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排完了春申君之后,赵括接下来的精力就全部都投入到了,处理赵国内政之中。
坦白的说,赵国的内政其实还是比较难处理的。
现在的赵国已经是华夏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国家,面积已经超过了400万平方公里,马上就要接近500万平方公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控制这么多的国土和臣民,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这些国土和臣民大部分都是赵括在过去的十年里陆续征服的时候,这个挑战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了。
但是好在赵克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毫无头绪,恰恰相反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之中,赵国一直在十分积极的扩张者,所以赵国人早就已经对如何统治新的领地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
尤其是一批又一批学宫之中的毕业士子离开了邯郸,奔向赵国各地区出任官员之后,这种情况更是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由于在学宫之中接受了十分系统的理论培训,这些士子们大部分都是拥有着很强的理论知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会在地方上碰到或大或小的困难,但是凭借着这些知识,他们往往都能够在战胜这些困难之后,能力获得一个更加大幅度的提升。
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学宫之中的学者们,对于究竟要如何培训出一个足够成熟的官员,也同样都有了各自不同的这么一个心得体会。
早在学宫刚刚成立的时候,赵括就已经告诉学宫之中的各家学者们,学宫之中究竟是谁来当家作主,这其实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谁家的人在毕业之后能够对赵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无论是儒家法家道家还是墨家,大部分的学宫流派都是以培养一个官员,然后慢慢的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目标。
当这些九流十家的官员们纷纷进入到地方去,按照各自学派的思想来治理当地的时候,理论和实践就产生了交汇。
当理论和实践真正的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这才是人们常说的经世致用。
在这之前九流十家的学宫流派学者们,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是先说服国君,然后等到国军采纳他们的思想之后,这个学派的人才能够获得当官的机会。
但是这样做其实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这是学者们首先是要和国君们说理论,但是呢,国君们作为具体事务的处理者,他们其实很多时候对于理论并不感冒,而是更希望能够看到这个理论的作用,能够看到这个理论究竟能对自己的国家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好的效果。
赵括的这个模式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赵括不看谁家的理论更为先进,而是看谁加的官当得更加的出色,谁家的官政绩更好,谁家的官能够把地方发展的更加的富庶。
简单的说就是一切由老百姓说话,只要老百姓在这个官员的带领下生活变好了,那就说明这个官员是有用的,也说明了这个官员背后的流派是相对于赵国是有用的。
赵括的这个选择标准得到了学宫之中几乎所有流派的赞同,这些流派的学者们一个个都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同时也是心高气傲,都觉得自家的思想绝对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最后选择,如今赵括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当然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现出自己这个流派的真正能力。
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下来,有些流派确实也是被证明并不适合当官,比如说农家的官员虽然能够帮助地方上的百姓们发展这么一个工作,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仅仅只重视工作,这就导致了地方上的其他秩序,都是一团乱麻。
简单的说就是除了种田之外啥也不行,想要收税也没有收起来,想要组织征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于是乎,在这么一个政绩的压力下,农家的官员们不得不开始向法家靠拢,尝试着采取法家的制度来约束地方,从而让地方除了在发展农业之外,能够靠法律和秩序,把税收以及征兵的效果给搞好起来。
又比如说儒家儒家原本是最重视道德教育,同时也是非常重视家族的这么一个存在,所以说在儒家官员的治下,家族的力量是比较能够容易扩展的。
同时一名儒家官员可能往往也只会和家族之中的族长进行接触,至于家族内部的事情就交给族长来处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官员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地方上大量家族的支持,但是随之而来的事情却也出现了,那就是家族内部由于族长一言九鼎,所以往往会因为主张的个人喜好而出现许多利益分配不清,甚至是涉及人命的案件。
如果是在儒家一手遮天的后世,这种事情其实很容易就能够搞清楚,毕竟儒家能够很轻易的控制住所有人的思想,只需要确立族长的权威,维持住对地方的统治,获得税收和兵役就足够了,死几个人这都无关紧要。
但是在这个时代,由于其他流派的官员,可是一直都在紧紧的盯着儒家这个学宫之中的最大流派,所以说这些事情往往很容易就会被其他流派的官员在上计的时候给捅出来,对于儒家官员们上计时候的政绩统计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事情,儒家的官员们也不得不开始尝试借助法律来直接介入其中一些案件这种,并且因此而对族长们的利益产生了损害。
需要带字的效果就是慢慢的,儒家的官员们和族长之间的联盟不再那么的牢固了,出现了许多的裂痕,甚至在许多地方,族长还和儒家的官员直接翻了脸。
但不管怎么说,儒家确实是依靠着这种对发家的融合,在地方上稳稳的站住了脚跟,并且将势力慢慢的扩展到了赵国的中枢。
赵括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是发出了感慨。
在历史上儒家和法家就曾经进行过一次合流,不过那是在汉朝时候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在赵括无意之间的推动下,居然提前了几百年就出现了。
对于赵括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赵括希望看到的事情,作为一名统治者最讲究的就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面唱红脸,一面唱白脸。
儒家讲究的是教化,比较适合在统治的过程中扮演温和的一面,而法家讲究的就是法律比较适合再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严厉的一面。
如果过于温和就会导致地方上的势力尾大不掉,最终对中央王朝造成威胁,并且太过温和的教化,还会导致整个民族丧失进取的锐气,最后被别的外来入侵民族吊打。
但是如果一昧的讲究严厉,一昧的像法家那样以军功控制一切的话,那肯定也是不行的,历史上短命的大秦王朝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所以说赵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点,把它们有效地融合起来。
这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宣帝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曾经说出来的一句话。
“我汉家天下,本以霸王道杂之!”
所谓的霸道指的就是法家,而所谓的王道所指的就是儒家,只有把这两家给融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华夏盛世底蕴所在。
不管怎么说,在赵括的殚精竭力通知之下,整个赵国还是确实以一个非常迅猛的速度融合了起来。
当然了,想要彻底的把这些征服土地完全融入,并且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自认为是华夏人,这还是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甚至是好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赵括觉得自己这个基础是已经打的非常的扎实了,只要后人不做死的话,绝对问题不大。
不知不觉间一年时间又这么过去了,冬天再一次的到来。
和之前相比,今年赵国的冬天依然是非常的寒冷,但是邯郸城之中的冻死人数却大幅度的减少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年在赵括的命令下,赵国官府出动了大量的人手和资源,对那些没有能力撑过冬天的平民百姓进行了救助。
不救助不知道,真正的实施了救助之后,赵括一算成本也是吓了一跳。
并不是说这个成本太高,恰恰相反,其实这个成本一点都不高。
只是需要一些木材,还有一些能够御寒的衣物以及足够的粮食就行了。
有人就要问了,如果说成本并不高的话,那么历史上为什么很多的地方官员都会说没有能力去救治灾民呢?
这就要涉及到一个平时准备的制度问题了,说白了如果说平时在财政之中就预留了一部分能够救治灾民的资源和资金的话,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动用起来当然就毫无问题。
但是如果地方官们为了政绩或者处于贪污腐败的原因,导致这些救治灾民的资源和资金并没有出现过,那么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大问题。
很多王朝地方官们其实都并没有这种救治灾民的预防意识,他们大部分都是把资金挪用去了其他的地方,为了让自己的政绩变得更好,或者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赵括的话,由于他就在邯郸这里,可以说是天子脚下,再加上赵括刚刚获取了权力,对于整个邯郸的掌控是最强大的,所以说没有人能够在赵括的眼皮子底下搞出什么幺蛾子,救治灾民的工作自然也就非常的顺利。
为了确保在地方上救治灾民也同样顺利,赵括也是将夜莺的力量给大量的发动了起来。
在地方上悄悄的进行各种各样的明察暗访。
总体而言,由于赵括如今麾下的官员都属于是新上任不久,再加上这些官员们很多都想着要在赵括面前好好表现的缘故,所以说赵国的大部分地方对于灾民的救助都是比较顺利的。
只有一小部分地方的官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渎职,而这些家伙也是理所当然的就被赵括给撸掉了官帽。
有些严重的还直接在监狱之中被审问,最后被砍头。
如果在这个时候搞一个问卷调查的话,那么赵括这一年的执政所获得满意度其实是相当高的。
仔细想想就知道,在这一年之中赵括不但成功的稳固了权力,同时还发动了对外战争,夺取了楚国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又有大批的赵国将士们因为这一次的胜利而成功的成为了小地主阶层。
而在国内赵括也同时也抓住了大量的贪官污吏并且治罪,这让民众们看到希望,纷纷称赞赵括执政的这段时间,可是比之前赵王主导的那段时间要更加的让人放心了。
这些对于赵括的称赞,也是通过夜莺在民间各个不同的情报渠道传到了赵括的书桌上,让赵括看完之后脸上也是露出了笑容。
赵括其实非常清楚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是人民群众对生活很满意的话,那么这个赵国的权力就绝对是稳如泰山,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
在这段时间里,赵国的小妾义渠薇又给赵括再生了一个儿子。
也是成功的让赵括如今的子女数量突破了两位数。
对于现在的赵括来说,孩子每天一大群热热闹闹地,回到家之后的感觉也是相当的不错啊。
总而言之,一切对于赵括来说看上去都是相当的顺利。
当内部的事情都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之后,赵括认为也是时候将眼光继续看下外边了。
所以赵括也是不再迟疑,很快就召集了众多的心腹,准备开始下一场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赵括很显然是早就已经有所准备。
在招集了所有人来到他的书房之后,赵括开门见山就对着在场的几名心腹说道。
“明年我们就要向秦国开战,这一次我们要彻底的灭亡秦国,绝对不能够使秦国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是的,在这一年的时间过去之后,赵括终于要选择对曾经在历史上统一了天下的秦国下手了!
坦白的说,赵国的内政其实还是比较难处理的。
现在的赵国已经是华夏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国家,面积已经超过了400万平方公里,马上就要接近500万平方公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控制这么多的国土和臣民,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这些国土和臣民大部分都是赵括在过去的十年里陆续征服的时候,这个挑战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了。
但是好在赵克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毫无头绪,恰恰相反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之中,赵国一直在十分积极的扩张者,所以赵国人早就已经对如何统治新的领地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
尤其是一批又一批学宫之中的毕业士子离开了邯郸,奔向赵国各地区出任官员之后,这种情况更是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由于在学宫之中接受了十分系统的理论培训,这些士子们大部分都是拥有着很强的理论知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会在地方上碰到或大或小的困难,但是凭借着这些知识,他们往往都能够在战胜这些困难之后,能力获得一个更加大幅度的提升。
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学宫之中的学者们,对于究竟要如何培训出一个足够成熟的官员,也同样都有了各自不同的这么一个心得体会。
早在学宫刚刚成立的时候,赵括就已经告诉学宫之中的各家学者们,学宫之中究竟是谁来当家作主,这其实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谁家的人在毕业之后能够对赵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无论是儒家法家道家还是墨家,大部分的学宫流派都是以培养一个官员,然后慢慢的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目标。
当这些九流十家的官员们纷纷进入到地方去,按照各自学派的思想来治理当地的时候,理论和实践就产生了交汇。
当理论和实践真正的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这才是人们常说的经世致用。
在这之前九流十家的学宫流派学者们,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是先说服国君,然后等到国军采纳他们的思想之后,这个学派的人才能够获得当官的机会。
但是这样做其实有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这是学者们首先是要和国君们说理论,但是呢,国君们作为具体事务的处理者,他们其实很多时候对于理论并不感冒,而是更希望能够看到这个理论的作用,能够看到这个理论究竟能对自己的国家发展起到什么样的好的效果。
赵括的这个模式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赵括不看谁家的理论更为先进,而是看谁加的官当得更加的出色,谁家的官政绩更好,谁家的官能够把地方发展的更加的富庶。
简单的说就是一切由老百姓说话,只要老百姓在这个官员的带领下生活变好了,那就说明这个官员是有用的,也说明了这个官员背后的流派是相对于赵国是有用的。
赵括的这个选择标准得到了学宫之中几乎所有流派的赞同,这些流派的学者们一个个都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同时也是心高气傲,都觉得自家的思想绝对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最后选择,如今赵括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当然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现出自己这个流派的真正能力。
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下来,有些流派确实也是被证明并不适合当官,比如说农家的官员虽然能够帮助地方上的百姓们发展这么一个工作,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仅仅只重视工作,这就导致了地方上的其他秩序,都是一团乱麻。
简单的说就是除了种田之外啥也不行,想要收税也没有收起来,想要组织征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于是乎,在这么一个政绩的压力下,农家的官员们不得不开始向法家靠拢,尝试着采取法家的制度来约束地方,从而让地方除了在发展农业之外,能够靠法律和秩序,把税收以及征兵的效果给搞好起来。
又比如说儒家儒家原本是最重视道德教育,同时也是非常重视家族的这么一个存在,所以说在儒家官员的治下,家族的力量是比较能够容易扩展的。
同时一名儒家官员可能往往也只会和家族之中的族长进行接触,至于家族内部的事情就交给族长来处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官员理所当然的获得了地方上大量家族的支持,但是随之而来的事情却也出现了,那就是家族内部由于族长一言九鼎,所以往往会因为主张的个人喜好而出现许多利益分配不清,甚至是涉及人命的案件。
如果是在儒家一手遮天的后世,这种事情其实很容易就能够搞清楚,毕竟儒家能够很轻易的控制住所有人的思想,只需要确立族长的权威,维持住对地方的统治,获得税收和兵役就足够了,死几个人这都无关紧要。
但是在这个时代,由于其他流派的官员,可是一直都在紧紧的盯着儒家这个学宫之中的最大流派,所以说这些事情往往很容易就会被其他流派的官员在上计的时候给捅出来,对于儒家官员们上计时候的政绩统计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事情,儒家的官员们也不得不开始尝试借助法律来直接介入其中一些案件这种,并且因此而对族长们的利益产生了损害。
需要带字的效果就是慢慢的,儒家的官员们和族长之间的联盟不再那么的牢固了,出现了许多的裂痕,甚至在许多地方,族长还和儒家的官员直接翻了脸。
但不管怎么说,儒家确实是依靠着这种对发家的融合,在地方上稳稳的站住了脚跟,并且将势力慢慢的扩展到了赵国的中枢。
赵括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是发出了感慨。
在历史上儒家和法家就曾经进行过一次合流,不过那是在汉朝时候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在赵括无意之间的推动下,居然提前了几百年就出现了。
对于赵括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赵括希望看到的事情,作为一名统治者最讲究的就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面唱红脸,一面唱白脸。
儒家讲究的是教化,比较适合在统治的过程中扮演温和的一面,而法家讲究的就是法律比较适合再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严厉的一面。
如果过于温和就会导致地方上的势力尾大不掉,最终对中央王朝造成威胁,并且太过温和的教化,还会导致整个民族丧失进取的锐气,最后被别的外来入侵民族吊打。
但是如果一昧的讲究严厉,一昧的像法家那样以军功控制一切的话,那肯定也是不行的,历史上短命的大秦王朝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所以说赵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点,把它们有效地融合起来。
这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宣帝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曾经说出来的一句话。
“我汉家天下,本以霸王道杂之!”
所谓的霸道指的就是法家,而所谓的王道所指的就是儒家,只有把这两家给融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华夏盛世底蕴所在。
不管怎么说,在赵括的殚精竭力通知之下,整个赵国还是确实以一个非常迅猛的速度融合了起来。
当然了,想要彻底的把这些征服土地完全融入,并且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自认为是华夏人,这还是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甚至是好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只不过现在赵括觉得自己这个基础是已经打的非常的扎实了,只要后人不做死的话,绝对问题不大。
不知不觉间一年时间又这么过去了,冬天再一次的到来。
和之前相比,今年赵国的冬天依然是非常的寒冷,但是邯郸城之中的冻死人数却大幅度的减少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年在赵括的命令下,赵国官府出动了大量的人手和资源,对那些没有能力撑过冬天的平民百姓进行了救助。
不救助不知道,真正的实施了救助之后,赵括一算成本也是吓了一跳。
并不是说这个成本太高,恰恰相反,其实这个成本一点都不高。
只是需要一些木材,还有一些能够御寒的衣物以及足够的粮食就行了。
有人就要问了,如果说成本并不高的话,那么历史上为什么很多的地方官员都会说没有能力去救治灾民呢?
这就要涉及到一个平时准备的制度问题了,说白了如果说平时在财政之中就预留了一部分能够救治灾民的资源和资金的话,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动用起来当然就毫无问题。
但是如果地方官们为了政绩或者处于贪污腐败的原因,导致这些救治灾民的资源和资金并没有出现过,那么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大问题。
很多王朝地方官们其实都并没有这种救治灾民的预防意识,他们大部分都是把资金挪用去了其他的地方,为了让自己的政绩变得更好,或者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赵括的话,由于他就在邯郸这里,可以说是天子脚下,再加上赵括刚刚获取了权力,对于整个邯郸的掌控是最强大的,所以说没有人能够在赵括的眼皮子底下搞出什么幺蛾子,救治灾民的工作自然也就非常的顺利。
为了确保在地方上救治灾民也同样顺利,赵括也是将夜莺的力量给大量的发动了起来。
在地方上悄悄的进行各种各样的明察暗访。
总体而言,由于赵括如今麾下的官员都属于是新上任不久,再加上这些官员们很多都想着要在赵括面前好好表现的缘故,所以说赵国的大部分地方对于灾民的救助都是比较顺利的。
只有一小部分地方的官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渎职,而这些家伙也是理所当然的就被赵括给撸掉了官帽。
有些严重的还直接在监狱之中被审问,最后被砍头。
如果在这个时候搞一个问卷调查的话,那么赵括这一年的执政所获得满意度其实是相当高的。
仔细想想就知道,在这一年之中赵括不但成功的稳固了权力,同时还发动了对外战争,夺取了楚国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又有大批的赵国将士们因为这一次的胜利而成功的成为了小地主阶层。
而在国内赵括也同时也抓住了大量的贪官污吏并且治罪,这让民众们看到希望,纷纷称赞赵括执政的这段时间,可是比之前赵王主导的那段时间要更加的让人放心了。
这些对于赵括的称赞,也是通过夜莺在民间各个不同的情报渠道传到了赵括的书桌上,让赵括看完之后脸上也是露出了笑容。
赵括其实非常清楚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是人民群众对生活很满意的话,那么这个赵国的权力就绝对是稳如泰山,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
在这段时间里,赵国的小妾义渠薇又给赵括再生了一个儿子。
也是成功的让赵括如今的子女数量突破了两位数。
对于现在的赵括来说,孩子每天一大群热热闹闹地,回到家之后的感觉也是相当的不错啊。
总而言之,一切对于赵括来说看上去都是相当的顺利。
当内部的事情都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之后,赵括认为也是时候将眼光继续看下外边了。
所以赵括也是不再迟疑,很快就召集了众多的心腹,准备开始下一场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赵括很显然是早就已经有所准备。
在招集了所有人来到他的书房之后,赵括开门见山就对着在场的几名心腹说道。
“明年我们就要向秦国开战,这一次我们要彻底的灭亡秦国,绝对不能够使秦国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是的,在这一年的时间过去之后,赵括终于要选择对曾经在历史上统一了天下的秦国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