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受教了!”众多读书人再次拜道。
“你们都是我大隋的好儿郎,是大隋的希望所在,回去好好努力,大隋将来是你们的!”常歌行鼓励道。
“我等谢过晋王千岁!”众多读书人行了一礼,俨然已经将常歌行当作良师。
待到这些读书人渐渐散去,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常歌行才擦擦额头上的汗水,有些唏嘘的道:“终于把这些人糊弄走了,这些书生简直比千军万马回来恐怖!”
“感情夫君实在糊弄人家啊,这要是让那些书呆子知道了,还不一个个来找你算账!”萧美娘不知何时出现在常歌行身后,打趣道。
想想晋王府被众多书生围困的场景,常歌行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那样的话简直太可怕了。这些书生最是认死理,打不得、杀不得,才是最让人脑袋疼的。
“夫君只是随便说说!”常歌行随后朗声道:“夫君刚才之言均是出自肺腑,哪里有什么虚假!”
萧美娘挽着常歌行的手道:“夫君当真认为这些书生可用?”
“美娘,你要知道,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而这些书生正是这个社会掌握知识的群体!”常歌行将萧美娘的身子揽到自己怀里,两人虽是并肩而走,可怎么看都像是常歌行在抱着萧美娘。
“自古君王从来都是重视农耕,夫君这些想法倒是新奇!”萧美娘虽然没有明面上反对常歌行的意见,但话里行间的意思常歌行还是听得明白的,萧美娘并不太认同他的看法。
“要充分发挥这些读书人的作用,就是将他们从书呆子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要让他们学会务实。就拿农耕来说,千百年过去了,农耕的方法可有大的进步?无非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能国泰民安,老天爷不开眼就回人祸四起。
而这些读书人就能研究提高产量以及减轻灾害的办法,这就是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解释!”
“但这些书生自命清高惯了,让他们去农田。。。。。。”萧美娘没有将话讲完,只是无奈的摇摇头。这个社会书生虽然好没有用武之地,还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骨子里的不凡,让他们一直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他们憎恶农民,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会去耕地劳作;他们瞧不起商人,认为他们不劳而获,只会投机倒把;他们看不起工匠,认为都是些奇淫技巧,哪里有书本中的高义;他们更痛恨士族,不禁因为士族绝了他们的入仕之路,还认为那些身居高位之人都是些脑满肠肥之辈,完全不懂得治国,一个个都是吸血鬼。
“所以,本王要唤最初的儒道。孔子当初周游列国,为的是天下民安,手中拿得绝对不是什么折扇,而应该是三尺青锋,方能一路披荆斩棘。孔子更并非将学问停留在书本中,而是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
如今的儒道,是不全的、是残缺的,甚至是被扭曲后的!”
常歌行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儒道乃是入仕周济天下之道,只是最重要的核心却被扭曲了,不然也不会有“书生误国”这句话。
“夫君怎么知道孔圣人当初手中拿的不是折扇,而是刀剑?”萧美娘眨着长长的睫毛,好奇的问道,完全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书本中不可能有孔子手中到底拿的是什么的描述,她倒要看看,自己这位夫君又怎么蒙混过关!
常歌行清了清嗓子,两只手分别搭在萧美娘的双肩上,由于双肩背禁锢住,萧美娘既不能上前,也不能后退,只能接受常歌行的逼视。
难道是她的问题太过刁钻,让自己这个夫君恼羞成怒了?
本来一脸肃穆的常歌行,突然一笑,笑容中溢满了得逞的得意,这个小丫头,现在不好好吓吓她,等过了门还不反了天?到时候夫纲何振?
“哈!哈!美娘你这个问题可是问对人了,天下读书人千千万万,也只有夫君能回答这个问题!
夫君问题,孔子可算得上聪明?”
“孔圣人乃是万世师表,自然智谋无双!”
“春秋战国,社会可算稳定?”
“七国蠢蠢欲动,周王室无力回天,孔圣人的时代,可谓是社会动荡!”
“孔子可得到当权者的重视?”
“未曾,所以圣人才退而著书,共万世瞻仰!”
常歌行与萧美娘两人,一问一答,相映成趣,像是多问的老师,遇到了多知的学生。
“这不结了嘛!”常歌行舒了一口气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贼人横行。孔子周游列国又不受君王重视,自然没有侍卫保护,以孔子的才智,一定知道带上宝剑比手执折扇实用!”
萧美娘目瞪口呆的看着常歌行,这个解释虽然合乎逻辑,就是脑洞太大了一些,自己这个夫君还真是。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长安城做折扇生意的可算是吃尽了苦头,一些以经营折扇为主的店铺已经关门大吉,每天都入不敷出,还不如歇业。
那些在街边摆着地摊的叫买之人,虽然勉强维持,但依旧生意惨淡。之前,折扇的流行程度完全不亚于前世的手机,书生们作诗答对需要折扇、指点苍穹需要折扇、装酷耍帅需要折扇,甚至就连打字不是一个的白丁也要买上一把扇子摇上一摇,附庸风雅一番。
可如今,谁要敢在街面上拿着折扇招摇,一定会收获书生们成批量的鄙视。晋王殿下都说了,儒者当腰上有宝剑,胸间有豪情,拿着折扇上街,简直就是丢老祖宗的脸面。
书生们将手中的折扇,换成了腰间的宝剑,虽然不知道剑术如何,但看起来已经与之前的孱弱不同,有着一丝丝英气散出。
连带着长安街头的风气都为之一变,腰间有宝剑,自然就要为道义出剑,长安城小偷小摸一时间少了很多。本来繁华的长安城的胭脂气也少了很多,多出来的却是一种蓬勃之感。
(本章完)
“你们都是我大隋的好儿郎,是大隋的希望所在,回去好好努力,大隋将来是你们的!”常歌行鼓励道。
“我等谢过晋王千岁!”众多读书人行了一礼,俨然已经将常歌行当作良师。
待到这些读书人渐渐散去,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常歌行才擦擦额头上的汗水,有些唏嘘的道:“终于把这些人糊弄走了,这些书生简直比千军万马回来恐怖!”
“感情夫君实在糊弄人家啊,这要是让那些书呆子知道了,还不一个个来找你算账!”萧美娘不知何时出现在常歌行身后,打趣道。
想想晋王府被众多书生围困的场景,常歌行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那样的话简直太可怕了。这些书生最是认死理,打不得、杀不得,才是最让人脑袋疼的。
“夫君只是随便说说!”常歌行随后朗声道:“夫君刚才之言均是出自肺腑,哪里有什么虚假!”
萧美娘挽着常歌行的手道:“夫君当真认为这些书生可用?”
“美娘,你要知道,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而这些书生正是这个社会掌握知识的群体!”常歌行将萧美娘的身子揽到自己怀里,两人虽是并肩而走,可怎么看都像是常歌行在抱着萧美娘。
“自古君王从来都是重视农耕,夫君这些想法倒是新奇!”萧美娘虽然没有明面上反对常歌行的意见,但话里行间的意思常歌行还是听得明白的,萧美娘并不太认同他的看法。
“要充分发挥这些读书人的作用,就是将他们从书呆子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要让他们学会务实。就拿农耕来说,千百年过去了,农耕的方法可有大的进步?无非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能国泰民安,老天爷不开眼就回人祸四起。
而这些读书人就能研究提高产量以及减轻灾害的办法,这就是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解释!”
“但这些书生自命清高惯了,让他们去农田。。。。。。”萧美娘没有将话讲完,只是无奈的摇摇头。这个社会书生虽然好没有用武之地,还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骨子里的不凡,让他们一直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他们憎恶农民,只有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会去耕地劳作;他们瞧不起商人,认为他们不劳而获,只会投机倒把;他们看不起工匠,认为都是些奇淫技巧,哪里有书本中的高义;他们更痛恨士族,不禁因为士族绝了他们的入仕之路,还认为那些身居高位之人都是些脑满肠肥之辈,完全不懂得治国,一个个都是吸血鬼。
“所以,本王要唤最初的儒道。孔子当初周游列国,为的是天下民安,手中拿得绝对不是什么折扇,而应该是三尺青锋,方能一路披荆斩棘。孔子更并非将学问停留在书本中,而是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
如今的儒道,是不全的、是残缺的,甚至是被扭曲后的!”
常歌行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儒道乃是入仕周济天下之道,只是最重要的核心却被扭曲了,不然也不会有“书生误国”这句话。
“夫君怎么知道孔圣人当初手中拿的不是折扇,而是刀剑?”萧美娘眨着长长的睫毛,好奇的问道,完全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书本中不可能有孔子手中到底拿的是什么的描述,她倒要看看,自己这位夫君又怎么蒙混过关!
常歌行清了清嗓子,两只手分别搭在萧美娘的双肩上,由于双肩背禁锢住,萧美娘既不能上前,也不能后退,只能接受常歌行的逼视。
难道是她的问题太过刁钻,让自己这个夫君恼羞成怒了?
本来一脸肃穆的常歌行,突然一笑,笑容中溢满了得逞的得意,这个小丫头,现在不好好吓吓她,等过了门还不反了天?到时候夫纲何振?
“哈!哈!美娘你这个问题可是问对人了,天下读书人千千万万,也只有夫君能回答这个问题!
夫君问题,孔子可算得上聪明?”
“孔圣人乃是万世师表,自然智谋无双!”
“春秋战国,社会可算稳定?”
“七国蠢蠢欲动,周王室无力回天,孔圣人的时代,可谓是社会动荡!”
“孔子可得到当权者的重视?”
“未曾,所以圣人才退而著书,共万世瞻仰!”
常歌行与萧美娘两人,一问一答,相映成趣,像是多问的老师,遇到了多知的学生。
“这不结了嘛!”常歌行舒了一口气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贼人横行。孔子周游列国又不受君王重视,自然没有侍卫保护,以孔子的才智,一定知道带上宝剑比手执折扇实用!”
萧美娘目瞪口呆的看着常歌行,这个解释虽然合乎逻辑,就是脑洞太大了一些,自己这个夫君还真是。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长安城做折扇生意的可算是吃尽了苦头,一些以经营折扇为主的店铺已经关门大吉,每天都入不敷出,还不如歇业。
那些在街边摆着地摊的叫买之人,虽然勉强维持,但依旧生意惨淡。之前,折扇的流行程度完全不亚于前世的手机,书生们作诗答对需要折扇、指点苍穹需要折扇、装酷耍帅需要折扇,甚至就连打字不是一个的白丁也要买上一把扇子摇上一摇,附庸风雅一番。
可如今,谁要敢在街面上拿着折扇招摇,一定会收获书生们成批量的鄙视。晋王殿下都说了,儒者当腰上有宝剑,胸间有豪情,拿着折扇上街,简直就是丢老祖宗的脸面。
书生们将手中的折扇,换成了腰间的宝剑,虽然不知道剑术如何,但看起来已经与之前的孱弱不同,有着一丝丝英气散出。
连带着长安街头的风气都为之一变,腰间有宝剑,自然就要为道义出剑,长安城小偷小摸一时间少了很多。本来繁华的长安城的胭脂气也少了很多,多出来的却是一种蓬勃之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