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睡着的朱祁镇盖好了被子,王振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这两日眼前的小祖宗一直闹脾气,可让人好生担待!
可还没等王振彻底放松下来,朱祁镇便又忽得睁开眼睛,盯着王振问道,“先生,这是到哪了?”
“回陛下,这是到洪州的方城(附注:今属张家口市阳原县)了…”王振在旁边躬着身子答道,“再有两天,估计就能到蔚州。”
“这样啊……”朱祁镇轻舒口气,倒也没有别的表示,“先生,朕想与你说件事儿。”
“哦?陛下想说什么事儿?”王振给了万红儿一个眼神,她立马躲到了里间那个小屋子里,然后把那扇小门也给关上了,“只有老奴一个人在这听着。”
“先生,我……我不想去蔚州了。”朱祁镇伸出手来,一把攥住了王振的胳膊,“我不想走紫荆关!”
“啊?那陛下的意思是……”王振有些疑惑地看着朱祁镇,“要是陛下这次不想去老奴的老家了,那就下次再找机会。”
“朕并非不想去先生的老家,只是不想走紫荆关了而已……”朱祁镇有些为难地小声嘀咕道,“先生,朕要是现在下令走居庸关,可以吗?”
“什么?陛下的意思……是要走来时的那条道?”王振不经意地蹙了蹙眉,“大军这都走了一阵儿,照说还得折回去一段……”
“那就折回去!”朱祁镇看着王振,异常坚定地说道,“反正已经把阳和口给绕过去了,大军也看不到那的惨烈景象了!”
“这…这是为什么啊!”王振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因为他觉得朱祁镇是在胡闹,“紫荆关的道近,而且走居庸关也不安全啊!瓦剌还没撤兵呢!”
“朕不想要安全,朕不甘心!”朱祁镇摇摇头,很明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朕不想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朕要和瓦剌一战!”
“陛下改主意了?”王振叹口气,大致也猜到了朱祁镇的心思,“可命令早就传下去了,这要是再变,恐怕于军心无益啊!”
“朕知道,所以……朕想央先生一件事儿,先生能不能想个法子,帮朕……把这件事情办妥了?”
王振明白朱祁镇的意思,他这是想要找自己替他背黑锅,而这些年来,王振确实为朱祁镇干了不少类似的事儿。
朱祁镇身为皇帝,在很多事情上都与群臣处于对立面,因此当他想要绝对贯彻自己的意志时,就需要有人来帮自己唱黑脸,借而顶住文官集团的压力,这也是当初明宣宗朱瞻基一力培养宦官集团的目的。
事实上不仅朱祁镇会这样做,大多数皇帝都会这样做,他们需要养一条像王振这样的狗,然后适时地放出来咬人。
就像这次朱祁镇御驾亲征,王振就帮他顶住了不少压力,所以朱祁镇信任王振、亲近王振,对于他为所欲为的乖张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关系中也含着一种利益交换。
“陛下,这次的事儿可不小啊!”王振坐到朱祁镇身边,长舒了一口气,“老奴挨骂倒不要紧,就怕到头来陛下的事儿也办不成。”
“先生,朕梦见父皇了……”朱祁镇知道王振这次很难做,所以他下意识地展开了“感情攻势”,“父皇说对朕很失望,朕……朕自己也觉得很丢脸,哪有一个皇帝率着几十万的大军出征,最后还要因为惧怕而回师?朕会被后人笑话死的!朕没脸再做这个皇帝!”
“哎呦,陛下可不能这么说……”王振心疼地抚了抚朱祁镇的后背,其实有时候在他眼中,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孩子而已。
其实他理解朱祁镇的难处,也许从旁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对错问题,可放到朱祁镇身上,这就是一个面子问题,而且还是很大的问题。
试想你若是九五之尊的朱祁镇,却要在血气方刚的年纪落得一个怯懦之名,心里会好受得了?年长的人做事讲求利益最大化,可年轻人做事凭的就是那么一股劲,确实不对,但王振能理解。
再者自己的孩子心里委屈,自己又怎能袖手旁观?更何况自己的一切都是他给的。若是没有朱祁镇在背后撑腰,自己算个什么?不过是一个干杂活、没人瞧得上的死太监罢了!
可现在呢?自己权势滔天,百官趋附谄媚。要想保住这一切,自己就不能惜名,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儿,难道还差这一件?
于是王振舒口气笑道,“好,陛下放心,老奴去办这件事,咱们不走紫荆关,就走居庸关!”
“谢谢先生!”朱祁镇激动地晃了晃王振的手臂,“朕这两天一直研究呢,宣府那边有些地方特别适合跟瓦剌开战,朕一定能够击败他们!”
“好,陛下英武。”王振笑呵呵地应着,尔后替朱祁镇掖好了被角,“成了,一会儿老奴去跟那帮大臣们说,陛下先好好歇会儿,养足了精神,再去打瓦剌!”
“朕不困!”朱祁镇坐起身来,光着脚踩在地面上,“朕现在激动得睡不着觉,先生,你是最好的……”
王振看着朱祁镇此时眼神中流露出的那副纯真模样,不禁又想起了十多年前朱祁镇还小的时候,自己和他发生的唯一一次矛盾。
当时朱祁镇只有十岁,跟着一帮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恰巧杨士奇等阁臣经过,于是王振立刻跪下奏道,“先皇帝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
“三杨”见此情状,都不禁感慨王振是一个识大体、忠心耿耿的好太监,而张太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儿后,也对王振改观了不少,但这却使得朱祁镇对王振产生了误会。
于是年幼的朱祁镇冲王振发脾气,还打了他好几个耳光。王振就抱着哄他,给他讲故事,给他当马骑,朱祁镇终于高兴了,当他偎在王振怀中睡着的时候,不由呢喃着说,“先生,你是最好的……”
那一刻,王振觉得很幸福……
附注:有读者朋友看完这章,可能觉得我在为王振洗白。澄清一点,我绝对不是为他洗白,王振是个大奸宦,而且于擅政之时干了不少缺德事儿,这在小说一开始就成了盖棺定论,我肯定是对这个人没好感的。
但是,将土木堡之败归咎于王振一人,绝对是史官的春秋笔法,深究起来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朱祁镇并不是一个有智商缺陷的木偶皇帝。如果有读者朋友仍觉不满,我会在写完土木堡战役之后专门开一个单章,解释一下所有的相关问题,届时欢迎讨论。
可还没等王振彻底放松下来,朱祁镇便又忽得睁开眼睛,盯着王振问道,“先生,这是到哪了?”
“回陛下,这是到洪州的方城(附注:今属张家口市阳原县)了…”王振在旁边躬着身子答道,“再有两天,估计就能到蔚州。”
“这样啊……”朱祁镇轻舒口气,倒也没有别的表示,“先生,朕想与你说件事儿。”
“哦?陛下想说什么事儿?”王振给了万红儿一个眼神,她立马躲到了里间那个小屋子里,然后把那扇小门也给关上了,“只有老奴一个人在这听着。”
“先生,我……我不想去蔚州了。”朱祁镇伸出手来,一把攥住了王振的胳膊,“我不想走紫荆关!”
“啊?那陛下的意思是……”王振有些疑惑地看着朱祁镇,“要是陛下这次不想去老奴的老家了,那就下次再找机会。”
“朕并非不想去先生的老家,只是不想走紫荆关了而已……”朱祁镇有些为难地小声嘀咕道,“先生,朕要是现在下令走居庸关,可以吗?”
“什么?陛下的意思……是要走来时的那条道?”王振不经意地蹙了蹙眉,“大军这都走了一阵儿,照说还得折回去一段……”
“那就折回去!”朱祁镇看着王振,异常坚定地说道,“反正已经把阳和口给绕过去了,大军也看不到那的惨烈景象了!”
“这…这是为什么啊!”王振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因为他觉得朱祁镇是在胡闹,“紫荆关的道近,而且走居庸关也不安全啊!瓦剌还没撤兵呢!”
“朕不想要安全,朕不甘心!”朱祁镇摇摇头,很明确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朕不想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朕要和瓦剌一战!”
“陛下改主意了?”王振叹口气,大致也猜到了朱祁镇的心思,“可命令早就传下去了,这要是再变,恐怕于军心无益啊!”
“朕知道,所以……朕想央先生一件事儿,先生能不能想个法子,帮朕……把这件事情办妥了?”
王振明白朱祁镇的意思,他这是想要找自己替他背黑锅,而这些年来,王振确实为朱祁镇干了不少类似的事儿。
朱祁镇身为皇帝,在很多事情上都与群臣处于对立面,因此当他想要绝对贯彻自己的意志时,就需要有人来帮自己唱黑脸,借而顶住文官集团的压力,这也是当初明宣宗朱瞻基一力培养宦官集团的目的。
事实上不仅朱祁镇会这样做,大多数皇帝都会这样做,他们需要养一条像王振这样的狗,然后适时地放出来咬人。
就像这次朱祁镇御驾亲征,王振就帮他顶住了不少压力,所以朱祁镇信任王振、亲近王振,对于他为所欲为的乖张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关系中也含着一种利益交换。
“陛下,这次的事儿可不小啊!”王振坐到朱祁镇身边,长舒了一口气,“老奴挨骂倒不要紧,就怕到头来陛下的事儿也办不成。”
“先生,朕梦见父皇了……”朱祁镇知道王振这次很难做,所以他下意识地展开了“感情攻势”,“父皇说对朕很失望,朕……朕自己也觉得很丢脸,哪有一个皇帝率着几十万的大军出征,最后还要因为惧怕而回师?朕会被后人笑话死的!朕没脸再做这个皇帝!”
“哎呦,陛下可不能这么说……”王振心疼地抚了抚朱祁镇的后背,其实有时候在他眼中,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孩子而已。
其实他理解朱祁镇的难处,也许从旁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对错问题,可放到朱祁镇身上,这就是一个面子问题,而且还是很大的问题。
试想你若是九五之尊的朱祁镇,却要在血气方刚的年纪落得一个怯懦之名,心里会好受得了?年长的人做事讲求利益最大化,可年轻人做事凭的就是那么一股劲,确实不对,但王振能理解。
再者自己的孩子心里委屈,自己又怎能袖手旁观?更何况自己的一切都是他给的。若是没有朱祁镇在背后撑腰,自己算个什么?不过是一个干杂活、没人瞧得上的死太监罢了!
可现在呢?自己权势滔天,百官趋附谄媚。要想保住这一切,自己就不能惜名,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儿,难道还差这一件?
于是王振舒口气笑道,“好,陛下放心,老奴去办这件事,咱们不走紫荆关,就走居庸关!”
“谢谢先生!”朱祁镇激动地晃了晃王振的手臂,“朕这两天一直研究呢,宣府那边有些地方特别适合跟瓦剌开战,朕一定能够击败他们!”
“好,陛下英武。”王振笑呵呵地应着,尔后替朱祁镇掖好了被角,“成了,一会儿老奴去跟那帮大臣们说,陛下先好好歇会儿,养足了精神,再去打瓦剌!”
“朕不困!”朱祁镇坐起身来,光着脚踩在地面上,“朕现在激动得睡不着觉,先生,你是最好的……”
王振看着朱祁镇此时眼神中流露出的那副纯真模样,不禁又想起了十多年前朱祁镇还小的时候,自己和他发生的唯一一次矛盾。
当时朱祁镇只有十岁,跟着一帮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恰巧杨士奇等阁臣经过,于是王振立刻跪下奏道,“先皇帝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
“三杨”见此情状,都不禁感慨王振是一个识大体、忠心耿耿的好太监,而张太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儿后,也对王振改观了不少,但这却使得朱祁镇对王振产生了误会。
于是年幼的朱祁镇冲王振发脾气,还打了他好几个耳光。王振就抱着哄他,给他讲故事,给他当马骑,朱祁镇终于高兴了,当他偎在王振怀中睡着的时候,不由呢喃着说,“先生,你是最好的……”
那一刻,王振觉得很幸福……
附注:有读者朋友看完这章,可能觉得我在为王振洗白。澄清一点,我绝对不是为他洗白,王振是个大奸宦,而且于擅政之时干了不少缺德事儿,这在小说一开始就成了盖棺定论,我肯定是对这个人没好感的。
但是,将土木堡之败归咎于王振一人,绝对是史官的春秋笔法,深究起来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朱祁镇并不是一个有智商缺陷的木偶皇帝。如果有读者朋友仍觉不满,我会在写完土木堡战役之后专门开一个单章,解释一下所有的相关问题,届时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