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丰三年,西元1533年。
冬,今年最后一次朝会,奉天殿里喜气洋洋。
王渊手持笏板出列,汇报着年度工作成果:“陛下,一条鞭法已在山东、山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南北直隶推行,其余省份正在加紧清田当中……”
户部尚书严嵩随即报告:“绍丰三年,重造天下户籍黄册,大明共有人丁九千三百五十八万又四千三百六十二人!”
“为大明贺,为陛下贺!”群臣大呼。
另一个时空,大明数百年江山,人口巅峰是在成化十五年。
当时,在一代昏君朱见深的统治下,大明人口达到罕见的7100多万,明朝任何皇帝都没有超过这位昏君。
而今,小皇帝登基只三年,大明的人口就已经9000多万。
明年很可能破亿!
户部尚书严嵩又说:“绍丰三年,不含地方进项,朝廷岁入折白银二千一百九十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三两五钱七厘。”
“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群臣再次高呼。
几年前,杨廷和曾经因为岁入破千万而震惊,可现在竟然突破了两千万大关!
朱载堻跟父亲朱厚照一样,平时都喜欢读书,也清楚祖上几代的财政。他喜不自禁道:“诸卿辛劳,朕亦有赏赐。宣旨!”
内阁首辅王渊,加官太保,兼加少师。
内阁次辅毛纪,加官太子太傅。
内阁大臣王琼,加官少师。
内阁大臣王宪,加官太子少傅。
内阁大臣汪鋐,加官太子少保。
内阁重臣的封赏宣布完毕,朝会班次立即变动。
王渊上前排到文臣第一位,王琼排在文臣第二位,毛纪排在文臣第三位,其后依次是王宪和汪鋐。
“仓场尚书聂贤,历仕三朝,劳苦功高。督理仓场期间,清廉无私,出入有度。特授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聂贤颇为激动,他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能入阁为相。当即出列跪拜道:“谢陛下隆恩。臣今年八十有三,来年便是八十四岁。得此恩荣,不胜欣喜。但臣老迈昏聩,请求致仕归乡。”
朱载堻说:“卿虽年迈,却宝刀未老,还请留在内阁辅政。”
聂贤没再言语,三请三辞,他还得再辞职两次。
聂贤算是改革派官员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小皇帝的爷爷刚刚登基,聂贤就已经考中进士,但直至王渊做首辅,他才有机会实现政治主张。
杨廷和主政那会儿,聂贤一直在南京当侍郎,无非就是扔到那边闲置养老。是王渊把聂贤召回北京,两年多时间,便从侍郎跳进内阁,升迁速度快得惊人。
千金买马骨,聂贤就是那匹马骨。
此人的资历深厚得吓人,又一贯主张改革变法。虽然八十多岁干不了太多事,但管理仓场已经足够,拉进内阁也算家有一老。
疯狂提拔聂贤,就是在对天下官员说,老老实实支持改革,就肯定有政治前途!
聂贤则真的想退休,他年纪太大了,能进内阁便再无追求,改革变法交给年轻人便是,他就希望带着荣耀回家养老。
继续宣布封赏,翰林院、都察院和六部大佬,勋阶集体提升一档,有的甚至连升三档。
比如在南直隶,对徐达后人开刀的陈雍,虽然仍旧是左都御史,但散阶直接提升为“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大员!
而王渊,终于以太保身份,真正的位列三公,也是绍丰朝目前唯一的三公大臣。
更扯淡的是,王渊位列三公的同时,还兼三孤的少师头衔。翻遍整个明代历史,三公兼三孤仅一人,即嘉靖皇帝的发小陆炳而已。
“陛下,臣请去少师衔,三公兼三孤,未闻有此制度。”王渊说道。
朱载堻笑道:“先生可以变法,朕就不可以改制吗?”
王渊回答说:“法可因万民而变,制不可因一人而改,还请陛下三思。”
朱载堻想了想:“便去少师衔,升授先生特进荣禄大夫,再授左柱国。先生不必再推辞,便这样定下来。”
王渊欲言又止,不再多说。
此刻他的全部官职是:左柱国(正一品勋阶),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散阶),太保(正一品加官),礼部尚书(正二品虚职),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首辅),翰林院学士(正五品虚职)。
勋阶已经升无可升,再继续封赏下去,就只能破例升为“上柱国”。
散阶也已经升满了,但真要再次封赏,也可以专门发明一个散阶。
三公还能继续升,太保之前,还有太傅和太师。
另外,阁臣身份还能升,谨身殿大学士之前,尚有一个华盖殿大学士。
王渊早有打算,等所有职务满级,他再坚持干一年,就跑去印度换地图,免得君臣之间积累太多矛盾。
虽然权倾朝野,虽然加官飞快,但没人敢提出异议,每年两千多万白银的岁入,全国九千多万的户籍人口,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闭嘴。
大明何时有过这样的盛世图景?
大量刚刚入仕的年轻官员,就算暂时没有受到重用,也不妨碍他们崇拜王渊,心里充斥着一种汉唐再现的骄傲之情。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艺术的兴盛,以及文化艺术的风气大变。复古派的分支盛唐派,隐隐已经占据主流,诗词歌赋的格调变得蓬勃大气。
就连杨慎的文学风格都变了,这位本来是六朝派的代表,现在写诗作词也越来越倾向盛唐。他的作品不再婉转悱恻,不再伤感怀古,而是带着一种李白式的浪漫。
现在的文坛,不再称什么复古派,因为这玩意儿已经统治文坛。最新的说法,是分南派和北派。
北派文人主推盛唐,南派文人主推六朝,《春江花月夜》估计也没法再受到追捧。这首诗直至明中期,风评都还普普通通,根本没有“孤篇压全唐”的说法,到了明末才被一次次推上全新高度。
这次大封赏,杨慎也获得赏赐。
杨慎现在是翰林院学士(有资格入阁的虚衔),兼礼部右侍郎分管文教(正三品),兼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此次被授予散阶“光禄大夫”(从一品)。
现在的甲骨文研究,也分为南派和北派。
北派以杨慎为首,南派以文征明为首。
文征明被特授南京国子监学正,因为这个超擢提拔,在充满“反王渊”舆论的南京,文征明坚决为王渊摇旗呐喊。
同时,文征明还创办《甲骨学报》,一边传播甲骨文研究成果,一边为王渊的改革变法正名。
至于唐伯虎,已经病逝了。
临死前,从兄弟那里过继一子,也算延续了自己的血脉香火。
散朝之后,百官纷纷前来道贺,王渊抱拳互相道贺。
下午,王渊召集大臣在文渊阁开会,制定明年的全国发展规划。
首先是继续推进田政改革,总结各省变法的得失,在实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尽量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做出一些微调。
其次,勒令兵部尚书张璁整兵备武,明年一定要收复交趾!
再次,勒令户部尚书严嵩改革盐政。之前,王渊、杨廷和的盐政改革,没有涉及到军队问题,这次要彻底把盐政改过来,兵部那边必须予以配合。
最后,勒令工部尚书凌相,在山西铁路建设的同时,把京蓟铁路延伸到辽东地区。
青海那边的战事已经结束,河套副总兵郑虎,率3000火枪骑兵出征。甘肃副总兵张彦,率1500边骑协同作战。关西七卫,共同出兵2000骑,从西北方杀入青海边境。
他们抵达青海的时候,西海蒙古已经回军,并且征服了除后藏地区之外的整个乌斯藏。
双方激战月余,关西七卫大败,损兵折将而回。
郑虎与张彦,则追上西海蒙古的迁徙部众,西海蒙古骑兵被迫进行决战。三千火枪骑兵,给这些蒙古人上了一课,乖乖把吞下去的乌斯藏吐出来。
随即,王渊设置青海都司,郑虎担任青海都指挥使,治所设在河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西海蒙古部落,被再次一分为二,设海西卫和海东卫,皆归青海都司管辖。两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青海都指挥使商议。
再置乌斯藏都司,调集宁副总兵、武进士卢静,前往西藏担任乌斯藏都指挥使。
乌斯藏被一分为三,乃东王朝不复存在,设羌塘、前藏和后藏三卫,每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乌斯藏都指挥使商议。
至此,西藏和青海,进一步纳入大明统治,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管束力。
开年之后,大明就要进攻安南,收复大明的交趾布政司!
冬,今年最后一次朝会,奉天殿里喜气洋洋。
王渊手持笏板出列,汇报着年度工作成果:“陛下,一条鞭法已在山东、山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南北直隶推行,其余省份正在加紧清田当中……”
户部尚书严嵩随即报告:“绍丰三年,重造天下户籍黄册,大明共有人丁九千三百五十八万又四千三百六十二人!”
“为大明贺,为陛下贺!”群臣大呼。
另一个时空,大明数百年江山,人口巅峰是在成化十五年。
当时,在一代昏君朱见深的统治下,大明人口达到罕见的7100多万,明朝任何皇帝都没有超过这位昏君。
而今,小皇帝登基只三年,大明的人口就已经9000多万。
明年很可能破亿!
户部尚书严嵩又说:“绍丰三年,不含地方进项,朝廷岁入折白银二千一百九十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三两五钱七厘。”
“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群臣再次高呼。
几年前,杨廷和曾经因为岁入破千万而震惊,可现在竟然突破了两千万大关!
朱载堻跟父亲朱厚照一样,平时都喜欢读书,也清楚祖上几代的财政。他喜不自禁道:“诸卿辛劳,朕亦有赏赐。宣旨!”
内阁首辅王渊,加官太保,兼加少师。
内阁次辅毛纪,加官太子太傅。
内阁大臣王琼,加官少师。
内阁大臣王宪,加官太子少傅。
内阁大臣汪鋐,加官太子少保。
内阁重臣的封赏宣布完毕,朝会班次立即变动。
王渊上前排到文臣第一位,王琼排在文臣第二位,毛纪排在文臣第三位,其后依次是王宪和汪鋐。
“仓场尚书聂贤,历仕三朝,劳苦功高。督理仓场期间,清廉无私,出入有度。特授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聂贤颇为激动,他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能入阁为相。当即出列跪拜道:“谢陛下隆恩。臣今年八十有三,来年便是八十四岁。得此恩荣,不胜欣喜。但臣老迈昏聩,请求致仕归乡。”
朱载堻说:“卿虽年迈,却宝刀未老,还请留在内阁辅政。”
聂贤没再言语,三请三辞,他还得再辞职两次。
聂贤算是改革派官员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小皇帝的爷爷刚刚登基,聂贤就已经考中进士,但直至王渊做首辅,他才有机会实现政治主张。
杨廷和主政那会儿,聂贤一直在南京当侍郎,无非就是扔到那边闲置养老。是王渊把聂贤召回北京,两年多时间,便从侍郎跳进内阁,升迁速度快得惊人。
千金买马骨,聂贤就是那匹马骨。
此人的资历深厚得吓人,又一贯主张改革变法。虽然八十多岁干不了太多事,但管理仓场已经足够,拉进内阁也算家有一老。
疯狂提拔聂贤,就是在对天下官员说,老老实实支持改革,就肯定有政治前途!
聂贤则真的想退休,他年纪太大了,能进内阁便再无追求,改革变法交给年轻人便是,他就希望带着荣耀回家养老。
继续宣布封赏,翰林院、都察院和六部大佬,勋阶集体提升一档,有的甚至连升三档。
比如在南直隶,对徐达后人开刀的陈雍,虽然仍旧是左都御史,但散阶直接提升为“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大员!
而王渊,终于以太保身份,真正的位列三公,也是绍丰朝目前唯一的三公大臣。
更扯淡的是,王渊位列三公的同时,还兼三孤的少师头衔。翻遍整个明代历史,三公兼三孤仅一人,即嘉靖皇帝的发小陆炳而已。
“陛下,臣请去少师衔,三公兼三孤,未闻有此制度。”王渊说道。
朱载堻笑道:“先生可以变法,朕就不可以改制吗?”
王渊回答说:“法可因万民而变,制不可因一人而改,还请陛下三思。”
朱载堻想了想:“便去少师衔,升授先生特进荣禄大夫,再授左柱国。先生不必再推辞,便这样定下来。”
王渊欲言又止,不再多说。
此刻他的全部官职是:左柱国(正一品勋阶),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散阶),太保(正一品加官),礼部尚书(正二品虚职),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首辅),翰林院学士(正五品虚职)。
勋阶已经升无可升,再继续封赏下去,就只能破例升为“上柱国”。
散阶也已经升满了,但真要再次封赏,也可以专门发明一个散阶。
三公还能继续升,太保之前,还有太傅和太师。
另外,阁臣身份还能升,谨身殿大学士之前,尚有一个华盖殿大学士。
王渊早有打算,等所有职务满级,他再坚持干一年,就跑去印度换地图,免得君臣之间积累太多矛盾。
虽然权倾朝野,虽然加官飞快,但没人敢提出异议,每年两千多万白银的岁入,全国九千多万的户籍人口,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闭嘴。
大明何时有过这样的盛世图景?
大量刚刚入仕的年轻官员,就算暂时没有受到重用,也不妨碍他们崇拜王渊,心里充斥着一种汉唐再现的骄傲之情。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艺术的兴盛,以及文化艺术的风气大变。复古派的分支盛唐派,隐隐已经占据主流,诗词歌赋的格调变得蓬勃大气。
就连杨慎的文学风格都变了,这位本来是六朝派的代表,现在写诗作词也越来越倾向盛唐。他的作品不再婉转悱恻,不再伤感怀古,而是带着一种李白式的浪漫。
现在的文坛,不再称什么复古派,因为这玩意儿已经统治文坛。最新的说法,是分南派和北派。
北派文人主推盛唐,南派文人主推六朝,《春江花月夜》估计也没法再受到追捧。这首诗直至明中期,风评都还普普通通,根本没有“孤篇压全唐”的说法,到了明末才被一次次推上全新高度。
这次大封赏,杨慎也获得赏赐。
杨慎现在是翰林院学士(有资格入阁的虚衔),兼礼部右侍郎分管文教(正三品),兼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此次被授予散阶“光禄大夫”(从一品)。
现在的甲骨文研究,也分为南派和北派。
北派以杨慎为首,南派以文征明为首。
文征明被特授南京国子监学正,因为这个超擢提拔,在充满“反王渊”舆论的南京,文征明坚决为王渊摇旗呐喊。
同时,文征明还创办《甲骨学报》,一边传播甲骨文研究成果,一边为王渊的改革变法正名。
至于唐伯虎,已经病逝了。
临死前,从兄弟那里过继一子,也算延续了自己的血脉香火。
散朝之后,百官纷纷前来道贺,王渊抱拳互相道贺。
下午,王渊召集大臣在文渊阁开会,制定明年的全国发展规划。
首先是继续推进田政改革,总结各省变法的得失,在实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尽量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做出一些微调。
其次,勒令兵部尚书张璁整兵备武,明年一定要收复交趾!
再次,勒令户部尚书严嵩改革盐政。之前,王渊、杨廷和的盐政改革,没有涉及到军队问题,这次要彻底把盐政改过来,兵部那边必须予以配合。
最后,勒令工部尚书凌相,在山西铁路建设的同时,把京蓟铁路延伸到辽东地区。
青海那边的战事已经结束,河套副总兵郑虎,率3000火枪骑兵出征。甘肃副总兵张彦,率1500边骑协同作战。关西七卫,共同出兵2000骑,从西北方杀入青海边境。
他们抵达青海的时候,西海蒙古已经回军,并且征服了除后藏地区之外的整个乌斯藏。
双方激战月余,关西七卫大败,损兵折将而回。
郑虎与张彦,则追上西海蒙古的迁徙部众,西海蒙古骑兵被迫进行决战。三千火枪骑兵,给这些蒙古人上了一课,乖乖把吞下去的乌斯藏吐出来。
随即,王渊设置青海都司,郑虎担任青海都指挥使,治所设在河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西海蒙古部落,被再次一分为二,设海西卫和海东卫,皆归青海都司管辖。两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青海都指挥使商议。
再置乌斯藏都司,调集宁副总兵、武进士卢静,前往西藏担任乌斯藏都指挥使。
乌斯藏被一分为三,乃东王朝不复存在,设羌塘、前藏和后藏三卫,每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乌斯藏都指挥使商议。
至此,西藏和青海,进一步纳入大明统治,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管束力。
开年之后,大明就要进攻安南,收复大明的交趾布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