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代郡全境的黄巾军,决定好好经营这块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在“天补均平”的口号下,全郡各县的豪门富户家财存量被全部征缴。一部分充作黄巾军的军资,另外一大部分被散发给饥民和流民。同样,山间的田地被重新划分,分配的原则,按照张角的话说,叫做“耕者有其田”。甚至是被罚没的富户,也被分给了最少一亩足以自保的田地,让他们在耕作和劳动中重获新生。
与豪富一同被打碎的,还有宗法制。各县的祠堂被重新装饰,挂上黄色绢布,成了太平教布道训教的祭坛。
张梁招募了越来越多的“黄巾圣道士”,一方面派往各州郡传教,发展鬼卒,另一方面在代郡传播教义、归化民众。为了进一步巩固黄巾军在代郡的位置,最虔诚的信众被选为各县各村的宿老,在教义的指导下负责日常生活的管理。
代郡的百姓体会到了没有官府和豪富盘剥的日子,更加拥护黄巾军的统治。“唯信黄天以得永生!唯护黎庶以彰天道!唯奉天公以致太平!”的圣训成了三岁小孩子都会说的口号,并穿过郡界传播到了各州各郡。
一时间,代郡成了“黄天乐土”的代名词,成了凄凉世道下给人以希望的远方。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百姓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逃到这个边陲之地,黄巾军的兵力和声势也进一步壮大。
可这一切并没有让张角变得乐观。
县衙里,张角凝视着沙盘发问:“还是无法联系到羌渠单于吗?”
戏志才无奈的摇摇头:“匈奴人只允许我们在幽并边境和他们进行简单的贸易,莫说见单于,就是胡马都不能卖。”
张角忧虑的,正是田丰为他指明的强大外援——南匈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为争王位发生动乱,日逐王比率领部众归附东汉王朝,自立呼韩邪单于,在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建立王庭(南庭),依附东汉称臣,南匈奴部族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朔方、五原、云中等河套地区。
在附庸汉朝的日子里,南匈奴逐渐成为东汉王朝防御北方一道坚强屏障,多次与东汉联合进攻北匈奴领地,实力也逐步增强。当然,这只被朝廷豢养的猛虎也会时常伤到主人,特别是汉朝多次企图分化其部众,造成南匈奴内部不稳,时常有侵扰周遍郡县的情况发生。对此,东汉朝廷选择姑息纵容之策,以减少不必要的战争。
眼下,羌渠单于率领着南匈奴人,盘踞在并州北部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实际上将并州北部从中华版图上割裂开来,成了自治的独立王国。
如果黄巾军能够驾驭住南匈奴这只猛虎,让其成为手中牵制乌桓或者朝廷的重要力量,则黄巾军所面临的形势将大为缓和。
但是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
自从攻克代郡以来,黄巾军多次想以派遣商队的名义与南匈奴取得联系,都被羌渠单于拒之门外。
匈奴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做生意可以,结盟免谈。
似乎这位羌渠单于改变了匈奴人的脾气,对马上征战没了兴趣。
张角无奈摇摇头:
“求人不如求己。先壮大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本!”
自此,整个代郡开始紧张的整兵备战。在田丰指导下,张宝、典韦、龚都等人日日率兵操练阵法,何仪、刘辟负责督办武器生产。张梁、戏志才选拔了一百名读书识字的信众子弟,到各县祠堂中布道讲学,从读书识字,到天地伦理,将代郡民众的心牢牢抓在了黄巾军的手中。
张角也亲力亲为,基本上每五日就要到高柳的县城中亲自听取民众疾苦,布道讲学。甚至他为了让民众尽快识字,竟然提出了“简体字”,让民众不在被复杂的篆书拒之门外。
一时间,作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领袖,张角“大贤良师”的称号被重新提起,似乎张角已经不是那个颠覆大汉的义军首领,还是一个传道授业的教书先生。
“嘿嘿,我大哥这个‘大贤良师’原本是之前帮人算命时起的称号,现在怎么成了教书先生了!”
祠堂外,张宝和戏志才拿着张角取笑,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大哥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装神弄鬼的老道了。
戏志才心怀敬佩的说道:“孔夫子说有教无类,天公此举是教民以化,内圣而外王,是一手高招啊。地公可曾看见那群胡人?最近来听天公讲经的胡人可不在少数啊,他们应该是贩马的胡商。人公的圣道士几次三番都没法进入匈奴人的地盘布道,没想到天公竟然让他们主动送上门了。”
张宝望向祠堂深处,只见挤满了信众的祠堂里,几个带着毡帽的胡人挤在一角,专心致志的听张角讲经。而张角讲的也根本不是什么道家经典,而是他早已经烂熟于心的《史记》。
“所以啊,刘邦本不是什么真龙天子,就是一个亭长。只要能禁暴安民以全其生,赏善罚恶不至于乱,都可以称得上是贤明君主。但凡能让九州一统,让黎民安居乐业,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今天汉朝无道,黄巾军可以推翻汉朝,将来如果黄巾军为祸一方,鱼肉百姓,你们也可以再组织一个红巾军,把我们推翻。这就是天理,这才是正统……”
代郡民众哪里听到过这样论断,全都似懂非懂的点头。突然,后面听讲的一个胡人高声问道:“君臣父子,天道纲常。如此说,要是老子不讲道理,难道儿子也能推翻老子,自己当爹吗?”
此话一出,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但是戏志才一下子就听出,此人正是问到了伦理纲常的关键点上。汉朝以孝治天下,将儒家忠君尊父之说一以贯之。张角看似是启迪民智,实际上是对伦理纲常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区区一个胡人竟然能抓住张角话中的七寸,一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胡马私贩。
张角也听出了此人话中之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待民众散去后,将此人请到了县衙中。
张角坐在上首,谦虚的问道:
“敢问贵客,匈奴人也讲父子君臣之说吗?”
此时,张角仔细看清了这胡人长相。他身上虽然只是穿着普通的胡服,两鬓泛白,但是精神矍铄,身体硬朗,须发鬓角都经过精心打理,腰间还坠着一枚美玉,坐姿挺拔,一套汉礼做的有模有样,汉话说的字正腔圆,显然是饱受汉文化熏陶的匈奴贵族模样。
匈奴人毫不怯阵:
“伦理各族不同,但是父子亲情天下皆然。君父君父,子与父背道而驰,难道无父之人,会做出利国利家的丰功伟业吗?”
张角听此人张口就是家国大业,已经料定此人定非常人,和戏志才眼神交汇,已经料定一二。
“那何谓尊父呢?秦孝公尸骨未寒,惠文王车裂商鞅,汉景帝死,而武帝罢黜黄老之学,都是违背了其父的意志,李世民……算了,这个不提。这些君王为人不孝,却能继往开来,开创盛世。尊父尊父,尊的是父之道,不是父之术。更何况如果父亲昏聩,儿子贤明,难道父亲犯了错要儿子不管不问,一错再错吗?”
张角注意到,说道“犯错”二字时,那匈奴人嘴角微微一颤,显然是有所触动,试探着问道:
“敢问老哥,可是家里子嗣不和之患?”
那匈奴人见张角如此说,抿了抿嘴唇道:
“听说‘大贤良师’在此,老汉我确实有些家务事,想请良师指点。我本是草原一富族,膝下二子,长子聪颖,愿意与汉地往来;次子强悍,不喜与汉俗汉化,遑论通商。二子本是兄弟,如今反受家财所累,势如水火,家臣……家仆也都各为其主,眼看我死后就要家财散尽。老汉我只知放马草原,哪里懂得这治家之道?还请天公指点一二。”
戏志才听完,在张角耳边耳语了几句,退出屋外。张角略作沉吟,笑着开口道:
“老兄,你这不算啥,我给你讲讲北平郡老艾家‘九龙夺嫡’的故事,看看有没有启发。”
在“天补均平”的口号下,全郡各县的豪门富户家财存量被全部征缴。一部分充作黄巾军的军资,另外一大部分被散发给饥民和流民。同样,山间的田地被重新划分,分配的原则,按照张角的话说,叫做“耕者有其田”。甚至是被罚没的富户,也被分给了最少一亩足以自保的田地,让他们在耕作和劳动中重获新生。
与豪富一同被打碎的,还有宗法制。各县的祠堂被重新装饰,挂上黄色绢布,成了太平教布道训教的祭坛。
张梁招募了越来越多的“黄巾圣道士”,一方面派往各州郡传教,发展鬼卒,另一方面在代郡传播教义、归化民众。为了进一步巩固黄巾军在代郡的位置,最虔诚的信众被选为各县各村的宿老,在教义的指导下负责日常生活的管理。
代郡的百姓体会到了没有官府和豪富盘剥的日子,更加拥护黄巾军的统治。“唯信黄天以得永生!唯护黎庶以彰天道!唯奉天公以致太平!”的圣训成了三岁小孩子都会说的口号,并穿过郡界传播到了各州各郡。
一时间,代郡成了“黄天乐土”的代名词,成了凄凉世道下给人以希望的远方。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百姓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逃到这个边陲之地,黄巾军的兵力和声势也进一步壮大。
可这一切并没有让张角变得乐观。
县衙里,张角凝视着沙盘发问:“还是无法联系到羌渠单于吗?”
戏志才无奈的摇摇头:“匈奴人只允许我们在幽并边境和他们进行简单的贸易,莫说见单于,就是胡马都不能卖。”
张角忧虑的,正是田丰为他指明的强大外援——南匈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为争王位发生动乱,日逐王比率领部众归附东汉王朝,自立呼韩邪单于,在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建立王庭(南庭),依附东汉称臣,南匈奴部族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朔方、五原、云中等河套地区。
在附庸汉朝的日子里,南匈奴逐渐成为东汉王朝防御北方一道坚强屏障,多次与东汉联合进攻北匈奴领地,实力也逐步增强。当然,这只被朝廷豢养的猛虎也会时常伤到主人,特别是汉朝多次企图分化其部众,造成南匈奴内部不稳,时常有侵扰周遍郡县的情况发生。对此,东汉朝廷选择姑息纵容之策,以减少不必要的战争。
眼下,羌渠单于率领着南匈奴人,盘踞在并州北部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实际上将并州北部从中华版图上割裂开来,成了自治的独立王国。
如果黄巾军能够驾驭住南匈奴这只猛虎,让其成为手中牵制乌桓或者朝廷的重要力量,则黄巾军所面临的形势将大为缓和。
但是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
自从攻克代郡以来,黄巾军多次想以派遣商队的名义与南匈奴取得联系,都被羌渠单于拒之门外。
匈奴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做生意可以,结盟免谈。
似乎这位羌渠单于改变了匈奴人的脾气,对马上征战没了兴趣。
张角无奈摇摇头:
“求人不如求己。先壮大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本!”
自此,整个代郡开始紧张的整兵备战。在田丰指导下,张宝、典韦、龚都等人日日率兵操练阵法,何仪、刘辟负责督办武器生产。张梁、戏志才选拔了一百名读书识字的信众子弟,到各县祠堂中布道讲学,从读书识字,到天地伦理,将代郡民众的心牢牢抓在了黄巾军的手中。
张角也亲力亲为,基本上每五日就要到高柳的县城中亲自听取民众疾苦,布道讲学。甚至他为了让民众尽快识字,竟然提出了“简体字”,让民众不在被复杂的篆书拒之门外。
一时间,作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领袖,张角“大贤良师”的称号被重新提起,似乎张角已经不是那个颠覆大汉的义军首领,还是一个传道授业的教书先生。
“嘿嘿,我大哥这个‘大贤良师’原本是之前帮人算命时起的称号,现在怎么成了教书先生了!”
祠堂外,张宝和戏志才拿着张角取笑,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大哥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装神弄鬼的老道了。
戏志才心怀敬佩的说道:“孔夫子说有教无类,天公此举是教民以化,内圣而外王,是一手高招啊。地公可曾看见那群胡人?最近来听天公讲经的胡人可不在少数啊,他们应该是贩马的胡商。人公的圣道士几次三番都没法进入匈奴人的地盘布道,没想到天公竟然让他们主动送上门了。”
张宝望向祠堂深处,只见挤满了信众的祠堂里,几个带着毡帽的胡人挤在一角,专心致志的听张角讲经。而张角讲的也根本不是什么道家经典,而是他早已经烂熟于心的《史记》。
“所以啊,刘邦本不是什么真龙天子,就是一个亭长。只要能禁暴安民以全其生,赏善罚恶不至于乱,都可以称得上是贤明君主。但凡能让九州一统,让黎民安居乐业,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子。今天汉朝无道,黄巾军可以推翻汉朝,将来如果黄巾军为祸一方,鱼肉百姓,你们也可以再组织一个红巾军,把我们推翻。这就是天理,这才是正统……”
代郡民众哪里听到过这样论断,全都似懂非懂的点头。突然,后面听讲的一个胡人高声问道:“君臣父子,天道纲常。如此说,要是老子不讲道理,难道儿子也能推翻老子,自己当爹吗?”
此话一出,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但是戏志才一下子就听出,此人正是问到了伦理纲常的关键点上。汉朝以孝治天下,将儒家忠君尊父之说一以贯之。张角看似是启迪民智,实际上是对伦理纲常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区区一个胡人竟然能抓住张角话中的七寸,一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胡马私贩。
张角也听出了此人话中之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待民众散去后,将此人请到了县衙中。
张角坐在上首,谦虚的问道:
“敢问贵客,匈奴人也讲父子君臣之说吗?”
此时,张角仔细看清了这胡人长相。他身上虽然只是穿着普通的胡服,两鬓泛白,但是精神矍铄,身体硬朗,须发鬓角都经过精心打理,腰间还坠着一枚美玉,坐姿挺拔,一套汉礼做的有模有样,汉话说的字正腔圆,显然是饱受汉文化熏陶的匈奴贵族模样。
匈奴人毫不怯阵:
“伦理各族不同,但是父子亲情天下皆然。君父君父,子与父背道而驰,难道无父之人,会做出利国利家的丰功伟业吗?”
张角听此人张口就是家国大业,已经料定此人定非常人,和戏志才眼神交汇,已经料定一二。
“那何谓尊父呢?秦孝公尸骨未寒,惠文王车裂商鞅,汉景帝死,而武帝罢黜黄老之学,都是违背了其父的意志,李世民……算了,这个不提。这些君王为人不孝,却能继往开来,开创盛世。尊父尊父,尊的是父之道,不是父之术。更何况如果父亲昏聩,儿子贤明,难道父亲犯了错要儿子不管不问,一错再错吗?”
张角注意到,说道“犯错”二字时,那匈奴人嘴角微微一颤,显然是有所触动,试探着问道:
“敢问老哥,可是家里子嗣不和之患?”
那匈奴人见张角如此说,抿了抿嘴唇道:
“听说‘大贤良师’在此,老汉我确实有些家务事,想请良师指点。我本是草原一富族,膝下二子,长子聪颖,愿意与汉地往来;次子强悍,不喜与汉俗汉化,遑论通商。二子本是兄弟,如今反受家财所累,势如水火,家臣……家仆也都各为其主,眼看我死后就要家财散尽。老汉我只知放马草原,哪里懂得这治家之道?还请天公指点一二。”
戏志才听完,在张角耳边耳语了几句,退出屋外。张角略作沉吟,笑着开口道:
“老兄,你这不算啥,我给你讲讲北平郡老艾家‘九龙夺嫡’的故事,看看有没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