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十几日,刘琦几乎忙的脚不沾地,整日操持大典,根本没空考虑别的事情。虽说一位皇子兼领兵重臣兼地方大员正式自立封国比不了皇帝登基,可他仍然低估了整个典礼的麻烦程度,按照自己最初的设想十几日根本完不成,只能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降低标准。其中已经事先向李珙禀报过的还要请罪。
‘幸好我有后世记忆,根据观看各种大型活动的经验,只要有数千精神头十足、衣着鲜亮的士卒整齐肃穆地站在旁边,就会给人庄严之感,不会显得太过简陋。’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至于整个流程,刘琦与王府诸位属官、军中精通礼仪的将领幕僚反复商量,最终拿出一个糅合了魏晋之时禅位大典、大唐册封皇太子、亲王典礼的礼仪。
对于最终拿出的流程刘琦并不是十分满意,可众人短时间内也想不出更好得了。当时王府长史还抱怨了一句:“若王傅在此,必定能想出更加顺畅的礼仪来。只可惜他年纪已长,当初未随殿下来到安西。”
李碧筱同样也非常忙碌。不说刘琦事先已经半开玩笑的请过她帮忙了,就算没请过,她岂能看着郎君忙碌之极而自己整日无事?这十几日除了陪着李珙,剩下的时间全用在了筹备大典上。这短短时日,她就瘦了十几斤。
好在预定的日子很快到来,他们夫妻的筹备终于结束。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初十。前一日,举行大典的高台已经搭建起来,铺上红毯,车驾也都重新涂漆,显得十分鲜亮。
当日日出前一刻,亲王府长史、司马等属官纷纷穿戴整齐站在高台北侧,垂手侍立;康居等番国使者站在高台南侧。
另有精挑细选出来的三千士卒站在他们身后与高台东西两侧。这些士卒身上都穿着全新的军服,外穿轻便铠甲,右手提着长矛,腰间还挎着一柄刀,神情肃穆的站在原地。受这些士卒影响,众人不由自主地变的严肃许多。
待众人站稳后,响起鼓乐声。听到声响,由刘琦临时兼任的王傅勉强睁开眼睛,又用冷水洗了把脸,来到丰王面前,开始将他从距离高台较为遥远的地方引领过去,众侍卫护送。
李珙身上也穿着极其隆重的礼服,走到高台前时顿了一顿,撇下众侍卫走上去,面朝东站立。军中一位年高德劭的文官此时站在高台东面,左右各有一人,分别手捧册、玺绶。
待李珙站立妥当,文官与左右之人跪下,又从左手边拿起册,大声读起来:“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
“珙受命!”待这人读完后,李珙也跪下向东三拜九叩,大声说道。
文官站起来,将册送到李珙身边,李珙接过,又向东拜了一拜。
“有制!”文官再次大喊一句,从右手边拿起玺绶,第二次递给李珙。李珙接过后将玺绶与册一起交给刘琦,然后再次下拜。刘琦也跪下。
“有制!”文官又喊道,李珙与刘琦同时下拜;与此同时,所有旁观的文武官员纷纷跪下,冲东面叩拜。
众番国使者顿时不知所措起来。他们代表的是诸番国国君,而诸范国国君从理论上来说与李珙平级。但理论是理论,今日有使者到场的番国实际上将会成为安西属国的藩属国,从这个道理来说,他们应该下跪。可来之前国君对这种情况也没任何吩咐,他们又担心回去后被国君责怪,是以犹豫。
他们犹豫的当口,众官员已经叩拜完毕,那文官又大声喊了一句:“礼毕!”众人已经纷纷起身。见此情形,他们也不再纠结,在心里想着:‘不跪就不跪了,反正不是我一人没跪,即使丰王心中不满也不会只针对一国。’
这样一想,他们放松下来,就准备散去;按照过去的经验,听到‘礼毕’这两个字后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可今日出乎预料,安西官员与众士卒却纹丝不动;适才高台上的文官与他左右的两人从两侧走下来,李珙和刘琦仍在上面。李珙换了方向,面朝南跪着,刘琦拿出一卷黄册,又朗读起来。
这一步是立宗庙与社稷的。宗庙是祭祀先人的,社稷则是社坛和稷坛,社坛用来祭祀土地神,稷坛用来祭祀五谷神。按照传统观念,谁掌握土地和粮食,谁就掌握一个国家,所以社稷与宗庙合在一起就是国家的象征。
任何人建立一个近乎独立的政权,不管侯国也好、公国也好、王国乃至于帝国也好,都会立刻建立宗庙社稷;若要灭亡一国,则打进其国都城后一定会毁掉宗庙社稷。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之前那一串册封礼仪更重要。
只是李珙自立的地方在康国,他必定不可能将都城设在这里,所以也无法立刻建起,只能由刘琦宣读一遍文书,告诉祖宗与二神自己因为局势所迫不能立刻建立宗庙社稷,请他们宽宥,自己会下令在预定的安西属国都城龟兹镇建起。
“这也太长了。”站在一旁观礼的众人听了好一会儿也不见说完,曹方峰忍不住对兄长说道。
“闭嘴!”曹方豪立刻呵斥。众目睽睽之下,又是如此重要的事,若被旁人瞧见说话,再传到殿下耳朵里,以后还想有好果子吃!
听到兄长呵斥,曹方峰自己也知孟浪,忙喃喃地缩回头来,目光也再次看向高台。雷诺无意中瞧见他的样子,也差点儿笑出来,好不容易才忍住。其他官员也有人瞧见曹家兄弟的动静,不过表面上都没有任何反应。
刘琦用了很长时间才将文书内容读完,又对着南方叩拜一次,然后退到李珙身后。李珙昂起头,又对着上天说了几句话,又三拜九叩。
“敬天法祖,社稷安民。”刘琦最后高声喊了一句。随着这句话说完、李珙起身,整次大典完全结束。
‘幸好我有后世记忆,根据观看各种大型活动的经验,只要有数千精神头十足、衣着鲜亮的士卒整齐肃穆地站在旁边,就会给人庄严之感,不会显得太过简陋。’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至于整个流程,刘琦与王府诸位属官、军中精通礼仪的将领幕僚反复商量,最终拿出一个糅合了魏晋之时禅位大典、大唐册封皇太子、亲王典礼的礼仪。
对于最终拿出的流程刘琦并不是十分满意,可众人短时间内也想不出更好得了。当时王府长史还抱怨了一句:“若王傅在此,必定能想出更加顺畅的礼仪来。只可惜他年纪已长,当初未随殿下来到安西。”
李碧筱同样也非常忙碌。不说刘琦事先已经半开玩笑的请过她帮忙了,就算没请过,她岂能看着郎君忙碌之极而自己整日无事?这十几日除了陪着李珙,剩下的时间全用在了筹备大典上。这短短时日,她就瘦了十几斤。
好在预定的日子很快到来,他们夫妻的筹备终于结束。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初十。前一日,举行大典的高台已经搭建起来,铺上红毯,车驾也都重新涂漆,显得十分鲜亮。
当日日出前一刻,亲王府长史、司马等属官纷纷穿戴整齐站在高台北侧,垂手侍立;康居等番国使者站在高台南侧。
另有精挑细选出来的三千士卒站在他们身后与高台东西两侧。这些士卒身上都穿着全新的军服,外穿轻便铠甲,右手提着长矛,腰间还挎着一柄刀,神情肃穆的站在原地。受这些士卒影响,众人不由自主地变的严肃许多。
待众人站稳后,响起鼓乐声。听到声响,由刘琦临时兼任的王傅勉强睁开眼睛,又用冷水洗了把脸,来到丰王面前,开始将他从距离高台较为遥远的地方引领过去,众侍卫护送。
李珙身上也穿着极其隆重的礼服,走到高台前时顿了一顿,撇下众侍卫走上去,面朝东站立。军中一位年高德劭的文官此时站在高台东面,左右各有一人,分别手捧册、玺绶。
待李珙站立妥当,文官与左右之人跪下,又从左手边拿起册,大声读起来:“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
“珙受命!”待这人读完后,李珙也跪下向东三拜九叩,大声说道。
文官站起来,将册送到李珙身边,李珙接过,又向东拜了一拜。
“有制!”文官再次大喊一句,从右手边拿起玺绶,第二次递给李珙。李珙接过后将玺绶与册一起交给刘琦,然后再次下拜。刘琦也跪下。
“有制!”文官又喊道,李珙与刘琦同时下拜;与此同时,所有旁观的文武官员纷纷跪下,冲东面叩拜。
众番国使者顿时不知所措起来。他们代表的是诸番国国君,而诸范国国君从理论上来说与李珙平级。但理论是理论,今日有使者到场的番国实际上将会成为安西属国的藩属国,从这个道理来说,他们应该下跪。可来之前国君对这种情况也没任何吩咐,他们又担心回去后被国君责怪,是以犹豫。
他们犹豫的当口,众官员已经叩拜完毕,那文官又大声喊了一句:“礼毕!”众人已经纷纷起身。见此情形,他们也不再纠结,在心里想着:‘不跪就不跪了,反正不是我一人没跪,即使丰王心中不满也不会只针对一国。’
这样一想,他们放松下来,就准备散去;按照过去的经验,听到‘礼毕’这两个字后整个仪式就结束了。
可今日出乎预料,安西官员与众士卒却纹丝不动;适才高台上的文官与他左右的两人从两侧走下来,李珙和刘琦仍在上面。李珙换了方向,面朝南跪着,刘琦拿出一卷黄册,又朗读起来。
这一步是立宗庙与社稷的。宗庙是祭祀先人的,社稷则是社坛和稷坛,社坛用来祭祀土地神,稷坛用来祭祀五谷神。按照传统观念,谁掌握土地和粮食,谁就掌握一个国家,所以社稷与宗庙合在一起就是国家的象征。
任何人建立一个近乎独立的政权,不管侯国也好、公国也好、王国乃至于帝国也好,都会立刻建立宗庙社稷;若要灭亡一国,则打进其国都城后一定会毁掉宗庙社稷。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之前那一串册封礼仪更重要。
只是李珙自立的地方在康国,他必定不可能将都城设在这里,所以也无法立刻建起,只能由刘琦宣读一遍文书,告诉祖宗与二神自己因为局势所迫不能立刻建立宗庙社稷,请他们宽宥,自己会下令在预定的安西属国都城龟兹镇建起。
“这也太长了。”站在一旁观礼的众人听了好一会儿也不见说完,曹方峰忍不住对兄长说道。
“闭嘴!”曹方豪立刻呵斥。众目睽睽之下,又是如此重要的事,若被旁人瞧见说话,再传到殿下耳朵里,以后还想有好果子吃!
听到兄长呵斥,曹方峰自己也知孟浪,忙喃喃地缩回头来,目光也再次看向高台。雷诺无意中瞧见他的样子,也差点儿笑出来,好不容易才忍住。其他官员也有人瞧见曹家兄弟的动静,不过表面上都没有任何反应。
刘琦用了很长时间才将文书内容读完,又对着南方叩拜一次,然后退到李珙身后。李珙昂起头,又对着上天说了几句话,又三拜九叩。
“敬天法祖,社稷安民。”刘琦最后高声喊了一句。随着这句话说完、李珙起身,整次大典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