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都城,临淄王宫。
在听到了赵韩魏三国悍然来袭的消息之后,齐王顿时就慌了神,火速召集了众多齐国重臣入宫议事。
“后胜,你来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齐王显然是动了震怒,一上来就将矛头对准了后胜。
人参的生意是后胜在操持,走私武器的生意也是后胜暗中和赵国武信君接触,现在赵国人竟然背信弃义的打过来了,齐王不找后胜才怪。
后胜也是满头大汗,心中大骂赵括不已,嘴上则是为了自己而竭力辩解:“大王,那赵国人连臣都瞒得死死的,臣也写信给武信君质问过,但完全都是石沉大海啊。
哦对了,臣刚刚还收到武信君那边人的传话,说这一次的决定并非他能够做出,他也是无能为力啊。”
齐王破口大骂:“好轻松的一个无能为力!这个赵括,亏寡人那么看好他把妹妹都嫁给了他,他就是这么对待寡人和齐国的?
早知如此,寡人便让他爱哪凉快死哪去!”
一番大骂之后,齐王怒气稍稍平息了不少,冷冷的看着大殿之中的诸多齐国重臣,道:“事到如今,诸卿有什么主意来解决危机?”
后胜这个时候自然是紧紧的闭上了嘴巴,这位齐国相邦论到享乐手段绝对不做第二人想,但要是说到这种正儿八经的国家大事那还是算了。
好在,齐国也并非就完全没有人才了。
一名年纪大约在四十来岁、身材颇为魁梧的齐国重臣站了起来,沉声道:“大王,臣认为事情其实还并没有到最糟糕的情况。”
齐王看着这位齐国重臣,眼睛顿时一亮,道:“匡梁大司马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这个匡梁的出身也是很不凡的,匡梁的父亲匡章是齐宣王时代的天下名将,曾经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威逼咸阳,迫使当时在位的秦昭王嬴稷不得不割地求和。
简单的说,匡章匡梁父子在齐国之中的地位就类似于赵奢赵括父子在赵国之中的地位,以战绩而论的话两位父辈算是同一等,但匡梁比起赵括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当然谁也没办法和赵括这种妖孽级别的人物相比,而且赵括也不是齐国的,所以匡梁自然还是能坐稳齐国头号大将的位置。
匡梁缓缓说道:“大王,如今赵国带着韩魏两国来势汹汹,单单靠着我们大齐是不可能打赢这一仗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向其他的诸侯求援!”
齐王点头道:“向谁求援?”
匡梁道:“如果大齐被灭亡了,那燕国就成为了赵国的盘中餐,燕王并非傻子所以才会在之前拒绝了赵国的结盟要求,因此这一次燕国一定会站在大齐这一边的。”
匡梁的话让齐王眼中顿时多了几分希望,迫不及待的问道:“还有其他国家能争取吗?”
匡梁继续道:“有。
秦国是赵国的死敌,只要听到赵国出兵东部的消息之后秦国必然也会出兵进攻赵国河东郡以收复故土,如此一来必然能够极大的吸引赵国的注意力,让赵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之中。
除此之外楚国也是大齐的盟国,作为老牌霸主楚国想必也不会坐视赵国一家独大,所以楚国也是很有可能支援大齐的。”
齐王沉思片刻,道:“秦国和赵国是死敌这个自不用说,楚国不是刚刚才和武信君赵括缔结盟约吗?”
匡梁笑道:“大王难道忘了吗?
楚国和武信君赵括缔结的是攻击秦国的盟约,可现在赵国却来攻击大齐,这其实就是赵国违约在先!楚王对此必然十分恼怒,上一次武信君出使时楚国之中就已经有了反对和抑制赵国的声音,这一次赵国背盟一定会让楚王转变立场的。
这样一来,大齐坐拥燕国、秦国和楚国三大盟友,难道还害怕赵国不成?”
匡梁一番分析让齐王不由得有了一种拨云见雾之感,但他依旧有些不淡定:“赵国雄师可是天下第一强军……”匡梁自信满满的拍着胸脯:“大王,赵国强乃是因为有武信君罢了!如今率军前来的又并非武信君赵括,我大齐坐拥众多盟友,又有何惧怕呢?”
齐王一拍大腿,笑道:“对啊,寡人怎么忘了呢?
匡梁大司马,你就作为大齐的主帅出征,去迎战廉颇吧!”
当天,齐国使者火速从临淄出发,直奔燕国首都蓟城和楚国首都陈城而去。
刚刚继位的燕王十分隆重的招待了齐国使者,并当场和齐国缔结盟约,派出了亚卿剧辛率领八万燕国军队南下支援齐国。
于此同时,齐国也是举国之力到处征兵,终于组织起了一支整整十八万的军队,在齐国大司马匡梁的率领下火速西进,准备抵御赵韩魏三国联军的攻势。
至此,七雄之中已经有五个国家加入了这场大战之中,还有楚国和秦国没有做出决定。
楚国的决定来得同样很快。
楚王在和赵括结盟之后一心希望能够和赵国一起西进伐秦去收复楚国被秦国侵占的南阳郡和南郡,但结果等来的却是赵国攻齐的消息。
楚王顿时就是勃然大怒,召来了当时力主和赵国结盟的春申君狠狠的训斥了一番。
因此,等到齐国使者来陈城时,楚王同样是立刻接见了齐国使者。
春申君虽然因为收到了赵括的信,念在赵括人情的份上竭力反对援助齐国,但最终还是在楚王的决定下不得不屈服。
楚国和齐国同样定下盟约,出兵十万援助齐国!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华夏七雄之间的局势瞬间峰回路转。
仔细一算,齐、燕、楚三国联军的数量加起来达到了三十六万,反超了赵韩魏三国联军的三十万。
齐国由原本瑟瑟发抖的孤家寡人突然一下子就变得颇具实力了,甚至还有希望反杀!要知道,这个时候赵国的死敌秦国还没有宣布任何决定呢。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赵国太后韩姬也坐不住了,火速召集赵国重臣开始了又一次的廷议。
在听到了赵韩魏三国悍然来袭的消息之后,齐王顿时就慌了神,火速召集了众多齐国重臣入宫议事。
“后胜,你来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齐王显然是动了震怒,一上来就将矛头对准了后胜。
人参的生意是后胜在操持,走私武器的生意也是后胜暗中和赵国武信君接触,现在赵国人竟然背信弃义的打过来了,齐王不找后胜才怪。
后胜也是满头大汗,心中大骂赵括不已,嘴上则是为了自己而竭力辩解:“大王,那赵国人连臣都瞒得死死的,臣也写信给武信君质问过,但完全都是石沉大海啊。
哦对了,臣刚刚还收到武信君那边人的传话,说这一次的决定并非他能够做出,他也是无能为力啊。”
齐王破口大骂:“好轻松的一个无能为力!这个赵括,亏寡人那么看好他把妹妹都嫁给了他,他就是这么对待寡人和齐国的?
早知如此,寡人便让他爱哪凉快死哪去!”
一番大骂之后,齐王怒气稍稍平息了不少,冷冷的看着大殿之中的诸多齐国重臣,道:“事到如今,诸卿有什么主意来解决危机?”
后胜这个时候自然是紧紧的闭上了嘴巴,这位齐国相邦论到享乐手段绝对不做第二人想,但要是说到这种正儿八经的国家大事那还是算了。
好在,齐国也并非就完全没有人才了。
一名年纪大约在四十来岁、身材颇为魁梧的齐国重臣站了起来,沉声道:“大王,臣认为事情其实还并没有到最糟糕的情况。”
齐王看着这位齐国重臣,眼睛顿时一亮,道:“匡梁大司马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这个匡梁的出身也是很不凡的,匡梁的父亲匡章是齐宣王时代的天下名将,曾经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威逼咸阳,迫使当时在位的秦昭王嬴稷不得不割地求和。
简单的说,匡章匡梁父子在齐国之中的地位就类似于赵奢赵括父子在赵国之中的地位,以战绩而论的话两位父辈算是同一等,但匡梁比起赵括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当然谁也没办法和赵括这种妖孽级别的人物相比,而且赵括也不是齐国的,所以匡梁自然还是能坐稳齐国头号大将的位置。
匡梁缓缓说道:“大王,如今赵国带着韩魏两国来势汹汹,单单靠着我们大齐是不可能打赢这一仗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向其他的诸侯求援!”
齐王点头道:“向谁求援?”
匡梁道:“如果大齐被灭亡了,那燕国就成为了赵国的盘中餐,燕王并非傻子所以才会在之前拒绝了赵国的结盟要求,因此这一次燕国一定会站在大齐这一边的。”
匡梁的话让齐王眼中顿时多了几分希望,迫不及待的问道:“还有其他国家能争取吗?”
匡梁继续道:“有。
秦国是赵国的死敌,只要听到赵国出兵东部的消息之后秦国必然也会出兵进攻赵国河东郡以收复故土,如此一来必然能够极大的吸引赵国的注意力,让赵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之中。
除此之外楚国也是大齐的盟国,作为老牌霸主楚国想必也不会坐视赵国一家独大,所以楚国也是很有可能支援大齐的。”
齐王沉思片刻,道:“秦国和赵国是死敌这个自不用说,楚国不是刚刚才和武信君赵括缔结盟约吗?”
匡梁笑道:“大王难道忘了吗?
楚国和武信君赵括缔结的是攻击秦国的盟约,可现在赵国却来攻击大齐,这其实就是赵国违约在先!楚王对此必然十分恼怒,上一次武信君出使时楚国之中就已经有了反对和抑制赵国的声音,这一次赵国背盟一定会让楚王转变立场的。
这样一来,大齐坐拥燕国、秦国和楚国三大盟友,难道还害怕赵国不成?”
匡梁一番分析让齐王不由得有了一种拨云见雾之感,但他依旧有些不淡定:“赵国雄师可是天下第一强军……”匡梁自信满满的拍着胸脯:“大王,赵国强乃是因为有武信君罢了!如今率军前来的又并非武信君赵括,我大齐坐拥众多盟友,又有何惧怕呢?”
齐王一拍大腿,笑道:“对啊,寡人怎么忘了呢?
匡梁大司马,你就作为大齐的主帅出征,去迎战廉颇吧!”
当天,齐国使者火速从临淄出发,直奔燕国首都蓟城和楚国首都陈城而去。
刚刚继位的燕王十分隆重的招待了齐国使者,并当场和齐国缔结盟约,派出了亚卿剧辛率领八万燕国军队南下支援齐国。
于此同时,齐国也是举国之力到处征兵,终于组织起了一支整整十八万的军队,在齐国大司马匡梁的率领下火速西进,准备抵御赵韩魏三国联军的攻势。
至此,七雄之中已经有五个国家加入了这场大战之中,还有楚国和秦国没有做出决定。
楚国的决定来得同样很快。
楚王在和赵括结盟之后一心希望能够和赵国一起西进伐秦去收复楚国被秦国侵占的南阳郡和南郡,但结果等来的却是赵国攻齐的消息。
楚王顿时就是勃然大怒,召来了当时力主和赵国结盟的春申君狠狠的训斥了一番。
因此,等到齐国使者来陈城时,楚王同样是立刻接见了齐国使者。
春申君虽然因为收到了赵括的信,念在赵括人情的份上竭力反对援助齐国,但最终还是在楚王的决定下不得不屈服。
楚国和齐国同样定下盟约,出兵十万援助齐国!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华夏七雄之间的局势瞬间峰回路转。
仔细一算,齐、燕、楚三国联军的数量加起来达到了三十六万,反超了赵韩魏三国联军的三十万。
齐国由原本瑟瑟发抖的孤家寡人突然一下子就变得颇具实力了,甚至还有希望反杀!要知道,这个时候赵国的死敌秦国还没有宣布任何决定呢。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赵国太后韩姬也坐不住了,火速召集赵国重臣开始了又一次的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