狠就是了。
再说了,反正这四人暂时签署的也只是一份三年的短约而已,加上这几位现在还都是学生,合约覆盖的时间也不过是她们的求学期,到时候如果这个事务所不能让他们满意,合约一到期她们脱离就是了。
薪金不错,起码比打工强多了,合约限制还不算多么严格,工作看起来也不困难,大叶女贞简直就是为求学期的她们量身定制的。
说回oda·nobuna的事情,这个虚拟组合的人气是因为阪神地震起来的,因此也不可能会无限延续先去,到了三月中旬阪神的热度已经下了了,灾后重建开始以后,地震这件事就会渐渐地走出公众的视野,因此此时几乎是oda·nobuna的人气最巅峰的时候,过了三月份之后,这个在地震中诞生的虚拟组合的人气肯定会开始下滑,这是必然的事情。
不过木槿社还想利用oda·nobuna的影响力,这就必须维持oda·nobuna的活跃和曝光率,为了这件事情,签下四个人是有必要的。
接下来oda·nobuna大概还会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这也得是稍微往后一点的事情,究竟要以怎么样的形式,现在还拿不准。
大叶女贞声优事务所也确实是一个空壳而已,所有的员工外加声优就只有那四个人……能够流畅的使用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数学达人都应该明白,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在说,这个事务所里除了四个声优之外什么都没有。
他们即没有声优的培训机构,也没有推广机构,更不会帮声优联系工作,平时这四位也不用来上班,她们只需要好好地上学就是了,要是有工作的时候,木槿社这边会通知他们。
当然了,为了保持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木槿社这边也不可能真的对他们不管不顾,不能每次oda·nobuna发cd的时候都要帮他们修音吧?声优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她们还是得有的。
可是木槿社确实没有这样的训练能力,于是怎么办?很简单,木槿社又掏了一笔钱,把这几个人送进了代代木动画学院。
所有的技能,自己学去吧。
关于代代木动画学院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不比过于赘述,否则就有字数的嫌疑了,总之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日本最具历史、最牛x是动画专门学校。
很多知名声优都有在代代木声优科学习过的经历,比如上述四人中的近藤奈奈,其实在原本的时空内就在高二的时候就进入了代代木。
…………
除了oda·nobuna的事情之外,另外一件事也比较重要,那就是木槿社开始搭建自己的网站了。
这个有点超前吗?好吧,多少还是有点的。
在现在这个时候,大概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也就是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整个日本的互联网覆盖率肯定是不足百分之五的,或许只有百分之二三左右。
像木槿社这种出版企业,似乎没必要充当这样的急先锋,但是宫原静知道,就这一两年互联网用户就会急剧膨胀起来,像网站这种东西早晚都是要有的,既然这样,那就宜早不宜迟吧。
事实上这个网站是附带产品,比网站本身更受宫原静重视的是网站附属的一个论坛,为此木槿社还专门向运营商租借了一组服务器。
这样一个acg论坛,在这个时候成立,算是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行为。
网站对于木槿社来说,主要是用来做宣传用的,会定期发送一些关于漫画的情报和信息,而论坛,则主要是为了读者之间的交互和反馈。
传统的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无论是出版社对于读者,还是读者对于出版社,信息往往都是单向的,或者能够实现单次的反馈就很不错了,但是随后的几年这种情况就会被改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