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这么一问,文华殿内的焦点,便再次集中到了张明伟身上。
左良玉的这个问题,相当棘手。除了他手握重兵之外,还有崇祯皇帝所不知道的一点,就是左良玉当然知道朝中有人的重要性,因此也舍得往朝堂上送钱。
事实上,这种事情不止左良玉是这么做的。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武将,都有在这么干。
因此,很多人都有点好奇,这个奇怪的人会怎么答复皇帝的这个问题?要知道,就连他们对此都可以说是一筹莫展的。看这人年纪轻轻的,能有多少见识,能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么?
张明伟倒没有管这些文官太监怎么看自己,而是转身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卢象升从大名府知府领兵勤王开始,为朝廷所做的贡献之大,崇祯朝能有多少人可以比的?他的功劳,可不是吹出来的,是有实打实地战绩。据我所知,他被流贼称为卢阎王,能让流贼闻风丧胆的那种。最终卢象升抗击建虏,战死疆场。像卢公这样的精忠报国,应该广为宣传,入忠烈祠,享大明香火,为大明官员之榜样!”
,有关卢象升的事情,因为杨嗣昌的原因,是久久不能定论。就连卢象升的遗骸,都是过了八十天才得以收殓。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
如果不是这样,刘宗周也不会上来就提要求要表彰卢象升。很显然,在他看来,对卢象升盖棺定论,就是一个可以为表率的忠臣。
此时,听到张明伟这话,崇祯皇帝便立刻明白,后世史书上绝对是正面评价。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回想起自己和卢象升交往的一点一滴,他还真动容了。哪怕最后卢象升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可那不也是精忠报国,以死明志的表现么?如果要说忠臣,卢象升绝对算一个!
这么一想,他便立刻严肃起来,点点头说道:“先生说得在理,卢象升当为入忠烈祠的第一人。”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便又恨声补充道:“洪贼则为打入奸妄堂的第一人!”
刘宗周听到张明伟一提议之后,皇上就准了,给予卢象升非常高的评价,顿时心中对张明伟充满了好感:此乃忠义之士,可深交也!
其他文官听得都是大吃一惊,他们明白,卢象升的这个盖棺定论,绝对不是因为刘宗周提议的影响。而是因为这人的评价,才会让皇帝有此决断。拖了这么多年,一言而决,这人对皇帝的影响力竟然大到了如此的地步!
顿时,文华殿内的这些文官太监,更为关注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他们很想知道,要是这个奇怪的人建议抓捕左良玉的话,皇帝会不会真得就会抓捕左良玉了?
这么想着,除了兵部尚书陈新甲有点紧张,不知道杨嗣昌这边会怎么处理之外,其他人,则大都集中在怎么回应处置左良玉的事情上。
他们相信,这个奇怪的人到底有什么能耐,这左良玉的事情上,将会是一块试金石。
只听张明伟依旧对着崇祯皇帝侃侃而谈道:“陛下,至于杨嗣昌是不是误国奸妄,我还吃不准,等回头我了解之后,再下定论可好?”
就只是和高起潜一起陷害了卢象升这一条,张明伟就对杨嗣昌的印象很差。更不用说,他还怀疑杨嗣昌和晋商也有来往,因此推荐了陈新甲上来。但是,这还只是怀疑,如果有证据能证明这点,那再给杨嗣昌盖棺定论也不迟。
另外,让他这么说的还有一个理由是,在卢象升的这个事情上,未必就没有崇祯皇帝本人的意思。虽然崇祯皇帝本人肯定没有要搞死卢象升的意思,只是想促成和建虏的和谈而已。但杨嗣昌和高起潜下手狠了,这其中也是有崇祯皇帝一定的责任。拿这事给杨嗣昌下定论,并不妥当。
另外,杨嗣昌死后,崇祯皇帝亲自撰写祭文,追赠太子太傅,并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虽然他也下令追究杨嗣昌使二藩沦陷的责任,但最终以“议功”之例免罪。针对攻击杨嗣昌的上疏,崇祯皇帝也一概留中。他把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召进宫内,宣布:“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接着他训斥上疏的臣工是“大家排斥,意欲沽名。……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其实对杨嗣昌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就连他失陷宗藩这种,之前会杀总督巡抚的罪过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为杨嗣昌开脱。
因此,你要说张明伟就这么一张口,把杨嗣昌定为误国奸臣的话,肯定会让崇祯皇帝感到别扭的。
张明伟不傻,不会真得以为崇祯皇帝就不会有他自己的主见,百分之百听自己的。有的时候,说话做事还是要讲方式的。
这不,此时,崇祯皇帝听张明伟这么一说,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快,马上点点头道:“先生之言乃是正理,可也!”
他同意这个,一是相信张明伟,二是他已经明白卢象升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不然,就会和历史上一样训斥刘宗周是沽名钓誉了。
底下的陈新甲听了,不由得松了口气,他最怕是当场给杨嗣昌下定论。如此一来,杨嗣昌是他恩主,他就必须要跳出来和这个奇怪的人打擂台了。
那个刘宗周虽然是左都御史,他却一点都不怕。可这个奇怪的人太受皇帝的信任,面对这样的人,他一点把握都没有。因此,有了缓冲余地,他决定回头一定要好好交好这个奇怪的人,反正银子他有的是,砸也要砸没这次刘宗周对杨嗣昌的攻击。
他正在想着,张明伟已经在回答崇祯皇帝有关左良玉的事情了:“我也听说这个左良玉嚣张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比如说,他拥兵自重,不听上官的命令;而且他兵力众多,已经严重超出了一个总兵该管辖的兵力上限。还有剿贼不力,动不动就领兵逃跑,甚至还像贼人一样劫掠大明百姓,做着和贼人一样的事情……”
听他说着这些话,刘宗周就激动地点点头。看来这个奇怪的人是志同道合之士,他那么受皇帝信任,如今也这么说的话,看来那左良玉的好日子是到头了!
而周延儒等人听了,便看轻了张明伟一分,心中把张明伟归为和刘宗周一样的清流一类,就知道嘴皮子说说而已的那种。
甚至崇祯皇帝听了,眉头也皱了起来,连先生都这么说,他虽然不介意治罪左良玉,可关键是不好处置啊!
正当他们这么想着时,张明伟却语气一变,声音高了不少,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左良玉的这个问题,相当棘手。除了他手握重兵之外,还有崇祯皇帝所不知道的一点,就是左良玉当然知道朝中有人的重要性,因此也舍得往朝堂上送钱。
事实上,这种事情不止左良玉是这么做的。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武将,都有在这么干。
因此,很多人都有点好奇,这个奇怪的人会怎么答复皇帝的这个问题?要知道,就连他们对此都可以说是一筹莫展的。看这人年纪轻轻的,能有多少见识,能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么?
张明伟倒没有管这些文官太监怎么看自己,而是转身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卢象升从大名府知府领兵勤王开始,为朝廷所做的贡献之大,崇祯朝能有多少人可以比的?他的功劳,可不是吹出来的,是有实打实地战绩。据我所知,他被流贼称为卢阎王,能让流贼闻风丧胆的那种。最终卢象升抗击建虏,战死疆场。像卢公这样的精忠报国,应该广为宣传,入忠烈祠,享大明香火,为大明官员之榜样!”
,有关卢象升的事情,因为杨嗣昌的原因,是久久不能定论。就连卢象升的遗骸,都是过了八十天才得以收殓。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
如果不是这样,刘宗周也不会上来就提要求要表彰卢象升。很显然,在他看来,对卢象升盖棺定论,就是一个可以为表率的忠臣。
此时,听到张明伟这话,崇祯皇帝便立刻明白,后世史书上绝对是正面评价。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回想起自己和卢象升交往的一点一滴,他还真动容了。哪怕最后卢象升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可那不也是精忠报国,以死明志的表现么?如果要说忠臣,卢象升绝对算一个!
这么一想,他便立刻严肃起来,点点头说道:“先生说得在理,卢象升当为入忠烈祠的第一人。”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便又恨声补充道:“洪贼则为打入奸妄堂的第一人!”
刘宗周听到张明伟一提议之后,皇上就准了,给予卢象升非常高的评价,顿时心中对张明伟充满了好感:此乃忠义之士,可深交也!
其他文官听得都是大吃一惊,他们明白,卢象升的这个盖棺定论,绝对不是因为刘宗周提议的影响。而是因为这人的评价,才会让皇帝有此决断。拖了这么多年,一言而决,这人对皇帝的影响力竟然大到了如此的地步!
顿时,文华殿内的这些文官太监,更为关注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他们很想知道,要是这个奇怪的人建议抓捕左良玉的话,皇帝会不会真得就会抓捕左良玉了?
这么想着,除了兵部尚书陈新甲有点紧张,不知道杨嗣昌这边会怎么处理之外,其他人,则大都集中在怎么回应处置左良玉的事情上。
他们相信,这个奇怪的人到底有什么能耐,这左良玉的事情上,将会是一块试金石。
只听张明伟依旧对着崇祯皇帝侃侃而谈道:“陛下,至于杨嗣昌是不是误国奸妄,我还吃不准,等回头我了解之后,再下定论可好?”
就只是和高起潜一起陷害了卢象升这一条,张明伟就对杨嗣昌的印象很差。更不用说,他还怀疑杨嗣昌和晋商也有来往,因此推荐了陈新甲上来。但是,这还只是怀疑,如果有证据能证明这点,那再给杨嗣昌盖棺定论也不迟。
另外,让他这么说的还有一个理由是,在卢象升的这个事情上,未必就没有崇祯皇帝本人的意思。虽然崇祯皇帝本人肯定没有要搞死卢象升的意思,只是想促成和建虏的和谈而已。但杨嗣昌和高起潜下手狠了,这其中也是有崇祯皇帝一定的责任。拿这事给杨嗣昌下定论,并不妥当。
另外,杨嗣昌死后,崇祯皇帝亲自撰写祭文,追赠太子太傅,并哀叹:“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虽然他也下令追究杨嗣昌使二藩沦陷的责任,但最终以“议功”之例免罪。针对攻击杨嗣昌的上疏,崇祯皇帝也一概留中。他把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召进宫内,宣布:“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接着他训斥上疏的臣工是“大家排斥,意欲沽名。……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其实对杨嗣昌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就连他失陷宗藩这种,之前会杀总督巡抚的罪过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为杨嗣昌开脱。
因此,你要说张明伟就这么一张口,把杨嗣昌定为误国奸臣的话,肯定会让崇祯皇帝感到别扭的。
张明伟不傻,不会真得以为崇祯皇帝就不会有他自己的主见,百分之百听自己的。有的时候,说话做事还是要讲方式的。
这不,此时,崇祯皇帝听张明伟这么一说,就没觉得有什么不快,马上点点头道:“先生之言乃是正理,可也!”
他同意这个,一是相信张明伟,二是他已经明白卢象升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不然,就会和历史上一样训斥刘宗周是沽名钓誉了。
底下的陈新甲听了,不由得松了口气,他最怕是当场给杨嗣昌下定论。如此一来,杨嗣昌是他恩主,他就必须要跳出来和这个奇怪的人打擂台了。
那个刘宗周虽然是左都御史,他却一点都不怕。可这个奇怪的人太受皇帝的信任,面对这样的人,他一点把握都没有。因此,有了缓冲余地,他决定回头一定要好好交好这个奇怪的人,反正银子他有的是,砸也要砸没这次刘宗周对杨嗣昌的攻击。
他正在想着,张明伟已经在回答崇祯皇帝有关左良玉的事情了:“我也听说这个左良玉嚣张跋扈,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比如说,他拥兵自重,不听上官的命令;而且他兵力众多,已经严重超出了一个总兵该管辖的兵力上限。还有剿贼不力,动不动就领兵逃跑,甚至还像贼人一样劫掠大明百姓,做着和贼人一样的事情……”
听他说着这些话,刘宗周就激动地点点头。看来这个奇怪的人是志同道合之士,他那么受皇帝信任,如今也这么说的话,看来那左良玉的好日子是到头了!
而周延儒等人听了,便看轻了张明伟一分,心中把张明伟归为和刘宗周一样的清流一类,就知道嘴皮子说说而已的那种。
甚至崇祯皇帝听了,眉头也皱了起来,连先生都这么说,他虽然不介意治罪左良玉,可关键是不好处置啊!
正当他们这么想着时,张明伟却语气一变,声音高了不少,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