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情报系统的效用已经初步显现,不过两天前发生的事情,皇帝陛下马上就能知道。此时,高纬呵呵笑道:
“朕要是得到像达奚长儒这样的猛将,就算给他一个郡王爵朕都不会吝啬,那会如宇文邕一般?朕看,这宇文邕千好万好,就有一点不太行,那就是不会用人。”
众臣自然纷纷称颂皇帝圣明,心里则买卖批起来。你俩是一丘之貉,就大哥别笑二哥了吧,你老丈人为什么被贬到汾州做都督,自己心里没点数嘛?
不过这种想法也只能想想,谁说出来谁傻。其实严格来说,陛下对待功臣还是很不错的,除了有时候御下严苛、疑心病重了一点,还是挺开明的君主。
一番马匹过后,自然也就切入了正题。“南阳县奏报,今夏雨水甚少,恐有饥荒,请朝廷早做准备……不光是南阳,随州、襄阳多地都有旱灾的迹象,今年恐怕要歉收,臣担心……”
高纬目光一凝,说道:“怎么朕的治下总是闹些旱、涝灾害?朕知道了,朕没记错的话,洛阳仓府之中还有不少储粮吧?命他们早早做好准备,若真有大旱,便运洛阳的粮食接济襄州等地。”
“陛下,臣反对。洛阳仓府之中的储粮是备军用的,河东各地的军粮都要依赖洛阳运输,陛下若是将洛阳仓府搬空了,万一前线粮草不济,恐有大患!”有人站出来反对。
高纬摆摆手道:“不至于,北周运气大伤,朕不去找他们也就罢了,他们那里敢捋朕的虎须?再说,朕也没打算搬空洛阳仓,南阳的旱灾或许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朝廷征收赋税,其目的,还不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开仓放粮有何不妥?”
“南阳、襄阳各地刚刚为我朝占领,大多还未归心,现在就是一个收买民心的好时机!只是开仓放粮而已,便能轻轻松松收拢上百万的百姓认同,朕觉得非但不亏,反而是我朝赚大了!所以,要真的最后变成旱灾,这件事,朕非做不可!”
“这样吧,洛阳仓搬空了多少,等到秋收之后,朕再原样补回去!……哦,对了,赋税也一并减免了!”
众人思索之后,都觉得利大于弊,纷纷赞同。祖珽眉头顿展,高兴地说道:“陛下真仁君也!此一举,可得襄阳诸州稳固,实在是大好的善政!如此一来,我朝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将大大增加!”
高纬道:“南阳、襄阳,自古人杰地灵,眼下虽田亩荒芜,无非因战乱影响,加上从前伪周官僚未好好治理所致。只要不要将百姓压迫得太狠,鼓励农桑,相信能够恢复生机的。祖卿,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祖珽说:“陛下思虑周全,臣在大略上也做不了多少补充,只有从细节上下手了。臣想了一下,旱灾过后,百姓的生计必然受影响,别说储粮,恐怕连耕地所用的种子也没有,臣以为,可由官府作保出外筹措种子。至于所需之钱,一方面让农户节衣缩食挤出一部分来,先将田地种上,秋收之时方有收获。”
“还有,就是要从这些地方迁走一部分百姓去别州垦荒种地。可由官府先发给三个月的口粮,并配发种子,当然,也可以继续我们从前用过的以工代赈那一套,河东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缺人的,光是建军屯粮仓每年就要不少的人力,正好。如果是搬迁,那就让各地重新登记造册,如果没有,以三月为期或者六月为期,干完活之后便回归本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有人有不同的声音:“流民居无定所,万一他们领了口粮,又逃出本州,岂不是鸡飞蛋打?”
祖珽满怀信心,乜了他一眼:“不妨,百姓读的书少,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性格还是很淳朴的,他们只要有粮吃,有地种,谅他们不会轻易逃走。俗话说故土难离,他们的故土若真的能够生存,他们能轻易舍弃吗?就是真的有人跑了,毕竟是少数,也无碍大局。”
“不过,一些防范措施也要跟上,比如,他们领了口粮、种子,可依地理以十户为连保,以互相监督,不得擅离。其实也没有必要花太多心思在上面,他们现在有饭吃,又眼望着可以收成的庄稼,肯定不会跑的。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忍饥挨饿、流离失所忽然遇到这等好事,你将如何处之?”
众人皆是默然,祖珽这个老瞎子倒是才华横溢,一个人顶一整个内阁班子,他们也找不出多少漏洞。祖珽接着说道:“不过有一件事要注意,朝廷的政令虽好,但就怕地方官员不作为,尸位素餐。还是那句话,要严打!不光是贪赃枉法要降职,政绩不佳也要降职。尤其受灾的地方,政绩考核不光不能放松,反而要加倍严厉才对!”
“比如一地水利不兴,须就近在便于汲水的地方垦荒,以备天旱之虞。这些难道不是政绩吗?总之,朝廷的粮食已经拨付给他们了,如何做为,是他们的事情。我朝当下之国策,这兴农一节最重要。只要所辖民户农桑兴旺,人们安居乐业,即为大功一件!”
高纬自然准奏,于是下一件事就提了上来。祖珽上奏,这些年因战事不断,每年都要募兵以补军力。但现在国策已经变了,讲究“农为邦本”、“抚民以静”,再养着如此多的军队,显然不合时宜,应当将一部分军队给裁撤下来,专心务农。此言一出,当即被政敌揪住把柄,大力反对起来。
他们急忙出班奏道:“右相荒谬,陛下早先便说过,休养生息,不意味着马放南山。我大齐强盛,不正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做为支撑吗?你提出裁军,岂不是要自毁长城?若是战祸一起,我朝从那里去寻军队抵御?你究竟是何居心?!”
高纬也似乎有点恼怒的样子,说道:“对呀,虽然如今正是非常时期,朕不想征战,然边防不可不备。若边防不备,敌国入侵,又起狼烟,就会影响国内的安宁。再说,朕的府军规模已有二十万,他们本就是半日耕作、半日训练的,不用裁撤也耽误不了农事。”
祖珽出乎意料的有骨气,说道:“当初有规章,府军可以简点取入军中的,都是年满二十,身高体壮的人。臣说的裁军,自然不是指他们。臣指的是……还屯在晋阳军营里那些人,加上他们,我朝林林总总养了得有五十多万大军了,负担实在是太重了,非得裁撤掉一批不可!”
众人早料到会有一番疾语厉声,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听到祖珽的话语,还是忍不住骇然失色。祖珽这是要干嘛?他怎么敢?!于是在一部分人要杀人的眼神之中,祖珽将腰杆挺直了,说道:
“臣闻,兵不在多,而在精,若精简壮健,人倍其勇,所谓精兵是也。虽然六镇诸军曾立下过赫赫大功,但多年下来,已经堆积了很多老弱病残,这些人不能从军,只能挂名吃空饷,其数虽众,然终归无用。朝廷可以给他们一笔丰厚的抚恤,准他们回家荣养,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桩美事。”
“——祖珽!住口。”几个大臣涨红了脸色,纷纷从队伍之中站出来,捧着笏板,顿首道:“陛下,万万不可听信祖珽的话,他这是要将我大齐的鲜卑铁骑给拆掉,将对陛下忠心耿耿的晋阳六坊给拆掉!若是六镇士兵不存,大齐如何抵御外敌,这岂非自毁长城?如此奸佞之臣,如此用心险恶……陛下!臣请发落祖珽!”
这一弹劾,便有不死不休的架势。祖珽浑身绷紧了,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明白,自从他提出这个议案,那局面便就是不死不休了!这个时候,陛下也不好表态,只是静静的看着。祖珽知道自己这个马前卒如果不与他们分出个上下高低来,皇帝是不会主动站在他这一边的,于是他把心一横,说道:
“诸位何必曲解老夫的意思?老夫的意思是,把老弱病残给裁撤掉,再招募一批青壮入伍,难道那些五六十岁的人还能上战场了不成?裁撤下来,也是为他们好。随着我朝的节节胜利,与伪周迟早有一国战,没有足够的青壮做为主力,终究无法获胜。何况,我朝决心抚民以静,若是人五十岁了还混在军旅之中,那与我朝的国策相悖,孰轻孰重,在场的诸位自然明白!”
朝中各臣僚都明白祖珽向着六镇发出最后的冲锋了,现在正是站队的时候,于是在心中权衡了一下,纷纷站到能代表自己利益的那一边队伍中去,为其摇旗呐喊。
朝中瞬间又喧嚣沸腾起来。
高纬高踞皇位,冷眼旁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不管事情的对错,总之驳倒对方就是了!
果然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史官在侧奋笔疾书,等了半天,却不见皇帝有所反应,反而是等到他们都吵得累了,高纬这才说:“你们下去吧,容朕好好想一想。”说完,他起身向后面走去。
反正这事,还得接茬论!
ps:再有几章,把那两个二五仔和六镇搞定,然后就可以直接跳到几年以后了。
“朕要是得到像达奚长儒这样的猛将,就算给他一个郡王爵朕都不会吝啬,那会如宇文邕一般?朕看,这宇文邕千好万好,就有一点不太行,那就是不会用人。”
众臣自然纷纷称颂皇帝圣明,心里则买卖批起来。你俩是一丘之貉,就大哥别笑二哥了吧,你老丈人为什么被贬到汾州做都督,自己心里没点数嘛?
不过这种想法也只能想想,谁说出来谁傻。其实严格来说,陛下对待功臣还是很不错的,除了有时候御下严苛、疑心病重了一点,还是挺开明的君主。
一番马匹过后,自然也就切入了正题。“南阳县奏报,今夏雨水甚少,恐有饥荒,请朝廷早做准备……不光是南阳,随州、襄阳多地都有旱灾的迹象,今年恐怕要歉收,臣担心……”
高纬目光一凝,说道:“怎么朕的治下总是闹些旱、涝灾害?朕知道了,朕没记错的话,洛阳仓府之中还有不少储粮吧?命他们早早做好准备,若真有大旱,便运洛阳的粮食接济襄州等地。”
“陛下,臣反对。洛阳仓府之中的储粮是备军用的,河东各地的军粮都要依赖洛阳运输,陛下若是将洛阳仓府搬空了,万一前线粮草不济,恐有大患!”有人站出来反对。
高纬摆摆手道:“不至于,北周运气大伤,朕不去找他们也就罢了,他们那里敢捋朕的虎须?再说,朕也没打算搬空洛阳仓,南阳的旱灾或许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朝廷征收赋税,其目的,还不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开仓放粮有何不妥?”
“南阳、襄阳各地刚刚为我朝占领,大多还未归心,现在就是一个收买民心的好时机!只是开仓放粮而已,便能轻轻松松收拢上百万的百姓认同,朕觉得非但不亏,反而是我朝赚大了!所以,要真的最后变成旱灾,这件事,朕非做不可!”
“这样吧,洛阳仓搬空了多少,等到秋收之后,朕再原样补回去!……哦,对了,赋税也一并减免了!”
众人思索之后,都觉得利大于弊,纷纷赞同。祖珽眉头顿展,高兴地说道:“陛下真仁君也!此一举,可得襄阳诸州稳固,实在是大好的善政!如此一来,我朝对这些地方的控制,将大大增加!”
高纬道:“南阳、襄阳,自古人杰地灵,眼下虽田亩荒芜,无非因战乱影响,加上从前伪周官僚未好好治理所致。只要不要将百姓压迫得太狠,鼓励农桑,相信能够恢复生机的。祖卿,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祖珽说:“陛下思虑周全,臣在大略上也做不了多少补充,只有从细节上下手了。臣想了一下,旱灾过后,百姓的生计必然受影响,别说储粮,恐怕连耕地所用的种子也没有,臣以为,可由官府作保出外筹措种子。至于所需之钱,一方面让农户节衣缩食挤出一部分来,先将田地种上,秋收之时方有收获。”
“还有,就是要从这些地方迁走一部分百姓去别州垦荒种地。可由官府先发给三个月的口粮,并配发种子,当然,也可以继续我们从前用过的以工代赈那一套,河东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缺人的,光是建军屯粮仓每年就要不少的人力,正好。如果是搬迁,那就让各地重新登记造册,如果没有,以三月为期或者六月为期,干完活之后便回归本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有人有不同的声音:“流民居无定所,万一他们领了口粮,又逃出本州,岂不是鸡飞蛋打?”
祖珽满怀信心,乜了他一眼:“不妨,百姓读的书少,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性格还是很淳朴的,他们只要有粮吃,有地种,谅他们不会轻易逃走。俗话说故土难离,他们的故土若真的能够生存,他们能轻易舍弃吗?就是真的有人跑了,毕竟是少数,也无碍大局。”
“不过,一些防范措施也要跟上,比如,他们领了口粮、种子,可依地理以十户为连保,以互相监督,不得擅离。其实也没有必要花太多心思在上面,他们现在有饭吃,又眼望着可以收成的庄稼,肯定不会跑的。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忍饥挨饿、流离失所忽然遇到这等好事,你将如何处之?”
众人皆是默然,祖珽这个老瞎子倒是才华横溢,一个人顶一整个内阁班子,他们也找不出多少漏洞。祖珽接着说道:“不过有一件事要注意,朝廷的政令虽好,但就怕地方官员不作为,尸位素餐。还是那句话,要严打!不光是贪赃枉法要降职,政绩不佳也要降职。尤其受灾的地方,政绩考核不光不能放松,反而要加倍严厉才对!”
“比如一地水利不兴,须就近在便于汲水的地方垦荒,以备天旱之虞。这些难道不是政绩吗?总之,朝廷的粮食已经拨付给他们了,如何做为,是他们的事情。我朝当下之国策,这兴农一节最重要。只要所辖民户农桑兴旺,人们安居乐业,即为大功一件!”
高纬自然准奏,于是下一件事就提了上来。祖珽上奏,这些年因战事不断,每年都要募兵以补军力。但现在国策已经变了,讲究“农为邦本”、“抚民以静”,再养着如此多的军队,显然不合时宜,应当将一部分军队给裁撤下来,专心务农。此言一出,当即被政敌揪住把柄,大力反对起来。
他们急忙出班奏道:“右相荒谬,陛下早先便说过,休养生息,不意味着马放南山。我大齐强盛,不正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做为支撑吗?你提出裁军,岂不是要自毁长城?若是战祸一起,我朝从那里去寻军队抵御?你究竟是何居心?!”
高纬也似乎有点恼怒的样子,说道:“对呀,虽然如今正是非常时期,朕不想征战,然边防不可不备。若边防不备,敌国入侵,又起狼烟,就会影响国内的安宁。再说,朕的府军规模已有二十万,他们本就是半日耕作、半日训练的,不用裁撤也耽误不了农事。”
祖珽出乎意料的有骨气,说道:“当初有规章,府军可以简点取入军中的,都是年满二十,身高体壮的人。臣说的裁军,自然不是指他们。臣指的是……还屯在晋阳军营里那些人,加上他们,我朝林林总总养了得有五十多万大军了,负担实在是太重了,非得裁撤掉一批不可!”
众人早料到会有一番疾语厉声,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听到祖珽的话语,还是忍不住骇然失色。祖珽这是要干嘛?他怎么敢?!于是在一部分人要杀人的眼神之中,祖珽将腰杆挺直了,说道:
“臣闻,兵不在多,而在精,若精简壮健,人倍其勇,所谓精兵是也。虽然六镇诸军曾立下过赫赫大功,但多年下来,已经堆积了很多老弱病残,这些人不能从军,只能挂名吃空饷,其数虽众,然终归无用。朝廷可以给他们一笔丰厚的抚恤,准他们回家荣养,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桩美事。”
“——祖珽!住口。”几个大臣涨红了脸色,纷纷从队伍之中站出来,捧着笏板,顿首道:“陛下,万万不可听信祖珽的话,他这是要将我大齐的鲜卑铁骑给拆掉,将对陛下忠心耿耿的晋阳六坊给拆掉!若是六镇士兵不存,大齐如何抵御外敌,这岂非自毁长城?如此奸佞之臣,如此用心险恶……陛下!臣请发落祖珽!”
这一弹劾,便有不死不休的架势。祖珽浑身绷紧了,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明白,自从他提出这个议案,那局面便就是不死不休了!这个时候,陛下也不好表态,只是静静的看着。祖珽知道自己这个马前卒如果不与他们分出个上下高低来,皇帝是不会主动站在他这一边的,于是他把心一横,说道:
“诸位何必曲解老夫的意思?老夫的意思是,把老弱病残给裁撤掉,再招募一批青壮入伍,难道那些五六十岁的人还能上战场了不成?裁撤下来,也是为他们好。随着我朝的节节胜利,与伪周迟早有一国战,没有足够的青壮做为主力,终究无法获胜。何况,我朝决心抚民以静,若是人五十岁了还混在军旅之中,那与我朝的国策相悖,孰轻孰重,在场的诸位自然明白!”
朝中各臣僚都明白祖珽向着六镇发出最后的冲锋了,现在正是站队的时候,于是在心中权衡了一下,纷纷站到能代表自己利益的那一边队伍中去,为其摇旗呐喊。
朝中瞬间又喧嚣沸腾起来。
高纬高踞皇位,冷眼旁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不管事情的对错,总之驳倒对方就是了!
果然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史官在侧奋笔疾书,等了半天,却不见皇帝有所反应,反而是等到他们都吵得累了,高纬这才说:“你们下去吧,容朕好好想一想。”说完,他起身向后面走去。
反正这事,还得接茬论!
ps:再有几章,把那两个二五仔和六镇搞定,然后就可以直接跳到几年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