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袁术,吕布又投奔了张扬,张扬虽然对他不错,但是张扬的部下却对吕布不待见,经常劝说张扬应该除掉吕布,将他的首级献给李傕等人。
吕布心中难安,离开张扬,又投奔了袁绍。
袁绍虽然内心瞧不起吕布,但还是热情的接纳了他,一来,冀州内忧外患,正是用人之际,二来,袁绍素来注重虚名,哪怕再不愿意,面上也过得去,绝不会让人挑出丝毫的把柄。
袁绍很会用人,马上给了吕布一个任务,让他带兵去对付黑山军,跟袁术相比,袁绍明显高了一筹。
别看吕布人品不怎么样,至少带兵打仗,是把好手,好刚应该用在刀刃上,所以,袁绍虽然接纳了吕布,却不会让他闲着。
冀州战事甚是胶着,即便袁绍亲自出征,也没有讨到便宜,谋士田丰提议应当跟公孙瓒展开会战,力图扭转不利的局面。
现在形势明显对袁绍不利,再接着打下去,公孙瓒很可能会继续扩大优势,进而把冀州彻底吞并。
会战就是双方把其他战线上的战斗全部停止,找一个中间地带,各自把人马拉出来,展开决战。
一战定输赢!
田丰的这个提议,袁绍欣然接受,他没想到,公孙瓒也会答应的这么痛快。
公孙瓒已经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公孙瓒看来,会战一定能够打赢。
可是战事刚一打响,公孙瓒就遭遇了重创,鞠义统帅先登死士,重创白马义从,袁绍率军乘势掩杀,公孙瓒被杀的大败,尽管之后公孙瓒又搬回了一局,最为倚重的白马义从,却全军覆灭。
界桥之战,虽然谁也没有大胜,却对袁绍更加有利,他让被动的局势得到了扭转,让公孙瓒南下的势头被遏制住了,战事转入了相持阶段。
从被动,转入相持,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袁绍春风得意,不仅犒赏了三军将士,对立下首功的鞠义,更加器重。
夜深人静之后,袁绍独自站在窗前,他的手里,轻轻的抚摸着,一个闪烁着灿灿金光的玉玺。
不错,他的手中,也有一个玉玺。
这还是当初为了唆使刘虞称帝,袁绍暗中找人刻的。
《三国》中,曹操所做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成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袁绍刻玺这件事: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这首诗,是曹操后期所作,因为袁术现在还没有称帝,曹操对袁绍还处于依从的地位,就算知道袁绍私自刻了玉玺,曹操只怕也不敢说出来。
别忘了,曹操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给封的。
摸着沉甸甸的玉玺,袁绍思绪万分,那深埋在心底的野心,再一次变的蠢蠢欲动。
跟袁术不同,袁绍的野心,从来不会表现在脸上。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朝着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皇帝梦——一步步走近。
世人都知道,董卓进京,是何进引来的,乱天下者,何进也!
可只有袁绍自己最清楚,何进的死,是他一手策划的,董卓进京,也是袁绍给何进献的主意。
当时,何进是大将军,权倾朝野,拥兵自重,连灵帝都对他非常忌惮,为了制衡何进,灵帝在西园,成立了八校尉,曹操、袁绍、淳于琼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
灵帝自称是“无上将军’。
言外之意,无上将军比何进的大将军更有威慑力,这个天下,是刘家的,不是你何进的。
只可惜,灵帝才34岁,正当壮年,就死了。
灵帝本来想立刘协为帝,只可惜“议未定,而帝崩!”
死之前,灵帝曾和蹇硕商议,想立刘协为太子,蹇硕回答的很干脆“要立刘协,就必须先除掉何进!”
可惜,走漏了消息,灵帝被何进派人提前毒死,灵帝的死,没有人知道真相,但袁绍平日里一直跟何进走的很近,他早就怀疑是何进搞的鬼。
只不过,灵帝已经死了,再杀何进,拥护刘协登基,困难重重,袁绍才没有那么傻。
灵帝死后,蹇硕想杀何进,拥护刘协,但是他根本就不是何进的对手,袁绍在何进面前大义凌然的说“要尽诛阉宦!”
他和何进想的一样,所以斩杀蹇硕的任务,何进不假思索的交给了袁绍,可是袁绍带人冲进宫中,却只杀了蹇硕一人,其他的太监,他都故意放过了。
张让等人全都吓坏了,为了活命,主动找到何后哭诉,何后找来何进替张让等人求情,何进碍于妹妹的情面,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但他依旧不甘心,因为,他不想重复窦武等人的教训。
宦官和外戚,水火不两立,何进担心,若是放过了宦官,迟早是个威胁。
袁绍先故意放过张让等人,又跑到何进这边唆使他下定决心,要把宦官斩尽杀绝,否则后患无穷。
袁绍这么做,目的就是要让张让等人和何进互相撕咬,他们斗的越狠,袁绍才能从中渔利。
何后态度坚决,见何进渐渐弱了气势,袁绍心中不满,对何进献策说“既然大将军不方便对张让等下手,那就传置找各方诸侯带兵逼宫,到时候太后迫于压力,必然会下令杀掉宦官”
何进当即点头“此计甚妙!”
可惜,何进却不知道,自己早就落入了袁绍设下的圈套。
何进招董卓进京,这是袁绍的主意,当时袁绍把董卓看成了‘自己人’,董卓未发迹之前,曾受过袁隗的提拔,虽然袁绍和何进手里都有兵马,但谁也不想做恶人,只好把这个机会送给了董卓。
接着,袁绍放出风来,张让等人彻底被逼的没有退路,不得不铤而走险,把何进诳进宫中,乱刀砍死了他。
吕布心中难安,离开张扬,又投奔了袁绍。
袁绍虽然内心瞧不起吕布,但还是热情的接纳了他,一来,冀州内忧外患,正是用人之际,二来,袁绍素来注重虚名,哪怕再不愿意,面上也过得去,绝不会让人挑出丝毫的把柄。
袁绍很会用人,马上给了吕布一个任务,让他带兵去对付黑山军,跟袁术相比,袁绍明显高了一筹。
别看吕布人品不怎么样,至少带兵打仗,是把好手,好刚应该用在刀刃上,所以,袁绍虽然接纳了吕布,却不会让他闲着。
冀州战事甚是胶着,即便袁绍亲自出征,也没有讨到便宜,谋士田丰提议应当跟公孙瓒展开会战,力图扭转不利的局面。
现在形势明显对袁绍不利,再接着打下去,公孙瓒很可能会继续扩大优势,进而把冀州彻底吞并。
会战就是双方把其他战线上的战斗全部停止,找一个中间地带,各自把人马拉出来,展开决战。
一战定输赢!
田丰的这个提议,袁绍欣然接受,他没想到,公孙瓒也会答应的这么痛快。
公孙瓒已经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公孙瓒看来,会战一定能够打赢。
可是战事刚一打响,公孙瓒就遭遇了重创,鞠义统帅先登死士,重创白马义从,袁绍率军乘势掩杀,公孙瓒被杀的大败,尽管之后公孙瓒又搬回了一局,最为倚重的白马义从,却全军覆灭。
界桥之战,虽然谁也没有大胜,却对袁绍更加有利,他让被动的局势得到了扭转,让公孙瓒南下的势头被遏制住了,战事转入了相持阶段。
从被动,转入相持,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袁绍春风得意,不仅犒赏了三军将士,对立下首功的鞠义,更加器重。
夜深人静之后,袁绍独自站在窗前,他的手里,轻轻的抚摸着,一个闪烁着灿灿金光的玉玺。
不错,他的手中,也有一个玉玺。
这还是当初为了唆使刘虞称帝,袁绍暗中找人刻的。
《三国》中,曹操所做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成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袁绍刻玺这件事: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这首诗,是曹操后期所作,因为袁术现在还没有称帝,曹操对袁绍还处于依从的地位,就算知道袁绍私自刻了玉玺,曹操只怕也不敢说出来。
别忘了,曹操的东郡太守,还是袁绍给封的。
摸着沉甸甸的玉玺,袁绍思绪万分,那深埋在心底的野心,再一次变的蠢蠢欲动。
跟袁术不同,袁绍的野心,从来不会表现在脸上。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朝着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皇帝梦——一步步走近。
世人都知道,董卓进京,是何进引来的,乱天下者,何进也!
可只有袁绍自己最清楚,何进的死,是他一手策划的,董卓进京,也是袁绍给何进献的主意。
当时,何进是大将军,权倾朝野,拥兵自重,连灵帝都对他非常忌惮,为了制衡何进,灵帝在西园,成立了八校尉,曹操、袁绍、淳于琼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
灵帝自称是“无上将军’。
言外之意,无上将军比何进的大将军更有威慑力,这个天下,是刘家的,不是你何进的。
只可惜,灵帝才34岁,正当壮年,就死了。
灵帝本来想立刘协为帝,只可惜“议未定,而帝崩!”
死之前,灵帝曾和蹇硕商议,想立刘协为太子,蹇硕回答的很干脆“要立刘协,就必须先除掉何进!”
可惜,走漏了消息,灵帝被何进派人提前毒死,灵帝的死,没有人知道真相,但袁绍平日里一直跟何进走的很近,他早就怀疑是何进搞的鬼。
只不过,灵帝已经死了,再杀何进,拥护刘协登基,困难重重,袁绍才没有那么傻。
灵帝死后,蹇硕想杀何进,拥护刘协,但是他根本就不是何进的对手,袁绍在何进面前大义凌然的说“要尽诛阉宦!”
他和何进想的一样,所以斩杀蹇硕的任务,何进不假思索的交给了袁绍,可是袁绍带人冲进宫中,却只杀了蹇硕一人,其他的太监,他都故意放过了。
张让等人全都吓坏了,为了活命,主动找到何后哭诉,何后找来何进替张让等人求情,何进碍于妹妹的情面,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但他依旧不甘心,因为,他不想重复窦武等人的教训。
宦官和外戚,水火不两立,何进担心,若是放过了宦官,迟早是个威胁。
袁绍先故意放过张让等人,又跑到何进这边唆使他下定决心,要把宦官斩尽杀绝,否则后患无穷。
袁绍这么做,目的就是要让张让等人和何进互相撕咬,他们斗的越狠,袁绍才能从中渔利。
何后态度坚决,见何进渐渐弱了气势,袁绍心中不满,对何进献策说“既然大将军不方便对张让等下手,那就传置找各方诸侯带兵逼宫,到时候太后迫于压力,必然会下令杀掉宦官”
何进当即点头“此计甚妙!”
可惜,何进却不知道,自己早就落入了袁绍设下的圈套。
何进招董卓进京,这是袁绍的主意,当时袁绍把董卓看成了‘自己人’,董卓未发迹之前,曾受过袁隗的提拔,虽然袁绍和何进手里都有兵马,但谁也不想做恶人,只好把这个机会送给了董卓。
接着,袁绍放出风来,张让等人彻底被逼的没有退路,不得不铤而走险,把何进诳进宫中,乱刀砍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