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找寻张用的路上
张用的寨子本来在商州县城以南十多里的位置,之后因为翟进的警告,所以移军到了兴军路、金州、均州交界处的锡义山。
商州人一带的百姓,一直都是有着反抗朝廷压迫传统的。比如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陕西饥荒,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商州灾情尤甚。
《温国文正文集》中称:“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麸而不足,所衣者纾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当年八月,商山饥民一千余人在张海、郭邈山、李铁枪等人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响应者风起云涌,队伍迅速扩大至万余人。
他们以商州为起点,环绕虢州、卢氏以东和洛宁长水以西,后又发展到襄、邓、荆南,纵横千余里。义军每到一地,打开府库,赈济贫民,斩杀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北宋朝廷调集上万禁军追剿,却屡被义军击败。年底,在同官军作战中张海、郭邈山牺牲,起义失败。
张用的这支队伍组成现在的相对比较复杂,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响应他的最早的一批山贼的同伴,只不过在之后与杜充的军队进行内战的时候,大部分死在了开封附近。
之后他带着人马,一直转战到商州,当地的许多百姓因为几十年前的灾难和起义,对于朝廷并没有特别多的好感。
同时当地人之前也受到了金国的大厮杀,所以当地人对于金国人也抱有仇恨,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用抗金,但是反对朝廷的口号,得到了当地非常多人的拥护。
所以他的这一支人马,除了一直跟着他的,最早的那一批山贼人马之外,最多的反倒是商州的当地人,这些人也是现在张用最为依靠的麾下实力。
但是不要以为只有这两方人马,在他的手下还有着第三种势力,那就是锡义山当地的道教力量所支配着的百姓。
那些百姓基本上是当地的信徒,他们在信仰的支持下,加入了张用的队伍,在中国历史上,由宗教所主导的地方势力,可是有着非常强大实力的。
锡义山可不是普通的山,那是在武当山兴起之前,周围最为重要的道教圣地,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一直到明朝之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周围的普通百姓寻求心理安慰的宗教圣地。
古时锡义山,即今羊尾山。据清同治版《郧阳府志》:“羊尾山,西南百二十里,即锡义山支也。众山群集如羊,通陕西山阳县。前明店社繁盛,今则村墟寥寥矣。”文史资料记载,此山因西汉汉宣帝时汉中太守阳厥曾隐居而名噪一时。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经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衡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又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为以为仙灵所居。”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锡义山亦名天心山,“心山,汉宣帝时(前70年前49年),北平(今河北满城县北)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意,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县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上有石坛。”这是郧西境内关于道教活动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武当山道教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出现,之后能够成为道教的圣地,更是在明朝的武当派崛起之后。由此可以证明,西汉时汉中太守阳厥隐居锡义山修道,这既是十堰境内关于道教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这样一个道教圣地,自然受到当地百姓的崇敬、景仰,张用能够在锡义山上面进行驻扎着,本来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他和当地的道教领袖,绝对已经取得了某些实质性的联系,就算在表面上或许没有关系,但是背地里没有利益交换是绝对不可能的,否则他甚至连进入当地都不可能。
这是因为有这方面道教力量的帮助,所以他们才能够在当地驻扎,才能够在那里发展得这么好。
秦桧走在山道上,却没有多少人跟着他,这一次可以说是一个秘密活动,毕竟由朝廷牵头,去招揽一个明确号称要反叛朝廷的逆贼,在面子上怎么样都是说不过去的。
均州知州杨彦明倒是给秦桧派了十几个护卫,只不过这些护卫可全部都不是什么拥有强大武力的精兵,只不过是州、郡里的一些衙役,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这个杨彦明也不是什么好家伙,在历史上,金国人打到均州的时候,军队还没有打过来,他九直接弃城逃跑了,作为一方父母官,完全不关注一下百姓的死活。
这也造成了当地的百姓,之后大量的被金国人所屠戮,如果不是因为金国大军北还,均州必然会成为修罗炼狱一般的地方。
只是这一切秦桧并不知道,他看到杨彦明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小人,不过考校了一下学问,发现他还是多少有些学识,估计就是那种死读书,中了进士,于是得到官职的人。
最后一问,还真是宣和年间的进士,之前也不是官宦人家,就是普通子弟出身,所以当了官之后,想要狠狠的捞一把,保证自己家族以后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带着这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护卫,秦桧走在山道上,说实话,秦桧并没有任何的安全感,这一回要见的张用,可不是普通的山贼。
商州人一带的百姓,一直都是有着反抗朝廷压迫传统的。比如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陕西饥荒,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商州灾情尤甚。
《温国文正文集》中称:“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麸而不足,所衣者纾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当年八月,商山饥民一千余人在张海、郭邈山、李铁枪等人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响应者风起云涌,队伍迅速扩大至万余人。
他们以商州为起点,环绕虢州、卢氏以东和洛宁长水以西,后又发展到襄、邓、荆南,纵横千余里。义军每到一地,打开府库,赈济贫民,斩杀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北宋朝廷调集上万禁军追剿,却屡被义军击败。年底,在同官军作战中张海、郭邈山牺牲,起义失败。
张用的这支队伍组成现在的相对比较复杂,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响应他的最早的一批山贼的同伴,只不过在之后与杜充的军队进行内战的时候,大部分死在了开封附近。
之后他带着人马,一直转战到商州,当地的许多百姓因为几十年前的灾难和起义,对于朝廷并没有特别多的好感。
同时当地人之前也受到了金国的大厮杀,所以当地人对于金国人也抱有仇恨,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用抗金,但是反对朝廷的口号,得到了当地非常多人的拥护。
所以他的这一支人马,除了一直跟着他的,最早的那一批山贼人马之外,最多的反倒是商州的当地人,这些人也是现在张用最为依靠的麾下实力。
但是不要以为只有这两方人马,在他的手下还有着第三种势力,那就是锡义山当地的道教力量所支配着的百姓。
那些百姓基本上是当地的信徒,他们在信仰的支持下,加入了张用的队伍,在中国历史上,由宗教所主导的地方势力,可是有着非常强大实力的。
锡义山可不是普通的山,那是在武当山兴起之前,周围最为重要的道教圣地,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一直到明朝之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是周围的普通百姓寻求心理安慰的宗教圣地。
古时锡义山,即今羊尾山。据清同治版《郧阳府志》:“羊尾山,西南百二十里,即锡义山支也。众山群集如羊,通陕西山阳县。前明店社繁盛,今则村墟寥寥矣。”文史资料记载,此山因西汉汉宣帝时汉中太守阳厥曾隐居而名噪一时。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经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数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衡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
又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锡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为以为仙灵所居。”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锡义山亦名天心山,“心山,汉宣帝时(前70年前49年),北平(今河北满城县北)阳厥为汉中守,经此山,有栖遁意,遂不之郡。学道感瑞,见金羊,因易为姓。今县界有羊氏,即厥之族也。山下多殊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上有石坛。”这是郧西境内关于道教活动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武当山道教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出现,之后能够成为道教的圣地,更是在明朝的武当派崛起之后。由此可以证明,西汉时汉中太守阳厥隐居锡义山修道,这既是十堰境内关于道教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这样一个道教圣地,自然受到当地百姓的崇敬、景仰,张用能够在锡义山上面进行驻扎着,本来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他和当地的道教领袖,绝对已经取得了某些实质性的联系,就算在表面上或许没有关系,但是背地里没有利益交换是绝对不可能的,否则他甚至连进入当地都不可能。
这是因为有这方面道教力量的帮助,所以他们才能够在当地驻扎,才能够在那里发展得这么好。
秦桧走在山道上,却没有多少人跟着他,这一次可以说是一个秘密活动,毕竟由朝廷牵头,去招揽一个明确号称要反叛朝廷的逆贼,在面子上怎么样都是说不过去的。
均州知州杨彦明倒是给秦桧派了十几个护卫,只不过这些护卫可全部都不是什么拥有强大武力的精兵,只不过是州、郡里的一些衙役,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这个杨彦明也不是什么好家伙,在历史上,金国人打到均州的时候,军队还没有打过来,他九直接弃城逃跑了,作为一方父母官,完全不关注一下百姓的死活。
这也造成了当地的百姓,之后大量的被金国人所屠戮,如果不是因为金国大军北还,均州必然会成为修罗炼狱一般的地方。
只是这一切秦桧并不知道,他看到杨彦明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小人,不过考校了一下学问,发现他还是多少有些学识,估计就是那种死读书,中了进士,于是得到官职的人。
最后一问,还真是宣和年间的进士,之前也不是官宦人家,就是普通子弟出身,所以当了官之后,想要狠狠的捞一把,保证自己家族以后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带着这些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护卫,秦桧走在山道上,说实话,秦桧并没有任何的安全感,这一回要见的张用,可不是普通的山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