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庆文不是笨人,又是个开了上帝视角的穿越者,听徐光启简简单单地介绍了一下,便弄清楚了“勘合贸易”的来龙去脉。
可郑芝龙手里的勘合确实不是从姬庆文手里分发的,于是他便问道:“郑船主,你的勘合有没有带在身边,我想看看。”
郑芝龙一面从怀中掏出一只皮夹子,一面试探着说道:“姬大人,像我这样的小海商,一整年也不过弄到一两张勘合而已。可别是假的吧?”说着,便从皮夹子里取出一张黄纸,递给了姬庆文。
姬庆文也是头回看到勘合原件,并不能分出真假来,可勘合之上礼部大印下面盖着的苏州织造衙门关防大印,他却是日日接触的,真假一目了然——果然就是用那颗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印章盖下的。
“这就奇怪了。”姬庆文倒吸一口冷气,“这勘合上的织造衙门大印是真的没错,落款的日期也是上个月,可我赴任织造提督之后,就没有签发过勘合啊。郑船主,你这张勘合,是从哪里得来的?”
郑芝龙伸手取过勘合,又一丝不苟地折叠好,放入皮夹、揣进怀里,这才说道:“不怕姬大人怪罪我。这勘合并非是我从织造衙门里拿来的,而宁波一个买办那里买的,花了我三千两银子呢!”
“真是莫名其妙。”姬庆文蹙眉道,“这段时间织坊绸缎产量高,入库、记账、销账,无时无刻不要用到这可大印,绝不会遗失的啊!”
还是徐光启老谋深算,说道:“记得太祖洪武年间,出过一起‘空印案’,是地方官员为了贪图便宜,故意带了空白文书前去户部销账,待对准了数字之后,再加盖印玺。依老夫看,勘合之事,似乎同‘空印案’情不同而理同……”
“好啊,我想明白了!”被徐光启这一开导,姬庆文已是茅塞顿开,“是郭敬这小子在这里头捣鬼!他拿了勘合,盖了织造衙门的大印,却空着日期又不移交给我,至今还在私自贩卖,这算盘居然打到老子头上来了!”
这几句话,说得徐光启和孙元化深以为然,不住点头。
郑芝龙却有些惶恐,问道:“姬大人,那这张勘合还作数吗?请你看在汤神父和这几位教友的面子上,别给我没收了啊。”
姬庆文摆摆手:“你放心好了。这几位面子大,别说给你没收了,就是你没有,我也要送你几张勘合。可惜了,我现在手里可是一张也没有……”
郑芝龙听了高兴,立即拱手作揖道:“大人一时不知情形,被郭敬偷了个空罢了。可礼部勘合是发给织造衙门的,又不是发给他郭敬的,待到明年,大人手里不就又有了勘合了吗?到时候,大人多赐我一张、两张的,我就受用不尽了。”
“那你放心,我给你留着好了,到时候发了大财,你可别忘了我的好处……”姬庆文一听其中有利可图,眼中立即放出银光,就连嗓音之中也回响着铜板撞击的声音。
那边徐光启提醒道:“大人,你年纪轻轻、前途无量,可别为了这点针头钉尾的小利,就犯了国法啊!”
姬庆文苦笑道:“徐大人,我哪还有什么前途啊?要是现在找不出将绸缎销售出去的门路,那我这织造提督也就坐不稳了。我想着既然这勘合值钱,那我干脆卖了,好歹也换个一两万两银子,给皇上交差。”
郑芝龙没有听过刚才他们的对话,便也不知道织造衙门进贡绸缎滞销的事情。
可他一听这件事情的本末,立即拍着大腿叫道:“哎呀,姬大人怎么不早说!这么多绸缎,何必一定要卖给苏州商会呢?全都给我,我加倍给大人钱。”
“全都要?还加倍?”姬庆文有些怀疑地说道,“我手里的绸缎质量虽好,可若是销售给苏州商会,一匹也就三百两银子上下。你要翻倍收购,就不怕亏了本了?”
郑芝龙笑道:“大人在苏州这里的耳目是清明的,可惜不知道海外的情况啊。中原的绸缎,特别是织造衙门出产的贡品彩织锦缎,放在日本,那可不是按‘匹’来卖的,是按‘尺’来卖的!”
说着,郑芝龙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原来苏州织造衙门出产的彩织锦缎,在市场上并没有规模化的供应,只偶有非正规渠道里——也就是郭敬私下出售——流出来的二三百匹而已。
故而彩织锦缎质量极高、数量又少,价格自然也十分昂贵——若是运到日本,一尺绸缎就值白银一百两,一匹便是一千多两白银,而且往往是供不应求,只要一在市场上出现,就会被一抢而空。
而若是运输到更远的南洋、印度、欧洲,那价格更会成倍上涨。
所以说,郑芝龙即便是用六百两银子一匹的价格购买下这些绸缎,只要运到日本,依旧可以有一半多的利润,他自然是趋之若鹜了。
姬庆文听了,不由得心花怒放:“那好,那好,我……”
话说一半,姬庆文还是举得不能完全信任这个第一次见面的郑芝龙,心中盘算了一下,说道:“我现在先给你五百匹绸缎,你给我三十万两银子。要是这些绸缎销售顺利,我就扩大供应量。说不定还在你的船队里入上一股,将来对你取得勘合都有好处。”
郑芝龙年纪虽轻,却也在海上漂泊了数年,已是个颇为成熟的海商了。
因此他一开始提出的将全部绸缎包圆的计划,也并没有打算姬庆文就这样一口答应下来;现在这位年轻的织造提督,能够打个对折,答应给自己五百匹,他已是十分高兴的了。
于是郑芝龙立即拍着胸脯说道:“大人,不瞒你说,这次我带来的银子一共有三十五万两银子,就是为了在大陆采购货品送到日本去销售的。既然现在有了大人许给我的这些进贡绸缎,那我别的东西也就不用采购了。我的船就停在宁波,大人什么时候派人给我把绸缎送来,我什么时候就把银子送来。”
“宁波?”姬庆文摩挲着手里的望远镜,有些为难地说道,“那也太远了吧?我这里人手不足,你就不能派人来取?”
郑芝龙为难道:“不怕大人笑话。我船上有不少人,是在大明吃了官司、挂着悬赏,实在混不下去的人。他们要是上岸,被人盯上,可就回不去了,要是因此误了姬大人的事情,小人可承担不起啊!”
姬庆文作难道:“可我手里也没人,宁波离苏州那么远,蚂蚁搬家一样一车一车地运输,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
忽听孙元化问道:“飞黄(郑芝龙的字)啊,你知道距离苏州最近的海港在哪里?”
郑芝龙精通海情海况,不假思索地答道:“在松江府,离开这里两百里地。那边有几个捕鱼的港口,足够停我一艘海船了。”
孙元化点头道:“那就好办了。姬大人,两百里地,紧赶慢赶,一两天之内可以打个来回。大人可以发动衙门里全部的织工,一次运输就将全部五百匹绸缎运送到松江府去。郑飞黄先行一步,准备好银两,待绸缎收讫之后,即将银两交给姬大人。姬大人再将银两带回,岂不两全其美?”
“就怕外来的海船擅自停泊在渔港里,地方官员会有话说……”徐光启道。
孙元化却道:“徐老师怕什么?前后就一天的功夫,松江知府调集人马都来不及。”
“可要是消息传到京师呢?就不怕兵部发文来问?”徐光启又问。
可郑芝龙手里的勘合确实不是从姬庆文手里分发的,于是他便问道:“郑船主,你的勘合有没有带在身边,我想看看。”
郑芝龙一面从怀中掏出一只皮夹子,一面试探着说道:“姬大人,像我这样的小海商,一整年也不过弄到一两张勘合而已。可别是假的吧?”说着,便从皮夹子里取出一张黄纸,递给了姬庆文。
姬庆文也是头回看到勘合原件,并不能分出真假来,可勘合之上礼部大印下面盖着的苏州织造衙门关防大印,他却是日日接触的,真假一目了然——果然就是用那颗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印章盖下的。
“这就奇怪了。”姬庆文倒吸一口冷气,“这勘合上的织造衙门大印是真的没错,落款的日期也是上个月,可我赴任织造提督之后,就没有签发过勘合啊。郑船主,你这张勘合,是从哪里得来的?”
郑芝龙伸手取过勘合,又一丝不苟地折叠好,放入皮夹、揣进怀里,这才说道:“不怕姬大人怪罪我。这勘合并非是我从织造衙门里拿来的,而宁波一个买办那里买的,花了我三千两银子呢!”
“真是莫名其妙。”姬庆文蹙眉道,“这段时间织坊绸缎产量高,入库、记账、销账,无时无刻不要用到这可大印,绝不会遗失的啊!”
还是徐光启老谋深算,说道:“记得太祖洪武年间,出过一起‘空印案’,是地方官员为了贪图便宜,故意带了空白文书前去户部销账,待对准了数字之后,再加盖印玺。依老夫看,勘合之事,似乎同‘空印案’情不同而理同……”
“好啊,我想明白了!”被徐光启这一开导,姬庆文已是茅塞顿开,“是郭敬这小子在这里头捣鬼!他拿了勘合,盖了织造衙门的大印,却空着日期又不移交给我,至今还在私自贩卖,这算盘居然打到老子头上来了!”
这几句话,说得徐光启和孙元化深以为然,不住点头。
郑芝龙却有些惶恐,问道:“姬大人,那这张勘合还作数吗?请你看在汤神父和这几位教友的面子上,别给我没收了啊。”
姬庆文摆摆手:“你放心好了。这几位面子大,别说给你没收了,就是你没有,我也要送你几张勘合。可惜了,我现在手里可是一张也没有……”
郑芝龙听了高兴,立即拱手作揖道:“大人一时不知情形,被郭敬偷了个空罢了。可礼部勘合是发给织造衙门的,又不是发给他郭敬的,待到明年,大人手里不就又有了勘合了吗?到时候,大人多赐我一张、两张的,我就受用不尽了。”
“那你放心,我给你留着好了,到时候发了大财,你可别忘了我的好处……”姬庆文一听其中有利可图,眼中立即放出银光,就连嗓音之中也回响着铜板撞击的声音。
那边徐光启提醒道:“大人,你年纪轻轻、前途无量,可别为了这点针头钉尾的小利,就犯了国法啊!”
姬庆文苦笑道:“徐大人,我哪还有什么前途啊?要是现在找不出将绸缎销售出去的门路,那我这织造提督也就坐不稳了。我想着既然这勘合值钱,那我干脆卖了,好歹也换个一两万两银子,给皇上交差。”
郑芝龙没有听过刚才他们的对话,便也不知道织造衙门进贡绸缎滞销的事情。
可他一听这件事情的本末,立即拍着大腿叫道:“哎呀,姬大人怎么不早说!这么多绸缎,何必一定要卖给苏州商会呢?全都给我,我加倍给大人钱。”
“全都要?还加倍?”姬庆文有些怀疑地说道,“我手里的绸缎质量虽好,可若是销售给苏州商会,一匹也就三百两银子上下。你要翻倍收购,就不怕亏了本了?”
郑芝龙笑道:“大人在苏州这里的耳目是清明的,可惜不知道海外的情况啊。中原的绸缎,特别是织造衙门出产的贡品彩织锦缎,放在日本,那可不是按‘匹’来卖的,是按‘尺’来卖的!”
说着,郑芝龙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原来苏州织造衙门出产的彩织锦缎,在市场上并没有规模化的供应,只偶有非正规渠道里——也就是郭敬私下出售——流出来的二三百匹而已。
故而彩织锦缎质量极高、数量又少,价格自然也十分昂贵——若是运到日本,一尺绸缎就值白银一百两,一匹便是一千多两白银,而且往往是供不应求,只要一在市场上出现,就会被一抢而空。
而若是运输到更远的南洋、印度、欧洲,那价格更会成倍上涨。
所以说,郑芝龙即便是用六百两银子一匹的价格购买下这些绸缎,只要运到日本,依旧可以有一半多的利润,他自然是趋之若鹜了。
姬庆文听了,不由得心花怒放:“那好,那好,我……”
话说一半,姬庆文还是举得不能完全信任这个第一次见面的郑芝龙,心中盘算了一下,说道:“我现在先给你五百匹绸缎,你给我三十万两银子。要是这些绸缎销售顺利,我就扩大供应量。说不定还在你的船队里入上一股,将来对你取得勘合都有好处。”
郑芝龙年纪虽轻,却也在海上漂泊了数年,已是个颇为成熟的海商了。
因此他一开始提出的将全部绸缎包圆的计划,也并没有打算姬庆文就这样一口答应下来;现在这位年轻的织造提督,能够打个对折,答应给自己五百匹,他已是十分高兴的了。
于是郑芝龙立即拍着胸脯说道:“大人,不瞒你说,这次我带来的银子一共有三十五万两银子,就是为了在大陆采购货品送到日本去销售的。既然现在有了大人许给我的这些进贡绸缎,那我别的东西也就不用采购了。我的船就停在宁波,大人什么时候派人给我把绸缎送来,我什么时候就把银子送来。”
“宁波?”姬庆文摩挲着手里的望远镜,有些为难地说道,“那也太远了吧?我这里人手不足,你就不能派人来取?”
郑芝龙为难道:“不怕大人笑话。我船上有不少人,是在大明吃了官司、挂着悬赏,实在混不下去的人。他们要是上岸,被人盯上,可就回不去了,要是因此误了姬大人的事情,小人可承担不起啊!”
姬庆文作难道:“可我手里也没人,宁波离苏州那么远,蚂蚁搬家一样一车一车地运输,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
忽听孙元化问道:“飞黄(郑芝龙的字)啊,你知道距离苏州最近的海港在哪里?”
郑芝龙精通海情海况,不假思索地答道:“在松江府,离开这里两百里地。那边有几个捕鱼的港口,足够停我一艘海船了。”
孙元化点头道:“那就好办了。姬大人,两百里地,紧赶慢赶,一两天之内可以打个来回。大人可以发动衙门里全部的织工,一次运输就将全部五百匹绸缎运送到松江府去。郑飞黄先行一步,准备好银两,待绸缎收讫之后,即将银两交给姬大人。姬大人再将银两带回,岂不两全其美?”
“就怕外来的海船擅自停泊在渔港里,地方官员会有话说……”徐光启道。
孙元化却道:“徐老师怕什么?前后就一天的功夫,松江知府调集人马都来不及。”
“可要是消息传到京师呢?就不怕兵部发文来问?”徐光启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