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圣人,臣要弹劾侯君集!”
    皇帝入殿,刚刚坐定,杨师道便立即站出来进奏。
    “不急!”
    皇帝面无表情的回了一句,“今天的堂议开始之前,先处理一下三省空缺的事。”
    “长孙无忌!”
    赵国公立即出列上前,“臣在!”
    “温相、戴相先后去世,王相也卧病在床,中枢一下子少了几位能干的重臣,朕很悲痛,然政事堂为朝廷中枢,不可长久缺位,故朕思来想去,决定便以无忌检校中书令,仍兼扬州大都督职,加太子太师,晋位太尉!”
    “臣长孙无忌谢皇帝陛下恩!”长孙无忌上前,趋拜谢恩,翰林院大学士岑文本,将亲自草拟的白麻宣相内制诏送到长孙无忌手中。
    检校中书令,这个最重要的人事任命一出,殿中众臣各有所思,尤其是政事堂本身的诸位宰相们,贞观七年以后,皇帝对政事堂的调整加强,政事堂进一步削夺了三省的权力,实际上是把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一,而原来权力最重的尚书省进一步的削弱。
    因此宰相中的首相,也从原来的尚书左仆射一步步的过渡到了中书令的手上,虽然政事堂现在采用轮值政事笔这个制度,但中书令依然权力要高于其它宰相们,甚至就是中书省的两位中书侍郎,都隐隐已经能与左右仆射齐驱并驾了。
    在这种势头下,朝堂上甚至有种声音,说应当空置中书令,仿尚书令例不授于臣下,只以两位中书侍郎代为长官。
    这两年中书令这一职,也是走马灯一样换人不断,王珪、长孙无忌、萧瑀、杨师道、温彦博,甚至秦琅,都先后或任中书令,或检校中书令,或主持中书省事务,可都不长久。
    长孙无忌接过白麻内制,谢恩退下。
    检校中书令,而不是直接拜中书令,多了两个字,不过依然还是实际主持中书省事务,这让长孙无忌心中稍稍安定些许。最近朝中局势汹涌,暗流潜动,房玄龄萧瑀等都在紧锣密鼓的动作着。
    太子之位已经开始动摇,这种时候,他这个太子亲娘舅在朝中的动向,当然也会被视为是一种信号。
    好在皇帝授他检校中书令一职,在这种紧要关头,在他看来,无疑还是要稳太子位的意思。
    “梁国公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有功,加太子太傅,晋封司徒,以开府仪同三司,仍任尚书左仆射。荫封其嫡长子房遗直为右卫中郎将,次子房遗爱为中散大夫。”
    “臣房玄龄谢皇帝恩!”
    房玄龄的左仆射位置没动,爵位也没变,但由司空晋司徒,又加他太子太傅这一衔,这是三公加东宫三师,以示厚恩,还特别给房玄龄的两个儿子各加了五品官职。
    这比给两个虚封公侯爵都还显耀,毕竟实职不比虚爵,这更重要。
    “安德郡公杨师道改为太常卿,不复预闻朝政!”
    又一道诏令下,却是罢杨师道相位,踢到太常寺为卿,连入政事堂的资格都没了。
    “申国公高士廉拜尚书右仆射、知吏部尚书事,太子太保。”
    又是一道出人意料的诏命,留守长安的高士廉又被调回洛阳朝中,再次出任右仆射之职,且兼管吏部。
    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人事调整,
    中书侍郎马周、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
    黄门侍郎刘洎、崔干。
    吏部尚书李大亮,吏部侍郎崔勖、高季辅。
    兵部尚书由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兼任,崔敦礼为兵部侍郎代为主持兵部事。
    唐俭为户部尚书、武士彟为户部侍郎。
    李绩兼太子少詹事兼东宫左卫率,李大亮兼河南尹。
    王珪加特进,许五日一参。
    魏征加太子太师,加特进,仍任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
    “诸卿对朕的任命可有异议?”皇帝目光扫视众人。
    大臣们还在品味皇帝的这番人事调整,这次的调整动作很大,每个人都试图从这些调整中,看出皇帝心中的想法。
    猜度帝王心思,虽为大不敬,但为人臣子,要立足朝堂,这却是必不能少的。
    检校中书令长孙无忌、侍中魏征、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高士廉,三省四位长官,然后是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头衔的其它宰相。
    中书侍郎马周这是之前就拜宰相的,而这次又新添了好几个新拜相的。
    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检校黄门侍郎刘洎、崔干,
    吏部尚书李大亮、兵部尚书李绩、户部尚书唐俭,新增了六位宰相,使的中书门下一共是十位宰相,再加上特许五日一朝的王珪和在外的秦琅,总共十二位。
    秦琅以宰相衔出镇南疆,王珪病情严重,还不知道能撑几日,所以实际上还是朝中的这十位宰相。
    韦挺为御史大夫,岑文本仍为翰林院大院士,褚遂良加谏议大夫。
    李绩有些特殊,皇帝虽任他为宰相,为兵部尚书兼太子少詹事兼东宫左卫率,但好像并没有免掉他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并州刺史之职,所以李绩可能跟秦琅一样,为挂衔使相,兵部的事情由崔敦礼主持。
    这么一来,实际朝中只有九位宰相。
    有那头脑灵活的已经迅速的把这几位宰相过了一遍,除去几个老面孔,这次新入政事堂的也就是李大亮、许敬宗、刘洎、崔干和唐俭五人了。
    李大亮最早是隋朝关中禁军出身,后来兵败被俘投过瓦岗,再后来主动脱离投大唐,从县令一路到总管,武德朝时曾很得高祖赏识,贞观朝则因为搭档秦琅,更是仕途通畅,从河套丰州再到岭南交州,李大亮与秦琅关系密切,人所皆知。
    很明显,李大亮任吏部尚书,入政事堂,这应当也是太子这边的人了。
    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最早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玄武门之变时为长安县令,也是出过力有过功劳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被贬,沉浮了几年,后来又搭上秦琅的路子,进入转运司,表现不错,多有功劳,如今检校中书侍郎,与马周一起再次当起了皇帝的御用笔杆子,重回老本行,这明显也应当是太子这边的。
    刘洎先前也是东宫官,后来提为尚书左丞,表现不错,实干能力挺强,但是向来与太子关系不睦,离开太子后,听说与魏王走的较近,这人应当算是魏王党的。
    户部尚书唐俭是个老资格,这位是高祖的太原元从功臣之一,很早就封国公,甚至拿了免死券的,可也正因此,在贞观以来,被冷落了很久,朝中皆知唐俭跟秦琅关系不好,这位不是太子党的,并不清楚究竟是魏王党还是吴王党,反正肯定不是太子党。
    崔干是兵部侍郎崔敦礼的叔父,这位博陵崔的当家人,武德朝时就做过黄门侍郎了,起起浮浮,如今也终于拜相,这也算是世家的代表。
    但考虑到崔秦两家近年的密切关系,他入中书门下后,可能依然是支持太子的。
    而那几位老相公,长孙无忌与高士廉不用说,太子铁杆,马周是秦琅的好友,肯定也是太子党的人,房玄龄和魏征,房是魏王党,但魏征态度不明。
    有人心里转了一圈,惊讶的发现,随着皇帝的这轮调整,朝廷中枢的政事堂诸相公里,太子党好像一下子占据了绝大多数了。
    难道皇帝到了此时,依然对太子要力保?
    杨师道刚才还在发难,结果现在已经被贬为太常卿这清水衙门去了。
    “圣人英明!”
    新任检校中书侍郎许敬宗带着谄媚的赞美皇帝,“圣人识人善用,朝堂清明!”
    有人暗暗鄙夷许敬宗,这也是名门士族出来的名士,怎么如今变的这么谄媚?
    被罢相的杨师道有些黯然,刚才还斗志昂扬,谁料到这么快就被罢相。
    “杨卿刚才说要弹劾侯君集,是何缘由?”
    皇帝却没忘记,反而主动问了起来。
    杨师道咬咬牙,“回圣上,臣要弹劾侯君集身为大臣,奉旨领兵在外,结果却擅自将兵权交与他人,此是非常严重的渎职行为!”
    李世民看着他,“青海距离洛阳,相距数千里,信息传递不便,有些事情在这里也未必就都清楚,况且,临阵换将也是用兵大忌。”
    皇帝一句话把杨师道堵住了。
    许敬宗又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这里有一个好消息,今日刚接到南疆卫公捷报,云南东爨叛乱已经平定,乌蛮诸部业已重新归附,通海都督程处默也刚痛击了叛乱的和蛮,据报,和蛮被斩杀万人,其中包括和蛮逆首孟谷悮的伪太子,句町蛮女酋侬氏大败,率部仓惶退过元江,渡河之时,又为南洋水师牛见虎率军杀出,半渡而击,杀死蛮贼上万,蛮贼的尸体漂满元江,河水为之染红·····”
    秦琅又打了大胜仗,可这已经激不起大臣们的半点波澜了,总听说秦琅在南边打胜仗,那些蛮子也真是可怜。
    今天打明天打,可总也打不完,都变成了姓秦的功绩了。
    对于秦琅的战绩,没有几个人真正在意,就让秦琅一直呆在岭南打蛮子好了,他们更关注的是朝堂上的皇子争斗,这才是真正牵涉到每个人利益的。
    秦琅这么能打,就应当派代去陇右代替侯君集。
    现在陇右那边,有那位任性的太子在,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局面了,有人在盼着那边出点事才好,也有人担忧若真是折腾败了,那大唐朝堂可就真的要大乱了。
    “南疆交给秦琅,朕可高枕无忧了。”皇帝对此捷报评论,“南疆叛乱平定,现在朝廷可专心对付吐谷浑人的叛乱了。”
    这话一下子让众臣都竖起了耳朵,都想知道要如何处置那位太子殿下,总不能就一直睁只眼闭只眼任他胡闹下去吧?

章节目录

贞观俗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木子蓝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子蓝色并收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