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当然是为了大明开疆拓土几千里而高兴,为了征虏大将军的势不可挡而忧心忡忡。
年复一年,崇祯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可是这个泱泱大国每况愈下,劳累外加精神折磨,崇祯两鬓又添了白发几许,背又佝偻了几分。
大明朝廷这个中秋节过得不安生,建奴七月底忽然破了延绥镇入关,至今已经连下城堡二十几座。
兵部尚书杨嗣昌如坐针毡,平台奏对,阁老郑国昌、刘之纶弹劾洪承畴坐失州县,眼看着建奴肆掠无所作为,白白耗用军饷。
大明除了五年平辽的那铁打不动的每个月三十万两雪花银的饷银,就是洪承畴麾下人马的粮饷占了大头。
可是“红旗军”连战连捷,洪承畴的“洪军“却是节节败退,甚至于还被流寇打得丢了数万人马。
现任首辅张至发其实是温体仁提携的,在东林党人眼里是温党。
具备政治智慧的黄汉四两拨千斤,把温体仁要去了“汉江省”当一把手,约等于收编了所有的温党。
重用徐光启给予科学家最高荣誉,救下孙元化的性命后又扶持他一步步升职,现在拥有了从四品品级,使得松江府籍的东林党人已经倒向辽国公。
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
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
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
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
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
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
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
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
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
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
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
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
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
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
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
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
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
“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
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
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
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
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
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
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
“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
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
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
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
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
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
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
年复一年,崇祯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可是这个泱泱大国每况愈下,劳累外加精神折磨,崇祯两鬓又添了白发几许,背又佝偻了几分。
大明朝廷这个中秋节过得不安生,建奴七月底忽然破了延绥镇入关,至今已经连下城堡二十几座。
兵部尚书杨嗣昌如坐针毡,平台奏对,阁老郑国昌、刘之纶弹劾洪承畴坐失州县,眼看着建奴肆掠无所作为,白白耗用军饷。
大明除了五年平辽的那铁打不动的每个月三十万两雪花银的饷银,就是洪承畴麾下人马的粮饷占了大头。
可是“红旗军”连战连捷,洪承畴的“洪军“却是节节败退,甚至于还被流寇打得丢了数万人马。
现任首辅张至发其实是温体仁提携的,在东林党人眼里是温党。
具备政治智慧的黄汉四两拨千斤,把温体仁要去了“汉江省”当一把手,约等于收编了所有的温党。
重用徐光启给予科学家最高荣誉,救下孙元化的性命后又扶持他一步步升职,现在拥有了从四品品级,使得松江府籍的东林党人已经倒向辽国公。
重用东林党人陈奇瑜、杨一鹏又导致不少东林党人改弦易辙。
张凤翼、梁廷栋、郑国昌等等大员虽然没有结党,但是朝廷中没有派别才是千奇百怪,他们的门生故吏自然就是一个派系,这些人当然会为“红旗军”摇旗呐喊。
明朝所谓的党派都是松散的组织,没有严密的架构和铁的纪律,太多党派的成员朝三暮四,也很少有官员为了营救朋党而奋不顾身。
黄汉没有成立党派,然“红旗军”体系却形成了事实的一党,大明朝堂上称为“红党”。
如果真有为了“红旗军”体系的利益处于危险的“红党”成员,整个体系还真能够做到不遗余力营救,不怕牺牲。
相信不久的将来,组织严密的“红党”会一枝独秀,也应该是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在“红党”领导下进行政治协商是必由之路。
这没什么不好,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扼杀言论自由,而是因为过度自由泛滥导致国家的公信力、统御力下降使得太多官员不顾朝廷利益,迁就某些党派的利益。
黄汉会掌握并且控制舆论导向,
某些具备政治野心又没有治国安民之策的党派领袖会被调查,胆敢妖言惑众者“旗卫”会罗列罪名缉捕。
走铁腕、强权的霸途是黄汉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被天灾人祸、内忧外困逼得亡国的大明焕然一新,使得汉人的帝国打碎枷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霸主。
黄汉在两年前跟崇祯摊牌谈五年平辽,约等于明确了“红旗军”再也不可能任由皇权支配,唯有通过政治协商互相妥协才能够达成共识。
十几万“红旗军”在山西下手抢了晋商和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黄汉又在“汉江省”的官员任命上跟朝廷讨价还价。
最后几百“汉江省”官员的实际官职全部是温体仁根据征虏大将军的意图重新任免。
这些行为无一不是在挑战皇权,无计可施的崇祯已经选择了多次让步。
朝廷新官上任的吏部尚书田维嘉得到了“汉江省”的公文,看到了官员重新任免后的清单后直接送交皇帝御览。
脾气暴躁的崇祯在御书房看到了奏疏后,气得当场就摔了杯子。
很明显在“汉江省”地盘上,大明朝廷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权,连任命官员都已经做不到,那里岂不是变成了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独立王国?
“红旗军”体系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退一步不可能海阔天空,向崇祯妥协实在没有必要,一步都不能退,退了就是等待着任人宰割,黄汉不怕跟崇祯撕破脸皮。
此时统一战线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团结更多人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瓦解东林党、浙党、楚党、应社、复社、阉党等等派系。
为了避免张溥、张采、杨彝、顾梦麟等等江南文人领袖空谈误国。
这一次黄汉提名的“汉江省”官员中除了科学家毕懋康、李天成等等,就有张溥、张采,还有东林党的叛徒阮大铖,原阉党马士英。
想当年阮大铖乃是东林点将录中的天究星没遮拦,这个人其实是个最好的宣传骨干备选,他没有立场确有些能力,一生都在渴望往上爬。
此人实际上才华横溢,乃是明末著名的戏曲名作家,把他要来“红旗军”体系搞出寓教于乐的戏剧作品,使得正能量的宣传老少皆宜不在话下。
马士英乃是戏剧《桃花扇》中的反面人物,而那些正面人物都做了汉奸,此人却坚决抵抗清兵入侵,最终殉国而死。
“汉江省”选官不论出身,只看能力,也不看他们的名声,只看他们以后的政绩。
这一次选官还跟上一次截然不同,不仅仅把名单送去吏部等待批复,还以征虏大将军的名义行文直接发给被选官员,估摸着不少人哪怕得不到朝廷任命自己也会乘船赶来赴任。
比如说阮大铖和马士英,他俩早就被罢官了,都不甘寂寞,而且官瘾很大,得到了从五品的提名还不趋之若鹜?
平台奏对,崇祯跟阁臣和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等大员商议“汉江省”官员委派的大事,最后憋了一肚子气。
因为能够一次性外放几百官员使得朝廷能够多出不少实缺,吏部尚书田维嘉很积极,这就意味着他接下来能够有太多官位供他卖官鬻爵。
其余朝廷重臣也没有反对意见,反正必须向“汉江省”派遣官员,派谁不派谁貌似不太重要,事不关己,没有必要跟权势熏天的征虏大将军对着干。
有一条最关键,崇祯不识人不会用人,他觉得照准温体仁的提名使得皇权成为了摆设,不准心中又没有备选之人,故而觉得憋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