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说服了袁谭?”衙署中,陈默看着李儒递来的竹简,皱眉道。
“许攸此人在冀州身份有些特殊,此人乃袁绍故友,主公应该知晓,当年在洛阳时,许攸、何颙便是袁绍心腹,后来何颙为董卓所杀,许攸却一直跟在袁绍身边,从袁绍尚是渤海太守时便跟随,虽说是颍川出身,不过袁绍麾下的派系之争中,他始终是游离于派系之外的,如今袁绍身死,袁尚、袁谭对他都是以叔礼待之。”李儒点点头。
袁谭被许攸说服全力支持袁尚,这是陈默或曹操都不愿意看到的。
“许攸!”陈默皱眉敲了敲桌面,这也算是老熟人了,看向李儒道:“我记得,许攸此人与田丰、沮授或是颍川士族关系都不是太好。”
“不错,此人自恃是袁绍好友,在袁绍麾下时,便自认高人一等,如今袁绍一死,他又是袁绍托孤之臣,姿态有些张扬,如今更是说服袁谭归顺,据说甚至连袁尚都不放在眼中。”李儒点点头道。
“托孤之臣么?”陈默点点头,手指不急不缓的敲击着桌案,思索道:“权臣?不是这般做的。”
李儒目中精光一闪,有些明白陈默的意思了。
“主公是想……”李儒看向陈默。
“现在还不好说,这件事得谋定而后动。”陈默摇了摇头道:“通知冀州细作,全力调查许攸,就算他为官清正,查他家人,另外暗中试探一下冀州士人的态度。”
他记得当初牧野之战时,冀州后方有过矛盾,许攸家人被审配给捕了,后来还是袁绍将此事揭过。
“喏!”李儒点点头,许攸如今在冀州风头无两,但换个方向看,却也是众矢之的,郭图、辛评自然对许攸没什么好脸色,审配等人之前也跟许攸不和,加上许攸现在不知收敛,虽然功高,但却招了众人厌恶,但若没了许攸,冀州和颍川两派的争斗可能再度复起,尤其是袁谭那性格,挑拨一番,可能比原本造成的混乱更大。
确如陈默所说,这事得好生谋划一番,否则就算成功搬倒许攸,也未必能使袁家二子分裂,一个不好,反而可能让袁尚趁机彻底掌控冀州,等于是给了袁尚整合冀州的时间。
“让人告诉袁谭,就算归顺,但兵权必须抓在自己手中,没有军权在手,不管袁尚对他有任何承诺,到时候袁尚反悔,他都无力反抗。”陈默笑道。
“喏!”李儒点点头,袁谭必须有足够跟袁尚对抗的实力,这是二子反目的前提,否则若袁谭连手中的兵权都交出去,就算扳倒了许攸,最后袁谭有意反抗又如何?根本没力量跟袁尚对抗。
“先就这般吧,做好了这一步,再言其他!”陈默笑道。
“喏!”李儒点头答应一声,告辞离开,这次前去游说的人不是荀攸,而是徐庶,三学纪要之事,荀攸显然并没有跟陈默站在一边,这点陈默不难理解,但眼下双方的信任关系就有些微妙了。
冀州之事虽然着急,但眼下着急也没用,事情得一步步来,李儒和徐庶去办事,这衙署之中就剩下荀攸跟杨修负责处理日常事物,以两人之才,处理这些东西倒是不需要陈默操心。
春日,万物渐醒,北归的群雁穿过辽阔的原野与起伏的山川、丘陵,北邙山外,广博的大河,奔腾不息直向遥远天际。
北邙山以南,居高临下望去,一大片辽阔的平原上,城池、乡庄变得渺小,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往来穿梭的农夫如同蝼蚁般往来不息却又颇为有序,正是春耕时节,经历数年的开垦与耕作,河洛大地上能够利用的田地已经都被开采出来,大地上已经焕发出怏然绿意,生机勃勃,巍峨的关城为这些百姓提供了安心耕作的环境,哪怕这里距离敌人并不远,却依旧繁盛。
点缀在田野间的道路上,不时能够看到策马疾驰而过的巡视将士,作为如今陈默势力的核心亦是前线,洛阳一带的治安可说是整个陈默势力中最好的一处。
南面的洛阳城里,荀攸走在街道上,他能感受到这一切,百姓对于生活的热情是此前灵帝时期所从未有过的,虽然是第一次经历,但其实也不难理解,新秩序的建立,这样的场面是必须的,但往后延续,最终恐怕还会落得跟当年一般的模样,天下似乎就在这盛极而衰再由衰转顺的循环中不断延续。
而每一次由盛转衰,其实就是随着皇权的衰弱而发生,而皇权为何转衰?若与旁人论道,理由很多,外戚、宦官、内宫,甚至可以说天子昏庸无能造成的。
但如果不欺心的话,其实大汉的衰弱,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士权的膨胀,哪怕经过外戚和宦官的打压,但在根本上,士权在汉朝甚至往前推到秦朝,都是一直在膨胀的,但士权盛,皇权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和挤压。
然后党禁就出现了,站在皇室的角度来说,当年党禁其实并没有错,但对士人来说,是错的,就如同这次三学纪要一般。
主公是士人出身没错,但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再是普通士人,说句大不敬的话,说陈默是如今关中天子,其实从实际上来说,也没有错,而更重要的是,这位关中天子无论能力还是智慧都堪称当世顶尖,所以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本,有意识的开始削弱和打压士权,手段却比当年的党禁高多了,是直接从根源上开始限制士权。
暂时主公选择了妥协,但荀攸看的很清楚,这次三学纪要的争端,看似士人赢了,但哪是建立在冀州未曾拿下的前提下,否则不会是这个结果。
三学纪要,未来肯定还会重现,以更强硬的态势出现,到时候才是真正腥风血雨。
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荀攸有些茫然,在这能够遇到一位明主,是幸运同样也是不幸,因为明主通常不会是太仁义的,他们不会允许有不受自己掌控或者说威胁到自己的东西出现,而士权这次的逼迫,显然碰触到了对方的底线,但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辅佐明君匡扶天下,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位智者最大的理想,但天下或许会兴,但代价恐怕是士权的沉沦。
这次跟以往不同,主公手中已经掌握了一股可以彻底跟士权对抗的力量,这次士权被打下去以后,恐怕很难再度辉煌。
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是坚定的站在士权这边亦或是坚定地站在主公这边?这是荀攸如今最大的烦恼,他能够明显感觉到主公对自己的戒备和疏远,原因,便是之前的三学纪要之事。
这关乎到世家根本,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荀家,但荀攸也清楚,如今主公根基已经十分稳固,若能拿下冀州,到时候三学纪要推广,只要稳住十年,扫平天下并非不可能,若真想阻止,就只能选择阻止主公得到冀州。
但这等于是背叛,荀攸的原则,不可能做这种事,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公达先生!”身后响起了杨修的声音,也打断了荀攸的思绪,扭头看去,正看到杨修快步走上来躬身一礼。
“德祖怎在此处?”荀攸还了半礼,疑惑道。
“有些事情,想要请教公达先生。”杨修落了荀攸半个身位,与荀攸走在街道上。
“德祖之才古今少有,有何疑惑?”荀攸笑问道。
“便是三学纪要之事。”杨修一边走一边压低了声音道:“修看得出来,主公这次虽然退让,但却非真心,乃是被迫,日后此事恐怕还会重提,正平先生如今也是抓着此事不放,听说昨日遭人暗杀,却被人救下,跟着御史大夫便被下狱,总觉得此事有些关联,怕是没有这般简单。”
荀攸闻言目光闪了闪,这事他还真不知道,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先生?”杨修疑惑的看着怔怔出神的荀攸,疑惑道。
“无事,御史大夫是以何罪下狱?”荀攸询问道。
“私通袁绍,此外还有私德败坏,德不配位,其府中家人报知,那御史大夫与其兄嫂……”杨修叹了口气,也是服了这些人,天底下这么多女人,干嘛就盯着自家兄弟的女人看,这下子不但官没了,更是名誉扫地也丢了士人颜面:“如今这件事已经在洛阳城中传开。”
荀攸闻言幽幽一叹,士人以德立身,这德行一丢,恐怕御史大夫一家就算日后复起,也难有今日之声威。
而更要命的是,这恐怕就是主公想要的,打击百姓对士人的盲目信任,同时这些被打下去的士人想要重振家门,也只能走三学的路子,主公出招,还真是无声无息,却是直指要害,荀攸相信,这些声名尽毁之人,以后恐怕会成为三学最有力的支持者,只是这真的好么?
“许攸此人在冀州身份有些特殊,此人乃袁绍故友,主公应该知晓,当年在洛阳时,许攸、何颙便是袁绍心腹,后来何颙为董卓所杀,许攸却一直跟在袁绍身边,从袁绍尚是渤海太守时便跟随,虽说是颍川出身,不过袁绍麾下的派系之争中,他始终是游离于派系之外的,如今袁绍身死,袁尚、袁谭对他都是以叔礼待之。”李儒点点头。
袁谭被许攸说服全力支持袁尚,这是陈默或曹操都不愿意看到的。
“许攸!”陈默皱眉敲了敲桌面,这也算是老熟人了,看向李儒道:“我记得,许攸此人与田丰、沮授或是颍川士族关系都不是太好。”
“不错,此人自恃是袁绍好友,在袁绍麾下时,便自认高人一等,如今袁绍一死,他又是袁绍托孤之臣,姿态有些张扬,如今更是说服袁谭归顺,据说甚至连袁尚都不放在眼中。”李儒点点头道。
“托孤之臣么?”陈默点点头,手指不急不缓的敲击着桌案,思索道:“权臣?不是这般做的。”
李儒目中精光一闪,有些明白陈默的意思了。
“主公是想……”李儒看向陈默。
“现在还不好说,这件事得谋定而后动。”陈默摇了摇头道:“通知冀州细作,全力调查许攸,就算他为官清正,查他家人,另外暗中试探一下冀州士人的态度。”
他记得当初牧野之战时,冀州后方有过矛盾,许攸家人被审配给捕了,后来还是袁绍将此事揭过。
“喏!”李儒点点头,许攸如今在冀州风头无两,但换个方向看,却也是众矢之的,郭图、辛评自然对许攸没什么好脸色,审配等人之前也跟许攸不和,加上许攸现在不知收敛,虽然功高,但却招了众人厌恶,但若没了许攸,冀州和颍川两派的争斗可能再度复起,尤其是袁谭那性格,挑拨一番,可能比原本造成的混乱更大。
确如陈默所说,这事得好生谋划一番,否则就算成功搬倒许攸,也未必能使袁家二子分裂,一个不好,反而可能让袁尚趁机彻底掌控冀州,等于是给了袁尚整合冀州的时间。
“让人告诉袁谭,就算归顺,但兵权必须抓在自己手中,没有军权在手,不管袁尚对他有任何承诺,到时候袁尚反悔,他都无力反抗。”陈默笑道。
“喏!”李儒点点头,袁谭必须有足够跟袁尚对抗的实力,这是二子反目的前提,否则若袁谭连手中的兵权都交出去,就算扳倒了许攸,最后袁谭有意反抗又如何?根本没力量跟袁尚对抗。
“先就这般吧,做好了这一步,再言其他!”陈默笑道。
“喏!”李儒点头答应一声,告辞离开,这次前去游说的人不是荀攸,而是徐庶,三学纪要之事,荀攸显然并没有跟陈默站在一边,这点陈默不难理解,但眼下双方的信任关系就有些微妙了。
冀州之事虽然着急,但眼下着急也没用,事情得一步步来,李儒和徐庶去办事,这衙署之中就剩下荀攸跟杨修负责处理日常事物,以两人之才,处理这些东西倒是不需要陈默操心。
春日,万物渐醒,北归的群雁穿过辽阔的原野与起伏的山川、丘陵,北邙山外,广博的大河,奔腾不息直向遥远天际。
北邙山以南,居高临下望去,一大片辽阔的平原上,城池、乡庄变得渺小,更多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往来穿梭的农夫如同蝼蚁般往来不息却又颇为有序,正是春耕时节,经历数年的开垦与耕作,河洛大地上能够利用的田地已经都被开采出来,大地上已经焕发出怏然绿意,生机勃勃,巍峨的关城为这些百姓提供了安心耕作的环境,哪怕这里距离敌人并不远,却依旧繁盛。
点缀在田野间的道路上,不时能够看到策马疾驰而过的巡视将士,作为如今陈默势力的核心亦是前线,洛阳一带的治安可说是整个陈默势力中最好的一处。
南面的洛阳城里,荀攸走在街道上,他能感受到这一切,百姓对于生活的热情是此前灵帝时期所从未有过的,虽然是第一次经历,但其实也不难理解,新秩序的建立,这样的场面是必须的,但往后延续,最终恐怕还会落得跟当年一般的模样,天下似乎就在这盛极而衰再由衰转顺的循环中不断延续。
而每一次由盛转衰,其实就是随着皇权的衰弱而发生,而皇权为何转衰?若与旁人论道,理由很多,外戚、宦官、内宫,甚至可以说天子昏庸无能造成的。
但如果不欺心的话,其实大汉的衰弱,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士权的膨胀,哪怕经过外戚和宦官的打压,但在根本上,士权在汉朝甚至往前推到秦朝,都是一直在膨胀的,但士权盛,皇权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和挤压。
然后党禁就出现了,站在皇室的角度来说,当年党禁其实并没有错,但对士人来说,是错的,就如同这次三学纪要一般。
主公是士人出身没错,但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再是普通士人,说句大不敬的话,说陈默是如今关中天子,其实从实际上来说,也没有错,而更重要的是,这位关中天子无论能力还是智慧都堪称当世顶尖,所以他看到了问题的根本,有意识的开始削弱和打压士权,手段却比当年的党禁高多了,是直接从根源上开始限制士权。
暂时主公选择了妥协,但荀攸看的很清楚,这次三学纪要的争端,看似士人赢了,但哪是建立在冀州未曾拿下的前提下,否则不会是这个结果。
三学纪要,未来肯定还会重现,以更强硬的态势出现,到时候才是真正腥风血雨。
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荀攸有些茫然,在这能够遇到一位明主,是幸运同样也是不幸,因为明主通常不会是太仁义的,他们不会允许有不受自己掌控或者说威胁到自己的东西出现,而士权这次的逼迫,显然碰触到了对方的底线,但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辅佐明君匡扶天下,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位智者最大的理想,但天下或许会兴,但代价恐怕是士权的沉沦。
这次跟以往不同,主公手中已经掌握了一股可以彻底跟士权对抗的力量,这次士权被打下去以后,恐怕很难再度辉煌。
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是坚定的站在士权这边亦或是坚定地站在主公这边?这是荀攸如今最大的烦恼,他能够明显感觉到主公对自己的戒备和疏远,原因,便是之前的三学纪要之事。
这关乎到世家根本,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荀家,但荀攸也清楚,如今主公根基已经十分稳固,若能拿下冀州,到时候三学纪要推广,只要稳住十年,扫平天下并非不可能,若真想阻止,就只能选择阻止主公得到冀州。
但这等于是背叛,荀攸的原则,不可能做这种事,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公达先生!”身后响起了杨修的声音,也打断了荀攸的思绪,扭头看去,正看到杨修快步走上来躬身一礼。
“德祖怎在此处?”荀攸还了半礼,疑惑道。
“有些事情,想要请教公达先生。”杨修落了荀攸半个身位,与荀攸走在街道上。
“德祖之才古今少有,有何疑惑?”荀攸笑问道。
“便是三学纪要之事。”杨修一边走一边压低了声音道:“修看得出来,主公这次虽然退让,但却非真心,乃是被迫,日后此事恐怕还会重提,正平先生如今也是抓着此事不放,听说昨日遭人暗杀,却被人救下,跟着御史大夫便被下狱,总觉得此事有些关联,怕是没有这般简单。”
荀攸闻言目光闪了闪,这事他还真不知道,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先生?”杨修疑惑的看着怔怔出神的荀攸,疑惑道。
“无事,御史大夫是以何罪下狱?”荀攸询问道。
“私通袁绍,此外还有私德败坏,德不配位,其府中家人报知,那御史大夫与其兄嫂……”杨修叹了口气,也是服了这些人,天底下这么多女人,干嘛就盯着自家兄弟的女人看,这下子不但官没了,更是名誉扫地也丢了士人颜面:“如今这件事已经在洛阳城中传开。”
荀攸闻言幽幽一叹,士人以德立身,这德行一丢,恐怕御史大夫一家就算日后复起,也难有今日之声威。
而更要命的是,这恐怕就是主公想要的,打击百姓对士人的盲目信任,同时这些被打下去的士人想要重振家门,也只能走三学的路子,主公出招,还真是无声无息,却是直指要害,荀攸相信,这些声名尽毁之人,以后恐怕会成为三学最有力的支持者,只是这真的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