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老实人”的队列里,又加了个黄荣一个,却说问罢了莘迩诸项新政的详情,桓蒙细做思量,复召郗迈、谢执等亲信吏来见,问他们说道:“我久欲效仿定西,改我荆州之弊,行阿瓜诸政於吾州也,今既已尽知阿瓜诸政底细,卿等以为,我可将之移到我荆州来施么?”
谢执摇着蒲扇,说道:“明公对此想必已有斟酌,又何须再问我等?”
桓蒙摸着胡须,瞧了谢执眼,佯笑说道:“我已有斟酌么?无执,那你说,我的斟酌是什么?”
“征虏诸政,泰半可行於陇,不可行於荆也;或有可行於荆者,而我荆实已行之矣,也无须再学。”
“此话怎讲?”
谢执少有的面色严肃,无了平日的浪荡不羁之态,他端坐持扇,侃侃而谈,说道:“三省六部之制,这是中央大政,我荆作为国朝一州,显是无法学之。此三部六部制不可移入我荆也。
“现我朝施行的兵制,源自前代成朝,乃营户制,即专为兵卒设立户籍也,而定西目前正在推行,观征虏之意,似是要推行到整个定西所有州郡的府兵之制,则等於是废弃了营户兵籍,把营户放为编户,然后改从编户齐民中一体抽选兵士,废止兵籍、放营户为民、改从良民中选卒,事关国朝兵制根本,无有朝廷旨意,我荆州焉可擅行学之?此府兵制不可移入我荆也。
“自前代成朝以今,贵贱分明,士庶间隔如天堑,虽然说寒门也许亦有人才,征虏‘武举文考’此制,不失为朝廷补遗选漏的一个办法,然而当权之诸公、上等之士人门户,岂会愿意与贱、庶同伦?此制若贸然行之,一定会激起大乱。此武举文考制不可移入我荆也。
“昨天,明公问黄景桓等征虏新政的时候,我在旁边从头到尾,都细细听了,三省六部、府兵、武举文考三制,一政、一军、一官,可谓是征虏截止眼下所有改革之新政的三个核心,这三个核心我荆州不能学用之,余下的勋官、健儿等制,就算是搬到了我荆州来用,又能有何用呢?……况乎健儿此制,我荆州其实也有,‘西府兵’所以骁勇善战,号为我唐雄师精卒者,不正就是因为我荆州兵中,许多都是南下到此、应募从军的北地流民么?
“是以,下官说,征虏的这些新政,我荆要么是无法学之,要么是我荆已有,不必学之。”
谢执所言,正是桓蒙这几天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他问郗迈,说道:“嘉宾,卿怎么看?”
郗迈操着公鸭嗓子,回答说道:“谢司马所言甚是。”
“你也认为阿瓜的这几项新政,我荆不能学用么?”
郗迈说道:“征虏的这几项新政,之所以能在定西推行,迈以为,是出於两个原因。”
“哪两个原因?”
“一个是‘可以’,一个是‘敢於’。”
“哦?愿闻其详,你仔细说来。”
郗迈应诺,回答说道:“一则,是因为陇州的当权门阀,如宋、氾等家,现今都失意於定西朝廷,征虏一人独大,迈闻之,并且征虏有过曾经冒死救下今定西王的大功,深得定西太后的信任,故是,他可以强行推施新政。此为‘可以’。
“二者,征虏身为侨士,得到了数十年来一直都被陇州土著士人极力打压的在陇侨士之拥护,换言之,也就是说,就算土士抗拒他的新政,他也能以侨士来代替土士行政,无须担忧定西朝廷、州郡的军政诸务陷入混乱、乃至瘫痪,故是,他敢於强行推施新政。此为‘敢於’。”
“可以”也好,“敢於”也罢,都可归结为施行新政的基础。
这两个基础,桓蒙都没有。
第一个基础,桓蒙刚到荆州上任时,倒是被江左朝廷信任的,但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实在太过敏感,加上他“上表即行”的伐蜀之举,而且他还伐蜀成功,以致他威名大震的结果,他现如今早已是失去了信任,是被江左朝廷猜忌的。
第二个基础,单说土著士人与侨士之争的这个现象,以及莘迩、桓蒙两个人的身份,其实谋某种程度上,是挺像的,土士、侨士争权,不止陇州有,江左也有,莘迩、桓蒙的身份,两人都是侨士,却不同的是,江左掌权的是侨士,陇州之前掌权的土士。
这亦即是说,莘迩代表的是被打压的一方,而桓蒙代表的是既得利益的一方,这就造成了: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现有之官僚阶层的强大阻力之时,莘迩可以大胆地启用侨士,换替陇州土士,桓蒙却没办法这样做,他身为侨士,总不能启用江左土士,来取代江左侨士。
桓蒙本就对莘迩的新政极感兴趣,在昨天细问过黄荣等,完全了解到了莘迩诸项新政的内容,及施行后的效果之后,他对之,更是佩服十分,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新政,当真是针对时弊,扭转江左积重的不二良政,究其内心的想法而言,他是非常希望能把之用在荆州的。
听了谢执、郗迈两人的意见,虽是明知大约这些新政,他是用不到荆州了,但他犹不甘心,说道:“三省六部此制,其本质是削相权,崇皇权,行之或者不易,武举文考此制,的确是触犯到了上品名门的利益,行之大约也会不易,此二制且暂不说。
“唯那府兵之制,革弃营户兵籍,改从编户募兵,一者,营户世代为兵,入营户、成兵籍者早就苦不堪言,麾之战斗,往往士气低沉,远不及从流民中招募到的健儿敢战,兵籍确乎是到了应该革弃的时候了!二来,战时召之进战,无事务农於家,农闲之际,由各地的‘郎将府’组织府兵操练,此深合我华夏‘耕战’之传统,是藏兵於民,着实佳政也!
“……无执、嘉宾,卿二人以为,此制我荆州可以学用之么?无执适才言道,此制关系到了我国朝兵制的根本,无朝廷旨意,我荆州自是不能施行,可如我上表朝中的话?如何?”
谢执没有说话,郗迈回答说道:“即便明公上表朝中,只怕也是无用。”
“无用?”
“朝廷不会同意的。”
“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朝廷不会同意?”
郗迈说道:“营户、兵籍此制,为什么会施行,明公比我清楚。前代秦朝末年,与当下相似,也是海内战乱,群雄并起,南北州郡豪强,或挟州自居王侯,或据县称王称霸,几无日不战,於是百姓流离。成武王既是为了解决军粮的供给问题,也是为了消弭流民为患的麻烦,遂设屯田之制,用流民耕种,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些屯田的流民,乃用以行伍之制来做约束。
“此即是营户、兵籍的前身。
“营户、兵籍制度最先设立的时候,不能说是弊政,反而,的确是解决军粮、流民问题的一项良政,可此制确定之后,自此兵是兵,民是民,兵、民分隔,随着时间的推移,营户为兵,为国家服兵役之余,又服劳役,并时而还会被送给离任的长吏充当徒附,实已类同国家之奴婢矣!营户的地位越来越低,乃出现了明公所言之‘士气低沉’等等的弊端现状。
“要说此政是不是到了该革弃的时候呢?的确是到了。
“可问题是,此制用之至今,营户、兵籍者因同国家奴婢之故,早已被良民视之为贱也,良民呼彼等为‘三五门’,不与之通婚,如废弃此制,改从编户齐民中征募兵卒,势必会激起编户齐民的不满和怨言,此其一也;朝廷南迁到建康到现在,在兵源上一直都很紧张,很多的营户被送给了长吏们为奴为婢,南下到江左的流民,大多荫附到了豪强大族的门下,被他们隐匿不报,至若江南本地的百姓,又多不愿应募从军,这就使致就连建康的禁军各营,如今亦不乏空有营名,了无兵卒,甚至干脆把整个营都给裁撤,不再设的,如果於此时,再把作为朝廷主要兵源的营户给主动放弃掉,那朝廷岂不就要成个空壳朝廷了?此其二也。
“因此,迈愚见,便是明公上表朝中,营户此制之废弃、改革,恐怕朝中也不会同意。”
桓蒙说道:“那莘阿瓜,怎么就能在定西渐行废营户、设府兵此举?”
郗迈笑道:“明公,你这是在装糊涂,考较迈么?”
“你说给我听听。”
“缘故有四。”
“哪四个?”
“陇地地处西北偏僻,唐胡杂居已久,民风尚武,且受胡人平时放牧,遇事出战习俗的影响,百姓不排斥从军入伍,非江南之民可比,前代秦朝之时,陇州铁骑就是天下一等的精锐,此其一。定西民少,为了稳定其国的财政税收,从其建国开始,一向在豪强大族隐匿人口此事上,都多有禁令,闻征虏近两年,於此事上更是颇下功夫,不要说隐匿民户了,便是作为‘送故’,送给离任长吏们的营户,他也已经通过王令,命把之悉数放还营中,此即是说,定西募兵的来源基数要比我江左募兵来源的基数好,此其二。”
等郗迈端起茶碗喝了口水,润过嗓子,桓蒙问道:“其三、其四呢?”
“其三,陇地多胡,北山鲜卑、东南诸羌、卢水杂胡等等,我虽不知他们的总数到底多少,然料之,合计至少不下七八万落,定西之兵,何以能独抗四面之虏敌?就是因为他们从这些胡牧中,招募到了大量的战士。废止营户制后,万一不能从编户齐民中招募到足够的士兵,府兵若暂不够用,那定西可以用这些胡牧的兵源来做补充。——这是我江左不能比的。
“其四,就是征虏新政中的‘勋官’和‘健儿’两制了。凡应募入健儿营者,待遇俱高;按‘勋官’之制,升到一定的层级后,就赏赐给其家相对数目的田亩,并免除一定的劳役等,……明公,说到底,这既是征虏在以重赏来激励编户齐民应募从军,同时,其实也是征虏在以此来抬高士兵於世人眼中的地位,扭转当下视兵为贱的风气。”
郗迈说完了四点,总结说道,“明公,此四项,我江左、我荆州一条也无,是因此征虏能在定西废营户,行府兵,而我江左、我荆州却明知征虏此政上好,却也无法学用之也!”
“明知是好,却无法学用。”
桓蒙重复着郗迈的此话,下榻到地,负手踱步到堂门前,望外头江南的初夏天空,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在他心知转来转去,他喃喃说道,“我大唐之积弊,已至如此了么!”
……
大唐的积弊究竟有多严重,比之疆域虽小、民口虽少、富裕虽远不及之,然却风气日新的定西,是不是在政治、军事制度方面越来越落处了下风,桓蒙作为大唐的方镇重臣,他心中自是会有些数,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的这些“数”,还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
若大唐的掌权者,都像桓蒙这般,看到了定西良政的优秀,认识到了大唐的积弊已到极点,已到非改变不可的时刻,或许偏安江左的唐室,还能有再翻身的机会,然而事实,却非如是。
就在桓蒙确定了莘迩的诸项新政,无法学用在荆的第二天,一道文书从建康被送到了江陵。
文书不是给桓蒙的,是给黄荣的。
与其说是一道文书,不如说是一道“檄召”,是以相王程昼的名义,召黄荣等去建康。
谢执摇着蒲扇,说道:“明公对此想必已有斟酌,又何须再问我等?”
桓蒙摸着胡须,瞧了谢执眼,佯笑说道:“我已有斟酌么?无执,那你说,我的斟酌是什么?”
“征虏诸政,泰半可行於陇,不可行於荆也;或有可行於荆者,而我荆实已行之矣,也无须再学。”
“此话怎讲?”
谢执少有的面色严肃,无了平日的浪荡不羁之态,他端坐持扇,侃侃而谈,说道:“三省六部之制,这是中央大政,我荆作为国朝一州,显是无法学之。此三部六部制不可移入我荆也。
“现我朝施行的兵制,源自前代成朝,乃营户制,即专为兵卒设立户籍也,而定西目前正在推行,观征虏之意,似是要推行到整个定西所有州郡的府兵之制,则等於是废弃了营户兵籍,把营户放为编户,然后改从编户齐民中一体抽选兵士,废止兵籍、放营户为民、改从良民中选卒,事关国朝兵制根本,无有朝廷旨意,我荆州焉可擅行学之?此府兵制不可移入我荆也。
“自前代成朝以今,贵贱分明,士庶间隔如天堑,虽然说寒门也许亦有人才,征虏‘武举文考’此制,不失为朝廷补遗选漏的一个办法,然而当权之诸公、上等之士人门户,岂会愿意与贱、庶同伦?此制若贸然行之,一定会激起大乱。此武举文考制不可移入我荆也。
“昨天,明公问黄景桓等征虏新政的时候,我在旁边从头到尾,都细细听了,三省六部、府兵、武举文考三制,一政、一军、一官,可谓是征虏截止眼下所有改革之新政的三个核心,这三个核心我荆州不能学用之,余下的勋官、健儿等制,就算是搬到了我荆州来用,又能有何用呢?……况乎健儿此制,我荆州其实也有,‘西府兵’所以骁勇善战,号为我唐雄师精卒者,不正就是因为我荆州兵中,许多都是南下到此、应募从军的北地流民么?
“是以,下官说,征虏的这些新政,我荆要么是无法学之,要么是我荆已有,不必学之。”
谢执所言,正是桓蒙这几天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他问郗迈,说道:“嘉宾,卿怎么看?”
郗迈操着公鸭嗓子,回答说道:“谢司马所言甚是。”
“你也认为阿瓜的这几项新政,我荆不能学用么?”
郗迈说道:“征虏的这几项新政,之所以能在定西推行,迈以为,是出於两个原因。”
“哪两个原因?”
“一个是‘可以’,一个是‘敢於’。”
“哦?愿闻其详,你仔细说来。”
郗迈应诺,回答说道:“一则,是因为陇州的当权门阀,如宋、氾等家,现今都失意於定西朝廷,征虏一人独大,迈闻之,并且征虏有过曾经冒死救下今定西王的大功,深得定西太后的信任,故是,他可以强行推施新政。此为‘可以’。
“二者,征虏身为侨士,得到了数十年来一直都被陇州土著士人极力打压的在陇侨士之拥护,换言之,也就是说,就算土士抗拒他的新政,他也能以侨士来代替土士行政,无须担忧定西朝廷、州郡的军政诸务陷入混乱、乃至瘫痪,故是,他敢於强行推施新政。此为‘敢於’。”
“可以”也好,“敢於”也罢,都可归结为施行新政的基础。
这两个基础,桓蒙都没有。
第一个基础,桓蒙刚到荆州上任时,倒是被江左朝廷信任的,但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实在太过敏感,加上他“上表即行”的伐蜀之举,而且他还伐蜀成功,以致他威名大震的结果,他现如今早已是失去了信任,是被江左朝廷猜忌的。
第二个基础,单说土著士人与侨士之争的这个现象,以及莘迩、桓蒙两个人的身份,其实谋某种程度上,是挺像的,土士、侨士争权,不止陇州有,江左也有,莘迩、桓蒙的身份,两人都是侨士,却不同的是,江左掌权的是侨士,陇州之前掌权的土士。
这亦即是说,莘迩代表的是被打压的一方,而桓蒙代表的是既得利益的一方,这就造成了: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现有之官僚阶层的强大阻力之时,莘迩可以大胆地启用侨士,换替陇州土士,桓蒙却没办法这样做,他身为侨士,总不能启用江左土士,来取代江左侨士。
桓蒙本就对莘迩的新政极感兴趣,在昨天细问过黄荣等,完全了解到了莘迩诸项新政的内容,及施行后的效果之后,他对之,更是佩服十分,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新政,当真是针对时弊,扭转江左积重的不二良政,究其内心的想法而言,他是非常希望能把之用在荆州的。
听了谢执、郗迈两人的意见,虽是明知大约这些新政,他是用不到荆州了,但他犹不甘心,说道:“三省六部此制,其本质是削相权,崇皇权,行之或者不易,武举文考此制,的确是触犯到了上品名门的利益,行之大约也会不易,此二制且暂不说。
“唯那府兵之制,革弃营户兵籍,改从编户募兵,一者,营户世代为兵,入营户、成兵籍者早就苦不堪言,麾之战斗,往往士气低沉,远不及从流民中招募到的健儿敢战,兵籍确乎是到了应该革弃的时候了!二来,战时召之进战,无事务农於家,农闲之际,由各地的‘郎将府’组织府兵操练,此深合我华夏‘耕战’之传统,是藏兵於民,着实佳政也!
“……无执、嘉宾,卿二人以为,此制我荆州可以学用之么?无执适才言道,此制关系到了我国朝兵制的根本,无朝廷旨意,我荆州自是不能施行,可如我上表朝中的话?如何?”
谢执没有说话,郗迈回答说道:“即便明公上表朝中,只怕也是无用。”
“无用?”
“朝廷不会同意的。”
“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朝廷不会同意?”
郗迈说道:“营户、兵籍此制,为什么会施行,明公比我清楚。前代秦朝末年,与当下相似,也是海内战乱,群雄并起,南北州郡豪强,或挟州自居王侯,或据县称王称霸,几无日不战,於是百姓流离。成武王既是为了解决军粮的供给问题,也是为了消弭流民为患的麻烦,遂设屯田之制,用流民耕种,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些屯田的流民,乃用以行伍之制来做约束。
“此即是营户、兵籍的前身。
“营户、兵籍制度最先设立的时候,不能说是弊政,反而,的确是解决军粮、流民问题的一项良政,可此制确定之后,自此兵是兵,民是民,兵、民分隔,随着时间的推移,营户为兵,为国家服兵役之余,又服劳役,并时而还会被送给离任的长吏充当徒附,实已类同国家之奴婢矣!营户的地位越来越低,乃出现了明公所言之‘士气低沉’等等的弊端现状。
“要说此政是不是到了该革弃的时候呢?的确是到了。
“可问题是,此制用之至今,营户、兵籍者因同国家奴婢之故,早已被良民视之为贱也,良民呼彼等为‘三五门’,不与之通婚,如废弃此制,改从编户齐民中征募兵卒,势必会激起编户齐民的不满和怨言,此其一也;朝廷南迁到建康到现在,在兵源上一直都很紧张,很多的营户被送给了长吏们为奴为婢,南下到江左的流民,大多荫附到了豪强大族的门下,被他们隐匿不报,至若江南本地的百姓,又多不愿应募从军,这就使致就连建康的禁军各营,如今亦不乏空有营名,了无兵卒,甚至干脆把整个营都给裁撤,不再设的,如果於此时,再把作为朝廷主要兵源的营户给主动放弃掉,那朝廷岂不就要成个空壳朝廷了?此其二也。
“因此,迈愚见,便是明公上表朝中,营户此制之废弃、改革,恐怕朝中也不会同意。”
桓蒙说道:“那莘阿瓜,怎么就能在定西渐行废营户、设府兵此举?”
郗迈笑道:“明公,你这是在装糊涂,考较迈么?”
“你说给我听听。”
“缘故有四。”
“哪四个?”
“陇地地处西北偏僻,唐胡杂居已久,民风尚武,且受胡人平时放牧,遇事出战习俗的影响,百姓不排斥从军入伍,非江南之民可比,前代秦朝之时,陇州铁骑就是天下一等的精锐,此其一。定西民少,为了稳定其国的财政税收,从其建国开始,一向在豪强大族隐匿人口此事上,都多有禁令,闻征虏近两年,於此事上更是颇下功夫,不要说隐匿民户了,便是作为‘送故’,送给离任长吏们的营户,他也已经通过王令,命把之悉数放还营中,此即是说,定西募兵的来源基数要比我江左募兵来源的基数好,此其二。”
等郗迈端起茶碗喝了口水,润过嗓子,桓蒙问道:“其三、其四呢?”
“其三,陇地多胡,北山鲜卑、东南诸羌、卢水杂胡等等,我虽不知他们的总数到底多少,然料之,合计至少不下七八万落,定西之兵,何以能独抗四面之虏敌?就是因为他们从这些胡牧中,招募到了大量的战士。废止营户制后,万一不能从编户齐民中招募到足够的士兵,府兵若暂不够用,那定西可以用这些胡牧的兵源来做补充。——这是我江左不能比的。
“其四,就是征虏新政中的‘勋官’和‘健儿’两制了。凡应募入健儿营者,待遇俱高;按‘勋官’之制,升到一定的层级后,就赏赐给其家相对数目的田亩,并免除一定的劳役等,……明公,说到底,这既是征虏在以重赏来激励编户齐民应募从军,同时,其实也是征虏在以此来抬高士兵於世人眼中的地位,扭转当下视兵为贱的风气。”
郗迈说完了四点,总结说道,“明公,此四项,我江左、我荆州一条也无,是因此征虏能在定西废营户,行府兵,而我江左、我荆州却明知征虏此政上好,却也无法学用之也!”
“明知是好,却无法学用。”
桓蒙重复着郗迈的此话,下榻到地,负手踱步到堂门前,望外头江南的初夏天空,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在他心知转来转去,他喃喃说道,“我大唐之积弊,已至如此了么!”
……
大唐的积弊究竟有多严重,比之疆域虽小、民口虽少、富裕虽远不及之,然却风气日新的定西,是不是在政治、军事制度方面越来越落处了下风,桓蒙作为大唐的方镇重臣,他心中自是会有些数,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他的这些“数”,还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
若大唐的掌权者,都像桓蒙这般,看到了定西良政的优秀,认识到了大唐的积弊已到极点,已到非改变不可的时刻,或许偏安江左的唐室,还能有再翻身的机会,然而事实,却非如是。
就在桓蒙确定了莘迩的诸项新政,无法学用在荆的第二天,一道文书从建康被送到了江陵。
文书不是给桓蒙的,是给黄荣的。
与其说是一道文书,不如说是一道“檄召”,是以相王程昼的名义,召黄荣等去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