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黄汉就制定了“日月海运”发展长江联运的计划。
今年正月,大匠师王玉琪和几十个少年技师带上全钢龙已经骨赶去龙江船厂工作。
他们采取就地购买船料招募龙江船厂的师傅和劳工、租用龙江船厂船坞的模式,建造排水量三十到一百吨适合在长江、内河航行的船舶。
龙江船厂的技术力量本来就在大明首屈一指,再有标准统一的钢铁龙骨,减少了对于质量过硬巨木的需求,建造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江船质量毋庸置疑。
这些船大部分都是平底,能够较好的避免水位低而搁浅。
不是进入内河、长江的船必须是平底船,在水位高的长江上,尖底海船只要吨位不太大一样可以航行。
历史上郑成功就曾经带领排水量达到四五百吨的战船进入长江试图夺取南京,闹倭寇的嘉靖年,倭寇的朱印船曾经进入长江打到扬州。
只不过因为尖底海船吃水深,对航道水位的要求高于平底船。
吃水越深的船舶稳定性越好,用于战船的江船完全可以跟海船通用,从南通州到荆州的航道完全能够满足排水量一二百吨的尖底海船航行。
几路贼兵攻破渑池县刚刚准备修整,不到三天“红旗军”就杀到,一部贼兵不得不扔掉了辎重往西而去。
黄汉当然不肯跟着流寇往西进入陕西,追着往南流窜的一部大概有小十万的流寇猛打,这些流寇一直沿着官道往汝州、淅川、内乡、光化、南阳方向逃窜。
由于“红旗军”追得太急,使得历史上被这一路流寇攻破的城镇少了一大半,也是由于河南是第一次遭遇大规模流寇入境,有存粮的地主老财不少,流寇逃一路抢一路没被饿死、累死。
封藩河南的朱明皇室最多,其次就是湖广。
九天后黄汉率领“红旗军”抵达南阳,唐王朱聿键和诸多地方官已经望眼欲穿。
襄王朱翊铭的长史在王府卫队保护下刚刚赶到南阳不久,见到了“红旗军”如同见到了救星般兴高采烈。
人大多数是无利不起早,“红旗军”来到南阳得到了礼遇事出有因。
那是南下的流寇早就窜入湖广,如今接近二十万人马在围攻襄阳,其中有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闯塌天刘国能等等大贼头的喽啰。
贼兵声势浩大,沿途官军都在据城死守,哪敢出城跟贼兵野战?
这其实不怪这些文武官员,内地明军疏于操练,有战斗力的部队凤毛麟角,由于缺额严重,分守参将手里的兵马恐怕连四成都不足。
真有参将带着两三千七拼八凑的人马去打流寇,结果十有八九反被流寇打了,选择尽可能固守城池其实是量力而行。
怕就怕脑子坏掉了的文官瞎指挥,逼着心里有数的将领出战,最后的结果是出战的明军被流寇干掉一部分,不少人干脆加入流寇来夺取他们无比熟悉的城池。
襄阳被围太多附近的文官武将都知道凶险,万一城池被流寇攻破襄王有个好歹不知多少人会人头落地。
现在来了一支百战百胜的“红旗军”,文官武将当然安心不少,王府长史不断催促黄汉前往襄阳解围,南阳知府不敢怠慢,咬咬牙给了足两千石粮食五百石马料。
历史上的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相助粮食两千石,并且设宴为东平侯壮行。
黄汉心里有数,襄阳被攻破那是七八年后的事情,为此已患重病的杨嗣昌惊惧交加而死,这一次献贼根本打不下襄阳这座城高墙厚的坚城。
敌情不明,没有必要玩突袭,稳扎稳打即可。
黄汉心里其实还是有些提防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等这些流寇队伍的中坚力量,他相信集中所有的正兵、卫所军、杂役齐头并进,不取巧就不会弄巧成拙。
纵观天下也不会有哪一路人马能够把兵精粮足的“红旗军”两万人马围而歼之,只要击溃围攻襄阳的流寇,救援封藩的大功劳就到手了。
接下来就可以再往南追逐流寇,堂而皇之进入米粮充足的湖广过年水到渠成。
届时接到命令的“日月海运”船队会赶到荆州附近的江上待命,再联系雇佣几百艘在长江上往来的船舶运送流民就不存在任何困难。
毕竟长江水道最是繁忙,船舶总量究竟是几万还是十几万没有人能够说得准。
利用船舶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送人的效率最高,那些一直从河南跟到湖广的老百姓可以乘船去南通州转大海船去宁远或者辽南。
正瞌睡,有人送枕头,黄汉怎么可能拒绝。
他没有一丝犹豫就答应王府长史,“红旗军”虽然远道而来,但是不修整,继续南下救援襄阳,使得这位正五品文官感激涕零。
长史跪下赌咒发誓,只要护得襄王周全,届时王爷一定会厚赐钱粮犒赏三军。
见有人解燃眉之急,南阳文官武将终于露出了笑脸。
知府和一干官员拍胸脯保证,东平侯丢在南阳城外的几万难民不会无人问津,每天每人给两碗粥吃能够保证。
这几万难民经过了每天行军五十里的淘汰赛,心智不坚定的,体力不行的,被家小严重拖累的都掉队了。
现在这些人在“红旗军”管理下有了组织架构,超过五千青壮年被编组成为了拥有白蜡杆长枪的乡勇,刘在旗的武装宣传队直接领导这些人。
这些流民沿途州府都要提防,不可能准许他们久留,黄汉只不过是因为军队要跟流寇交战,让他们晚几天跟上,尽可能避免遭遇兵祸而已。
刘在旗带领难民们修整三天后继续上路追赶大部队,此时大战肯定结束了,他们遇上被击溃的流寇可以率领乡勇自卫。
黄汉自认为人马不具备在襄阳城下围剿如此之多流寇的条件,仅仅能够确保击溃他们争取多斩杀一些老贼。
他采取集中兵力按部就班推进的策略,两万余人马携带辎重依旧一天前进五十里的速度前进。
今年正月,大匠师王玉琪和几十个少年技师带上全钢龙已经骨赶去龙江船厂工作。
他们采取就地购买船料招募龙江船厂的师傅和劳工、租用龙江船厂船坞的模式,建造排水量三十到一百吨适合在长江、内河航行的船舶。
龙江船厂的技术力量本来就在大明首屈一指,再有标准统一的钢铁龙骨,减少了对于质量过硬巨木的需求,建造排水量一百吨以下的江船质量毋庸置疑。
这些船大部分都是平底,能够较好的避免水位低而搁浅。
不是进入内河、长江的船必须是平底船,在水位高的长江上,尖底海船只要吨位不太大一样可以航行。
历史上郑成功就曾经带领排水量达到四五百吨的战船进入长江试图夺取南京,闹倭寇的嘉靖年,倭寇的朱印船曾经进入长江打到扬州。
只不过因为尖底海船吃水深,对航道水位的要求高于平底船。
吃水越深的船舶稳定性越好,用于战船的江船完全可以跟海船通用,从南通州到荆州的航道完全能够满足排水量一二百吨的尖底海船航行。
几路贼兵攻破渑池县刚刚准备修整,不到三天“红旗军”就杀到,一部贼兵不得不扔掉了辎重往西而去。
黄汉当然不肯跟着流寇往西进入陕西,追着往南流窜的一部大概有小十万的流寇猛打,这些流寇一直沿着官道往汝州、淅川、内乡、光化、南阳方向逃窜。
由于“红旗军”追得太急,使得历史上被这一路流寇攻破的城镇少了一大半,也是由于河南是第一次遭遇大规模流寇入境,有存粮的地主老财不少,流寇逃一路抢一路没被饿死、累死。
封藩河南的朱明皇室最多,其次就是湖广。
九天后黄汉率领“红旗军”抵达南阳,唐王朱聿键和诸多地方官已经望眼欲穿。
襄王朱翊铭的长史在王府卫队保护下刚刚赶到南阳不久,见到了“红旗军”如同见到了救星般兴高采烈。
人大多数是无利不起早,“红旗军”来到南阳得到了礼遇事出有因。
那是南下的流寇早就窜入湖广,如今接近二十万人马在围攻襄阳,其中有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闯塌天刘国能等等大贼头的喽啰。
贼兵声势浩大,沿途官军都在据城死守,哪敢出城跟贼兵野战?
这其实不怪这些文武官员,内地明军疏于操练,有战斗力的部队凤毛麟角,由于缺额严重,分守参将手里的兵马恐怕连四成都不足。
真有参将带着两三千七拼八凑的人马去打流寇,结果十有八九反被流寇打了,选择尽可能固守城池其实是量力而行。
怕就怕脑子坏掉了的文官瞎指挥,逼着心里有数的将领出战,最后的结果是出战的明军被流寇干掉一部分,不少人干脆加入流寇来夺取他们无比熟悉的城池。
襄阳被围太多附近的文官武将都知道凶险,万一城池被流寇攻破襄王有个好歹不知多少人会人头落地。
现在来了一支百战百胜的“红旗军”,文官武将当然安心不少,王府长史不断催促黄汉前往襄阳解围,南阳知府不敢怠慢,咬咬牙给了足两千石粮食五百石马料。
历史上的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相助粮食两千石,并且设宴为东平侯壮行。
黄汉心里有数,襄阳被攻破那是七八年后的事情,为此已患重病的杨嗣昌惊惧交加而死,这一次献贼根本打不下襄阳这座城高墙厚的坚城。
敌情不明,没有必要玩突袭,稳扎稳打即可。
黄汉心里其实还是有些提防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等这些流寇队伍的中坚力量,他相信集中所有的正兵、卫所军、杂役齐头并进,不取巧就不会弄巧成拙。
纵观天下也不会有哪一路人马能够把兵精粮足的“红旗军”两万人马围而歼之,只要击溃围攻襄阳的流寇,救援封藩的大功劳就到手了。
接下来就可以再往南追逐流寇,堂而皇之进入米粮充足的湖广过年水到渠成。
届时接到命令的“日月海运”船队会赶到荆州附近的江上待命,再联系雇佣几百艘在长江上往来的船舶运送流民就不存在任何困难。
毕竟长江水道最是繁忙,船舶总量究竟是几万还是十几万没有人能够说得准。
利用船舶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送人的效率最高,那些一直从河南跟到湖广的老百姓可以乘船去南通州转大海船去宁远或者辽南。
正瞌睡,有人送枕头,黄汉怎么可能拒绝。
他没有一丝犹豫就答应王府长史,“红旗军”虽然远道而来,但是不修整,继续南下救援襄阳,使得这位正五品文官感激涕零。
长史跪下赌咒发誓,只要护得襄王周全,届时王爷一定会厚赐钱粮犒赏三军。
见有人解燃眉之急,南阳文官武将终于露出了笑脸。
知府和一干官员拍胸脯保证,东平侯丢在南阳城外的几万难民不会无人问津,每天每人给两碗粥吃能够保证。
这几万难民经过了每天行军五十里的淘汰赛,心智不坚定的,体力不行的,被家小严重拖累的都掉队了。
现在这些人在“红旗军”管理下有了组织架构,超过五千青壮年被编组成为了拥有白蜡杆长枪的乡勇,刘在旗的武装宣传队直接领导这些人。
这些流民沿途州府都要提防,不可能准许他们久留,黄汉只不过是因为军队要跟流寇交战,让他们晚几天跟上,尽可能避免遭遇兵祸而已。
刘在旗带领难民们修整三天后继续上路追赶大部队,此时大战肯定结束了,他们遇上被击溃的流寇可以率领乡勇自卫。
黄汉自认为人马不具备在襄阳城下围剿如此之多流寇的条件,仅仅能够确保击溃他们争取多斩杀一些老贼。
他采取集中兵力按部就班推进的策略,两万余人马携带辎重依旧一天前进五十里的速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