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说完话之后便直接从上面走了出去,丝毫没有和往常一样,等待众臣离开之后再离开。
    众多心思各异的朝臣,看着面前空荡荡的皇位,不由的互相之间对视了一眼,却也没有人敢说些什么,今日的气氛,颇有些不对的感觉。
    其中世家的两尊大人物,颍川陈家的陈群和河内温县司马家的司马懿两个人也是同样的对视了一眼。
    他们两个也是曾经的好朋友了,多少年的交情一度让他们无话不谈,只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两个人慢慢的越走越远,直到现在他们互相对视一眼之后,一个满脸的微笑,一个一脸的严肃。
    两个人谁都没有多说话,互相对视一眼之后便各自起身离开了。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身边的区别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同在尚书台,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这两个说不能说谁压制谁一头,各自自然也都有着各自的亲信同僚。
    陈群作为尚书令,他的身边自然是不缺少那些簇拥着他的官员和显贵。
    其中司徒大人华歆、司空大人王朗、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四个人虽然神态各自不同,但是他们围绕在陈群身边的这个动作倒是大同小异!
    另外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几人虽然没有和陈群表露的多么亲近,但是他们或多或少也会围着陈群前行。
    在后面的那都是一群无足轻重的官吏了,陈群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只是知道他们投靠自己,或者说投靠自己身后的势力而已!
    有这么多人围绕的陈群,可以说现在是当之无愧的朝中第一人了,其他的暂且不说,就是这身边的这些人手,几乎就是大半个朝堂的各方势力!
    这些年虽然曹丕不断的提拔孔家的地位,不断的让太学生进入朝堂,但是通过九品中正制来到朝中的那也是丝毫不少!
    尤其是当他将司空王朗拉入自己麾下的那个时候,他的权势更是达到了巅峰!
    别人看待司空王朗,不过就是一个年迈并且德高望重的老人罢了!
    但是陈群的眼中不一样!
    这个老人可是他们曹魏的首任大中正!
    一个人掐住了整个曹魏想要晋升的官员的脖梗子,只要有了他,自己才能睡得安稳!
    (王朗是不是曹魏的大中正,这一点作者没有办法拿出证据来,因为九品中正制的推广有些坑,所以关于它的记载很多史书都不敢详细记录!
    现在我们知道的,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几件事情都有…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然后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都已经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类似表格的东西,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九个大中正官,在朝中任职,德高望重,还要被天下认可。
    这两个条件之下,很多人就会被筛下去,然后世家之间就开始了各种竞争!
    不要总觉得这九品中正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人”。
    若是九品中正制就真的这么简单,他也不会存在这么多年。
    这玩意本来就是曹操想出来的,想要最后借助这个东西将已经联合在一起的世家弄得分崩离析起来。
    只不过他没有耗过陈群,或许陈群也知道这种东西拿出来,他们时间会面临着什么,所以哪怕已经都做好了的东西,他仍然会死死地摁在自己的手里。
    这种东西在一个昏君蠢贼的手里头,那就是祸国殃民的祸害。
    但如果在曹操这种狡猾无比的奸雄手中,谁祸害谁那还真不一定呢!
    就说这九品中正制的两大项,第一个是需要九个大中正!
    这猛地一听,九个大中正,数目不算少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天下世家何止千万,便是那些有名有姓的家族恐怕也是有着成百上千之多!
    而且这个数非常好,当初曹操无奈一下向世家屈服之后,将天下十三州并一部改为了古时候的九州之地!
    幽州,并州,凉州这种压根就没有什么世家力量所在的地方直接就给划给旁边了。
    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方便世家统治,雍州有着很多世家豪族,这一点不用多怀疑,若是雍涼二州分开,雍州的世家除非跳出这个圈子之外,否则他只能在雍州里面呆着,他去不了凉州!
    而合并之后就不同了,冀州可以说是世家最多的地方,他们很多势力不强的家族在冀州里面生活并不容易!
    合并之后很多事情就好做了,他们可以趁机将自己的势力放到幽州和并州这种地方。
    这就是曹丕为什么一定要将幽州,并州还有凉州再次分出去的原因!
    若是不能保证三个边疆都是自己的人手,那他简直就可以遗臭万年了!
    而曹丕在将十三州分开以后,也就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的时候,天下似乎都炸锅了。
    大汉十三州,除了刘玄德所在的益州西川之地,孙权所在的交州和扬州,以及一直风雨不断的荆州之外,天下在曹魏手中的也正好是九个州郡!
    那个时候大家都讲究一个同乡情谊,说具体点就是上面儿有同乡,大家好办事儿罢了!
    所以说九个州郡对应九个大中正,这不就是在暗示他们挣抢么!
    而且这九个州郡哪里有能够一样,就拿豫州来说!
    豫州有个地方叫做颖川郡,当初曹操麾下的谋臣,绝大多数都是颖川之人。
    而且颖川的世家那也是相当多的,不单单是世家,还是很厉害的那种世家!
    荀氏八龙的荀家,陈家老太爷亲手创立的陈家,钟繇所在的钟家。
    杜家和郭家也算得上是数得上号的大世家等等了!
    这么多的世家,他们的实力和竞争那也是可想而知!
    所以说,单单一个颍川郡便有数个家族可以竞争一个大中正的位置,之后更是还有其他的地方,都是符合要求的。
    也就是说,一个豫州就能够出任九个大中正还绰绰有余,可是与之相反的,幽州,并州,凉州这三个州,在曹孟德的时期就被取缔了。
    这么多年根本就没有多少纯粹的本土人士出现在朝廷中枢之中,并州好歹有一个梁习和张辽,但是张辽压根就没有让他回去过,梁习也被人一脚给踹回了并州去。
    至于凉州,本来还有张既和成公英两个人,但是张既成为凉州刺史之后就被留下了,成公英则是死在了西征的路上,三个边疆州郡竟然挑不出本土人选来。
    这样一来,曹丕麾下的九个州郡只有六个能够选出来,六个选出来的大中正还要互相分配,其中幽州,并州,凉州还不可能就那么的认可了这件事情,想想明朝的南北不同卷。
    这种同乡情谊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了,选拔贤良最先选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同乡,这一点包括科举的时候也是一样,所以九个大中正官直接让中原九州的世家乱套了。
    也让曹丕找到了机会能够顺势而起,黄初前三年的风光,曹丕能够做到那么多的事情,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这么简单,他是靠着各种手段才从世家争夺到这么好的机会的。
    只不过他低估了世家统一的速度罢了,在黄初四年应该就是所有世家争权夺利完毕,暂时打成了第一步统一的局面,也是趁着曹丕外出做到了让他难以接受的那一步,扳回了一局。
    当然也有可能是曹丕自己玩脱了的原因,那么当初能够做到九个大中正的人选都是有什么人。
    三公之中毋庸置疑,这里的三公说的是最原始的三公,太尉贾诩代表的是凉州的势力,这也是后面的世家说什么也要将钟繇顶上去,将贾诩给替换下来。
    在黄初前三年的时间,凉州太多的人被曹丕给征召了起来,除了张既,苏则等人之外,凉州当时应该是第一次达到了自产自销的平衡状态,郝昭和魏平出身雍州,却是在凉州达到了将军级别。
    除去这两个人之外,毌丘一家也站了起来,毌丘兴从武威太守成为了中央大员,其子毌丘俭更是最后成为了曹魏的戍边大将。
    郭氏一门也算是从凉州走了出来,虽然说托了他们家女儿的福气吧。
    之后凉州的胡遵等人也是一点点被带了起来,张既在外,贾诩在内,将凉州的精锐人才输送到了曹丕的身边和面前,也算是让凉州站起来了。
    反观幽州和并州就不一样了,并州到最后都没有哪一个大员为了自己的家乡站了起来,其中贾逵和温恢两个人本来应该是有机会的,但是两个人都是被人弄到了外放,虽然自己做到了一州刺史,但是并州却是荒废了。
    最后的幽州,是被王雄和程喜等人所掌控,让幽州之人不得上位,包括田豫,杜恕等名臣都是在幽州折了戟,也是后面边疆大乱的根源了。
    所以这般说下来,凉州因为有着贾诩的缘故,让凉州站起来了,之后还有资格成为中正官的,王朗和华歆两个同为三公之人,这两个也不是出了名的豪门世家,也是能够让曹丕放心的两个人。
    之后就是陈群这个世家魁首了,有陈群存在,豫州绝对是找不到第二个人来出现的,至于蒋济董昭和司马懿等人,他们终归还是差了一些,在黄初四年之后,他们能不能冲上来不知道,但是黄初四年之前,他们应该是没有资格担任曹魏的大中正的。
    另外说华歆能够担任大中正也不是因为华歆是曹魏的司徒大人,而是因为史书上关于选官他是有着话语权的。
    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
    而华歆的想法确实不同,他是认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
    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
    这段话出自曹丕上位初期,《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作为曹魏的重中之重,三府在选官方面还是在华歆方面失败了,可以看得出来华歆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所以作者才会认为华歆是中正官之一。
    同理,和华歆,贾诩同为三公的王朗,也不可能不是中正官。
    当华歆和王朗两个人靠向陈群,颍川老乡钟繇替代了贾诩之后,陈群的势力应该就是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境地!
    如果说,太祖曹操的时代是寒门和世家相争,世家赢了。
    那么黄初元年到黄初四年时间,就是曹丕带着曹氏宗族加上寒门抵抗日渐强壮的世家,至于中途谁输谁赢那也是两可之间,其中威王曹彰,用自己的性命给曹丕换来了最好的反攻机会!)
    相比于司马懿在朝中如日中天的进取不断,司马懿也是没有丝毫的示弱,他的身边同样有着一票人马,这一票人马绝大部分都是将校,朝廷的将校当然是不会的,但是最近有很多将校都是被调入了京师洛阳,而司马懿就是抓到了他们这些人。
    现在司马懿身边的几名将校都是刚刚入京的,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曾经的曹魏大司马曹仁将军的副将牛金了。
    曾经曹仁还以为牛金投靠的会是颍川一脉的世家,没想到的是,这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司马一家。
    除了牛金之外,司马懿身边的人都是些许小将了,包括跟随曹真,夏侯儒等人出兵雍凉之地的费曜、以及长水校尉戴陵还有雍州安定人胡遵等人赫然在列。
    这些人或许在某一个地方算得上是声名赫赫,但是他们在朝中却是没有什么名声,便是陈群等人对他们也是不屑一顾。
    虽然他们都是大将,但是他们手中却是没有多少权利,牛金颇有勇力,却是势力不足,费曜、戴陵两人徒有名声,甚至于长水校尉戴陵还在之前触怒过曹丕,现在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还在两可之间呢。
    这两个人虽然在世家之中的威望都是半斤八两的,但是凭着手中的势力,司马懿却是相差深远,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过司马懿的手却是在军中有了些许的威望,黄初元年,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他在军中势力的培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虽然他的督军一职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宣告结束了。
    黄处二年,他就被曹丕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但是虽然曹丕下手很快,但是司马懿仍然是在军中留下了些许的种子,而那个时候,军中绝大部分的势力都是老将和曹氏宗亲,司马懿手中的那点力量根本就如不得其他人的眼睛。
    谁知道一场伐吴大战,让曹氏军方变得风起云涌的,大司马曹仁不但身死,其麾下的亲信也是折损大半之多。
    前将军张辽亡故,还有徐州的镇东将军臧霸的退位,让曹氏的军方一下子就乱了系统,这时候司马懿麾下的那些许的将领,却是出现了升腾的机会。
    这也是司马懿能够和陈群打擂台的原因,毕竟现在司马懿不单单在威望航十分出众,便是他手中你的实力,也是不能忽视,虽然朝中威望算不得多么的强大,但是有了军方支持的他,此时在加上他若是能够得到曹丕的认可,司马懿和陈群还真就不好说谁更加的强悍一些。
    司马懿和陈群两个人走出了宫廷之后,众多大臣才敢跟在他们的身后,这个时候,就能够看得出来,朝中的势力到底如何。
    此时敢于反抗这些世家的人,要么闭门不出,要么已经被他们折腾的闭门不出了。
    曹丕不知道前面的朝堂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却是知道,他很快就就要见到他的母后了。
    说实话他并不是非常的想见到这个女人,从自己当上魏王之后,他已经尽量减少去见自己母亲的次数了。
    曹丕说不出自己对于自己的母亲是什么感觉。
    曹丕很感自己的母亲是真的,但是曹丕也很不想见到自己的母亲,甚至不想和自己的母亲再多说什么。
    卞氏是一个传奇,他的前半生都是标准的传奇,从一个流落风尘的女子,变成了一个让天下都为之信服的太后,这其中的艰辛何等之多。
    就是曹丕自己能够登上魏王之位,能够坐稳魏王之位,卞氏都是出了大力的。
    只不过很让曹丕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在曹丕登上王位,乃至登上皇位之后,卞氏便不再是那个护着自己的母亲了,而是一个对他诸多要求,诸多限制的太后。
    曹丕登上王位的时候已经是三十三岁了,过了而立之年的曹丕这一路也是坎坎坷坷,这一路也是颇为不易。
    他没有像自己的弟弟那样,有那么任性的资本,有那么多父母对他的爱惜,对他千般保护,万般迷恋。
    曹植只需要靠着自己的天赋,在那里喝着美酒吟诗作赋,便能够得到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宠爱,而他曹丕,他的弟弟曹植,需要的是一次次死里逃生才可以。
    曹丕一路想着自己这些年一直这么努力的活着,这么努力的让自己过得更好,这么些年付出的努力。
    越想他的心里越是难受,直到他走到他的母后宫殿之外,他这才将所有的心思放下,这才将自己的脚步停了下来。
    曹丕没有进入那宫殿之中,他就不想进去了,倒不是他再次不知道怎么面临自己的母后,而是他看到了自己最不想见到的人。
    他的弟弟曹彰现在还没有能够下葬,还在洛阳城中停留,而他的母亲,却是在和自己的弟弟吃饭,饭桌之上言笑晏晏!
    在宫殿外面,曹丕阻止了想要通报自己到来的内侍,听着隐隐传来的欢笑之声,曹丕脸色阴沉,胸口只感觉无比的堵塞,整个人都感觉到了呼吸不那么顺畅了 。
    “陛下!”听到消息之后就着急忙慌往这里赶的朱铄,一见到曹丕就跪在地上,口呼陛下。
    “曹植...在这里多久了?”
    曹丕知道了曹彰故去之后心就已经乱了,他知道自己的弟弟过得可能不太好,他也有这个预感,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竟然真的会死在洛阳之中。
    他现在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弟弟曹彰之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和什么人有关系。
    “回陛下,鄄城王已经来这里一个多月了,一直住在后宫之中!”朱铄作为曹丕的亲信大臣,自然是会毫无保留。
    “找个僻静之地去!”曹丕转身离开了,他不想去破坏那种欢声笑语的气氛,这种气氛总是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外人一样。
    换句话说,他在这两个人面前,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外人一样,每一次,他都有这种感觉,在曹丕的心中,他对于卞太后乃至他的父王能够这般的宠爱曹植,是十分嫉妒的,毫不客气的说,那就是嫉妒!
    (曹植和曹冲绝对是卞太后和曹操两个人的禁脔了。
    今天不多说曹操和曹冲两个人了,今天就说说卞太后和曹植这一对儿母子,他们之间的感情,真的就像是一对儿寻常人家的母子,卞太后对于曹植的宠溺,绝对是曹植这个家伙任性到长不大的重要原因。
    那些养子等等也就不说什么了,卞太后的几个孩子,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待遇,丕,植,彰,熊四个儿子,曹熊死得太早了,所以没有得到了卞氏的宠爱。
    曹植和曹彰年纪相当,谁也不好说到底是曹彰是哥哥还是曹植是哥哥,不过有一件事那是确定的,曹植受宠!比任何人都受宠!
    之前说了从世子相争的时候,曹植就比曹丕更加的收到宠爱和偏向!
    他靠着天赋和那说之不完的文章和赋诗一度让人望尘莫及,曹植的天才和能力那是得到了世间公认的,曹丕也不是没有想过,但是他真的比不上人家,没有办法。
    凭良心说,曹植活的岁数可比曹丕长多了,而且空闲的世间也比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要多的多,但是论数量他还真比不上他的这个叫做曹丕的哥哥。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曹丕这一生有事儿没事儿就开始吟诗作赋,他这一生能够找到的文章,最出名的就是《典论》了,这所谓的《典论》还是一种批评别人的,咱也不知道曹丕哪儿来的那么大的脸。
    这还是他当太子的时候非要写出来,结果二十二篇现在就剩下了三篇文章,《自叙》《论文》《论方术》这三篇还活着,剩下的早就不知所踪了,恐怕当时的那些人也是看不下去的。
    赋诗就厉害了,一共将近四十首诗歌,这是作者最后能够找到东西的,所有的名字就不说了,列举几个你们可能听说过的。
    《秋胡行》《善哉行》《燕歌行二首》《永思篇》《陌上桑》《煌煌京洛行》 《芙蓉池作》《猛虎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 《丹霞蔽日行》
    看看这些名字,别说他弟弟曹植了,恐怕脸他爹曹操,他都比不了,也就是能糊弄糊弄曹彰,让他曹彰弟弟对着他说上两句,大哥好文采!
    《与钟大理书》《九日与钟繇书》《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又报吴主孙权书》《答繁钦书》《与刘晔书》《与王朗书》《与朝歌令吴质书》《又与吴质书》《与群臣论蜀锦书》《与群臣论秔稻书》《与群臣论被服书》《借取廓落带嘲刘侦书》《汉文帝论》《论太宗》《汉武帝论》《交友论》
    这一大批都是曹丕写的各种文章,能够说的上来的也就是《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和《又报吴主孙权书》,前者是因为钟繇用那玩意来证明自己的重要,后者那就是战书,作者将他们弄出来,已经很给曹丕长脸了。
    至于诗词歌赋里面的赋,还有他独自弄出来的诏这个玩意就更不用说了,每一份儿都有个二三十篇,每一篇都万分的不出名。
    若非是曹丕就活到了四十,他要是活到了八九十岁,和乾隆那个一辈子写了一个全唐诗的主儿肯定是比不了了,但是他恐怕也能写出来个小半本的。
    反观曹植,他的创作水平就靠谱多了,他诗赋双绝,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就是有着十二首,代表作还不是全部,具体曹植写了多少已经无法寻找收录了,只知道《曹子建集》共10卷,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
    而所有的里面,《洛神赋》应该算是封神之作了,毕竟敢直接调戏自己亡故的嫂子,他最后还能活着,那也是真的不容易了。
    论文才,曹丕就算是拼了老命也达不到他弟弟的这个水平了,所以说曹丕在中后期已经开始了专心权术了,而这个样子的曹丕在卞太后的心中就更加的差劲儿了。
    单单说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延康元年开始,曹丕登上了王位乃至皇位的时候,曹植就开始了他的作死之路,他哭丧汉室,作为曹家的宗亲之人,带头让曹丕下不来台。
    全天下,只有两个名人为大汉哭丧,一个是耿直的苏则,不过当初他就是个直臣,在洛阳算不得什么人物,上面还有人护着他,将他的种种都给压了下来。
    但是曹植可不一样,作为曹操和卞氏最喜欢的儿子,曾经差点逼死曹丕的曹植,他本就是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全天下的眼中看着,都等着他做出些什么来,结果他就真干了!
    结果这么干的曹植好端端的活着,活的非常好,不但活着,就因为自己母亲是卞太后的缘故,封侯得有他,封公得有他,封王还得有他,就算封地再差劲儿,那也是他的。
    每日饮酒作乐,过得无比潇洒,年年还去一趟京师,去找他母亲卞太后好生陪伴一阵,让曹丕万分的恶心。
    之后更是在甄宓去世的第二年就写出了一篇含义十分别扭的《洛神赋》,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曹丕怎么可能接受这件事情,自己老婆死亡就是因为他觉得甄宓总是向着曹植,现在曹植自己承认了,弄得他就像是一个棒打鸳鸯的人一样。
    若是当初曹丕没有将甄宓带走,一个败军之将的夫人,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她日后会面临什么?更别说她肚子里的那个叫做曹叡的种,到底是谁的还有未可知。
    曹丕可以说没有对不起甄宓,但是甄宓在一切都稳定下来之后,却是满眼都是曹植。
    而曹植之所以能够得到曹操,卞太后,甄宓等等等等的喜爱,甚至是不降到道理的喜爱,那也真的是有些许正常的,具体的,大家可以追崇一下这段时间的追星,是不是几乎一样。
    曹操,卞太后甚至还有甄宓等人,那就是曹植的铁杆粉丝,对于曹植的喜爱都算是病态了!
    儒林和后世都说他曹丕小肚鸡肠,说他尖酸刻薄,说他不重视自己的兄弟,说他心胸狭窄,说曹植一声没有得到重用,所有人都在为曹植大喊冤枉。
    殊不知曹植就像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一样,因为曹植,曹丕心中的怨气有多深,他只活了四十岁,他到死都要看着他那个欺负了他一辈子的弟弟活的好好的。
    他只当了七年的皇帝,这七年的时间里,他要将一个已经显露出破破烂烂的曹魏,一点一点的缝缝补补的弄起来,他要平衡世家和寒门, 他要将曹氏宗亲好好的更新换代。
    而他的母亲除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帮助他稳定了局势之外,这七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帮助过他的儿子一次!
    曹丕称帝,卞太后袒护曹植!
    黄初三年,曹植一篇《洛神赋》让曹植成为了天下的笑柄,卞太后袒护了曹植。
    黄初四年,曹丕在宛城看着前线,整个洛阳乱成了一锅粥,卞太后的另一个儿子直接就死在洛阳了,而卞太后愣是没有任何的言语。
    虽然曹丕禁止后宫干政,但是卞太后从来没有老实过,从黄初七年正月的时候,卞太后应该是做了最后一件事,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后面曹丕的郁郁而终,也是导致郭女王郁郁而终的原因。
    黄初七年正月,曹洪因门客犯法被连累入狱,史书上说的是,曹丕因为借钱借不到所以想要找个理由将曹洪处死,然后群臣求情却是没有任何的用处,曹丕非要弄死曹洪。
    关于这个理由还有这段记载,作者不发表评论,他门客犯事儿然后曹洪得死,曹丕也不是一个妄杀之人,而且曹丕末期的大臣也不是一个真的任凭曹丕乱来的人。
    关于曹洪门客犯事儿,犯得具体是什么事儿无人知道,也无人记载,不过能够拖累的曹洪都死,那实在是有些特殊的,否则若是轻了,恐怕也轮不到这种情况。
    而在群臣都救不下曹洪的时候,卞太后出现了,没错,就是那个自己亲儿子曹彰死的时候都一言不发的卞太后,在曹洪出事儿的时候再次出现在了史书之中,作者都怀疑是不是曹洪和曹植意图谋反了。
    卞太后对郭女王说:“假如曹洪今日死,我明日便命令皇帝废去皇后了。”于是郭女王多次向曹丕哭泣请求,才使曹洪以剥官削爵免于一死。
    卞太后这个当婆婆的,去威胁自己的儿媳妇,你若是不去找你相公将曹洪救下来,我这个当娘的就让自己儿子休妻,这种话让卞太后说出来实在是有些不像话!
    《三国志·卷五》:“始,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洪先帝功臣,时人多为觖望。”
    现在再说说卞太后这个人和曹丕的恩恩怨怨!
    在建安二十五年,曹家的顶梁柱曹操病死在了洛阳这么一个地方,曹丕能够在最后的这段时间成功的打败自己的几个弟弟,登上这个皇位,那可以说是少不得卞太后的帮助。
    而且他也没有亏待卞太后,无论是他登上王位还是皇位,第一时间就是安排自己的母亲。
    曹操病逝,太子曹丕即王位,尊卞夫人为王太后。到曹魏代汉之时,尊卞夫人为皇太后,居处称为永寿宫。
    永寿宫想来是皇后居所,因为卞太后不想离开,便将自己的两个皇后给挪开了,这都不能算是崇敬了,可以说曹丕在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母亲那是直接的感念的。
    而且不仅仅如此,在黄初中期,应该就是黄初元年或者是黄初二年左右,曹丕在坐稳了自己的皇位,然后就想要再次对自己的母亲好一些,所以决定追封他母亲的父母,也就是他的外祖父一脉。
    但是他的这个想法被人拒绝了,陈群奏道:“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应当永为后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献,从无妇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礼典,妇因夫爵。嬴秦违于古法,而刘汉则沿承古例,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曹丕大悟,便道:“此议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着诏下藏之于台阁,使其永为后式。”
    这一段应该就是曹丕和卞太后决裂的根源了,卞太后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所以她想要让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一些,这本就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曹丕刚刚登上了皇位,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考虑一番。
    陈群的话不只是有道理,更多的是因为陈群的身份很重要,而且那个时候曹丕在想着削弱世家,封赏卞氏这件事情,他说实话是有些过于冲动了。
    《后妃传》: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典,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
    卞太后没有对这件事表达什么,但是如果这件事是在曹植哭丧被抓之前,那么后面的事情就能够想通了。
    曹丕没有做到对自己母亲的承诺,所以他觉得自己有些愧疚,或许是因为这个样子,他才对他的母亲一忍再忍,而卞太后也对曹丕越发的过分了起来。
    除去这些事情之外,曹丕和他的母亲卞太后的恩怨还有很多情况,最出名的就是曹丕因为他的母后,专门改了朝廷的法度,在魏晋之前,太后当政,外戚掌权这种事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
    而且外戚也是世家,甚至比世家更甚,所以曹丕并不想如此,为此得罪了他的母后,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卞太后后面做的这些事情却是让他有些难以忍受了。
    黄初元年,他只是修改和设立了两条政令,是关于宦官的,也算是杜绝了宦官当政的事情。
    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当然,第二项就是为了缓和自己和世家的关系,也为了能够更好的算计世家,正式的开始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黄初元年正式出现的,也就是曹丕登基之后,说白了,这件事和曹丕求助世家没有太多的关系,更多的是缓和还有算计。
    但是在黄初二三年,也就是卞太后越发过分的时候,曹丕的政令改了, 他的方向从宦官还有世家,改成了后宫!
    曹丕喜欢权利,这毋庸置疑,他甚至为了能够做到大权独揽,直接废除了尚书郎最重要的一样职责,为皇帝打理起草诏书的职责给废了,这一度让陈群这个尚书令当得十分恶心。
    他设立了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
    之后他下达的第二条政令是什么,禁止后宫干政!
    曹丕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
    《三国志》: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庚子,立皇后郭氏。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笃癃及贫不能自存者赐谷。
    在这里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曹丕针对的绝对不是郭女王和她所在的郭家,甄宓和他身后的甄家应该就是曹丕所针对的了,之后赐死甄宓,转头将郭家的郭女王给立了起来。
    这还不够,在史书上记载的另外一句是“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一个皇帝不是一个成天抱着茶罐子闲扯淡的人。
    他不会随随便便说出哪一句话,他既然说了,群臣不得奏事太后,说明就是之前卞太后就是群臣的一个手段,动辄就会将事情告诉卞太后,告诉后宫之人,让卞太后出面劝说曹丕!
    暂且不说到底是哪些事情是群臣告诉了卞太后,让卞太后出面了,就说这种行为,曹丕登基的时候不是康熙这种六岁的孩子,需要有长辈帮他看着。
    曹丕登基的时候已经是三十三岁了,换句话说,他监国的时间都已经数年了。
    这种皇帝,这么一个三十多岁,监国数年,之前更是争权十余年的人,怎么可能会不贪图权势,又怎么可能能够接受自己的母亲争夺自己的权利!
    所以说从黄初中期,卞太后就可是和曹丕唱擂台了,这里面到底是谁对谁错,咱们就暂且不说了。
    不过之所以作者要说世家和卞太后的不好,并不是因为作者是一个曹丕控,而是因为卞太后和世家们在某些事情上,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陈群作为尚书令的时候,他阻止曹丕封赏他的母后后族,甚至这都可能是曹丕和卞太后决裂的根源。
    但是等到曹叡继位之后,曹叡想要封赏太皇太后的卞太后家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太和四年,曹叡帝才追谥太皇太后的祖父卞广为开阳恭侯,父亲卞远为开阳敬侯,祖母周氏为阳都君及敬侯夫人,并都赠予印绶。
    《三国志》: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礼典,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至太和四年春,明帝乃追谥太后祖父广曰开阳恭侯,父远曰敬侯,祖母周封阳都君及(恭)侯夫人,皆赠印绶。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
    这时候乃是卞太后死前的一段时间,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反正卞太后都要死了,何必在揪着不放,死者为大,算是给卞太皇太后的一种荣耀了也算是。
    这么做不算过分,但是,者却不是陈群等人不言不语的理由。
    曹叡曾经想要封赏自己的女儿,就被陈群给怼回去了。
    太和六年,曹叡爱女曹淑逝世,追封谥平原懿公主,但是陈群并不同意,甚至直接开始了劝谏,说话也没有当初对待曹丕的时候那么的生硬和不客气。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后皇女淑薨,追封谥平原懿公主。群上疏曰:“长短有命,存亡有分。故圣人制礼,或抑或致,以求厥中。防墓有不脩之俭,嬴、博有不归之魂。夫大人动合天地,垂之无穷,又大德不逾闲,动为师表故也。八岁下殇,礼所不备,况未期月,而以成人礼送之,加为制服,举朝素衣,朝夕哭临,自古已来,未有此比。而乃复自往视陵,亲临祖载。原陛下抑割无益有损之事,但悉听群臣送葬,乞车驾不行,此万国之至望也。闻车驾欲幸摩陂,实到许昌,二宫上下,皆悉俱东,举朝大小,莫不惊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处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移徙求安,则亦无益。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又贼地闻之,以为大衰。加所烦费,不可计量。且吉士贤人,当盛衰,处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宁,乡邑从其风化,无恐惧之心。况乃帝王万国之主,静则天下安,动则天下扰;行止动静,岂可轻脱哉?”帝不听。
    这么老长的一段话,当初作者读书的时候都看不下去了,所以作者觉得可能曹叡当初也看不下去了,这才干净利落的给了他一个十分赶紧痛快的,朕不听!
    所以说,和曹丕这个当爹的来比较,曹叡这般的强硬还是看清了世家那欺软怕硬的性子,以及看到了他父亲这么多年的艰辛,当然,最后曹叡也没有落下好去。)
    .....言归正传.....
    曹丕被朱铄带着来到了一个所谓的“隐蔽”之处,然后安稳的坐在主座上,等待着许褚的消息,同时听着朱铄的话语。
    “将你知道的, 全都告诉朕,朕想要知道!”曹丕没有啰嗦,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在外面太久了,对于洛阳,他知道的并不算多。
    “黄初三年末,校事府......臣不得已抱病归家.....黄初四年初,任城王入驻洛阳,右中郎将鲍勋意图不明,不许任城王当政,被任城王暴打之....任城王大闹朝堂,震慑不法,鄄城王曹植与其冲突....”
    朱铄将这段时间洛阳城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简略的告诉了曹丕,虽然针对于曹彰在外面的日子他并不知道,但是曹丕对于这些事情倒是也算是了解了。
    最起码校事府大乱,世家另辟蹊径直接从最不可能的地方打破了僵局,居然从校事府给他掀翻了局势,这一点还真是曹丕给疏忽了。
    之后世家破局,他不知道是他们说动了曹家人,还是曹家人主动找到了那些世家,不得不说,这一次曹家的子嗣和世家大族,阵阵的是将曹丕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再想想不久之前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直接传书曹丕,请求曹丕将被贬斥的右中郎将鲍勋任命为宫正,执掌言官。
    曹丕就知道世家当初已经越发的过分了起来。
    同时也知道曹彰在当时到底面临的是什么,那不是简简单单的镇压世家,他是在镇压一整个大世。
    “鄄城王曹植,是什么时候来到洛阳的?”
    曹丕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参与在了这里面,或者说到底有多少人和这群世家一起,想要让他曹丕死无葬身之地。
    朱铄想了一下,没有帮助曹植和卞太后隐瞒。
    “鄄城王曹植在任城王曹彰之外而来,时间相差不大,同时卞太后在鄄城王曹植出现不就也就出现了!”
    “你是说卞太后出现了?”曹丕眼睛眯了起来,然后轻哼了一声,“刚刚朕似乎是听到了一件事,子文在后宫之中大肆出手,但是最后放过了曹植那厮?”
    “正是!”朱铄点头应道,“鄄城王并没有得到任城王的苛待,或许是因为太后所在,所以...”
    “母后想来宠爱曹植那厮,这倒是正常!”曹丕冷笑一声,然后继续问道,“当初朕离开的时候,曾经嘱咐过皇后,让他看好了后宫,母后是如何参与进去的。”
    “皇后娘娘的确是阻拦了,但是平原王突然发生了一些事情,据说是有了性命之危,所以将皇后给拖住了!”朱铄面对皇后郭女王的时候,还是保留了一些,平原王是皇后的禁脔,这在宫中算不得什么秘密。
    曹丕对此也是眼眸一缩,但是没有多说什么,在朱铄那里他知道的也就是这些了,剩下的就要看许褚和贾诩两个人的事情了。
    “陛下!”就在曹丕等待的时候,外面的侍卫来报,“许褚将军和贾诩大人两个人回来了。”
    “让他们进来!”
    许褚进来的时候,手中还有一个半昏迷的家伙,被他就这么扔在了地上。
    “许褚,拜见陛下!”
    “贾诩,拜见陛下!”
    “这个人是谁!”曹丕没有和他们两个韩玄,现在的曹丕实在是寒暄不起来。
    “桑干,曾经是任城王麾下的亲将,任城王去世之前,只有他一个人在场!”许褚将他扔在这里之后朝着曹丕解释了起来,“我等将这个家伙找到的时候,他都趁着混乱出城了!”
    “弄醒他!”当曹丕听到他是子文的亲将之后就直接冷声说道,“快点!”
    一盆冰凉的凉水被侍卫泼在了脸上,然后桑干直接清醒了过来。
    “醒了么?”看着桑干摸着脸醒了,曹丕那冰寒的声音也传了过去,“醒了就站起来,让朕好好看看,你这个异族是怎么给子文当亲将的!”
    桑干从迷迷糊糊到完全清醒, 直到最后看到自己面前的曹丕,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惨笑。
    从很早之前,他就直到一定会有这么一天了,虽然那些人一直在努力的告诉自己,没有了校事府用来掌控天下,曹氏绝对不会抓到自己,但是桑干自己知道,若是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他们又何必行这种鬼蜮手段。
    不过桑干并没有后悔,他想要杀了曹彰,这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就连曹彰自己都知道这件事,只不过他之前从来没有过机会,曹彰也不在乎他这么一个人。
    如今他终于成功了,虽然这个过程让他有些心情难以平复。
    “怎么不说话,是说不出口,还是不想说!”曹丕看着那个叫桑干的异族人,站起身来之后,不行礼,不说话,就在这里生杵着,脸色顿时变的十分的难看。
    “没什么可说的!”桑干最后还是张嘴了,声音很是沙哑难听,不是因为他受伤了而是其他,应该说是他宿醉之后的后遗症,“任城王就是死在了我的手中,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曹丕语气中带着浓浓的杀意,抬手就将手边的砚台拍在了桑干的头上,“就凭你这么一个废物,你也敢说你能亲手杀了朕的弟弟吗?”
    “任城王是某人杀的,您不必多说,是杀了某家为任城王报仇还是想要千刀万剐给您出气,某家都任凭您处置,若是您想要诛杀某家的九族或者亲眷,恐怕您失望了,无论是亲朋还是故旧,某家都没有了,所以某家只求您莫要问了!”
    看着这般光棍的家伙,曹丕只感觉自己的怒气上涌,想要将这厮直接斩杀在这里,不过最后他那仅剩的些许理智还是让他停了下来。
    贾诩看着这一幕,然后将腹中的难受强行忍了下来,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朝前面走了几步。
    “陛下,老臣倒是想要和这个桑干勇士说上几句话!”贾诩轻笑着和曹丕说了一句,然后等到曹丕同意之后,他就将目光转向了那个叫做桑干的家伙。
    “桑干,老夫贾文和,或许任城王和你说过老夫,若是你一直是这么一个态度,老夫拿你也没有什么办法,不过....”
    “不过什么?”桑干冷笑一声,“你除了将某家千刀万剐之外,你还能干什么?”
    “老夫知道任城王这些年因为闲来无事,便给很多人收敛了尸骨,据说有汉军也有乌桓人,鲜卑人等等,还托人照顾了他们的妻儿家小,给了他们一个出路...”
    “你和某家说这些干什么?”桑干突然大怒了,“某家人都杀了,你告诉某家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老夫是想说,照顾他们很难,之前任城王可以做,但是朝廷却是不行,所以老夫觉得这些费用还是让任城王的家眷去承担吧,毕竟现在任城王的妻儿也不需要人照顾了。
    哦对了,将任城王的家小放在封地其实也好,听说华歆大人还有王朗大人都是青州人,这些年青州发展的不错,我等放出这个风去,想来有很多人会愿意去照顾任城王的家小的。”
    贾诩说的轻飘飘的,但是桑干听完之后却是双眼通红,“任城王好歹也为了你们曹氏付出了这么多,你们却是连他的家小都不管么?”
    “任城王病故,他的家小当然会管,但是任城王妃乃是江东孙家之人,这种人我等又能如何!”贾诩冷哼了一声,“反倒不如将他们交给那些世家之人,有了他们的照顾,孙家女想来也更加的习惯罢了。”
    “放屁!”桑干突然大怒了起来,“尔等莫要做这种无情无义之事。”
    “若是老夫这般做是无情无义,那你将任城王亲手击杀又是什么!”贾诩的声音比他的更大,真的不知道这个病重的老人是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底气。
    “老夫已经查过了,你的族人的确是任城王当初杀的,但是那时候两军对垒又能如何,反倒是这么多年,任城王为尔等,为大魏收敛了多少尸骨,抚养了多少孩童,你对得起他!”
    “某家...”
    “任城王到底是怎么死得!”
    “...自杀!”

章节目录

汉末独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王家小郎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家小郎君并收藏汉末独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