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母亲是请先生教过一些,再大些的时候也粗读过些名家经史,至于简单的下笔书写,倒也应付的来。”
谢离如实说道,记忆中的“自己”,在小时候的确学过一些。
只是家中明明已经非常贫苦,不知道母亲为何还要省出钱粮,请先生教导“自己”。
虽说那些基本的学识,随着“自己”的长大早已忘记。
但是现在的自己,却没有忘掉前世中的那些学识知识。
毕竟那是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六年辛苦学来的!
“嗯……”
朱序低头沉吟,心中也有些奇怪,这谢离生于襄阳,家中确是清清楚楚的黔首布衣,在当下,可以说是与仕途基本无缘,不知为何家中还让他学这些东西。
接着拍了拍谢离道:“既如此,这暗探的人选,我再重新想想。”
谢离暗舒一口气。
虽然说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如果做了卧底,每天提心吊胆,还真不如在城墙上和敌军互射,互砍死的痛快。
“况且在这军中,要找出能识字断句的,还真是颇有难度。这样吧,前日里兵曹中的一书吏不小心死于阵前,你就暂时先去顶了他。每次战事之后,去记录下各营守军中礌石、滚木、箭矢等物资的损耗情况,然后上报于考工室(兵器军备后勤),回去领了军赏,明日便去兵曹任职吧。”
辞别了朱序,谢离缓步下城。
不管怎么说,远离了正面战场,这条命算是相对安全很多了。
城门处阵亡的兵士已经被搬运的差不多,此时都被堆在几辆板车上。
谢离知道,他们基本都是军户,世代为兵的,在这个时代地位实在低的可怜,比一般的农户也低了很多。
此时又是夏日,病菌极易滋生的时期。
所以,应该过不了多时,这些尸体就要被运到某个角落,集体焚烧,然后就地掩埋。
不远处,一阵阵诵经的声音传来,听内容好像是什么:“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应该是类似往生咒一般超度的经语。
谢离来到切近,前方站着五个僧人,和前世中所见的感觉区别很大。
五个都是穿着灰白色的麻布袍子,略显破旧。其中四个年轻僧人头发长有寸余,应该是在秦军围城之下,也没有了多少心思去时时剃发。
只有头前的老僧人看着还算“合格”,头顶锃亮,只是没有记忆中的戒疤。
老僧眉须皆白,眼睛完全不像寻常老人般浑浊,反而如同孩童般明亮,还隐隐透露着许多睿智。脸上一片肃穆,口中默默低语。
佛教在此时虽然已经传入中国已经有了几百多年,但之前多数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谢离的印象中,佛教是从这个时段才开始真正进入大发展的,究其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自东汉末年开始,战乱丛生,军阀混战,到现在已有将近二百年。底层的平民百姓饱经战乱,生活多是穷困潦倒,此时这群僧人所宣扬的西方极乐,以及来世福报等,无疑正中许多贫苦百姓的下怀。
可能是因为才开始发展不长时间,很多僧人的着装、动作、语言等,都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
所以谢离才感觉这些僧人和自己在前世中所了解的有所不同。
咒语渐消,一场极为简单的“法事”算是做完了。
老僧严肃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淡然,眼前成堆的尸体好似对他没有半点影响,面不改色的样子多少让谢离心中有些敬佩。
金庸笔下的得道高僧们,应该都是这个气度吧……
谢离心中不由得这么想到。
只是后面四个年轻僧人的定力却差了很多,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法事”完成之后,连抬头看的勇气都没有了,现在只是期盼着前面的老僧带他们快些回去。
旁边的兵士见法事已毕,互相招呼着,便将这些板车推走了。
老僧收拾心神,转过身来,准备回去。
只是在转头的刹那,看到一旁的谢离,微一错愕之后,淡然的表情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眉头紧锁,好似突然间有了解不开的难题,一时间僵在了那里。
怪哉!怪哉!
“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不知怎的,此子给他的感觉,和那些已经结束因果的将士并没有太多区别。
只是不知为何还能好端端的站在这里。
谢离在这看了好一会儿,没有见到什么特别的事情,甚感无趣,转身正欲回家,正巧看见这老僧疑惑的盯着自己。
拱了拱手,谢离便往城中走去。
“这位将士,且留步。”老僧见他要走,下意识的喊出。
“嗯?”谢离停下脚步:“大师有何事?”
“拙僧释道安,多有冒犯,还请见谅。只是方才看到小将士面相,福禄贵不可言,与我佛也有着莫大的缘分,故此拙僧前来叨扰一番。”
“大师客气了,谢离只不过是这襄阳守备的一卒子而已,与这福禄的缘分可是没有多少。”
谢离微微一笑,没有过多表示,对释道安这个名字好像有那么一丝丝的印象,还是目前这个身体里的那一点印象。心道看面相这种东西不是道士的特长么,怎么这和尚也跟着凑起了热闹,难道寺庙里人手不够,特此过来劝我皈依佛门的?
谢离如实说道,记忆中的“自己”,在小时候的确学过一些。
只是家中明明已经非常贫苦,不知道母亲为何还要省出钱粮,请先生教导“自己”。
虽说那些基本的学识,随着“自己”的长大早已忘记。
但是现在的自己,却没有忘掉前世中的那些学识知识。
毕竟那是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六年辛苦学来的!
“嗯……”
朱序低头沉吟,心中也有些奇怪,这谢离生于襄阳,家中确是清清楚楚的黔首布衣,在当下,可以说是与仕途基本无缘,不知为何家中还让他学这些东西。
接着拍了拍谢离道:“既如此,这暗探的人选,我再重新想想。”
谢离暗舒一口气。
虽然说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如果做了卧底,每天提心吊胆,还真不如在城墙上和敌军互射,互砍死的痛快。
“况且在这军中,要找出能识字断句的,还真是颇有难度。这样吧,前日里兵曹中的一书吏不小心死于阵前,你就暂时先去顶了他。每次战事之后,去记录下各营守军中礌石、滚木、箭矢等物资的损耗情况,然后上报于考工室(兵器军备后勤),回去领了军赏,明日便去兵曹任职吧。”
辞别了朱序,谢离缓步下城。
不管怎么说,远离了正面战场,这条命算是相对安全很多了。
城门处阵亡的兵士已经被搬运的差不多,此时都被堆在几辆板车上。
谢离知道,他们基本都是军户,世代为兵的,在这个时代地位实在低的可怜,比一般的农户也低了很多。
此时又是夏日,病菌极易滋生的时期。
所以,应该过不了多时,这些尸体就要被运到某个角落,集体焚烧,然后就地掩埋。
不远处,一阵阵诵经的声音传来,听内容好像是什么:“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应该是类似往生咒一般超度的经语。
谢离来到切近,前方站着五个僧人,和前世中所见的感觉区别很大。
五个都是穿着灰白色的麻布袍子,略显破旧。其中四个年轻僧人头发长有寸余,应该是在秦军围城之下,也没有了多少心思去时时剃发。
只有头前的老僧人看着还算“合格”,头顶锃亮,只是没有记忆中的戒疤。
老僧眉须皆白,眼睛完全不像寻常老人般浑浊,反而如同孩童般明亮,还隐隐透露着许多睿智。脸上一片肃穆,口中默默低语。
佛教在此时虽然已经传入中国已经有了几百多年,但之前多数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谢离的印象中,佛教是从这个时段才开始真正进入大发展的,究其原因,也很容易理解,自东汉末年开始,战乱丛生,军阀混战,到现在已有将近二百年。底层的平民百姓饱经战乱,生活多是穷困潦倒,此时这群僧人所宣扬的西方极乐,以及来世福报等,无疑正中许多贫苦百姓的下怀。
可能是因为才开始发展不长时间,很多僧人的着装、动作、语言等,都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
所以谢离才感觉这些僧人和自己在前世中所了解的有所不同。
咒语渐消,一场极为简单的“法事”算是做完了。
老僧严肃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淡然,眼前成堆的尸体好似对他没有半点影响,面不改色的样子多少让谢离心中有些敬佩。
金庸笔下的得道高僧们,应该都是这个气度吧……
谢离心中不由得这么想到。
只是后面四个年轻僧人的定力却差了很多,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法事”完成之后,连抬头看的勇气都没有了,现在只是期盼着前面的老僧带他们快些回去。
旁边的兵士见法事已毕,互相招呼着,便将这些板车推走了。
老僧收拾心神,转过身来,准备回去。
只是在转头的刹那,看到一旁的谢离,微一错愕之后,淡然的表情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眉头紧锁,好似突然间有了解不开的难题,一时间僵在了那里。
怪哉!怪哉!
“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不知怎的,此子给他的感觉,和那些已经结束因果的将士并没有太多区别。
只是不知为何还能好端端的站在这里。
谢离在这看了好一会儿,没有见到什么特别的事情,甚感无趣,转身正欲回家,正巧看见这老僧疑惑的盯着自己。
拱了拱手,谢离便往城中走去。
“这位将士,且留步。”老僧见他要走,下意识的喊出。
“嗯?”谢离停下脚步:“大师有何事?”
“拙僧释道安,多有冒犯,还请见谅。只是方才看到小将士面相,福禄贵不可言,与我佛也有着莫大的缘分,故此拙僧前来叨扰一番。”
“大师客气了,谢离只不过是这襄阳守备的一卒子而已,与这福禄的缘分可是没有多少。”
谢离微微一笑,没有过多表示,对释道安这个名字好像有那么一丝丝的印象,还是目前这个身体里的那一点印象。心道看面相这种东西不是道士的特长么,怎么这和尚也跟着凑起了热闹,难道寺庙里人手不够,特此过来劝我皈依佛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