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的网友们都兴奋异常的谈论着薛恋打破亚洲记录的时候,遥远的东洋,也有不少关于薛恋的报道。
《每日体育》、《日刊体育》、《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一连串的报刊新闻的主版或者体育版面,都有着一条亚运会男子百米复赛里一名华夏选手跑出了9秒99的消息。
《亚洲10秒纪录告破,可惜他不是东洋人》
《第一位跑进10秒的亚洲人,薛恋:我还可以跑得更快》
《他是亚洲骄傲,但我更希望这个纪录由我们大和族来破》
《东洋二名将携手进决赛,华夏加速度成就9秒99》
《威武!亚洲人也能进10秒,历史的一刻》
《某国体育项目违禁药品泛滥,背离体育精神》
《9秒99,真的是靠实力吗?》
《打破垄断,9秒99黄种人也可以做得到》
……
与华夏一面倒的夸赞不同,东洋的报道既有站在好的一面来报道的,也有站在旁观者角度报道的,甚至还有刻意抹黑的。虽然观点各不相同,却也体现了东洋国内的复杂心态。
东洋民众在看到这条报道之后,心情更加复杂。东洋人都是崇拜强者的,对于真正的强者,哪怕你羞辱了他,他们也会选择性的忘记。
就像现在的一部分东洋人,已经忘记了,就在一天之前,薛恋曾经在赛场上以近乎羞辱的回头望月的动作,来对待他们的东洋选手。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薛恋那是绝对的强者姿态。
当然,仅仅是跑进10秒的9秒99,还不足以让全部的东洋人心服口服,所以大部分的东洋人对薛恋还是带着排斥态度的。
………………
事实上,不止东洋人的心态复杂,其它诸如咸国、安南、暹罗、爪哇这些黄种人或者是黄种人占主导的国家,心态一样复杂。有黄种人跑进10秒大关,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可是第一个跑进10秒大关的不是他们国家的人,就让这些国家的国民有些酸酸的感觉了。
甚至,像是咸国这样民族自信心膨胀到变态程度的国家,还出现了薛恋其实是他们国家后人的说法。
至于以棕色人种为主的南亚国家,以及以白人为主的西亚和中亚国家,对于这个消息的报道就要相对少一些了。主要是他们的人种不一样,心态自然就不一样。
也就是东道主卡塔尔,对于这个消息的报道的力度不弱于华夏。对于主办国来说,有任何一项打破记录的运动出现,都是展示了主办国对赛事举办的成功。
卡塔尔为这届亚运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现在在男子百米短跑这样的明星项目上出现了破纪录的事件,那就是对他们的最大肯定了。
另外就是,在海湾一些归化运动员很多的国家,甚至出现了一些将薛恋归化到他们的国家的言论。
当然,对于这些的真实情况,此时正在午休,为晚上的决赛做准备的薛恋是不知道的。当然,他也并不是毫无所知,因为在大涅槃系统里面,疯涨的声望已经让他能够管中窥豹的了解一些了。
一个中午的时间,薛恋的声望已经由早上起床时的一百万出头,暴涨到四百多万。另外,还有超过五十万的黑色声望。现在他的声望总值,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不过,考虑到华夏超过十三亿的总人口来看,这四五百万的声望就不值一提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华夏,网络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华夏人对亚运会,尤其是短跑这样的相对冷门的项目,关注度还明显不够。
这些年来,男子短跑一直是体育的弱势项目,没有出过什么成绩,也没有什么明星的存在。
在华夏的田径领域,也就刘飞人这么一个,算得上是真正的一线明星。
………………
但是,在华夏当地时间晚上七点多发生的一个事情,却是改变了这一切。
在19点27分,全国这个时间段几乎是唯一的节目的新闻联播,播出了关于薛恋夺冠的报道。
“现在是一组来自多哈的亚运喜讯,在9日举行的多哈亚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年仅18岁的我国选手薛恋,以9秒99的成绩晋级决赛,成功打破了华夏男子百米记录。”
“他在打破全国纪录的同时,也终于完成了华夏几代飞人突破百米10秒大关的夙愿。薛恋此次的成绩,使他得以成为冲破男子百米10秒的第一位亚洲选手,这也让华夏选手在亚洲田坛和世界田坛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这已经不是薛恋第一次创造历史,这个就读于华夏科大的大一新生,自从今年在今年10月底举办的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上第一次正式参赛以来,一直在书写着华夏短跑的历史:10月29日,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10秒15打破了尘封八年的华夏男子百米记录;12月8日,亚运会男子百米预赛第二轮,10.12秒刷新华夏男子百米记录;今天的亚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再次以9秒99打破他自己保持的记录,成为第一个跑进10秒大关的亚洲选手。”
“今晚23点30分,我台第五频道将全程直播多哈亚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到时薛恋将和他的国家队队友文勇毅一同出战,向亚运金牌发起冲击,敬请收看。”
前后持续将近1分钟的新闻,震撼了整个华夏。因为谁都知道,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都是秉承“实事求是,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新鲜活泼”的原作,而且要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播出30到40条新闻,所以大部分的新闻的时间,都是很简短的。能够持续一分钟多的新闻,除了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外,是很少出现的。
在看了这条新闻之后,就算是对体育不了解的人,也从中感觉到了很多信息。而对那些稍微懂行的人,在这一刻都呆住了。
《每日体育》、《日刊体育》、《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一连串的报刊新闻的主版或者体育版面,都有着一条亚运会男子百米复赛里一名华夏选手跑出了9秒99的消息。
《亚洲10秒纪录告破,可惜他不是东洋人》
《第一位跑进10秒的亚洲人,薛恋:我还可以跑得更快》
《他是亚洲骄傲,但我更希望这个纪录由我们大和族来破》
《东洋二名将携手进决赛,华夏加速度成就9秒99》
《威武!亚洲人也能进10秒,历史的一刻》
《某国体育项目违禁药品泛滥,背离体育精神》
《9秒99,真的是靠实力吗?》
《打破垄断,9秒99黄种人也可以做得到》
……
与华夏一面倒的夸赞不同,东洋的报道既有站在好的一面来报道的,也有站在旁观者角度报道的,甚至还有刻意抹黑的。虽然观点各不相同,却也体现了东洋国内的复杂心态。
东洋民众在看到这条报道之后,心情更加复杂。东洋人都是崇拜强者的,对于真正的强者,哪怕你羞辱了他,他们也会选择性的忘记。
就像现在的一部分东洋人,已经忘记了,就在一天之前,薛恋曾经在赛场上以近乎羞辱的回头望月的动作,来对待他们的东洋选手。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薛恋那是绝对的强者姿态。
当然,仅仅是跑进10秒的9秒99,还不足以让全部的东洋人心服口服,所以大部分的东洋人对薛恋还是带着排斥态度的。
………………
事实上,不止东洋人的心态复杂,其它诸如咸国、安南、暹罗、爪哇这些黄种人或者是黄种人占主导的国家,心态一样复杂。有黄种人跑进10秒大关,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可是第一个跑进10秒大关的不是他们国家的人,就让这些国家的国民有些酸酸的感觉了。
甚至,像是咸国这样民族自信心膨胀到变态程度的国家,还出现了薛恋其实是他们国家后人的说法。
至于以棕色人种为主的南亚国家,以及以白人为主的西亚和中亚国家,对于这个消息的报道就要相对少一些了。主要是他们的人种不一样,心态自然就不一样。
也就是东道主卡塔尔,对于这个消息的报道的力度不弱于华夏。对于主办国来说,有任何一项打破记录的运动出现,都是展示了主办国对赛事举办的成功。
卡塔尔为这届亚运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现在在男子百米短跑这样的明星项目上出现了破纪录的事件,那就是对他们的最大肯定了。
另外就是,在海湾一些归化运动员很多的国家,甚至出现了一些将薛恋归化到他们的国家的言论。
当然,对于这些的真实情况,此时正在午休,为晚上的决赛做准备的薛恋是不知道的。当然,他也并不是毫无所知,因为在大涅槃系统里面,疯涨的声望已经让他能够管中窥豹的了解一些了。
一个中午的时间,薛恋的声望已经由早上起床时的一百万出头,暴涨到四百多万。另外,还有超过五十万的黑色声望。现在他的声望总值,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不过,考虑到华夏超过十三亿的总人口来看,这四五百万的声望就不值一提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华夏,网络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华夏人对亚运会,尤其是短跑这样的相对冷门的项目,关注度还明显不够。
这些年来,男子短跑一直是体育的弱势项目,没有出过什么成绩,也没有什么明星的存在。
在华夏的田径领域,也就刘飞人这么一个,算得上是真正的一线明星。
………………
但是,在华夏当地时间晚上七点多发生的一个事情,却是改变了这一切。
在19点27分,全国这个时间段几乎是唯一的节目的新闻联播,播出了关于薛恋夺冠的报道。
“现在是一组来自多哈的亚运喜讯,在9日举行的多哈亚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年仅18岁的我国选手薛恋,以9秒99的成绩晋级决赛,成功打破了华夏男子百米记录。”
“他在打破全国纪录的同时,也终于完成了华夏几代飞人突破百米10秒大关的夙愿。薛恋此次的成绩,使他得以成为冲破男子百米10秒的第一位亚洲选手,这也让华夏选手在亚洲田坛和世界田坛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这已经不是薛恋第一次创造历史,这个就读于华夏科大的大一新生,自从今年在今年10月底举办的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上第一次正式参赛以来,一直在书写着华夏短跑的历史:10月29日,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10秒15打破了尘封八年的华夏男子百米记录;12月8日,亚运会男子百米预赛第二轮,10.12秒刷新华夏男子百米记录;今天的亚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再次以9秒99打破他自己保持的记录,成为第一个跑进10秒大关的亚洲选手。”
“今晚23点30分,我台第五频道将全程直播多哈亚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到时薛恋将和他的国家队队友文勇毅一同出战,向亚运金牌发起冲击,敬请收看。”
前后持续将近1分钟的新闻,震撼了整个华夏。因为谁都知道,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都是秉承“实事求是,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新鲜活泼”的原作,而且要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播出30到40条新闻,所以大部分的新闻的时间,都是很简短的。能够持续一分钟多的新闻,除了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外,是很少出现的。
在看了这条新闻之后,就算是对体育不了解的人,也从中感觉到了很多信息。而对那些稍微懂行的人,在这一刻都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