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县学的生员,怎么又没名没分了呢?
桂志育听的满头雾水,魏铭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两人出了学堂看去,果见两个生面孔站在院子里打量,一个个头矮些的,扯了前面高个子的衣襟。这两人都往桂志育处看来。
“桂教谕,请受学生一礼!”
两人说着,正经行礼,桂志育皱眉,“你二位是?”
高个子笑起来,“在下牛长恭,这位是冯启春,我二人都是本县秀才出身。”
两人瞧打扮确实像是秀才,可张口却不是本地口音。不过,安丘县里有不少人家并不在原籍居住,家中若有读书人,只到考试的时候才回到原籍参加考试,桂志育不认识,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两人看起来二十上下的模样,桂志育在安丘县任职也有几年了,这两人难道早许多年,就曾在洪教谕手下通过童生试?
桂志育分辨不清,也不好贸然说什么,朝着两人点头,引两人往教谕待客的厅堂说话。魏铭不便跟随,照旧回去研读文章,只是多瞧了那高个子牛长恭一眼,面相有些眼熟。
他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
过完年,县学开学的时候,他跟随众生去拜见了那牛知县。
说起来,自牛知县上任,魏铭没见过他几次,他不同于前任李帆李知县,是个懒政的,前世有王复在旁怂恿,没少干坏事,今生没有王复在旁,蔫巴不少,见了众人也仍旧懒散模样,照本宣科地勉力了两句,晓得魏铭是小三元,特特提点了魏铭,说考出好名次,县里有奖励。
旁的学子同他没什么关系,但是魏铭不一样,若是乡试的前几名,甚至说解元出自安丘县,那他牛知县可就一下高光瞩目了,当时魏铭要去游学,牛知县还担心了一番,怕魏铭折在半路上,可惜了一颗好苗子。
眼下魏铭回来,还带了许多书,意气风发的,牛知县替他高兴,“考好了,本官重重有赏!”
魏铭心道有钱自然是好的,谢了牛知县走了。如今回想起来,方才那牛长恭可不就同牛知县长得有几分相像?
魏铭狐疑一阵,约莫过了两刻钟,外边有些走动声,他看去,牛长恭和冯启春快步走了,没多时,温传过来喊他,“教谕让你过去。”
魏铭到的时候,从不轻易动怒的桂志育,竟然一脸怒气,额角突突。
“教谕,这是怎么了?”
桂教谕指了牛长恭和冯启春离去的方向,“你猜他们俩是哪里人?!”
这问法让魏铭愣了一下,两人说是本县学生,至少原籍就是安丘的,现在桂志育这么问,显然两人来历不简单。
“难道是,别省特来乡试的?”
这话说的委婉,桂志育却直接嚷道,“这是冒籍,冒籍!”
所谓冒籍,就是假冒籍贯参加别省乡试。
乡试非是全国举行,是在各省内部举行,所以又称省考,因为在秋天,所以也称为秋闱。乡试通过成为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那便要到京城考。乡试这一关对读书人的要求非常高,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只是个秀才身份,而一旦成为举人,就可以参加选官。
如此,乡试的名额非常有限,每省都有固定的名额,但是各省的情况不尽相同。似读书大省浙江、江西、南直隶,读书风气好,百姓参与高,学风鼎盛,不少秀才都具有举人的资质,但是因为名额限制,竞争十分激烈。
而北地或者一些边境的省份,学风不盛,名额虽然较读书大省稍有减少,但是竞争压力比读书大省小得多,比如山东。其实吸引人的乡试地乃是天子脚下顺天府。京城百姓鱼龙混在,混入一二也无人察觉。
但是山东相较于南方几省,已经是轻松了,南方的学子在本乡受到良好的教育,跑到北地来乡试,考中的几率非常高,而北方的学子却可能因此错失了中举的机会。
这事若是说给崔稚听,她会给一个现代化的同义词——高考移民。
在后世,高考移民管控严格,而在古代的大兴,想管控严格没这么容易。
桂志育气冲冲地同魏铭道,“你可晓得那两人如何说?先说那冯启春,他本是浙江人,上一届乡试在浙江名落孙山,不好生读书,打起了冒籍的主意,竟然让他找出来自家曾祖父曾是山东籍,他现在带着父祖并自己三代回归祖籍,就为了来山东乡试。他无缘无故想迁回来,可不容易,不知道走了哪方门路,竟然真成了!”
魏铭无奈笑笑,人家既然成了,至少明面上成了,还能怎么办?
魏铭劝桂志育消消气,桂志育又说起来牛长恭,“那冯启春还有些山东的血脉,牛长恭可是彻底的冒籍!他正是牛知县的侄儿,这是随知县任上乡试!哪门子规矩?!”
大兴为了避免这些高考移民攀关系打歪主意,一律不许官员子女随迁乡试,就算官做到了京城,考试也要回原籍。子女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个侄儿了。
牛长恭冒籍可是实锤。
桂志育对此不能容忍,“我县学子几多不易,我这个做教官的都看在眼里。就说你从扬州带回来那些时文,山东地方何曾有?他们见了这些书,如同钻进了黄金屋,这等不易,如何同南方学子作比?他们二人若都过了,这名次的缺额还不是山东学子受了亏?”
魏铭特特看了桂志育一眼,“恐怕那牛长恭和冯启春不这么认为。”
“确实。”桂志育有点泄气,叹了一声,“那牛长恭先就笑嘻嘻地,说必然加倍努力考过,到时候为我脸上长光!”
两人是以安丘县秀才的名义考试,若都过了,桂志育的学政履历上可能添上一笔功,他盼着以政绩获得再次会试的机会,这对于他来说利远大于弊。
这就是为何冒籍之事屡禁不止的缘故。
大多数的教谕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谕不说,本地生员也难以闹出水花来,莫名被侵占了多少名额,就不得而知了。
桂志育听的满头雾水,魏铭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两人出了学堂看去,果见两个生面孔站在院子里打量,一个个头矮些的,扯了前面高个子的衣襟。这两人都往桂志育处看来。
“桂教谕,请受学生一礼!”
两人说着,正经行礼,桂志育皱眉,“你二位是?”
高个子笑起来,“在下牛长恭,这位是冯启春,我二人都是本县秀才出身。”
两人瞧打扮确实像是秀才,可张口却不是本地口音。不过,安丘县里有不少人家并不在原籍居住,家中若有读书人,只到考试的时候才回到原籍参加考试,桂志育不认识,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两人看起来二十上下的模样,桂志育在安丘县任职也有几年了,这两人难道早许多年,就曾在洪教谕手下通过童生试?
桂志育分辨不清,也不好贸然说什么,朝着两人点头,引两人往教谕待客的厅堂说话。魏铭不便跟随,照旧回去研读文章,只是多瞧了那高个子牛长恭一眼,面相有些眼熟。
他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
过完年,县学开学的时候,他跟随众生去拜见了那牛知县。
说起来,自牛知县上任,魏铭没见过他几次,他不同于前任李帆李知县,是个懒政的,前世有王复在旁怂恿,没少干坏事,今生没有王复在旁,蔫巴不少,见了众人也仍旧懒散模样,照本宣科地勉力了两句,晓得魏铭是小三元,特特提点了魏铭,说考出好名次,县里有奖励。
旁的学子同他没什么关系,但是魏铭不一样,若是乡试的前几名,甚至说解元出自安丘县,那他牛知县可就一下高光瞩目了,当时魏铭要去游学,牛知县还担心了一番,怕魏铭折在半路上,可惜了一颗好苗子。
眼下魏铭回来,还带了许多书,意气风发的,牛知县替他高兴,“考好了,本官重重有赏!”
魏铭心道有钱自然是好的,谢了牛知县走了。如今回想起来,方才那牛长恭可不就同牛知县长得有几分相像?
魏铭狐疑一阵,约莫过了两刻钟,外边有些走动声,他看去,牛长恭和冯启春快步走了,没多时,温传过来喊他,“教谕让你过去。”
魏铭到的时候,从不轻易动怒的桂志育,竟然一脸怒气,额角突突。
“教谕,这是怎么了?”
桂教谕指了牛长恭和冯启春离去的方向,“你猜他们俩是哪里人?!”
这问法让魏铭愣了一下,两人说是本县学生,至少原籍就是安丘的,现在桂志育这么问,显然两人来历不简单。
“难道是,别省特来乡试的?”
这话说的委婉,桂志育却直接嚷道,“这是冒籍,冒籍!”
所谓冒籍,就是假冒籍贯参加别省乡试。
乡试非是全国举行,是在各省内部举行,所以又称省考,因为在秋天,所以也称为秋闱。乡试通过成为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那便要到京城考。乡试这一关对读书人的要求非常高,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只是个秀才身份,而一旦成为举人,就可以参加选官。
如此,乡试的名额非常有限,每省都有固定的名额,但是各省的情况不尽相同。似读书大省浙江、江西、南直隶,读书风气好,百姓参与高,学风鼎盛,不少秀才都具有举人的资质,但是因为名额限制,竞争十分激烈。
而北地或者一些边境的省份,学风不盛,名额虽然较读书大省稍有减少,但是竞争压力比读书大省小得多,比如山东。其实吸引人的乡试地乃是天子脚下顺天府。京城百姓鱼龙混在,混入一二也无人察觉。
但是山东相较于南方几省,已经是轻松了,南方的学子在本乡受到良好的教育,跑到北地来乡试,考中的几率非常高,而北方的学子却可能因此错失了中举的机会。
这事若是说给崔稚听,她会给一个现代化的同义词——高考移民。
在后世,高考移民管控严格,而在古代的大兴,想管控严格没这么容易。
桂志育气冲冲地同魏铭道,“你可晓得那两人如何说?先说那冯启春,他本是浙江人,上一届乡试在浙江名落孙山,不好生读书,打起了冒籍的主意,竟然让他找出来自家曾祖父曾是山东籍,他现在带着父祖并自己三代回归祖籍,就为了来山东乡试。他无缘无故想迁回来,可不容易,不知道走了哪方门路,竟然真成了!”
魏铭无奈笑笑,人家既然成了,至少明面上成了,还能怎么办?
魏铭劝桂志育消消气,桂志育又说起来牛长恭,“那冯启春还有些山东的血脉,牛长恭可是彻底的冒籍!他正是牛知县的侄儿,这是随知县任上乡试!哪门子规矩?!”
大兴为了避免这些高考移民攀关系打歪主意,一律不许官员子女随迁乡试,就算官做到了京城,考试也要回原籍。子女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个侄儿了。
牛长恭冒籍可是实锤。
桂志育对此不能容忍,“我县学子几多不易,我这个做教官的都看在眼里。就说你从扬州带回来那些时文,山东地方何曾有?他们见了这些书,如同钻进了黄金屋,这等不易,如何同南方学子作比?他们二人若都过了,这名次的缺额还不是山东学子受了亏?”
魏铭特特看了桂志育一眼,“恐怕那牛长恭和冯启春不这么认为。”
“确实。”桂志育有点泄气,叹了一声,“那牛长恭先就笑嘻嘻地,说必然加倍努力考过,到时候为我脸上长光!”
两人是以安丘县秀才的名义考试,若都过了,桂志育的学政履历上可能添上一笔功,他盼着以政绩获得再次会试的机会,这对于他来说利远大于弊。
这就是为何冒籍之事屡禁不止的缘故。
大多数的教谕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谕不说,本地生员也难以闹出水花来,莫名被侵占了多少名额,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