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春,万物随着寒冬的离去开始慢慢的苏醒,山峦厚积的白雪也在温煦的阳光照耀下,化为涓涓细流滋润着华夏大地,绿芽儿的小草从湿润土壤艰难的钻出......
贞观元年是初唐的开端,经历隋末战乱、突厥入侵的大唐正在舔舐着自己的伤口,轻徭薄赋永远不落时代的善政也以长安为原点辐射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天下。
草长莺飞,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
东都洛阳。
洛阳的南市,商业繁荣,在隋朝时有个好听的名叫封都市。东西南北有两个坊那般大,在其内有各行各业,与长安的西市类似,总共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铺,货贿山积。
虽然杨广在大业年间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拖垮了隋朝,可南起余杭,北到涿郡的大运河却惠利千古。而在其中的东都洛阳更是因此渐渐兴起,逐渐经济上有追起长安的趋势。
一望无际的运河河水上承载着数不清的楼船、艨艟等各种船只,在其中停岸的一艘大船上。几名赤裸着上身,肩上缠着草绳的役夫,双臂肌肉虬节,额头淌着汗水,用力将一包包麻袋从船上卸下。
事后,有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颠了颠钱囊,用手排出三文大钱,递给了役夫,这便是一天的辛苦钱。
一名长相颇为敦厚的役夫,大概有四十多岁,他用手臂擦了擦额头险些滴入眼睛的汗水,然后脏手在褐衣上抹的七八分干净,感激的接过钱财。
“狗剩子,你家娃子已经有十三四岁了,咋不让他出来?你们爷俩一起干,每天至少能有十文钱,熬个几年,到时再买上几亩地......说不定,还能做个地主咧!”一名同乡的人劝道。
叫狗剩子的那名役夫,大名叫周顺子,小名叫狗剩子,毕竟贱名好养活。
他只是憨厚的笑了笑,摇摇头,没有作答。然后不顾同乡人的同情眼神,披上粗布短衣,走进了南市闹区。
到了一个代写书信的摊子,他小心翼翼,像是做贼的从腰间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张,左右看了看,才将纸张递给写字先生,结结巴巴问道:“俺去年长安服劳役,到了蓝田关,想着长安是京师,就一个人摸着黑,在黎明到了长安城......那些长安城的读书人都争相传阅这个东西,俺想着必定是好事,只是估摸听不懂,再加上时间紧就赶紧回乡了......”
去年秋季关中北部遭了突厥人的灾,周顺子就被当地官府征发劳役,修建从洛阳到长安的“铁路”,只是周顺子感到奇怪,那铁路实在不能称之为铁路,就是用几块木头拼接的榫卯结构,上面有的包裹铁皮,有的干脆用砖瓦盖在上面......(瓦片本身就有弧度,将瓦片反过来覆盖在木轨上,就可以达到快速铺盖的效果。牲畜拉的四轮马车,受压平衡下,瓦片还是能承受这个力量的。)
回来的时候,他还顺便搭乘了一下有轨的四轮马车,虽不能说如履平地,但那速度,让周顺子却是叹服不已。
徐先生接过那张脏兮兮的纸张,看了一会,惊道:“这是长安的邸报......上面写官府要组建皇家医学院,然后就是招募各地名医,以及学员,择优者......可进太医署,另有太上皇担任院长,孙思邈担任副院长。
招募名医任教的条件是必须有行医十年以上的经验,待遇与国子监博士相同,而学生年级需在弱冠(二十)以下,八岁以上,熟读经书,到长安另有考核......”
邸报是最早的报纸形式,定期将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的情报,写在竹简上或者绢帛上,然后由信骑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到各地官府。
“俺娃儿跟随徐先生学了能有一两年,不知是否......有机会被招进皇家......医......”
“皇家医学院!“徐先生补充道,他略微有点失望的看着自己颔下的胡须,长叹道:“这是好事,你娃儿有机会出人头地喽!只是可惜在下已经过了年龄,也不会一点医术,要不然定也要前去试试!”
虽然早在隋朝时期就开始了科举取士,但他们这些寒门子弟跟世家子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几乎是被碾压的存在,因此科举早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再加上科举考试,录取的士子每年才几个人?而寒门子弟何其之多,所以用科举当做晋升的扣门砖,概率微乎其微。
考试的难度比后世的高考可大多了,所以最佳的当官路径就是让同族之人举荐,或者前往长安成为国子监监生,毕业后再通过吏部的考核,当一个地方小吏慢慢熬资历。
皇家医学院看似只是个培养郎中的地方,但是没看到太上皇任命院长吗?
那可是天子门生!
至于顾忌当今皇帝陛下?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当饿的头脑发昏之时,有人给你递一块馒头,你难道还会嫌弃馒头太寒酸,没给你鲍鱼鸡翅?
更何况太上皇也已经老矣,皇帝陛下怎么会顾忌他教导出来的学生。
可以说,皇家医学院的建立无疑在秩序森严、固化的大唐社会阶层撕了一个口子,处在底下的社会阶层看到这个缝隙,只会想着挤破脑袋往里面钻,哪里还会考虑那么多东西......
周顺子听到徐先生这么说,兴奋的搓了搓双手,拿起那张邸报就往家里跑。
徐先生见如此,也不生气,含着笑意将放在摊子上的三文大钱收入囊中,换做他,恐怕早就癫疯了吧......
若是他当年有这个机会入国子监,恐怕比周顺子还要高兴一万倍。
“幺儿,幺儿......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读!”周顺子一把推开自家简陋的破木门,眼含热泪的看着正在寒窗下读书的小狗剩子。
同乡的人,包括家族的人,大多都劝阻周顺子让儿子放弃读书。这年头读书和不读书没啥子大区别,毕竟没啥子上升渠道。
周顺子也算过笔账,就这几年给徐先生交的束脩都能给他再续个弦。
但他不后悔,他相信,小狗剩子是个好养活的名,也定然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扛麻袋,周顺子受够了!
贞观元年是初唐的开端,经历隋末战乱、突厥入侵的大唐正在舔舐着自己的伤口,轻徭薄赋永远不落时代的善政也以长安为原点辐射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天下。
草长莺飞,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
东都洛阳。
洛阳的南市,商业繁荣,在隋朝时有个好听的名叫封都市。东西南北有两个坊那般大,在其内有各行各业,与长安的西市类似,总共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铺,货贿山积。
虽然杨广在大业年间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拖垮了隋朝,可南起余杭,北到涿郡的大运河却惠利千古。而在其中的东都洛阳更是因此渐渐兴起,逐渐经济上有追起长安的趋势。
一望无际的运河河水上承载着数不清的楼船、艨艟等各种船只,在其中停岸的一艘大船上。几名赤裸着上身,肩上缠着草绳的役夫,双臂肌肉虬节,额头淌着汗水,用力将一包包麻袋从船上卸下。
事后,有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颠了颠钱囊,用手排出三文大钱,递给了役夫,这便是一天的辛苦钱。
一名长相颇为敦厚的役夫,大概有四十多岁,他用手臂擦了擦额头险些滴入眼睛的汗水,然后脏手在褐衣上抹的七八分干净,感激的接过钱财。
“狗剩子,你家娃子已经有十三四岁了,咋不让他出来?你们爷俩一起干,每天至少能有十文钱,熬个几年,到时再买上几亩地......说不定,还能做个地主咧!”一名同乡的人劝道。
叫狗剩子的那名役夫,大名叫周顺子,小名叫狗剩子,毕竟贱名好养活。
他只是憨厚的笑了笑,摇摇头,没有作答。然后不顾同乡人的同情眼神,披上粗布短衣,走进了南市闹区。
到了一个代写书信的摊子,他小心翼翼,像是做贼的从腰间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张,左右看了看,才将纸张递给写字先生,结结巴巴问道:“俺去年长安服劳役,到了蓝田关,想着长安是京师,就一个人摸着黑,在黎明到了长安城......那些长安城的读书人都争相传阅这个东西,俺想着必定是好事,只是估摸听不懂,再加上时间紧就赶紧回乡了......”
去年秋季关中北部遭了突厥人的灾,周顺子就被当地官府征发劳役,修建从洛阳到长安的“铁路”,只是周顺子感到奇怪,那铁路实在不能称之为铁路,就是用几块木头拼接的榫卯结构,上面有的包裹铁皮,有的干脆用砖瓦盖在上面......(瓦片本身就有弧度,将瓦片反过来覆盖在木轨上,就可以达到快速铺盖的效果。牲畜拉的四轮马车,受压平衡下,瓦片还是能承受这个力量的。)
回来的时候,他还顺便搭乘了一下有轨的四轮马车,虽不能说如履平地,但那速度,让周顺子却是叹服不已。
徐先生接过那张脏兮兮的纸张,看了一会,惊道:“这是长安的邸报......上面写官府要组建皇家医学院,然后就是招募各地名医,以及学员,择优者......可进太医署,另有太上皇担任院长,孙思邈担任副院长。
招募名医任教的条件是必须有行医十年以上的经验,待遇与国子监博士相同,而学生年级需在弱冠(二十)以下,八岁以上,熟读经书,到长安另有考核......”
邸报是最早的报纸形式,定期将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的情报,写在竹简上或者绢帛上,然后由信骑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到各地官府。
“俺娃儿跟随徐先生学了能有一两年,不知是否......有机会被招进皇家......医......”
“皇家医学院!“徐先生补充道,他略微有点失望的看着自己颔下的胡须,长叹道:“这是好事,你娃儿有机会出人头地喽!只是可惜在下已经过了年龄,也不会一点医术,要不然定也要前去试试!”
虽然早在隋朝时期就开始了科举取士,但他们这些寒门子弟跟世家子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几乎是被碾压的存在,因此科举早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再加上科举考试,录取的士子每年才几个人?而寒门子弟何其之多,所以用科举当做晋升的扣门砖,概率微乎其微。
考试的难度比后世的高考可大多了,所以最佳的当官路径就是让同族之人举荐,或者前往长安成为国子监监生,毕业后再通过吏部的考核,当一个地方小吏慢慢熬资历。
皇家医学院看似只是个培养郎中的地方,但是没看到太上皇任命院长吗?
那可是天子门生!
至于顾忌当今皇帝陛下?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当饿的头脑发昏之时,有人给你递一块馒头,你难道还会嫌弃馒头太寒酸,没给你鲍鱼鸡翅?
更何况太上皇也已经老矣,皇帝陛下怎么会顾忌他教导出来的学生。
可以说,皇家医学院的建立无疑在秩序森严、固化的大唐社会阶层撕了一个口子,处在底下的社会阶层看到这个缝隙,只会想着挤破脑袋往里面钻,哪里还会考虑那么多东西......
周顺子听到徐先生这么说,兴奋的搓了搓双手,拿起那张邸报就往家里跑。
徐先生见如此,也不生气,含着笑意将放在摊子上的三文大钱收入囊中,换做他,恐怕早就癫疯了吧......
若是他当年有这个机会入国子监,恐怕比周顺子还要高兴一万倍。
“幺儿,幺儿......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读!”周顺子一把推开自家简陋的破木门,眼含热泪的看着正在寒窗下读书的小狗剩子。
同乡的人,包括家族的人,大多都劝阻周顺子让儿子放弃读书。这年头读书和不读书没啥子大区别,毕竟没啥子上升渠道。
周顺子也算过笔账,就这几年给徐先生交的束脩都能给他再续个弦。
但他不后悔,他相信,小狗剩子是个好养活的名,也定然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扛麻袋,周顺子受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