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过后,北直隶一片狼藉。房屋倒塌无数,压死压伤也是不计其数。
虽然大明这次的地震很厉害,按照后世的标准来说,少说也有八级。不过,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太高的建筑物,普通的民房就算是倒了也不见得能砸死人。
地震的时候小天正在江南一带,着手处理银行的问题,应该说算是远离震源了,可即使如此却依然能够明显感觉到地面在颤抖。可想而知,这次地震的惨烈。
小天的老婆孩子可全在京城,这下当然十分担心他们的安全,当下飞马加鞭,昼夜不停的赶了回去。
一路上,越往北就越冷,同样的,也就越惨。老天好像是故意的,整个大明境内,好像越是冷的地方就震得越是厉害,百姓失去了房屋住处,裹着棉衣棉被,相互簇拥在一起抱团取暖。可即使如此,小天一路上也依然见到了不少的白骨,许多人硬邦邦的往地上一载,就再也起不来了。
甚至于,这场地震之后,朝廷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赈灾,大批的百姓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冻死饿死,临死之前,不知有多少人咒骂朝廷。
这还真不怨朝廷**无能,实在是因为朝廷收尾不能两全啊。当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赈灾,而是边防啊!
宣府大同成了受灾区,这长城防线如何能不损毁?今年刚修的,连绵五十里的防线,一场地震毁了一大半。虽然鞑靼那边震的不见得比咱们轻,但人家住的是帐篷啊!就算震塌了也砸不死人啊。
你说冻死人?人家就是不地震,哪年还不得冻死几个人啊。
这样一来,人家缺衣少棉的,你们又门户大开,还不上你这儿借点东西么。
兵者国之大事,嘉靖新建的万寿宫,眼看着就要完工也被震塌了,根本就顾不上,朝廷机器全力转动起来保西北不失才是第一要务,至于灾民?这又不是饥荒,根本就不可能造反,让他们等着去吧。
这样一来,朝廷本来还挺宽裕的日子,一下子就又紧张了。
小天火急火燎的赶回京城,万幸啊,自家的房子盖的还是比较结实的,除了掉几片瓦,并没有什么其他损失。
因祸得福的是,地震的时候,陆蕊施展轻功飞快抱走了孩子,从这以后好几天,这孩子就没怎么离过手。
谢天谢地啊,姑奶奶的产后忧郁症终于好了。
之后的几天,小天组织人手修理自家的宅子,很快就修好了,可是看着京城大部分人家墙倒屋塌,心里也颇为不是滋味。大冷天的,老百姓连个挡风遮雨的地方都没有,也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过啊。
京城首善之地都是如此,其他的地方恐怕更惨,尤其是西边儿,自家房子都没着落呢,老婆孩子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自己却要被朝廷逼着去修长城,这不是要亲命么。
好在,嘉靖这个皇帝一辈子可能也没干成什么事儿,但好歹有一件事情的功绩是没法否认的,那就是,他大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以至于,好歹市面上还能找到足够的御寒衣物。
朝廷在有钱的时候还是比较好说话的,市面上所有的棉花都被朝廷收购一空,用来周济百姓了,虽说是杯水车薪吧,但不管怎么说,也是聊胜于无。
其他地方可以先放放不管,西北却是重中之重,俺答已经蠢蠢欲动了,天灾之后再遇兵灾,西北的百姓哪里还能有活路。
嘉靖已经去太庙请罪了,小天发现,去太庙请罪其实也不失为一个躲麻烦的好办法,他这一请罪,这千钧的重担都压在内阁身上了。
朝廷已经尽力了,在保证边防的同时,除了发棉衣,发粮食,也做不出什么来,同时,为了让百姓重建家园,朝廷还破天荒的免了所有受灾百姓明年的税赋。
但想要人力是万万没有的,所有的人力都被修长城了,小天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却怎么也么没想出来,有什么地方是能帮忙的。
朝廷还有那不懂事儿的想让小天帮着打仗,可小天手底下都是海军,难道要登陆草原么?别说登陆之后能不能在茫茫草原中找到敌人,就是找到了难道就打得过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朝廷得到消息,鞑靼已经开始集结了,大战一触即发,在所难免。大明这两年有了钱,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上涨,防线如果能抓紧修完,想来挡住的问题也是不大的,可是这样一来,西边的百姓还能有多少活路?
不到一个月,光西北一地,仍然没能住进房子里的灾民就达到了七十万的数目。毕竟,在边关告急的时候,能有钱有人手盖房子的只是少部分。
最后实在没办法,这些百姓也不想等死,全都一窝蜂的往京城涌来。
这似乎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了,当大家伙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往能活得下去的地方跑,当不知道哪里能活得下去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往京城跑。
此时,朝廷大佬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难题。西北到京城一路几千里,少说也得走上一两个月。其中关卡无数,只要想拦,总是能拦住的。现在的问题是,到底要不要拦?
嘉靖没有开朝会,也就没有在玉熙宫吵架的机会,但是小天听说,内阁已经吵翻天了。
严嵩为首的严党一派,大部分人都是阻拦的意见,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来了京城,他们也没办法。京城的气温比西北暖和不到哪去,这又不是闹饥荒,有粮食就行了,朝廷也没办法给他们变出房子来,到了京城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反而更不好安排。
严嵩和他的严党,说不上多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作为,说白了就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做事。这些灾民在西北,朝廷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也就仁至义尽了,死多少起码不在眼前,可如果弄进京里再死掉,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所以,严嵩他们的意思,其实就是把他们远远的仍在西北,爱死不死。
这样的政策,当然让徐阶李默等清流正义分子看不过眼了,针锋相对的跟严嵩他们吵了起来。(未完待续。)
虽然大明这次的地震很厉害,按照后世的标准来说,少说也有八级。不过,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太高的建筑物,普通的民房就算是倒了也不见得能砸死人。
地震的时候小天正在江南一带,着手处理银行的问题,应该说算是远离震源了,可即使如此却依然能够明显感觉到地面在颤抖。可想而知,这次地震的惨烈。
小天的老婆孩子可全在京城,这下当然十分担心他们的安全,当下飞马加鞭,昼夜不停的赶了回去。
一路上,越往北就越冷,同样的,也就越惨。老天好像是故意的,整个大明境内,好像越是冷的地方就震得越是厉害,百姓失去了房屋住处,裹着棉衣棉被,相互簇拥在一起抱团取暖。可即使如此,小天一路上也依然见到了不少的白骨,许多人硬邦邦的往地上一载,就再也起不来了。
甚至于,这场地震之后,朝廷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赈灾,大批的百姓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冻死饿死,临死之前,不知有多少人咒骂朝廷。
这还真不怨朝廷**无能,实在是因为朝廷收尾不能两全啊。当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赈灾,而是边防啊!
宣府大同成了受灾区,这长城防线如何能不损毁?今年刚修的,连绵五十里的防线,一场地震毁了一大半。虽然鞑靼那边震的不见得比咱们轻,但人家住的是帐篷啊!就算震塌了也砸不死人啊。
你说冻死人?人家就是不地震,哪年还不得冻死几个人啊。
这样一来,人家缺衣少棉的,你们又门户大开,还不上你这儿借点东西么。
兵者国之大事,嘉靖新建的万寿宫,眼看着就要完工也被震塌了,根本就顾不上,朝廷机器全力转动起来保西北不失才是第一要务,至于灾民?这又不是饥荒,根本就不可能造反,让他们等着去吧。
这样一来,朝廷本来还挺宽裕的日子,一下子就又紧张了。
小天火急火燎的赶回京城,万幸啊,自家的房子盖的还是比较结实的,除了掉几片瓦,并没有什么其他损失。
因祸得福的是,地震的时候,陆蕊施展轻功飞快抱走了孩子,从这以后好几天,这孩子就没怎么离过手。
谢天谢地啊,姑奶奶的产后忧郁症终于好了。
之后的几天,小天组织人手修理自家的宅子,很快就修好了,可是看着京城大部分人家墙倒屋塌,心里也颇为不是滋味。大冷天的,老百姓连个挡风遮雨的地方都没有,也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过啊。
京城首善之地都是如此,其他的地方恐怕更惨,尤其是西边儿,自家房子都没着落呢,老婆孩子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自己却要被朝廷逼着去修长城,这不是要亲命么。
好在,嘉靖这个皇帝一辈子可能也没干成什么事儿,但好歹有一件事情的功绩是没法否认的,那就是,他大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以至于,好歹市面上还能找到足够的御寒衣物。
朝廷在有钱的时候还是比较好说话的,市面上所有的棉花都被朝廷收购一空,用来周济百姓了,虽说是杯水车薪吧,但不管怎么说,也是聊胜于无。
其他地方可以先放放不管,西北却是重中之重,俺答已经蠢蠢欲动了,天灾之后再遇兵灾,西北的百姓哪里还能有活路。
嘉靖已经去太庙请罪了,小天发现,去太庙请罪其实也不失为一个躲麻烦的好办法,他这一请罪,这千钧的重担都压在内阁身上了。
朝廷已经尽力了,在保证边防的同时,除了发棉衣,发粮食,也做不出什么来,同时,为了让百姓重建家园,朝廷还破天荒的免了所有受灾百姓明年的税赋。
但想要人力是万万没有的,所有的人力都被修长城了,小天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却怎么也么没想出来,有什么地方是能帮忙的。
朝廷还有那不懂事儿的想让小天帮着打仗,可小天手底下都是海军,难道要登陆草原么?别说登陆之后能不能在茫茫草原中找到敌人,就是找到了难道就打得过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朝廷得到消息,鞑靼已经开始集结了,大战一触即发,在所难免。大明这两年有了钱,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上涨,防线如果能抓紧修完,想来挡住的问题也是不大的,可是这样一来,西边的百姓还能有多少活路?
不到一个月,光西北一地,仍然没能住进房子里的灾民就达到了七十万的数目。毕竟,在边关告急的时候,能有钱有人手盖房子的只是少部分。
最后实在没办法,这些百姓也不想等死,全都一窝蜂的往京城涌来。
这似乎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了,当大家伙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往能活得下去的地方跑,当不知道哪里能活得下去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往京城跑。
此时,朝廷大佬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难题。西北到京城一路几千里,少说也得走上一两个月。其中关卡无数,只要想拦,总是能拦住的。现在的问题是,到底要不要拦?
嘉靖没有开朝会,也就没有在玉熙宫吵架的机会,但是小天听说,内阁已经吵翻天了。
严嵩为首的严党一派,大部分人都是阻拦的意见,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人来了京城,他们也没办法。京城的气温比西北暖和不到哪去,这又不是闹饥荒,有粮食就行了,朝廷也没办法给他们变出房子来,到了京城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反而更不好安排。
严嵩和他的严党,说不上多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作为,说白了就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做事。这些灾民在西北,朝廷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也就仁至义尽了,死多少起码不在眼前,可如果弄进京里再死掉,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所以,严嵩他们的意思,其实就是把他们远远的仍在西北,爱死不死。
这样的政策,当然让徐阶李默等清流正义分子看不过眼了,针锋相对的跟严嵩他们吵了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