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里难以置信。
自柳文苏以一介农家子高中进士,青阳学馆就成了他们当地的传奇,刘青山作为青阳学馆的学生,能入甲榜也说得过去,可刘辰星也在甲榜上是怎么回事!?
刘千里在县城的狐朋狗友不少,为了显摆自家儿女都学有所成,参加了今年的县试,便叫了两个好友同行看榜。
他们对刘万里一家十分了解,一听刘万里这一喊,当下也是一惊,“刘辰星,不就是刘兄二弟之女,今年才十二三岁,来陪大侄女参考,怎么就上甲榜了!?”
经过第一场考试,众考生都知道今年有一个十三岁的女考生,还和其兄在考场上公然享乐,只是那日吏胥就呼名了一下,众人也不大记得清楚刘辰星这个名字,如今听刘万里和其友的对话,顿时就想起了。
这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县衙门外霎时一片哗然。
尤其是昨日站在道德制高点,狠狠痛斥过刘辰星的人,只感脸上被打得啪啪响,同样不愿相信。
才十二三岁,还是一个女子,能读几年书,怎么就上甲榜……!?
“对了,会不会名字写错了……十三岁的甲榜……?呵呵……”
“还有……或者哪个男考生也叫刘辰星……?”
众考生既不愿意相信有十三岁的考生上了甲榜,更不愿意相信这位考生是女子。
还有那少数落榜者,本就难以接受自己会不如一个十三岁的女子,再一想刘辰星还在考场上吃喝享乐,这样视科举为儿戏之人凭什么就上甲榜,而自己落榜!?
落榜者当下就红了眼,魔怔了般连连摇头,“弄错了……弄错了……”
不断地呢喃自语,也不知道想到什么,突然大喊道:“一定是改错试卷了!”
呃……
闻言,众人瞬间鸦雀无声,他们可以质疑刘辰星一个十三岁的小女上甲榜,却还是没那个胆子在衙门口质疑试官阅卷问题,万一弄个不好,不是被取消考试资格,就是在后面两场考试中被试官不喜,原本要过县试的结果落榜,岂不是得不偿失?
众人这样为自己找借口,但在心底都有个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不可能弄错。
俗话文无第一,诗赋和策文,可能会因试官的喜欢出现一定的偏差。但这场考试是帖经,有标准化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根本没有任何的走展。
更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帖一小经并注,通六以上;帖《老子》兼注,通三以上,为及格,即乙科。小经十帖全通,《老子》五帖全通,为甲科。
也就是要上甲榜,第一场考试帖经必须全对,有任何一个地方有错漏,都会落到乙。
而刘辰星区区十三岁稚龄,还是一个走过场的女考生,怎么会也是甲!?
众人不愿意相信,又不敢说是试官阅卷错了,只好就刘辰星如何被评为甲,做出全方位讨论。
在一番激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众人可以接受的原因。
遂当场就有人哈哈大笑道:“是我们想多了,她那个年纪就学不完五经,何况还是个女子!多半是为了应考,只学了小经和《老子》,又恰好这次的考题是她熟悉的,才帖经和默义都答对了!”
“哈哈,正是此理!不过下场考试可没这么好运气了!要靠真才实学!等明日杂文考后,我等终于不用再和一小女子同场竞技了!”
“关注一侥幸过试的小女子,实在太浪费我等时间。明日杂文,我等不如一聚,猜题作诗更好?走了,走了!”
众人感慨的贬低一番,估计也觉得关注刘辰星是浪费时间,加之明日就是第二次杂文试,既想能压中考题,又想借聚会扬名,不定试官差人打听考生情况时,听到自己在考生中的才名,到时阅卷更易通过?
怀着这样的心思,围在榜单下面的考生分分散去。
作为被讨论了一阵的当事人,刘辰星终于能到榜单前看成绩了。
至少七成过了第一场帖经,四名女考生皆过。
不过入甲榜的只有五人,女考生亦只有她一人。
饶是在众人议论下,已经知道考试结果,刘辰星还是觉得亲眼看到自己和阿兄的名字更为放心。
刘青山亦是。
且放心之余,便有了调侃之心,转身就对一旁的阿妹道:“有阿妹珠玉在前,大家都忘了讨伐我这个贪吃兄长。”
刘辰星:……
然,比起被众人议论的刘辰星,显然刘万里更憋屈,儿女虽都通过了第一场考试,尤其是女儿考过,他本可以好好炫耀一番,可有刘辰星这个堂妹上了甲榜,他还有什么好说的?
刘万里当下瞪了一同来看榜的刘宝儿一眼,又见好友在旁看着,只有上前道:“青山、阿星,你二人此次考得不错,都是甲,不枉我平时多督导。不过这场只是开头,一般人都能过,下场就要有真才实学了,阿星你要多有心里准备,毕竟不是每次都有好运气。”
能不能每次都有好运气,刘辰星不知道,但第二场杂文考试,即作诗赋各一篇,其试题乃今春二月飞雪的命题诗,她正好于旬日前模仿天朝唐代大诗人韩愈的《春雪》,自己作了几首。
如是,第二场杂文考试,刘辰星再次蝉联甲榜。
也正如众考生所说,接下来的考试要真才实学,运气及死记硬背是没用了。
然他们却忽略了一点,真才实学也靠平日的累积——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读熟优秀作品,自然会提高写作水平。而刘辰星就是最为现眼的例子,不是依靠天赋或运气,唯每日诵读古诗赋,研习《尔雅》这类古辞书籍罢了。
没有下苦功的人,即使春雪这样的题目再简单不过,也依旧名落孙山,考过率顿时跌落至五分之一。
刘辰星便作为唯一通过的女考生,和兄长继续第三场考试——时务策。
比起杂文,刘辰星更看重时务策。
并非她最擅长时务策,也非现在考试时务策才是及第的关键,而是如今科举已有越来越重杂文的倾向。在天朝的唐代时,科举也是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到了唐中后期,科举以诗赋取士,虽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却忽略了举子的治理才能,终不能委以重任,利国利民。
自柳文苏以一介农家子高中进士,青阳学馆就成了他们当地的传奇,刘青山作为青阳学馆的学生,能入甲榜也说得过去,可刘辰星也在甲榜上是怎么回事!?
刘千里在县城的狐朋狗友不少,为了显摆自家儿女都学有所成,参加了今年的县试,便叫了两个好友同行看榜。
他们对刘万里一家十分了解,一听刘万里这一喊,当下也是一惊,“刘辰星,不就是刘兄二弟之女,今年才十二三岁,来陪大侄女参考,怎么就上甲榜了!?”
经过第一场考试,众考生都知道今年有一个十三岁的女考生,还和其兄在考场上公然享乐,只是那日吏胥就呼名了一下,众人也不大记得清楚刘辰星这个名字,如今听刘万里和其友的对话,顿时就想起了。
这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县衙门外霎时一片哗然。
尤其是昨日站在道德制高点,狠狠痛斥过刘辰星的人,只感脸上被打得啪啪响,同样不愿相信。
才十二三岁,还是一个女子,能读几年书,怎么就上甲榜……!?
“对了,会不会名字写错了……十三岁的甲榜……?呵呵……”
“还有……或者哪个男考生也叫刘辰星……?”
众考生既不愿意相信有十三岁的考生上了甲榜,更不愿意相信这位考生是女子。
还有那少数落榜者,本就难以接受自己会不如一个十三岁的女子,再一想刘辰星还在考场上吃喝享乐,这样视科举为儿戏之人凭什么就上甲榜,而自己落榜!?
落榜者当下就红了眼,魔怔了般连连摇头,“弄错了……弄错了……”
不断地呢喃自语,也不知道想到什么,突然大喊道:“一定是改错试卷了!”
呃……
闻言,众人瞬间鸦雀无声,他们可以质疑刘辰星一个十三岁的小女上甲榜,却还是没那个胆子在衙门口质疑试官阅卷问题,万一弄个不好,不是被取消考试资格,就是在后面两场考试中被试官不喜,原本要过县试的结果落榜,岂不是得不偿失?
众人这样为自己找借口,但在心底都有个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不可能弄错。
俗话文无第一,诗赋和策文,可能会因试官的喜欢出现一定的偏差。但这场考试是帖经,有标准化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根本没有任何的走展。
更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帖一小经并注,通六以上;帖《老子》兼注,通三以上,为及格,即乙科。小经十帖全通,《老子》五帖全通,为甲科。
也就是要上甲榜,第一场考试帖经必须全对,有任何一个地方有错漏,都会落到乙。
而刘辰星区区十三岁稚龄,还是一个走过场的女考生,怎么会也是甲!?
众人不愿意相信,又不敢说是试官阅卷错了,只好就刘辰星如何被评为甲,做出全方位讨论。
在一番激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众人可以接受的原因。
遂当场就有人哈哈大笑道:“是我们想多了,她那个年纪就学不完五经,何况还是个女子!多半是为了应考,只学了小经和《老子》,又恰好这次的考题是她熟悉的,才帖经和默义都答对了!”
“哈哈,正是此理!不过下场考试可没这么好运气了!要靠真才实学!等明日杂文考后,我等终于不用再和一小女子同场竞技了!”
“关注一侥幸过试的小女子,实在太浪费我等时间。明日杂文,我等不如一聚,猜题作诗更好?走了,走了!”
众人感慨的贬低一番,估计也觉得关注刘辰星是浪费时间,加之明日就是第二次杂文试,既想能压中考题,又想借聚会扬名,不定试官差人打听考生情况时,听到自己在考生中的才名,到时阅卷更易通过?
怀着这样的心思,围在榜单下面的考生分分散去。
作为被讨论了一阵的当事人,刘辰星终于能到榜单前看成绩了。
至少七成过了第一场帖经,四名女考生皆过。
不过入甲榜的只有五人,女考生亦只有她一人。
饶是在众人议论下,已经知道考试结果,刘辰星还是觉得亲眼看到自己和阿兄的名字更为放心。
刘青山亦是。
且放心之余,便有了调侃之心,转身就对一旁的阿妹道:“有阿妹珠玉在前,大家都忘了讨伐我这个贪吃兄长。”
刘辰星:……
然,比起被众人议论的刘辰星,显然刘万里更憋屈,儿女虽都通过了第一场考试,尤其是女儿考过,他本可以好好炫耀一番,可有刘辰星这个堂妹上了甲榜,他还有什么好说的?
刘万里当下瞪了一同来看榜的刘宝儿一眼,又见好友在旁看着,只有上前道:“青山、阿星,你二人此次考得不错,都是甲,不枉我平时多督导。不过这场只是开头,一般人都能过,下场就要有真才实学了,阿星你要多有心里准备,毕竟不是每次都有好运气。”
能不能每次都有好运气,刘辰星不知道,但第二场杂文考试,即作诗赋各一篇,其试题乃今春二月飞雪的命题诗,她正好于旬日前模仿天朝唐代大诗人韩愈的《春雪》,自己作了几首。
如是,第二场杂文考试,刘辰星再次蝉联甲榜。
也正如众考生所说,接下来的考试要真才实学,运气及死记硬背是没用了。
然他们却忽略了一点,真才实学也靠平日的累积——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读熟优秀作品,自然会提高写作水平。而刘辰星就是最为现眼的例子,不是依靠天赋或运气,唯每日诵读古诗赋,研习《尔雅》这类古辞书籍罢了。
没有下苦功的人,即使春雪这样的题目再简单不过,也依旧名落孙山,考过率顿时跌落至五分之一。
刘辰星便作为唯一通过的女考生,和兄长继续第三场考试——时务策。
比起杂文,刘辰星更看重时务策。
并非她最擅长时务策,也非现在考试时务策才是及第的关键,而是如今科举已有越来越重杂文的倾向。在天朝的唐代时,科举也是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到了唐中后期,科举以诗赋取士,虽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却忽略了举子的治理才能,终不能委以重任,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